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乡土气的男人从美国回来,一身洋味的女人却出不去,原来青梅竹马只是一个天真的起点、一段可逆的命运,情感在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土崩瓦解,转型时代的纠结身份却不可忘怀。当一切外部的依赖和向往最后都倒塌了,人们不该再有冲出围城的幻觉。 |
|
3.5星。
夜晚的霓虹灯光与我无关
人潮的喧嚣沸腾与我无关
我站在球场上
唯一能握住的是怀旧的灵魂
移民美国开创商机的事业呼啸而来
我一击未中
青梅竹马永结同心的爱情呼啸而来
我二击未中
荣光已逝不甘平庸的生活呼啸而来
我仍未击中
至此
世界将我三振出局 |
|
青梅竹马又怎样,渐行渐远渐无常。 |
|
杨德昌电影里每个男人都是可怜的,从青梅竹马的侯孝贤到恐怖分子的李立群,直到牯岭街的张震和一一中的吴念真,都是被爱情、家庭、生活和社会裹挟的悲剧性人物。所以犯罪也成了这些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因为没有犯罪,故事的压力最终便无处释放。相比起来,一年之后的恐怖分子成熟了不止一星半点。2018.11.10 资料馆二刷。两年半后再看,更能理解杨对台湾这种社会复杂性的深刻描绘,理解传统与现代、中国与日本、资本和爱情缝隙中生存的人。人物的声音消失在嘈杂的背景里,形象则在永恒的镜像中。结尾墨镜的双重诀别。 |
|
青梅竹马四人的各自人生困境和崩溃。美国背景的阿隆、日本背景的阿绢、台北中产阶级的阿贞(依靠大陆老板)、底层阶级的阿钦(本地人)。四人的人生设定,和身份的复杂性,不正是八十年代台湾的最好写照?(阿隆走出阿贞家,电梯门的闭合,拍得像极了棺材~预示了之后被刺伤/半自杀的结局。 |
|
修复版画质感人。这部也很好,可能就是演员之间的压迫感差了一些(不是吐槽侯孝贤,他真的蛮可爱的哈哈哈)。杨德昌几部看下来结尾都有点懵逼,可能他自己本人也不知道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吧… 另外蔡琴怎么可以那么潮,有整整一个梳妆台的墨镜??杨德昌给她买的吗不然怎么全拍进去?羡慕 |
|
“还没想好,他还没做最后决定…” |
|
蔡琴:我们结婚好不好。侯孝贤:结婚?结婚又不是万灵丹,你知道的。蔡:难道一定要等移民到美国,才能结婚吗?侯:不要想美国了,美国也不是万灵丹。跟结婚一样,只是短暂的希望。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 |
|
杨德昌拍戏真是太讲究了,就凭那光线和环境音的运用就值个满分,《本命年》的结局是否有借鉴?时代进步焦虑症,从旁观者的视角,近乎痴迷的展示人在城市景观里的空间感,场景道具的文化政治符号标识,两边情人埋下的伏笔和美日台的微妙关系,包括调教演员和导演能力都太强。好像看过这片的录像带,北影节资料馆104分钟胶片版。 |
|
杨德昌与侯孝贤唯一一次亲密合作。新旧碰撞与时代更迭中的迷梦。飞镖,打架,梦露,少棒。结尾如牯岭街般无力。ps:画质太差,不少细节丢失,折选金句:美国也不是万灵丹,跟结婚一样。只是短暂的希望,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 空便当盒传出来哐啷哐啷的声音,我记得好清楚。(8.0/10) |
|
