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怯懦对于男人来说是最致命的,男人的怯懦让女人的坚强黯然,这就是悲剧。 |
|
好久没有在电影院暴怒了。描绘战后市井生活之余,「战后的日本国民是否有选择原谅的立场」,默认前提是对所谓失足的道德批判。最终男主角醒悟,女主角重生,这个立场从未动摇;可全片最富生命力的却是出场的一众性工作者,女主角一从良就失去了人味。不得不说是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父权思维和女性意识萌芽的缝合怪,缝合方式则是十分日式的「大家都受苦大家都有罪,所以谁也没有好过谁」,这当然是一种和稀泥。可以说一部电影无法克服自己的时代,可是当下谢幕响起的掌声又如何辩护呢? |
|
在腐朽的文本限制下做到了超水平发挥,每当一些展露出真正批判的小段落和精妙调度的设计出现时都让人难忘 |
|
日本女性角色在被日本男性羞辱时不仅无法正面回应,反而还要道歉并请求原谅。正因如此,男性角色之间的争论与说教才会如此冗长吧?女性导演夺过导筒后也难以凭女性之口批判男性,只能先附身于男性,才能获得批判男性的资格。男性擅自发动并战争擅自战败,在战后萧条中,性别不平等又造就了女性被进一步剥削与榨取。在片中亲自登场的田中绢代对男主说:“你以为我是喜欢才这样做的吗?”那轻佻的嘴角仿佛欲言又止:“还不是被你们男人害的。”结尾那句“每个人都要对战争负责”还是说得太含糊了,谁该负主要责任不是一目了然的吗。道子自杀那段灯光用得不错! |
|
田中绢代的第一部电影就颇具思考性,从哥哥的职业到那一条街道再到历史问题。女主角的出场颇为经典,从弟弟说哥哥在车站等人的奇怪行为,到等人,到回家看信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哥哥找到工作,铺垫了“恋文”的氛围,最后在店里听到声音,看到手直到40分钟才得以和男主重遇出场,紧接着插入了青梅竹马的回忆,整个节奏感十分好。哥哥街上寻人的戏也拍得很好,是很纪录式的镜头,非常能感受到情绪。我最喜欢他俩的见面戏,阳光照射在密林里,虽然各有心事,但情感是直接的,后来女主角和弟弟的见面则是在雨天打着伞,内容是直接的,但天气则不同。女主的几套服装也尤其好看,她的面庞轮廓清晰,一直穿格纹裙,似乎是呢子质地,最有意思的是和弟弟的第三次见面也就是第四套裙子不是格纹,但他俩分别在两处网格栅栏前谈话,也算是设计。 |
|
未亡人,田中绢代的纯爱物语,50年代女性视角下对男性言行的投射。结局太过温柔草率,道子话太多,过度煽情后镜头缓慢表现下的自杀举动,让我感到极不自然。森雅之完全是咎由自取。在得知道子自杀去医院路上两人的谈话,突然跳到了“谁都没有指责他人的权力”,森雅之还做大悟状,无生活实感。 |
|
喜欢不起来。剧情只有放在特定的年代似乎才是合理的。没有日本战后背景知识的普通观众,可能会看得一脸困惑,这么个充满”厌女”、”被救赎”、“污名化”剧情的作品居然是女导演的处女作…以至于后半段可能意识到过火了强行点题升华主旨倒显得有点突兀。表哥和朋友的设定也有点不适,还不如好好“嫁女”… |
|
男女主第一次重逢在列车站台上时,摄影从列车里往外拍对准两人,然后列车门关上渐渐移动接着剪辑到两人童年时期,那个场景真是绝了。# AFA 4K Restored |
|
+ |
|
最后几个场景,尤其是女主角躺在病床上的脸部特写,想到了《圣女贞德蒙难记》,这个镜头后接着的是关于“无罪者才可以掷石头”的圣经言论。意外的是,田中娟代的电影可能总是从头开始就带着一点俏皮,中间也不觉得闷有一些冷峻的小玩笑。比起《月中升天》,好看多了。(果然摆脱了男导演的程度越多,越有意思。补充一下,挺喜欢男主和道子再遇见时的转场,两人在即将开走的列车外,摄影机在车内对着两人,车门关上,列车向右开走,画面转入儿时的记忆。 |
|
【沟口健二&田中绢代展】真的是垃圾男人。能够体贴来写信的女人,却无法原谅念念不忘的恋人。战后皆苦,最苦的还是女人。吃苦受累,被男人指责,还要自我折磨。 |
|
战后反思批判。上过战场的男人不敢面对自己那段过去,先怯懦地躲避现实寄住弟弟家中逃离社会,又自私地将责任推到艰难过活的女人身上。一纸恋文,折射两种不堪。 |
|
日本版的魂断蓝桥,爱情与贞洁、相思与割舍,男权社会下由女性承担悲剧。所谓“恋文”,就是情书,由日本退伍男人为别的女人代写寄给美国大兵的英文情书,抨击讽刺性拉满。男主弟弟的角色展示战后黑市的一隅,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倒向美国。
