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远方的声音》这样的艺术电影是需要一点耐心的。按照导演的说法,这部电影是关于记忆与记忆的拼贴。影片中没有故事可言,只是描写一个家庭的生活片段,婚礼,聚会,洗礼,死亡等仪式。每一次转场都用过度曝光形势,每隔五分钟剧中人就要歌唱。影片以母亲,女儿艾琳,麦西和儿子托尼对父亲的回忆展开,时空错乱,记忆不按照时间或事件顺序排列,而是按照环形展开,个人以事件的情感上的重要性展开回忆,这种叙事方式比较晦涩。 |
|
算是理解为什么Truffaut说英国和电影不兼容了。大量正面镜头、去生活化的表演、一首接一首的叙事小曲…这完全就该是音乐剧,只不过在剧院场景没法随着回忆任意切换,胶片上就可以为所欲为,媒介才成了电影吧。 |
|
你那该死的父亲,再多的福音歌都无法超度 |
|
松散。有点低配麦克李的感觉,摄影有点失败。对父母的感情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不管怎样,始终以歌声应对,人没了,声音还在。 |
|
观感三星,多加一星是因为我也有一个糟糕的父亲吧,前半段应该叫关于爸爸的回忆,叙事方式很顺畅,剪辑跳切用的太好了,使得过去回忆和现在的生活衔接的很不错,穿插的音乐使婚姻生活添加几分悲凉的色彩。 |
|
一个普通英国工人家庭的往日时光,像是一本乱序的旧日记。回忆中的一首首歌曲,是时间的味道。
缺点: 有句无章,镜头精彩剧本单薄,到后面只能靠音乐推动观众的情绪,像一段段的MV,内核空洞乏力 |
|
非常漂亮的影像记录,音乐和画面的相得益彰让人极其享受,对人物的记录克制而动人。 |
|
7.5/10 |
|
有些导演嘛 第一部长片就形成自己鲜明风格了 |
|
色彩鲜明,镜头对称,缓慢平移,一个个片段记录着父亲当年在家里残暴对待子女,把Tony锁在门外,打妻子,掀桌布,禁止Eileen舞会太久,罚Maisie擦地窖并且暴打,二战空袭进掩体慢被扇,T当兵和父亲冲突,忆及去世,然而时有怀念。几个孩子陆续结婚,也有M孩子出生的派对,T结婚喜极而泣,以及E和矮胖丈夫婚后不和,禁止她的朋友来访,她则嫌他吃饭大声,Mick丈夫也催走,另一个女友的丈夫则只让待五分钟,婚姻的幸福和不幸,还有Tony摔下脚手架的慢镜头,大家来探望,家庭的情感,生活的不如意。 |
|
93
无比优美的追忆诗歌,又爱上了一位导演
要是后面处理的细腻些就好了 |
|
看完仍是觉得,这般面貌的生活太乏味。纵有自由的时空切换、悠扬舒缓未曾断绝的歌声和猝不及防的冷幽默,但总是一盘陈旧衰腐的老腊肉。几乎是道家那样自给自足小国寡民的生活情趣,这里几乎没有外来的影响,也不曾显露任何重大的变迁迹象。 |
|
声音和画面从两个不同的年代遥远地传来 |
|
仿似《镜子》的碎片式叙事重组,依靠人物对话、歌声、镜头横摇等完成片段间的连接,但是整体感觉不如《镜子》般浓郁,不易把握电影脉络(前半部围绕父亲相对更有线索) |
|
有些闪光打动人的地方,但是并不是我喜欢的形式,电影最后我忍不住感叹“终于太跌的唱完了”。小林先生原来这么坏呢。 |
|
更加确信我对那些过分迷恋对称的导演不太感冒。 |
|
distant voice ,still lives |
|
又爱又恨的家人与婚姻 |
|
虽然没看懂,但有种吸引人的魅力,好电影的气质。 |
|
微小又断线的一生。 |
|
这部特伦斯戴维斯还真不错,文学气质很强,而且还是英伦文学味儿那种。3.5! |
|
原来这就是Terrence Davies的风格,对称,平移镜头,集体唱歌。好无聊,目前为止倒数第二的踩雷,最后都没什么人鼓掌,口音也好难懂 |
|
7/10 50s卡拉ok式回忆 非常碎片化的把人生的片段组成在一起 挺有感觉的 |
|