牯岭街少年们骑着摩托在台湾街头呼啸而过,怀里揣着呼之欲出的刀子,中年人的台湾梦早已远离,和窗外的车影霓虹一样虚幻、风的后面是风,天空的上面是天空,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所谓美国、所谓结婚,无法接近,也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吧,在MOMA看的入神把手机给丢了,幸亏追回去时又找回来了,万 |
|
在透彻分析了当代婚姻困境后,杨德昌又细致展现了童话模式的无奈现实。少时情感固然在时光追忆中被酝酿得温馨甜美,但生活轨迹的日行渐远让两人丧失了交响共鸣的平台。岁月的飞刀将自我削凿成一个个熟稔而递进的个体,其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下何人曾相知?【7 ↑】 |
|
即便是现在,尤其是现在,该怎么用准确、适合的镜头展现中国人的风貌,展现中国人欲拒还迎、欲言又止、欲奔放愈含蓄的情绪,亦亲密亦疏远的人际关系,我想依旧要回到8、90年代他们的作品里找答案。这是我反复去看这些作品的原因。而当代镜头里的中国人,是别扭的,且是东方主义的,中国人并不是那样的行为模式。3.5 |
|
“你看这些房子,我越来越分不出它们了。是我设计的,不是我设计的,看起来都一样。有我,没有我,好像越来越不重要了。” |
|
或许是错觉,但我真切感受到了角色内心不相尽同的平静,在言语和肢体难以协调的城市,从两小无猜熬成青梅竹马不过泛泛怜悯之情,当局者也总是迷,他们谁都解不开那个谜题,谁也走不出这个迷宫。杨德昌营造的空间感总是处于动态或者被割裂的静态,仿佛随时准备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整个台北概念蓝图。 |
|
阿贞和妹妹的朋友们去歌舞厅,小青年们在舞池扭来扭去,阿贞和她的那个小青年在边上靠墙呆着,对着笑笑,突然停电,短暂的慌乱后舞池里的人点亮打火机,在危险的火焰中继续疯。很快电来了,大家再次白痴一样沸腾起来,墙边的小青年转头看阿贞,阿贞蹲着,伏在胳膊上在哭。 |
|
6/10。凡能把言情剧拍出社会意义的都是大师。老杨的构图多少影响了侯孝贤,特别是开场的后景窗户+后脑勺调度,以及门廊、镜子构成的框式取景。沉默的远景叙事与观众拉开距离,即使打架杀人的桥段也隐去血腥元素让一切发生在漆黑之中。表达的还是都市人无法排解的孤独和烦恼。大段感言的台词有些间离。 @2014-12-20 03:09:30 |
|
杨德昌第二部作品。上映四天就下线,票房惨败。影片还是典型的杨德昌风格,节奏很慢,没有什么起伏,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是平淡的讲述一个都市故事,然后结尾时突然给你一记重拳。直接打傻观众。影片整体都使用青灰色调营造出一种冷峻的压抑的氛围。情绪很内敛,构图方面极为讲究,影片借助门窗和光影等实物来制造封闭式构图,随处可见线条和边框无时无刻不在表达人物的困境和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冷漠。全片几乎没有配乐,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实。杨德昌电影里的中年男人都是可怜到不行,阿隆最后望着电视回味自己年轻时拿冠军的棒球比赛,这应该是他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而现在还活着有什么意思?于是他放弃了求救。《本命年》的结局绝对受到了本片影响。侯孝贤的演技出奇的好,可惜当年金马奖影帝评选中一票之差输给周润发。蔡琴很有时尚范儿。8分。 |
|
杨德昌终归逊侯孝贤一筹 |
|