田中绢代客串出演的角色,登场时间恰好放在男主心烦意乱牢骚满腹的节点,对她说的话既是情节里的指桑骂槐,又是对作为女导演首作的一种回应,相当微妙。 |
|
谈其他人的时候通情达理,谈到自己对象的时候瞬间炸毛忍不了了(果然揍一顿就好了)后面从爱情转到战后思考比较意外,最后的反思掷地有声啊 |
|
田中绢代导演的这部《情书》和岩井俊二的1995年的一部电影同名。实际上拍的和经典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样好,而且拍摄于1953年,由一位日本女导演,也是日本电影史上第二位女导演完成,作为处女作竟然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足以名垂青史。这部电影所处理的女性议题,具有罕见的女权主义维度,不像部分女性导演拍摄的电影仍然反映了男性传统的价值观。她认为自己有一个“腐烂的过去”(rotten past),但是就像男主人公的弟弟所说的那样,每个日本人都要承担战败的责任,都要承担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战争的罪责,所以没有人是清白的,就像圣经中说的,没有人能够向其他人扔石头。 |
|
3.5 这真的一看就是木下的剧本,跟日本的悲剧有内核上的一致性。田中绢代起步作,只能说基本就是把剧本拍清楚了,很难说有啥明确的调度意识,观感轻微疲惫(说到底其实是调动视线)。森雅之真的是狗男之王,一出场就知道一定是颓废男,田中自己出场一分钟,光芒盖过所有人。 |
|
田中绢代作导演的第一部长片,非常厉害。故事不算新颖,主题十分严肃,处理得我觉得算很细腻。那种苦难的深重让人有点喘不过气,但那就是战后的现实啊。男主跑着出去追他一直爱慕的青梅竹马的初恋道子那段,镜头里展现出53年的东京街头:还算不上繁华但已经热闹而拥挤的街道、汽车行人小商贩共同占有的城市空间、那些带着焦虑与不安贫困与期待期待的行人——完全就是新现实主义的感觉啊。男主终于追到道子、两人在站台重逢时,镜头从火车车窗一下切到童年回忆,那个手法太现代了!而追逐过程中道子的镜头只给衣服和双手,几乎是布列松式的了……两年后成濑巳喜男拍出《浮云》,受到了这部的很大启发,也用了森雅之作为主演。真的,目前两部看下来感觉田中绢代跟成濑差不多级别,喜欢成濑的应该去看她的片子(而且这部的调度真的非常现代)! |
|
两星半。摄影和调度都还不错,尤其喜欢车站一段。观念陈腐就不说了,战后反思的部分也未能让人改观太多,细腻成累赘。道子一角没有塑造好,纯粹是往空壳子里填悲苦,礼吉转变的过程也很一般。森雅之又演大男子主义窝囊废,可这回有人治他,山路那噼里啪啦一顿打够解气哈哈哈!打酱油的香川京子甜到我心里,和弟弟怎么没有下文了! |
|
山路和利吉的认知简直是两个世界,山路能认清所有人都在为战争偿罪,礼吉就只能看到堕落的女人吗?他参战的时候没见过慰安所吗?别国的女人被蹂躏就可以雁过无痕,自己国家的女人好歹还有的选不是吗?还是这种自愿更不能被接受?无论怎么解释,女人不是人,是不能有思想的所有品。这居然是木下惠介? |
|
相比于以守旧的爹味男为主角,其实更像在讲战后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价值观演变和冲突。人们放下了枪,都从事了文化职业。现实总是存在一种斯德哥尔摩效应。对东京城市面貌的关注印象深刻:如涩谷的那条街、熙攘的人流和站台,道子被撞前的那场戏,她置于高楼和铁丝网之下,东京夜晚的面貌依然有其魅力(竟然想到《罗马妈妈》和《呐喊》)。几场两人对话戏的环境选取别具风味,如爹味男进行批判的林荫道、弟弟找道子的雨中相见。结尾编剧把台词写得太明,稍有缺陷。@BC Beijing沟口田中回顾展 |
|
在这部导演首作中,田中绢代已经展露出了相当熟稔和细腻的导演技巧,虽然视听语言和演员表演都显得用力太实,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和对男性固有观念的鞭笞是真挚而猛烈的。女人昏迷不醒,男人抱头痛哭——结尾戛然而止,多少有些余韵不足。沟口健二曾劝阻田中绢代从事导演工作,看罢全片,这直抒胸臆的手法何尝不是女性的自我表达呢,也像是对沟口的某种隔空回应。 |
|
森雅之的演技太赞了! |
|
男人眼中其实还有一种女人,那就是只睡过一个男人的从良妓女。“她和她们不一样”,他这么说服自己 |
|
昭和老电影两大斯文渣男之一森雅之贡献的又一经典渣男形象;田中绢代导演首秀很有范儿——电影不光看故事,还要看(光)影啊;我怎么没找到友情”打酱油“的笠智众? |
