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塔杜施先生 Pan Tadeusz (1999)

    最近更新: 2024-05-20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在线播放或下载

    • 剧情简介

    • 报错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080x470 时长:147.54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080x470 时长:147.3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080x470 时长:148.52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640x360 时长:147.4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080x470 时长:147.3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5-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5-21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19世纪初,波兰-立陶宛帝国遭到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入侵,帝国犹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正在危急时刻,一部分波兰人将希望寄托在拿破仑的身上。他们与拿破仑达成协议,法军帮助波兰人拯救家园,作为回报,波兰人将协助法国人攻打俄罗斯。  在波兰的乡间有两个对立的显赫贵族,他们的仇恨从18世纪末便已延续。霍里斯兹克家族支持独立,亲善法国;苏普里卡则对俄国向存好感。两个家族的矛盾在国破家亡之际更加激烈,而苏普里卡家的塔杜斯(Michal Zebrowski 饰)却在这个时刻爱上了对方的女子……  本片根据立陶宛(波兰)诗人Adam Mickiewicz的长篇叙事诗《Pan Tadeusz》改编,并荣获2000年波兰电影奖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六项奖。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9 IMDB 7.7 正片
      Cristo si è fermato a Eboli
      1979
      剧情片
      意大利/法国

      基督停留在埃博利

      Cristo si è fermato a Ebol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基督不过埃波利》是知识分子电影的典范,带着这个阶级的疏离感和反思精神,却在感伤之余毫不自怨自艾。男主角观察者的角色在每一帧画面里都得到凸显:作为被流放的政治犯,他在政治上、地域上都永远不能归属这片意大利南方的土地,没有任何政治行动的能力,却因此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有着共通处。这种若即若离间的张力是这部无甚情节的作品里最重要的张力。罗西的画面里,无论自然、人物还是空间都带着现实主义的诗意。
      • 被流放到埃博利,一个偏僻、贫穷、闭塞,甚至愚昧的地方,插入了很多纪实性的片段,显示了罗西很强的现场功底。电影的摄影和录音很出色,大电视看很有现场感。“别人的历史”和“两个意大利”是极右的权力和大众苦难,片名借古喻今这次的现实意识更有历史感,让人想起《木屐树》。
      • 可恶的里斯本啊...否则这绝对是我的五星片了...此即前夜2011香港书展北岛所讲之敌意...裡爾克《安魂曲》中的詩句:“正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 /總存在著某種古老的敵意……”于影于人 皆宜如此 交相辉映 妙矣 敌意必须要有 但是不可多 或者不可贪多 和钱一样
