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是要做成一个“N部曲”,第一部是《将来的事》,这是第二部。关于女性和她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亦如同《将来的事》,感觉可以一直一直这么看下去也不会感到丝毫厌倦。比较《伯格曼岛》,更想要看到这样的汉森洛夫作品,希望她能一直这么拍下去,不做改变也无妨。 |
|
虽然从戛纳主竞赛降级了,但这才是最自然状态的米娅·汉森-洛夫,又找回了看“将来的事”的感觉。知识分子女性、侯麦式对话和“生活即走路”的创作哲学,知性又感性的蕾雅·赛杜背着双肩包步履不停。生活从来不缺晴朗早晨,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梅尔维尔帅哭我了~) |
|
这部评分那么高感觉就说明现在戛纳已经没什么正常片子了,大家都在平行单元找安慰。 |
|
北影的“女权电影” 晨光 女主面临的三个场景问题,老人赡养 工作 照顾小孩,那么里面有体现女性在当下的焦虑吗,没有 三个场景割裂 各说各的, 工作同声翻译,表现得一笔带过,养老问题也只是选择养老院的选择,老人的屎尿屁没有表现,照顾小孩也是带着人溜达,没有矛盾,没有细节剧本悬浮割裂,唯一表现的细节问题是五年没和男人做爱???然后出轨有妇之夫??? 这真的不是在嘲讽女性吗?唯一的工作失误不是父亲养老和孩子照顾带来的压力,而是情人说 这周没空。 真正去表现女性社会压力是需要戏剧冲突才能让人共情的。不说小妇人和三块广告牌 在真爱至上里面的一个小篇章,女主因为工作和照顾弟弟 拒绝了男神的邀请 。一取一舍之间 让人感到生活不易。 现在的剧本怎么都那么悬浮 自以为是 傲慢 不是拒绝做小三就是女权 那是基操 |
|
12th BJIFF No.15@天幕新彩云。法式温吞糖水片。中产中年的养老育儿婚外情一地鸡毛大礼包,但没讨论没思考。感情线台词都懒得写,仗着俩人好看就一船又一船的船戏敷衍。别碰瓷侯麦。侯麦的对白多精妙,本片跟侯麦像的恐怕只有色调和片头菱形影业。片尾歌里唱:当知识逝去,爱会延续。词儿像迪士尼出品啊。现实当然多是知识和爱一起烟消云散。 |
|
很喜欢导演在QA说的几件事:第一,她没有试图在女主接受父亲的衰老和爱情故事这两条线之间建立肤浅的戏剧化的联系,但是这两件事是自然而然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她说自己的电影某种意义而言都是自传性质的,当被问到创作一部基于自己经历的作品时如何保持距离,她说距离是最终的目的,只有写完这个故事拍完电影看到成品之后,才可以从一定距离来看自己的经历,才能放下,创作的过程当中是没有distance的。第三,fiction is the rhythm from the chaos of life。第四,她拍的蕾亚赛杜是和一般的男性导演凝视下的蕾亚塞杜不一样的形象,这里她不是被观看的欲望的客体,而是表现她看到的东西,她的感受,她的痛苦和欲望,和她的其他角色不一样,能感受到更平凡更down to earth的一面 |
|
用轻盈的笔触刻画了深藏在女主角内心的恐惧。面对无可挽回逝去的内心震颤,无法把握当下的瞬间恐慌,未来意义的逐渐退却,苍白遗忘平庸和失智一步步紧逼而来。它并不是围绕着显性主题展开,而是把日常分解成了不同层面,悲伤快乐喜悦绝望无助从互不关联事件中滋生,拼贴成了一幅心理图景,但内在都指向了一旦袭来就萦绕不散的阴影。没人能理解这种微妙恐惧对女主心理的冲击力,这是为何她对恋人说安乐死时对方只是笑她夸大其辞;也是为何她在老人歌声中无法忍受落荒而逃但女儿却埋怨她破坏了最有意思的时光。我特别喜欢分赠书籍的段落:组成哲学家父亲整体思想的是那些整齐摆放的书籍,当它们被分赠成为其他人思想的新部分时,父亲的思想系统便消失一空,他成了记忆空白的失智老人。最终所有人都只是对方人生的一站,这是最终画面能传达出的最细微情绪。 |
|
#Cannes 2022 3.5/5 细水长流,蕾姐真人是闪闪发光的精致我心脏漏一拍;在公交车上接到短信的情感变化演得绝了。但整体稍微差点味道 |
|