勉强两分。跟《尼罗河女儿》的动机和执行能力比较像。借一对青梅竹马的关系松紧,投射台北的世情人心,不过全片的执行就如年轻人聚会那单元的涂鸦一样,有设计可落实的粗糙。俩主角的状态更贴近木讷一些,事件的组织也凌乱,人物状态的断裂感(跟剪辑关系不小)导致代入困难,唯一可取是日本胶片质感好 |
|
一头一尾两处看新房,从私人空间开向外部的落地门窗到公共空间单向密封的高楼玻璃,杨德昌的作品从不需将主题宣之于口,总是能在角色关系隐秘地崩塌瓦解之中昭示大环境的困窘与腐坏。“青梅竹马”的片名与婚姻、美国一样,都是带给人短暂希望的美好幻觉,而真正的台北故事是细细密密的frustration,是“有我,没我,好像越来越不重要”的存在主义危机。 |
|
CC修复,画质还不错,城市空间感,胶片色彩还原,都很舒服,人物心理的微澜,欲说还休的情绪,一点点侵蚀,一点点渗漏,又有适度的留白,侯导、柯导、吴念真、蔡琴都是好演员。 |
|
纽约电影节。30年前的老片子,和现在一样儿一样儿的烦恼,生活的不安定,想要重新开始却又力不从心,好像没有行差踏错,却不知如何已身陷深渊。结婚不是万灵丹,去美国不是万灵丹,鼓足勇气生活下去。ps蔡琴好洋气! |
|
我是侯孝賢蔡明亮那一褂的,偏好靜態長鏡頭,達觀、疏離的視角,摒棄多餘的道德評判....楊德昌哦,他的野心,他的抱負,他的鬱結,他的憂慮,那麽堅硬用力,那麽緊綳掙扎,那麽痛,那麽累,每每都刺傷了我,再去刺別人................ |
|
据说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蔡琴和杨德昌开启了10年的无性婚姻。所以现在反过来再看这部电影的故事和台词,会另外有一种唏嘘感。去美国不是万灵丹,结婚也不是万灵丹。对我而言,来上海不是万灵丹,换工作也不是万灵丹。最近的一些事情告诉我,我还是总是会把事情搞砸,真是令人沮丧。回到电影本身而言,由于确实不太吃杨德昌这样的视听语言,再加上对台北当年的城市中产的状态不太了解,所以在感知上总是隔着很厚很厚的一层东西,整体上是一种模糊和似懂非懂的感觉。杨德昌的确非常擅长去描摹刻画台湾城市里一些人的生态,且表面上是在讲一段爱情故事,实际上勾勒出来的却是时代的样貌,所以要拆解杨德昌的电影,是需要一些对应的文化背景认知的。不过,即便看起来很费劲,看完后还是会尝试从热门短评、长评的阅读里去寻觅一些共情和解析的。 |
|
冷战,冷落,冷却,冷漠。似乎是杨德昌唯一一次在人物关系上的去繁从简。 |
|
失业问题、工作问题…… 什么都不是万灵丹……主演侯孝贤蔡琴主演侯孝贤蔡琴 …… 而且这居然还涉及了美国梦的题材…… 看的是画面两边截掉的VHS版本。 |
|
78/100 返乡的青梅竹马必然指向各种时间、空间的迁移。城市纵向有过去和未来,横向也有美国、日本的影响、中年与青年的交叉碰撞,人们的赌注越来越大,碰撞越来越外化到肢体上。暗淡无光的基调、各种相隔、局限的镜头设计都指出人们的内心并不会走得更近。不止一人戴着眼镜,时代的弊病终会殃及网状结构内的每个人。有局限室内空间里无出口的摇摆情绪,也要有海边、屋顶上让情绪沉淀的“放空时刻”,俯瞰台北车流都带着悲恸后的悲悯之情了。很少看到拍主角在车水马龙里等待穿行的镜头会这么长的。总体来说还是太外化了。 |
|
后来我们不相爱,后来我们更了解。 |
|
台版的《本命年》,蔡琴酷似《饮食男女》里的吴倩莲,侯孝贤则秀了一把歌喉,若干年后干脆发了一张专辑。叙事方式挺有意思,光荣的往事(世界少棒冠军)和今日的现实,一笔笔揭出来。当然,那个时候的杨德昌还生涩得很。 |
|
【4】杨德昌永远都喜欢说教,影像则一如既往的讲究。他是个注重构图光影的人,同样也很注重叙事,摄影机是浮世记录的眼睛,文本是社会观察的笔尖。这是部稍软的都市物语,阿隆和阿贞可以是任何人,反正你我都是这伤心城市里的行色匆匆的过路人,也都有着大同小异的人生困境,世上就是没有万灵丹的。而最后那沉痛的如宿命般的情绪出口,又何尝不是一种放大镜中的审视呢。 |