      • CC修复的完整4集电视剧版,罗西这部没有政治得那么咄咄逼人而是借男主视角呈现出一副平静怅然的南部山村风景画at墨索里尼时期,电视剧的关系场面没有那么电影化,群演感觉自己念了台词有那么点帕索里尼拍意大利本土耶稣时的味道滴,中文片名翻错了其实是基督止步,神弃之地。核心依然是探讨意大利南北对立或者说中央政权和教化的意图为何一直在南方穷乡遭抵触,卡洛认为无论左右政权都没有站在南方的立场考虑,一国内殖民不是办法,但末集他眼中的阶级分类实在太简单太乌托邦了,始终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甚至我觉得他自认农民之友,农民固然欢迎他行医救人,真落实到阶级站队还不知人家到底怎么想呢。吉安玛利亚本片角色内敛,首尾老年期的马克斯造型可太美了长卷发好好看,可惜加起来只有3分钟...
      • 墨索里尼极盛时期,一位意大利知识分子的囚途心路。生命的旅程,其实只是灵魂颠沛流离的流放之旅,所见所闻,所感所受,一一都是命运的判决,我们只能前行,无法驻足……
      • 真是很。。。长。。。很。。。长。。。的电影
      • 略有低于预期,分集给出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细腻的乡村景象,但如TV剧集降低了影片的节奏,只有在不断暗示的“圣人”时分和题目有所呼应(或许包括羔羊、圣餐、救人等都是在暗示曾经耶稣基督所行的神迹),个人命运被时代的脸谱化让最后一集后半部变成了鸡肋。
      • 贫瘠闭塞倍受剥削的意大利南部农村,那里的人、生活和习俗。所处法西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大时代,故事却波澜不惊,用一种淡定冥思地状态观察着。室外拍得非常漂亮,最妙的是军队发表胜利宣言时,一段长镜头拍摄农民和土地。对宗教、历史、政治做了探讨,但作者不偏不倚给各种意见以声音,只是最后提出了一个类似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虽然值得商榷,但以人为本的观点确实引人思考。看的220分钟的uncut version.
      • 想用空了写一篇long review -- but please watch if you are in NYC
      • Film Forum看的220分钟四集的版本,的确很meditative, political exile(竟然只有一年)相对自由给了Carlo Levi很多时间观察连上帝也“不曾到访”的贫困山村的人情世故,尤其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各自生活形态,虽然还是知识分子心态的游离,但充满compassion的和当地所谓的“愚昧落后”的农民交好,才得以体会到southern problem/the state的一体化,能够刻画并理解各种nuances真是宝贵。
      • 220分钟版@FilmForum NYC 拍得挺美的,虽然最后变成直白的意识形态大讨论略奇怪。
      • CC版220min真的很长;男主好像kevin kline;导演同样是调动动物的大师;这样的长度很容易拍出史诗质感,结尾男主放逐归来若有所失,从一个人上人变成能体察底层民情的人就已经足以了,但是结尾强行加一段(安那其?)说教就很出戏
      • 翻译是泡屎,从没有超过三句话通顺
      • 节奏相当慢的电影,配合着悠长的音乐以旁观者的角度缓缓诉说。中文字幕一坨屎,给理解片子设置了巨大障碍,只有市长与男主的对话部分还能通顺点。通过记录观察到的贫苦人民的生活来反思不正义的战争。
      • 二战片儿专业户罗西老先生,总是稍显文艺过猛。
      • 外景很美,改编虽局促了不少,但还算跟上了原作,另外选GMV来演真是太正确了
      • 极美,尾段让人窒息的长镜头。150分钟或240分钟不会有差别:不断做平衡同时产生新失衡的导演本人比剧中人更像主角,本体上的意义不小。和I magliari时期在不同面向上有同量的迷茫。
      • 把领路的wifi蹭脏,用放入的无声领唱,处变不惊和多余的领悟同框,在还要慢点的领域坚毅了目光,一个时代的红包冒领扔完,一个时代的背包领舞忘返,“差远了”照近一看是丝毫的改观,停在更长的半段,政治面貌永远是硬块,乐不思蜀却不是乐坏,系过的活结总是有点,死哪去了好想雄辩。
      • 以節奏縵慢而言,有點兒類似安哲普羅洛斯的電影,唯觸及的主題卻異常沉重。而有關去國與回鄉、國家與個人等話題,又有點塔可夫斯基的味道。
      • 一比一的aspect ratio就像在看一幅静态的画 不管是人物表情还是风景 突然都死死的抓住了人的眼睛 然后一切都停了下来
    • 豆瓣 8.3 IMDB 7.8 HD中字
      Ziemia obiecana
      1975
      剧情片
      波兰