事实上晨光不会正好或者不好,晨光一直在那里,只是人的感受不同;生活也不会正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所以觉得这片子结尾的落点太避重就轻了,无论是父亲的疾病还是无望的爱情,这些切实的生活困境就被抛在一边,导演选择去勾勒一幅温馨祥和的图景。格利高里的表演极佳,但汉森洛夫并不想深入探讨衰老,她沉溺在对生活质感的呈现上,回避自己建立起的戏剧冲突和棘手的生命议题。《将来的事》起码试图处理好亲密关系这件事,而《晨光正好》搁置了所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
|
#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2022-05-25]双周Europa Lable奖。蕾老师真美好,恍似在看一部侯麦的电影,这个题目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就做过,但这部更细腻绵长。处理着衰老、爱欲,日常生活。巴黎真美,蕾老师真好看。#年度佳作# | [2022-08-17] 北影节巨幕重看真是开心啊,蕾老师真是表演艺术家。其实片子也就表象比较侯麦啦,没有做情节上麦格芬还是不侯麦的;蕾老师小女儿的生长痛和老父亲的疾病恰好互为表里,细碎情节流转的技巧高超。有点感慨于法国极度原子化社会亲情的寡淡,但也觉得他们能拎得清,当得起。 |
|
12th北影节No.15。上有老下有小的巴黎“中年危机”==父亲衰老与爱情烦恼双线并行,就像她在做同声传译时一样需要同时处理多线程任务,稍有意外便疲惫慌乱。做翻译,本是建立沟通、桥梁,但她长久地身处小黑屋中,周遭笼着若隐若现的障壁。色调一点点像侯麦,但内容太薄,台词口水,没太把观众放在眼里。灵魂还留在图书馆里的父亲去了养老院渐渐枯萎,生长痛,衰老也痛。但口中念着莱拉的父亲比草草happy ending的主角更让人为爱动容。圣诞夜一幕好爱,超感动。 |
|
好的文艺片是把戏剧拍得像生活,烂的文艺片是把生活中无聊的部分拍出来依然无聊。。。。这种缓慢叙事内容真的太重要了,而且米娅个人特色又不明显,对于这样的风格已经无所谓拍得好与不好了,如果故事又让人提不起兴趣,导演又传递不出什么思想的话真的味同嚼蜡。 |
|
徘徊但不多情,洗练却不冷漠,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情感电影。 |
|
why poupaud so hot |
|
3.5 就是说男人最爱的是当下的情人 永远的自己 和不知道名字的流水第三人吧。因为字幕跟台词大半对话都卡不上扣掉那0.5 |
|
理性上我不怎么喜欢这个电影,觉得它传达的东西很庸俗,而且结尾非常和稀泥,还配上一首非常cheesy的片尾曲“love will remain”,你好歹配个法语歌不要让我听懂歌词好吗?其实整个片子都很和稀泥。但后来我还是哭了。理性上我相信nothing will remain。感性上听到love will remain我还是哭了,反正人类就是很矛盾吧。 |
|
75/100 一位身体逐渐恶化,即将消失;一位职业与向天体飞行有关,他出现了,而翻译,则是困在中间的中间人。女性创作者总能给她的女性演员带来不小的情绪驱动力。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
|
A. 如果不是看到iPhone,完全会以为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的片子。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对瞬时情态的展现与感知,而不论是剧本的语调还是卡司的表演,都精准地抓住了悲喜之间的微妙细节。色彩搭配和胶片质感让人想起侯麦,但更重要的,是它也以那种看似毫不费力的松弛姿态,捕捉到了生命流动的韵律:有些人逐渐远去,有些人失而复得,生活就像水波,自有迎来送往的起伏节奏,我们只是在其中保持着我们的平衡。2022.5.20 Croisette |
|
不看介绍,几乎真的以为是侯麦的电影,质感真好。蕾雅·赛杜浅灰色的眼睛总是像饱含着泪水,她每一次的泪落,都让我忍不住眼眶一热。因为我也感受到她的脆弱、敏感和无望,幸福的时候总是那么少,而痛苦的时候总是让人心生无望。 |