半个月前看完现在才能确定对它的观感。这种结合音乐表达形式在电影里并不算多,会有一定跳跃感,需要在一天静静地观赏和体验。 |
|
7.9/10 |
|
同类题材里独特鲜明的风格,但我不太认同,家庭故事但没有连贯叙事,无法共情,英格兰东北工人家庭但展现的穿着、活动略华贵,很多唱歌段落很多超现实画面,总之疏离又疏离,镜头扫视每张脸的时候,能感受到导演对故乡人是真爱,或许这部电影更像是很私人的回忆录;怀念家人和闪回家人的凶狠不断穿插,倒是很准确地表达了怀念亲人时矛盾心理 |
|
以歌声填补原本是沉默的谈话间隙,为日复一日的挣扎求存涂抹一层言语无法到达的情绪。工人阶级的歌谣唱的是个体尊严、唱的是对于基督教的诠释、唱的是政治身份认同。但这并非纯赞歌,父权制的阴影始终伴随工人崛起的神话叙事存在,牢笼中的人之悲喜几乎无处宣泄,只能留待一场场节庆排解。婚礼与葬礼的流转堪比绝望轮回,因此怀旧滤镜下透露着的尽是是对传统家庭的诀别,而远非表面看上去的的眷恋。 |
|
戈达尔:电影是琐碎片段的人生。 |
|
See you, kid.
——
意识流就该这么拍。
画面截到半身的长裤和皮鞋就足够压抑;男孩平静的眼睛里,回想着自己和父亲争吵,砸碎玻璃满手是血;毫无缘由的惩罚,随机发脾气掀掉餐桌
Still lives略乱 |
|
如此碎片化的叙事却依然充满了抒情和诗意,确实厉害。歌谣的使用也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蔚蓝深海》。不知道诺兰是不是因为这部片的缘故才在《盗梦空间》里请Pete Postlethwaite来演另一个严厉的大家长 |
|
love is handsome and love is fine love is jewel while it is new ,but when it is old ,it grows cold ,and then it fades away like morning dew.太撕裂了 |
|
7/10。戴维斯用低饱和的色调营造出曲终人散的哀戚感,开篇镜头驻留在屋子的前门,伴随天气预报、雨声和雷声,母亲开门去收集台阶上的奶瓶,此后镜头走进屋里,凝视空荡荡的楼梯,母亲叫孩子们起床,脚步声四处回荡,镜头却空无一人,幽灵般的声音填满了回忆的物质空间。镜头往返于排列式连接的屋舍前,物是人非,一家人穿戴精致合影的画面中,离世缺席的父亲的照片挂到了墙上,接着梅奇回忆父亲的残酷,她清理地窖换取去舞会的钱,遭遇家暴,托尼则想起为向父亲示威而自残,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镜头切到艾琳的婚礼,她哭着要爸爸,片中多次特写父亲的照片,这表明孩子们难以从对父亲的复杂情感中解脱。每逢节日聚会或婴儿洗礼,人们都会在酒吧合唱,表达对家庭婚恋的五味杂陈,结尾为托尼举行的喜宴解散后,黑暗处一家人挨着走回头,迈向生活的新台阶。 |
|
先标回头评 |
|
#thegardencinema晚安特伦斯,晚安。 |
|
#BFIPlayer 长评-远方的声音,眼前的生活。现实主义的故事,影片中那纠结的情绪就如同父亲的照片般贯穿整部电影令人痴醉又悲伤。影片以两部分组成,以第四代出生分割,前半段是以家中几个孩子的视角展示家庭问题,后半段则以他们成年后的视角阐述类似的家庭问题,以此对照展现出个人面对现实的那种无力感,社会疾病似乎会一只遗传下去。开场就是父亲的葬礼和姐姐婚礼,以两条线间回溯了家庭的过往和后续的发展,中段大量的插叙,结尾的儿子的婚礼也是由“父亲”这个故事包裹直至大家都消失在黑暗中。大量的音画分离,固定和摇镜头凝视感太强了,圣歌带有极强的宗教感,搭配上大量的横移镜头不光有极强的舞台剧感,还让这个如梦如幻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充满着诗意。影片大量的歌唱都与身份或情绪的表达有关,尤其是女性歌唱的部分非常明显。 |