      福地

      Ziemia obieca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能把一个创业史拍成这副癫狂状态也真是想像力达到了顶峰了。看的时候就想到同是银幕上的三个青年的创业史,《中国合伙人》可以去自杀了。
      • 波兰人、德国人、犹太人工业时代的创业。对犹太人作风着墨较多。撞脸詹姆斯迪恩、科林菲尔斯、迈克尔斯图巴。早间祷告的蒙太奇平行三个创业男的行为特征,分分钟干死父辈的气氛。结尾一口气跳过十几年,反转的气度十分吓人。喜欢剧场、花酒、火车几段。四星半。运动镜头和短距透视非常多。
      • 这种讲述二十世纪初资本家创业并最终人性异化的影片难免让人联想到《凯恩》、《血色》等片,但却比后两者更注重社会性和历史性,乍看混乱实则多层次(三个主角的种族设定多有意思)。大量广角移动镜头很有力,个别血腥场面冷静而触目惊心。大赞那位后来在《丹东》演罗伯斯庇尔的演员。
      • 4.5;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瓦迪斯瓦夫·莱蒙特同名小说,19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兴盛的罗兹,本地传统贵族、国外新兴大工厂主构成的上层建筑已现罅隙,工人反抗情绪日盛,以野心勃勃的博罗维耶茨基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在创业过程中,终于正式踏入压迫者阵营。
      • 这可能是瓦伊达“最大”的一部电影,聚焦20世纪初期德国/波兰/犹太三个年轻人一心想创办自己的纺织工厂,结合当时工业革命对东欧的影响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可以解读的真是太多了。三个人性格各异,却同成为金钱的裙下臣,连漂亮善良的姑娘都视而不见…唯一让人浑身难受的就是!配音!!
      • 看话剧前补的电影,只是不明觉厉,话剧版越看反而电影的好越来越清晰:以一种田园式的假象与工业化形成对比,热病青年一阵阵发作起来,冷酷中不断涌出狂热,节奏魔幻。相比之下,直面工业感辅以躁乐的话剧版就显得单调了。
      • 才不是波兰合伙人,这是波兰往事。 理性和情感都是是可以使人癫狂、撕裂人的。从这一点来说,这还是波兰的血色将至
      • 瓦伊达的历史社会观察与反思。茹毛饮血的资本主义,盘剥着底层的穷困者,癫狂荒诞。工业资本的洪流,引领着财富的浪涛,最终粉碎吞没了安逸纯洁的故土之邦。
      • 三个小时,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水浒传…惊心动魄的早期资本主义史诗,资本和女人都变成男性荷尔蒙的燃料。赤裸裸的枪弹,还有…骨头碴子…剧情人物错综复杂,疯狂指数绝不低于库斯图里卡
      • 瓦伊达这片简直拍飞了!以主人公经历折射被工业革命和资本浪潮席卷的满是火与血的劳兹缩影,细腻与力度兼具的手法如同展开一幅被揭开任人随意浏览的全景画卷,大到宏观发展史,小到某一历史瞬间的人物神态都历历在目。剧院之夜众生相,火车包厢中的饕餮淫靡,工厂起火夜和最后枪声响起阶级彻底对立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现实与荒谬,讽刺与浪漫居然能调和得如此和谐。镜头设计和调度带来现场真实感的同时又极富寓意,打破第四面墙的神奇时刻仿佛赋予了作为旁观者的观众走入历史的错觉。资本家和织物上的鲜血,转轮下的两个阶级同归于尽血肉飞溅,排出的血色污水。又见火人。这个长度完全没有泄力真是太牛了!