|
#2022BJIFF#观影体验绝佳当然是因为蕾老师太美,如此清新脱俗的婚外恋故事也拜两位主演的魅力和chemistry,夏天的故事男主到了中年少了迷茫更多了渣得坦坦荡荡的自在,又多了家庭线,对照之下觉得本质并不是渣,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无法靠近。在无数个冲突压力变故之下,蕾老师来不及崩溃更没有倾诉,只有一个个坐在公交地铁上发呆和匆匆赶路的镜头,然后继续投入生活的洪流。晨光正好,虽然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状态,虽然处处是错位与偏差,但是能得到一些,也不错了。 |
|
毫无疑问,帕斯卡尔饰演的老教授才是全片灵魂所在:典型知识分子的尊严,衰病缠身后“体面”的退场,忧惧和亲人分别又吝于表白的拘束感,如何像梦魇般缠绕着同样在低潮中徘徊的女儿,尤其是和前妻社会活动家的姿态相映照,更凸显了隶属于特有人群的高功能焦虑,在看似细腻温吞的日常风景画中,勾出幽暗的一笔。而女主和珀波的爱情线相比下就鸡肋了不少,拉杂的剪辑节奏也有些破坏本应凝练服帖的语感。侯麦可不会反复切场景,来还以影像浮泛的“生活化”。 |
|
舒伯特959之于生活的沉重,播放时父亲压驼的背会想到驴子巴特萨,也暗合爱情状态;哲学教授/翻译的身份与失去阅读/思考/交流之力的残酷对照;最后一镜仿若等到了绿光,此前所有累积出非常动人的能量;蕾雅·赛杜,美。//第一部MHL |
|
#2022BJIFF# 好几场戏都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好了,有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四两拨千斤之力。每周都来探望的女儿,仍然排不进父亲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的前三名;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深,却只能作为情妇默默忍受分别的煎熬。生活布满罅隙,不是每一道缝都能照进来阳光,但至少第二天醒来,又可能是一个晴朗之晨。话说这一部这么好,居然都进不了主竞赛,福茂我真的劝你耗子尾汁。 |
|
北影节的爆款,年度十佳预定。这都不进戛纳主竞赛,太难以置信了,拍的比主竞赛那部《伯格曼岛》更加轻松自如,精准还随性。阿兹海默症的父亲,情人和女儿把女主角的内心状态推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状态,蕾雅·赛杜的表演一如既往地强大! |
|
渴望父亲成为某种抽象的永恒却不断关怀其肉身的健康,无法抑制对情人的欲求但又燃烧着深切的情愫,汉森-洛夫再度回归到她所熟悉的敏感柔软而果敢率真的女性和生活,以及两者间的连结——巴黎。一种看似稀松偶尔灵光的日常之下由隐秘且矛盾的二重性或多重性所构成的复杂的心态流动与转变,或喜或忧。“晨光正好”,定格在那一瞬,可遇而不可求,又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的定数。 |
|
风格和题材都比较像导演之前那部[将来的事],轻盈依旧,但自传性色彩更浓了,深度上不及前作,收尾有一点避重就轻的感觉。两位核心男性角色都参演过侯麦的电影,气息上也的确一脉相承。热烈的情爱与哀凉的衰老双线交替,女主的口译员职业设定也正有一个协调、平衡、居间的作用,可惜她的内心戏不足,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单纯的动作与应景的情绪,梅尔维尔·珀波饰演的温柔渣男亦有点工具人的意味。好在父女间的戏份都相当动人,孩子的表演也灵动可感。生活中的真实细节散布在影片各处,那段关于(所选、所读)书籍与主人人格关系的描述切中肯綮。或许,每个人都只是他人生命中的过客,恒在的唯有无常,但也总有一些日子,你会不再孤独,发现晨光正好。(8.0/10) |
|
三星半。人生的喜悦之感,相较于那些悲伤心碎,显得是那么的短暂。但就是这种夹缝求生般的欢愉,才令下一刻充满了希望。米娅·汉森-洛夫用温柔的残忍,记述着耄耋与不惑。蕾雅·赛杜与帕斯卡尔·格雷戈里是那么出色。 |