|
看过~ |
|
在这部舞台音乐剧风格的作品里,父亲和老板差不多。由此可见,二战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确实走向了衰落。被迫滑落到工人阶级队伍当中,依旧沉迷于「爬梯」舞会和资产阶级享乐生活方式的英国中产阶级子女心态上明显与二战后自主选择劳动致富道路、自觉认同劳动光荣价值观,貌似摆脱了英属殖民地身份的印度工薪阶层子女不一样——显然,发达国家的富足、安逸、舒适和快乐建立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辛劳、痛苦和伤亡之上——2023年10月22日,以色列军方宣布,以军对加沙的地面攻势可能会持续3个月。以军本轮「无差别」空袭已造成至少474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超过60%为妇女和儿童,超过1.5万人受伤,加沙地带超过50%平民住房被毁,逾150万人流离失所。犹太妈妈「Yiddisher momma」听到《远方的声音》了吗? |
|
画面精致
人物生动
音乐不错,就是偶尔有起转生硬的感觉
恍惚中有点想起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
留存 |
|
7.6 美丽的,隽永的,distance voices部分用歌谣串起回忆与现在,动情地描摹对父亲的恨与思;后半段still lives转为现在进行时,却难以比拟前者的冲击,只是在迷惘的白光之下步入黑夜。 |
|
伪D |
|
(8.3/10)特伦斯·戴维斯导演长片首作,关于那些逝去的时光,Yesterday once more,纯正的英伦古典风格。前半段真好,镜头语言绝美,横移,在声音(歌唱)的牵引下,叙事时空缓缓切换,记忆与现实在歌声中交融,实现协奏。后半段有些落俗,声音仅仅成为依附于情节的装饰物,虽然情绪依旧饱满,但稍有虚张声势、空洞无物之感 |
|
(2+)比英国还英国,开头十分钟把我吸引,但是后面就不行了,化用孙燕姿的《神奇》来形容我的感受:时空换换换,对称的画面;歌曲唱唱唱,有一样的信念。 |
|
“看似声音成为了主角,但是实则却是被叙事牵引和规训的傀儡”still life中声音无法发挥出其本身的异质性、流动性和多变一面。相比之下在distant voices中,歌声让叙事产生了多声部的回响。后半段披着怀旧的回忆外观,无关于是否正在进行与绵延,它的存在只是为了确证前半生记忆之幽灵的残存影响,最终与前半段产生巨大的断裂。回忆终将是叙事(distant voices-完整的回声),而非自我确证的片段。创作主导性让情感=音乐将叙事汹涌淹没,这种情感看似指向一种传统古典的完整家庭价值观,但是实际上却是后现代式的空洞无物 |
|
看到婚后不被允许拥有社交活动的eileen我会想起认为自己不需要社交活动然后每天空闲时间都是在手机上看看有什么可以买来补给家里所需的我妈 |
|
特别会呈现记忆:没有顺序和道理地随机出现。。看完突然对于生活没啥期待了,感觉所谓合家欢场景也不过就是嘈杂又油光满面地恶心。后半段的歌着实是有点多了! |
|
3.5非常舞台剧 |
|
碎片地叙事,碎片的人物。不是歌舞片,但歌舞密度超过歌舞片。导演对电影这门艺术的理解实在是不敢苟同。看了半小时我都不知道我可以共情谁。如果导演真的认为人生是碎片,那请你挑一些有因果关联的碎片展示,请你挑一些能一下子把握人物的碎片展示。 |
|
工人阶级的普鲁斯特 |
|
2011
不停走神··· |
|
非线性碎片叙事,歌声调剂,构图镜头是重头戏,长镜头时空切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