      •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癫狂有力的作品,甚为震撼。今年波兰影展能选到这部让我感到非常幸运,对片中三场戏映像深刻:第一场戏是剧院里反应资本家众生百态的小世界,他们才是这个剧院舞台上的表演者。第二场戏是大火烧掉工厂时烟雾缭绕的虚幻感和火光印照在众人脸上的绝望,像是一场不切实际梦。第三场戏是结尾时镜头从众人坐在“宫殿”的长桌一直推到男主面前时作出决定射击罢工工人,彻底成为愿为金钱把灵魂交给撒旦的皮囊。 在资本累积的社会里,以梦想命名的欲望无限膨胀,逐渐让人迷失其中演变成一种追求欲望的冷血动物,爱情抵不过利益的衡量,道德和信仰只是一文不值的观念。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非常喧哗闹腾。里面的人物像是从库斯图里卡电影里跑出来的,个个都好似打了鸡血一般癫狂。摄影调度也很是调皮,剧院一场戏比较厉害。现实主义的内容却以如此荒诞的风格来叙述,犹如醉汉一般疯狂。个人自始至终未能好好入戏
      • 特别疯魔,调度、摄影都特别牛逼,尤其剧院那场戏
      • 应许之地是流得了血才挤得出奶,放得了火才熏得出蜜。
      • 瓦伊达的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场景调度控制能力佳,不短的时长内给足了时代画卷所需或所附带的信息量,充溢着历史厚重感和彼时社会特征,具有丰富的寓意和惨烈的美,其中剧院的戏精妙无比,在场主要人物风貌逐个入手中小视镜,仿佛一种显形,同样以安卡入罗兹城时的视角,呈现了蒸汽工业时期的众生百态
      • 杰作!刚在波兰航空上看完,最近遇到的最吸引人的电影!三个好朋友,波兰人、德国人、犹太人,一心想要创办工厂,最终却被卷入了巨大的漩涡中。很喜欢剧院那场戏,精彩绝伦,透过三个朋友手上传递的观剧镜,把在场的每个大小人物都刻画入微,妙!充满了隐喻与残酷的美,这就是我喜欢的那一类波兰电影。
      • 8。臂染纱布双跌轮,资本恶家不眨眼,节奏控制显功力,社会矛盾袜一打
      • 资本主义这头野兽,喷着气咻咻的鼻息,滴着贪婪的涎水,猛扑向剥削的对象。整片带着癫狂、暗黑、粗砺、咄咄逼人的气质,18世纪末19世纪初波/德/犹三人创业路上,狼奔豕突般地攫取利益,尔虞我诈中资本的嗜血套路是比断臂残肢、血肉模糊的场景更加深刻的刺激。瓦伊达的摇晃、运动镜头和短距离透视造成的狂放视效与主题契合度更高。豆瓣标记第3000部。
      • 波兰影展@峨影 将近三个小时看的太累了 剧院戏那场印象深刻 原来小说原著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啊……
      • 那把火放不放其实区别不大吧,顶多可能让三个人晚个五年变成下令开枪的上位者罢了。剧院戏厉害。犹太小矮子急吼吼闹哄哄哭唧唧还虚张声势地大喊“我已经30岁了我要有自己的事业了!”真可爱啊,从这层意义上倒是体会到了最终人性异化的可惜(x) 18.10.26 @中国电影资料馆
    • 豆瓣 8.1 IMDB 7.6 HD
      Kapò
      1960
      剧情片
      意大利