|
TIFF2022|观影28|和《other people’s children》很像,当代的侯麦电影,日常生活、爱情与死亡,欧洲中产平淡生活的三个关键词,自然的表演,看着哲学教授慢慢衰老。女主角精通德语法语英语却无法和逐渐失忆的父亲沟通,幸福的可以不负责帮助父亲去厕所,有护工有养老院可以换。加上昨天戈达尔去世的消息,我觉得电影院里应该不少人都下定决心在失去意识和心智前安乐死。电影把老中青三代都放在一起,忙碌的女主角在养老院和学校,以及情人之间打转,最终赢得了爱情,但是能否坚持30年呢?他们自己都不相信,现代人的爱情和忍耐力太有限了。看着满屋子的书成为别人的累赘,相互赠送的东西,觉得后半辈子少点买买买吧…… |
|
- 影像直觉依旧低迷,几乎只有演员的努力,但比较成功。 |
|
演员太漂亮了真的影响观感,于佩尔演大学教授是好的,看蕾雅赛杜和帕波滚床单(渣男上床还不脱鞋子,不能忍)导演还要发些“平凡中年人的生活真是混乱无常啊”之类的感慨,只想学小黑哥狠狠白这两人一眼 |
|
3.5;虽名曰“晨光正好”,却是女性在工作、孩子、爱情、亲情四个维度的奋力溯回,并无强行联结的情节勾连,在某些细节处自然自洽地构建了在生活洄流中努力呼吸到晨光的系列生活切片,漾着清淡克制的温柔,也有不无冷静的审视。
父亲的哲学书和哲学观如潜伏在情节表层之下的暗流,也是串联起生活图景的一把隐秘钥匙,看见逐渐失智的父亲在医院走廊的情景,她别过头走进电梯这一幕处理得非常好(绝对是有真实经验之谈),在我们以热烈勃发姿态去面对或处理困苦时,同样也会留给自己一个狠心决绝的契机(正如小女孩说“我们总是在玩得最开心时离开”);我们在生死间穿行的时候,也会被情欲俘获——这才是无休无止,这才是现在和将来的事。 |
|
不能自理的父亲、正值狗嫌年纪的幼女、反复的情人,纠缠在Sandra身上这些沉重而令人窒息的事情被书写为一曲轻盈而体面的香颂。 困在身体里的父亲,试图用写作抵抗疾病。思考了一辈子的哲学教授,最后失去了他的思想,死亡的方式是长期卧床。托马斯·曼、卡夫卡,父亲的《变形记》。 |
|
miff Hoyts, 周末 人不太多 有几位中途退场。这部指向最令人恐惧的失智 其哀苦如空气 无从躲避 有幸成长得不错的中年知识女性 也到了艰难的时候。再临的爱情有疾 欢愉伴随伤痛 却也放不下这份慰藉。时间带来所有变化 无以应对 只有无力 哭泣 和那个托底一般的瑞士中心。夏天的故事的男孩已成犹疑中年 难以辨认 而老父就是沙滩上的宝莲中的那个年轻人 不觉吃惊。人人尘满面 鬓如霜 太沉痛了。几年前北影节看将来的事 听见很多舒伯特 这次又闻舒伯特 似是故人归 |
|
几年后,希望是很多年后,当那个时刻到来,也许我只能再看一遍这部电影,流很多眼泪。希望那时候有人爱我,跟现在不同。 |
|
和侯麦还是差了还几个段位,侯麦是虽然一直在说话,但情节是高度集中的,且把生活的睿智都不经意安插在各个桥段里,和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可以分到一类去 |
|
4.5 比《将来的事》好,主要是因为演员。MHL用了两个侯麦演员和大量蓝绿色彩,其意图可想而知,看了这部也很容易get到什么是真正的精神传人(有《绿光》那味儿)。双周是MHL恰适的归宿,能讲述自己喜欢的生活和故事,挺好。 |
|
为什么很多评论说像侯麦,观感并不一样。侯麦的主人公大多笃信某种事物,于是,再重的人生也能变得轻盈,而这里只是呈现人生的一个切片,还是无比沉重无法逃离的那种。 |
|
偷情题材的电影,生不如死看欧美,共赴黄泉看东亚,浪漫多情法国独一份。米娅·汉森-洛夫已然成为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了,喜欢她的叙事风格,更欣赏她对待人生的态度。虽然法国人爱搞事情,但也总能轻描淡写地与生活和解。也许对他们来说,搞事情与和解都是延展生命广度的一部分。人生苦短,本来就应该活得更潇洒一些,不问对错,只重体验。 |
|
在一种可见的松弛下表现关系的紧张和平衡,失而复得与得而复失的循环,就是生活与我们彼此相对时的目光轻触。Poupaud好美! |
|