|
[2022.08.24 @TS] HKIFF2022·25 修复版 |
|
2024-11-13/日本 黑白爱情2/战场回来森雅之寻找初恋爱人,和经营旧书收购的弟弟住一起,靠和外籍士兵相恋的女性写英文信为生,谁料恋人也是此类女子。最终男主省悟,女主车祸醒来。 |
|
一部普通的苦闷爱情片,末尾却陡然结合圣经,提升了些许影片的厚重性。 |
|
看《月升中天》前补一下田中绢代的导演首作,资源画质比较渣,以后修复版本出资源了再看遍。
田中绢代走出扮演牺牲型女性,为女性受到的剥削正名。从侧面写美军离开后パンパン或者洋妾的生存境遇,在当时肯定受到鄙夷,不仅是出卖身体,而且还是出卖给美国人,双重耻辱。影片则说出“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他”,后一句每个人都对战争有责任不说也行(当然这些女性的出现与战后日本的政策有很大关联),单引用这句圣经里审判淫妇时耶稣说的话就行。的确,礼吉和洋都没有资格去审判道子,一个靠给那些女性写信谋生,一个卖的杂志还不是来自于那些女性,一个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一个投机倒把,如此站在道德制高点审判女性就非常可笑,尤其洋的那句“真的只和一个美国人在一起过吗”更是杀人诛心。这种屈辱本不应该由女性承担。 |
|
男主眼中以女主为代表的“没有明天的人”,作为战后日本社会探寻“重生”的存在,最终在画框外车祸之后造就圣母般脸庞——我们看不到是谁的车撞倒了她,真如耶稣所谓“无辜之人所掷的石子”,全片中可见的或许并无无辜之人——此举并未也无需有男主的道歉,即男主完全被抛之脑后。兄弟俩呈现战后日本主流价值的一体两面:哥哥的矛盾性(一面代笔书写文字赚生存费,一面批评文字背后女人不道德,呈现出价值的虚无主义),弟弟的自主性(挖掘美国旧书的同时赚差价,一面是假意去探究价值的源头,一面又是保守价值下道貌岸然)——也正是在对弟弟的反转批判中(“一个还是两个或三个?”),田中绢代作为导演才得以在电影中现身,也注定从沟口健二的批评中成为导演。接近于安东尼奥尼的空间感营造却早于安东。 |
|
片名言情剧,想不到会探讨相当严肃的话题,从战败的士兵和被遗弃的女人、到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从努力振作的国民、到百废待兴的国家,还有女导演眼中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不过看日本战后电影依旧免不了复杂的心情。 |
|
相遇的镜头有种推杯换盏的感觉。 |
|
以女性身心磨难折射战后国内心理的典型日影,情感传递方式古典,与选角气质搭调。1.9“沟口健二与田中绢代的女性世界”影展@百老汇moma |
|
【3.0】 |
|
6/10
法4K修复版蓝光 |
|
出发点是拒绝为战后的受害者女性定罪,但又矛盾地扯到贞操道德问题的辩论之中,用男权标准去区分好/坏女人,结果削弱了历史反思的力度,各种视角也没有形成一种意义的对话。 |
|
田中娟代第一部导演作品 木下惠介联合编剧 恋文即情书 是田中娟代作为导演献给电影的第一封情书 是剧中人一直可望不可求的情书 男性的胆怯懦弱足矣摧毁女性的坚强伪装 |
|
不必以今天的眼光评判特定时期的作品。比如我们一眼就能看出道子和大多数女子都是无辜受害者。一开始能同情那些风尘女子说明还是个蛮善良讲理的人,但要接受白月光,先要过的槛儿是承认自己为之拼命却输掉的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没能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犯下了罪行,可能超出他们民族自尊的极限了),其次才是她为什么不能坚强一点。东亚男人对伴侣纯洁性的要求由来已久,克服这一点需要些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人,不是曾经无知犯过错就永远不可原谅,能突破传统观念、道德环境的枷锁都是难能可贵的。最后弟弟的劝导也是对当年每个看电影的日本人的劝导:大家战败后不要再互相指责,而要互相谅解,一起向前看。从日本的角度,这也是战后迅速投入重建和生产,创造经济奇迹的前提。当然从被侵略者的角度还是希望他们事后能再多些反思和道歉。 |
|