      零点地带

      Kapò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主角很像赫本
      • 好导演,刻画的真实.
      • 以一个集中营中的女kapo为主角的电影,角色的性格演变很复杂,为了生存她不惜投靠囚禁自己的纳粹,为了爱情她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或许也不是因为爱情吧,因为在赴死之前她已经顿悟,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们也没有理由再活下去了。PS原来逃离索比堡最后的桥段原型在这里
      • 三星半。战争毁了我们,战争其实毁掉的是所有人,无论是战俘、叛国者还是侵略者。故事跟着伊迪丝跟的有点太紧,感觉有些格局太小。
    • 豆瓣 7.6 IMDB 7.0 HD
      Krajobraz po bitwie
      1970
      爱情片
      其他

      战后的大地

      Krajobraz po bitwi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3.5;聚焦二战结束后难民的去向问题,让我联想起普里莫·莱维的系列返乡之作,从集中营到难民营,战后的大地换了旗帜,死亡与恐惧仍在源源不断地生成;一场绝望的战争结束了,另一场荒诞的战争刚拉开帷幕——“战争永远不会结束。这场战争会生出另一场战争,战争一直会有。”镜头处理得很有超现实感,的确,这一切如此荒唐可笑,如此骇人可怖。
      • 维瓦尔蒂的四季首尾配乐,战争之后是意志俘虏的另一轮回。
      • 怪怪的
      • 幸存者的故事
      • 通過一個二流波蘭詩人的愛情故事,再現了二戰後波蘭戰俘的命運。
      • Andrzej Wajda这本太危险了 在精神世界的价值坐标里 战后波兰看似温饱的物质生活简直无法忍受 美国人或者布尔什维克 赐予定量食物基本生存保障 就可以在那居高临下大谈道义? 因为恐惧 因为面包和女人 因为活着总是对的 骄傲自由的波兰人就要忍受new money的聒噪? 姑娘说自己既不是犹太人也不是波兰人 错爱过日耳曼青年但又幻想渴望巴黎 欣赏诗歌但也不执迷浪漫 然后新大陆的战胜军就开枪 空留古典乐里种种原始欢腾的战后人. 所以何谓波兰 曾经消失而又被重构政治实体的新生国家波兰又能否算得上正统承继? 无从解答的历史复杂 你我只不过雪地里捡书的可怜人罢了. 嗯没完全看懂是鄙人自身的无知 4.5
      • 不是这故事不好是这故事不吸引我这样的人
      • 对于一百分钟的电影来说,内容太多了。
      • 第27部瓦伊达,豆瓣分低了|“因为生者永远正确,死者永远错误。”战后波兰文化、社会与人的困境。对离开波兰犹豫不决,对回到波兰犹豫不决,对法西斯加害者保有一丝古怪的眷恋,最终在原地打转,面对信仰与希望的破灭,接受历史永续的循环。不知是不是又是根据哪本书改的,表演舞台感略重(喜欢瓦伊达的对这点肯定不陌生,这种倾向的一个极端就是《婚礼》),摄影精心设计,画面色调偏冷,观感很加分,大师非入门作
      • 垂直蒙太奇?片尾字幕有点炫酷了,谜一般的东欧风情,杰作!
      • 日版蓝光
      • 景别和景深做的真好啊 这里面的人物状态有了瓦伊达偶有弥漫的不确定 探讨的主题又是更深刻更细分的矛盾症结 突然间的特写 再被遮蔽 再次出现一半的那几场戏耐看 吐出烟圈迷人 牵手走过动人!
      • 想看找窝捏
      • 《战后的大地》战争终于结束了,但人们所要经历的痛苦与煎熬,仿佛远远还不是一个尽头…… 维瓦尔第,四季……
      • 集中营变成了难民营,仗也不是自己要打的,国土也不是自己失掉的,最后得回来,也不是靠自己打回来的,波兰人这两三百年过得是真憋屈啊。
      • 多特写近景以达到压迫效果??
      • 瓦依达战争三部曲。
      • 瓦伊达把能展现波兰国运的题材全给拍了……这部选题还挺偏门,故事从战后第二天开始。片中角色的思维逻辑和行动轨迹和当时情境不搭,反倒更像是当代人思维,不过我觉得瓦伊达是故意为之,应有借古讽今之意。《灰烬与钻石》更通俗,这部相对晦涩很多
      • 背景复杂,不看书肯定一头雾水,拍出了气质,人物台词在原文基础上做了一些改编,可是不能说像我想象中的塔杜施形象。
      • 虽然叙述战后集中营的困境,但欠缺冲击,可能长焦过于柔和了
    • 豆瓣 7.7 IMDB 7.1 HD
      Popioly
      1965
      剧情片
      波兰