#12thBJIFF . 面对生活的无助与绝望,做什么都是徒劳。只能了解并逃避。好多侯麦老熟人,梅尔维尔·珀波真的帅透了。 |
|
我想起的不光是将来的事,还有依然爱丽丝。最简单的一个词是爱,最基本的生活经历是每天清晨醒来都要重新面对一切,又难过又美好。4.9重看。小脸小脑袋的法国人就是一辈子都在阅读思考和做爱和吃。 |
|
12thBJIFF# 很平淡,却是我喜欢的电影…“这副酮体怎么可以沉睡这么久”,做爱后男主对女主说的话,太过柔软🥺每场性爱戏都让我好触动!一方已婚、由性吸引而开始的关系,最终竟能发展成健康的关系,好神奇。观影时一次次为片中生病的老人而掉眼泪,也想到奶奶,可是刚散场就得知了奶奶离开的消息,电影与现实为什么这样互文呢…仿写片中句子:生命逝去之时,爱也会延续。我们仍是相互爱着的!希望可以梦到奶奶…… |
|
桑德拉喊护工帮父亲上厕所,护工问桑德拉为什么不自己来,桑德拉说会觉得尴尬,护工惋惜这样会错过很多陪伴的时间。对依依不舍又情怯想逃的亲情关系百感交集,另一边,难以割舍的恋人是忘情的避风港也是不安的又一重来源。漫步在疑难杂症中,清晨的阳光又冷又暖。 |
|
在最好的汉森-洛夫里,(女)主角都是在一系列的变故和事情的发展中进行着react,而非高举女权大旗地彰显出自己的agency,而这才是真正女权的话语。作为口译员的女主角,她的自我实现发生于一次断裂之时,是应对无数旁人话语的过程中,在解码时逐渐力不从心,才打通了和自己情绪的连接。她依然是在应对别人的Input,但此时却是个有了主体性的译者,在为别人搭桥的时候,也能承认自己世界的神秘。 |
|
几乎可以闻到巴黎夏日香气。 |
|
1.女主见爸爸、见女儿、见情人、同声传译、见除爸爸之外的亲人、见爸爸......情节基本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在期间感受女主的情绪变化,没有太多的变奏与升华, 只会让人开始觉得乏味和冗长;2.胶片质感的摄影,令人倾心;3.家人假装圣诞老人到来一段,喜感而又温馨,让我会心一笑、心生感动;4.你是否是某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个人之一呢?如果你无条件对他很好很好,却依旧排不进他的内心前三,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一件事;5.最后一场戏,美好,幸福洋溢! |
|
#VIFF2022 从第一个镜头就确定自己会喜欢,因为主创们都是以一种松弛的状态去创作,观感上也就舒服得很。特别要夸蕾老师,相对轻松的角色不再苦大仇深,反而让演技更自然。客观来讲剪辑和台词都有瑕疵,但对比那些名不副其实的主竞赛片子,完全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
|
徘徊在疑难杂症中,徘徊在生活的丛林里。不如来看风景,那边儿,很多甜蜜,也有很多痛苦。 |
|
三星半,温吞时代温吞拍法,一个读托马斯曼卡内蒂卡夫卡教哲学的父亲神经退行性病变,多少也有点欧陆挽歌的意味,蕾雅赛杜破碎在身份的边缘,为人女、母、妇没有贯通起来,做哪个角色都好像抓不住,但法国生活的质料还是裹挟着碎片向前,好天气,美食,美妙的吻,书,偶遇,幸运的养老院,圣诞游戏。看起来他们比我们有太多余裕了,有看流星后的回味、乘火车还是巴士的闪念,而不用焦头烂额做各种攻略。汉森-洛夫上部用了舒伯特的水上吟,这部用了D959,反正生活无解,但音乐和晨光会存在下去,从我们卑琐的生活之前,到之后,之后的之后。 |
|
#9thSRIFF No.2 爱为何大于知识?爱作为一种先天本能,是每个人都可以给予他人和被给予的;而知识作为后天经验,只有在不断地接触特定的食物才会拥有。影片在描述爱与知识的时候,以男友和父亲两条线平行进行,男友那条线中爱是逐渐趋于稳定的,知识没有特别的凸显,反倒是死亡的冲动本能不断扩大,衰老导致的病症让人向往死亡,不禁让我想到今年戈达尔也是这般离开的;父亲那条线中则较为明显的强调先天本能与后天知识的关系,病症开始出现后,理性欲用后天经验战胜自然病症,但自然是无惧的,经验被磨灭到殆尽,唯有一声声爱人的名字还能主动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