前半段无意见,后半段看得一肚子火。铁丝网前的推轨镜头让我想起几年以后另一个铁丝网前的推轨镜头,幸好道子不是面对观众,不幸地是她仍要转过身来,更不幸的是结尾画面不是她而是他。这种剧本走向是否还有一点人性?同是réalisme与mélodrame的混合体,《只有女人的夜晚》高出许多。去做海女吧,或者让我再看着你背对镜头,一步一步慢慢走进公园路尽头的扬尘里。 |
|
男人把他们发明的战争全部怪罪在女人身上 |
|
反战,但是从爱情的角度。非常女性主义 |
|
田中绢代,片头的字体好看。女演员们真好看。另一种魂断蓝桥。厌恶这里的男一,二等等,他们觉得自己特别有资格扔石头。日本男的战败了就把一部分日本女人推出去当横滨玛丽,男一在公园里给女主说的话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不过现在他们仍然和田中绢代拍这部电影时的日本男也没什么区别)。想像田中绢代如果在现代和别国合作也会是出名的女性主义导演,可惜生不逢时与地吧 |
|
彷徨车站街头寻找你的身影,替他人写下的所有情信皆为你而写,列车闭门带走昨日回忆,恋心与怨恨一念之差,绝望逼迫自证清白……这头苦大仇深连日旷工,那头打情骂俏书店创业,昭和生活一体两面#百老汇沟口田中影展 |
|
有种“我为什么要放弃今晚的部门撸串聚餐而来看女主被PUA”的丝丝遗憾 |
|
剧情电影 |
|
「沒有任何人可以審判她」。當弟弟與道子結尾在路邊對峙,來往的車的燈光一明一滅打在道子的臉上,背景的大門形成一種監獄的牢籠感,道子彷彿化身為聖女貞德,這何嘗不是一種審判?這場戲代表了田中對男性的態度,哥哥全片都維持一種虛偽的道德觀念,對道子的居高臨下,而這種道德觀念是優於愛情。但田中認為,即使命運飽受不公的折磨,道子依然如盛開的花,她用「花」來作為意象的調度,當繼母為她安排好婚事,繼母的身影擋住了後景的花,象徵命運的晦暗,而當她終於找到體面的工作,與哥哥即將見面,對生活滿懷期待,盛開的花又重新放在工作的桌子上。正如片頭上一封封信件上擺著的花,我們有什麼資格評判這些女性對於生活的期待呢? |
|
不管怎么说 田中绢代还是提供了一个女性向视角的窗口 只是或许在五十年代 无论英国还是日本 女性要为自己发声或者向xx抗议 总需要先以另一位男性作为渠道 |
|
弟弟一直在做哥哥的事情,从最开始弟弟出门被误以为哥哥上班开始,直到弟弟为了哥哥挽回女主。都是映照。在马路上的那场闪回戏中,一声雷电让男主读起结婚的信,他穿着西装却指责女主不爱国,以及女子坐在屋内,在镜头前悬挂着一根树枝,那种男性悬挂于女性之上的压迫感。下雨做出的承诺永远是负面的,在雨里说的话也是泡汤之言。代笔的信和其他的恋文都不在寄信人手上。这是战后对西方文化又爱又恨的日本 |
|
本以为是美好清新的爱情小故事,想不到是这样深重的主题!聚焦于这样一群与美国大兵交往的女性战后处境,想来在当时也是很大胆了。日本战后真是全民反思啊!真弓有个好弟弟、好朋友,这样痴情的男人,现在应该没有了吧?结尾也是恰到好处,批判到位了却并未给出答案。以及我不仅看到了女性的悲哀,精通英法两门语言的男主角及其朋友和弟弟,这些男性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个据说是影展版权最贵(全卖光也回不来本儿,感谢百老汇的执着)、却卖得最不好的影片。田中的处女作,很有力了!“沟口健二与田中绢代的女性世界”百老汇2022/2023日本电影展。修复版片尾打出修复信息。英字内嵌外敲中字还行。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1号厅。补上昨天上午的这场,再贡献了一次票房。100%开放,5成满。映后边老师带着抽了3本书赠影迷。 |
|
@ Moma 精彩!在同时代的男性导演们仍然需要从传统古典中寻找灵感,或是流连于“过往的荣耀”的时候,田中绢代的首部导演作已经试图在复苏中的东京的错杂图景中描绘多种战后心态的博弈与演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借由旁观角色之口,传统叙事中既定性别的“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结构亦有了被冲击的可能,特写-面孔的情感传递亦削弱了个中可能潜在的说教的危险,好灵巧的作品,也太喜欢田中本人的客串了,是真正间离而直抒胸臆的时刻。而我甚至亦在本片中寻找到一种与电懋电影相似的都市节奏,和与文华电影相似的道德责任。(森雅之这“高道德”的道貌岸然跟张扬历来的角色未免也太像…) |
|
很西式的感觉 总是有一些些不坦诚和无奈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