      灰烬

      Popiol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瓦依达作品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但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此片可谓集大成者
      • 世事终究苍茫,家国家国,个人是那么的渺小和无奈。巨著!
      • 21/8/6:这算得上是瑰宝了,尤其是前半段各种癫笑痴笑太震撼了。
      • 瓦依达,你用什么拍电影?摄影机?还是七弦琴?
      • 想看找我
      • 以篇幅题材人物而论像是瓦伊达版的巴里林登。可里面大量的纵马驰骋高速跟拍镜头却又好像关山飞渡?
      • 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 瓦伊达野心很大 完成得并不好
      • 波兰第一次亡国时期,波兰人眼中的拿破仑战争。分成上下两部,上部基本围绕“恋人之死”,下部则是“波兰之死”。叙事上经常跳跃式发展,造成情节不连贯的断裂感,而后往往又用闪回倒叙来补充缺失的关键情节。 男主角人设定位是波兰农村地主的二儿子,秉性近乎是二流子,这样的角色很不讨喜。前两个小时男主没有直接参战,都是听别人转述闪回多场战争的情况。而后当男主参战后,突然又插入四十多分钟另一个配角的战场经历,比男主角本人参战时间还长。结构组织得真不算太好,野心还很宏大,堪比半部《战争与和平》,波兰人先后转战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波兰本土、俄罗斯,但拍出来的战场效果很一般,基本只有横移跟随这一种运镜拍法。 时间特别长,接近四个小时,年代感的服装看着很精美,可惜是黑白片,如果拍成彩色片估计观感会好一点。
      • 煌煌巨著波澜壮阔,虽千万人吾往矣;个人爱恨情仇,家国复原之志,充满悲壮力量;部分段落有超现实意味,铺陈以史实基础上,呈现古典与现代交错的美。感谢灰烬(@Morometii)与拒绝(@查无此人)合译中字,借鉴原著用词典雅,详请参考:http://www.douban.com/note/125201845/
      • 前 2/3 聚焦 Rafał 展现三段经历 后 1/3 进入战争戏 战争部分从可笑 荒唐 残忍 对人的异化四步骤渐渐推进 虽然没有真正的磅礴壮观场面 但这更能突显其无义的本质!作为绝对主角的 Olbromski 两次破茧而出:一次因为 Helena 被侵犯而跳崖后破落叶 一次因为战争之不义荒唐残忍而破雪 首尾呼应了奔马破风 从傻鹅雪橇 追逐杀猪等等乡间风俗百态生动到战后焚烧残垣 直至灰烬 黑白影像极佳!!!
      • 看电影需要做背调//可以说是献给波兰的作品 巨大政体与渺小个人交织带出的史诗气质 超现实手法引出的奇妙质感交叠成特殊的关注角度//没看进度条和表 只想这部电影是不是永远都放不完 然后发现其实已经差不多是最后一章
      • 特殊年代 场面宏大 堪称波兰电影的史诗 无望的各阶层奋力挣扎 落得消极避世的结果 流血牺牲换来的是一片灰烬
      • 一切都有一个时空的大格局。
      • 注意不是《灰烬与钻石》。看上去瓦伊达很下了功夫,其他片子都没有这么野心勃勃。只是不了解波兰历史,老分不清谁是谁
      • 三星半;关于波兰历史的鸿篇巨制,之前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一看那时候波兰原来已经亡国,拿破仑建立了华沙公国。影片中有农庄、城市风貌的展现,也有革命、战争的演绎,如此庞杂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也难怪上映后引来了波兰文化界的大讨论
      • 一个很感人却被遗忘的片子。
      • ~In Stock~
      • 对波兰的历史了解甚少。这部影片激起了我研究波兰历史波兰电影的兴趣。原来波兰人民如此爱国,他们原来不仅仅是爱做爱而已。
      • 虽有近四小时但原著想必很厚还是情节太跳跃,时间分配略迷前一小时三分之一在看达尼尔骑马?!大场面苦手陆军打仗难看,把士兵表现为木偶一般波兰真是国运曲折一直在帮人扛枪哪场仗都得出炮灰,然而主角这对本来纨绔的小表兄弟最后还是克制不住功名心(且本民族地位与战功绑定)的召唤又一次去了1812远征。亲王比较嗲逼死哥哥收养弟弟这种设定哦,达尼尔裸胸蒙眼场面原来是被他引入共济会的仪式哈哈,想看书进一步了解这个角色。杨诺维茨基演男二表弟的犬儒厌世长官只登场二十分钟但很嗲,萨拉戈萨打成了哥特小剧场(大规模强奸比杀戮更容易降服一城),因为打算退职而在死后被部下们剥去军服曝尸城外,唯一可怜他的小表弟在风沙里怎么也没法把裸尸埋起来的场面是全片我最喜欢的一段。目前片源不好超宽屏明显左右被截掉了。
    • 豆瓣 7.4 IMDB 7.8 HD
      Culloden
      1964
      纪录片
      英国