|
蔡琴有点像Monica Vitti,有点像Jeanne Moreau,真是动人。影片最后几场戏如羚羊挂角,非常难以预测,有别于杨德昌其他作品。 |
|
在床上躺着看完最后十分钟,望向窗外,北京下雨了。不知道为什么,侯孝贤饰演的阿隆让我想起《本命年》里的姜文。 |
|
前有海灘的一天,後有恐怖份子,本片都不如。侯蔡朱三人的參與,恐怕不是加分而是減分----這三位都是好人,都是朋友,但和楊導的氣性不一路。如果阿隆這角色是照侯的個性發想的,那麼楊的個性就像那個在總統府前帶隊飆車的青年----就是他,在那場動機不明而難說誰是誰非的追脅鬥毆中一刀刺死了阿隆。 |
|
看了侯孝贤《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青梅竹马》三部电影,发现从思想史的角度说,80年代台湾新浪潮电影其实代表着台湾原住民文化的崛起,这个原住民文化也不陌生,它就是铃木大拙所说的“以日本本土净土宗为根基的日本禅宗”。可比对老一代的台湾导演如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甚至包括李安),他们拍的是标准的禅宗玄学电影——我发现我现在的心态又有精进,放在一年前我恐怕很难以平静的态度完整地看完任何一部台湾新浪潮的电影——若是把视角再扩大至当下的中国社会,你会发现在受教育的群体中,最大的两股势力即日本禅和科学教;与本土民俗文化和名教文化处于杂交状态的第三股势力是金钱教;在这个体系内你再审视混迹于废柴和吃瓜群众的神仙道士之流,才知道民俗所谓“看神仙打架”是正言若反。以上纯属戏论。 |
|
《海滩的一天》里面,杨德昌说:“世上不存在爱情,有的只短暂的冲动。”到《青梅竹马》里,他又说:“结婚不是万灵丹,只是短暂的希望,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幻觉。”表面是在刻画男女感情关系,实则还是在描摹社会百态。每当你以为他把人生拍透了的时候,他都告诉你:不,还远不止此。 |
|
青梅竹马的二人,有过同一个台阶。这些年各自上上下下,拉开的差距就不仅体现在高度上了。彼此还带着些旧日情分,可隔着遥远的台阶,连私语都能变成嘶吼,然后,连能下的台阶都不要下了。人情比美日中的交情还微妙,结婚又怎样呢?出国又怎样呢?他用血淋淋的手点起一根烟,而她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念了一句不知道……当演员就是好,以再老的形态出现在新一代面前,都能有鲜活影像记录过曾经的葱茏。@资料馆 |
|
《一一》中的中年危機問題,很早就在這裡埋下伏筆了。楊剛一出手,便有大師風範。「青梅竹馬」更像是一種反諷,它和電影裏提到的「美國夢」一樣,不能解決當下的任何問題。我們有時也是如此,總以為換一種生活就和以前不一樣了,那只不過是給自己很不恰當地找一些事情做。問題其實一直還在。 |
|
前半部分有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阿隆等待着阿贞穿越马路和他汇合,在中景镜头里,一辆辆汽车带着残影呼啸着从前景略过,遮挡了阿贞的路线,也遮挡了她的面容,让这次会面无比艰难。“青梅竹马”正是传统爱情的神话,但这种理想化的想象正在无法抵挡的现代化进程中快速衰败。彼时的台北如首尾两间待装潢的空屋,做婚房还是做商场?更怀旧的阿隆被剧变的世界淘汰,而阿贞则等待着“美国”的降临,其代价是情感的死亡,墨镜将她与外界隔离开来。/结婚、移民都不是万灵丹,对于很多夫妻来说,他们的选择会是“生孩子”,那就是《孤儿怨》。 |