      可洛登战役

      Cullod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戰地新聞影片方式再現200多年前的戰爭,還有訪談。
      • #政治电影课观看#
      • 哈哈哈哈好棒!这简直是Monty Python的灵感源泉 以一种极度严肃认真的60年代战地新闻报道手法(不论是语义上的手持晃动镜头运用和人物大特写以及摄影师pov[草地上死掉士兵立着的双手]还是语法上的叙述和剪辑结构)去拍一场十八世纪的战斗。尤其是一个个大特写配上旁白冷静严肃的对这些人的描述(讽刺辛辣:Prince Charles Stuart作战经验13岁时被围城10天+趾高气昂的特写;对英军军官和士兵的俸禄和外貌对比)以及采访。从时代剧角度来看,对人物的服化道处理得也很细致,在黑白影像(一个非常有意的选择:既是对电视直播影像不可达到之直接性的讽喻也是对不同于彩色奇观的纪录片美学效果的运用)中突显泥泞与肮脏。其中十八世纪火枪对阵的不合理跟Barry Lyndon里表现得一致 都是防守方面对进攻方的绝对优势。对两方军事领导讽刺深入 对受苦民众有所关怀
      • 高地人血泪
      • 扮演古代纪录片,比较逗。。
      • 历史纪录片,深入战争内部,复刻战争细节。特写人物脸部,用旁白和自述讲述纪录战争的态度,而非空前绝后的大远景介绍战争状况。据导演本人说,制作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当时美国在越南的扫荡(来自导演网站)。于是这种饱含深情的方式,为战争题材带来的天然对决感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以及片中对战争结束后状况的长时间描述,更是对世界形势的一种抗议姿态。“They have created desert and they called it peace”
      • Let it speak!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0efUZQANaE
      • 沃特金的Brechtian cinema最擅长用其虚构本质来化解观看的伦理争论."临场"效果(an 'account')绝不意味着"沉浸"式长镜(从另一方面证明《1917》是绝对失败的):死者抵触镜头长久的跟随凝视.为了用变焦把隐藏之物从泥土的庇佑中挖出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同等地承受他们的目光.既然目的乃是以政治宣言制造一种聚集(logos),为论题开辟言说的"游戏空间",影片并未回避自我揭露的虚构性――不然,摄影机是如何"安全地"当场拍到那些血腥的近身肉搏?
      • 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真实,而不可能是纪录片的伪造方法也在思考一些人性和战争的共性问题,一些场景设计看似随意却有着很高的创造性...
      • 3.5/5 的确是颇具开创性的拍法 然而沃特金老哥大概是真的不知道纪录片怎么拍 以至于在把200多年前的战役伪装成纪录片的时候反而带上了好莱坞式的挑逗和俏皮。
      • 7.5/10
      • 這算是非常完美的記錄片了吧..怎麼又是繁體了..
      • 很独特的叙述历史的方法。独白很搞笑哈哈。
      • so so
      • Rounded documentary filmmaking. Rarely do so many sides of a conflict get examined
      • 也许因为我们的国家有更残酷的战争对抗史,所以尽管片子已经很真实的再现了1746年时候苏格兰高地和英格兰低地之间的战争,但还是没有多刺疼到我。但导演用新闻报道的手法来讲述这段历史就如同摄影机就架设在几百年前的战地,双方军官和士兵都接受了采访,很别样~
      • 完美的纪录片,the truth always kills the most.
      • 7/10
      • 最強voice over,they have created a desert and they call it peace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