|
昏暗房间男女主逆光站在落地窗框中,隔着玻璃面向窗外的光明被竖框分开。两人隔着整条马路上来往的车流困难靠近。机遇像计程车,就算使尽力气去猛追也可能不会停。黑屋里最后的对话。迷离时先声音再画面想起当年球场上的自己。一阵笑声一缕烟。女主在玻璃倒影中戴上墨镜,声画分离说不知道该去向何方。 |
|
跟朋友讲完杨德昌的八卦,她说,杨德昌肯定阳wei。看完这部给我也是这样的感受。青梅竹马与故土都是诅咒,因为绑定得太深了,太知道接下来会如何。静静戳穿每一个虚假的希望,还有什么比这更养胃的事情吗?不禁想起推上一句鬼话,养胃男创造了灿烂的艺术,深邃的思考,而女性和养胃的男人所创造的艺术都归不养胃的男人享用了。喜欢杨德昌,就如同我前二十五年喜欢养胃男的宿命。 |
|
刷了修复版,果断四星改五星。八零年代台湾之“迷茫的一代”。侯孝贤和蔡琴主演,柯一正吴念真联合主演,这样的阵容当然不会再有了。因为这个片一直只有渣渣渣画质版本,所以我一直没有看。台湾已经修复该片,高清版可期待,那么在此之前,我应该先渣一遍! |
|
#HKIFF# 4k修复版画质声音都不错。早期的杨德昌电影风格已经很成熟,而且回头看更绝望和悲凉。『结婚不是万灵丹,美国也不是万灵丹。只是让人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短暂幻觉。』 |
|
4.5/5,当镜像、黑灯瞎火和街道景深开始带动情绪,你就知道在看一种名著电影,就是用小而简单的故事,撬动起时代的厚重,在台语和国语之间的自然切换,甚至比城市景观更折射主题,熟人社会在现代文明的flow中悄然消散,无根地悬浮在美日所象征的泡影,每一处盘根错节都破碎成人生的天涯,孤独不再像是泥淖,而像是玻璃,既透明,又隔绝,这种清晰的窒息感是杨德昌敏锐之处。 |
|
“一部纯粹反映‘断裂’的电影”。无论是生活还是恋情,都已回不到从前。不着力于曲折的剧情,而欲铺展现代人的内心嬗变。侯孝贤唯一一次扮演男主角,把这个“过时”的男人演得恰如其分。结尾无声的一刀无法不让人想到之后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把杨德昌的电影连起来就是一部台北的城市发展史。 |
|
前半段不可抑制地睡着了。。。每个人都丧着脸,说着杂文式的旁白,在台北巨大的建筑里游荡。后半段醒来之后,居然开始好看起来。蔡琴放飞自我,侯孝贤继续下沉,对台北现代化进程的捕捉和留恋和哀愁,从海外回来的杨德昌是带有一些矛盾乡愁的。旧台北像半夜倚靠在旧门脸前喝酒的爸爸和侯,毕竟东流去 |
|
台湾在经历巨变,每个人内心却在对抗着外界洪流的挟制,有人活在记忆中试图在传统价值中安身立命,有的幻想着美日的新蓝图在那我们可以重新开始,但就如汹涌的车流、打不完的电话、永不够用的金钱,生活时刻在提醒你逃离的不可能,杨德昌用手术刀般的镜头揭开伤口,冷漠、迷惘、自私、孤独和消逝的激情 |
|
侯孝贤.杨德昌.蔡琴.吴念真...再糟糕的画质也忍了。 |
|
#金马53#汽车飞速穿梭,光影流转斑驳,岁月蹉跎,往事一笔带过。何时失落,何处堕落,结婚、移民不过是让你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一种幻觉。年轻气盛与衰老颓废的斗争,无力感始终弥漫。什么纺织,我就是在迪化街做布。早期还不尽纯熟的杨德昌,却也成为时间年轮上重要的一笔。 |
|
杨德昌的文艺是深邃理性的,而侯孝贤则是浪漫与感性,不仅体现在表面风平浪静的运镜和叙事节奏中的细微差别,更体现在导演作为电影作者对故事内核里面的悲观与重生的诠释——往往看杨德昌的电影过后,会深深感慨人生多舛时光如刀;而大部分侯孝贤的电影,看过会在沉寂中升起隐隐约约的希望——台湾有这两位大师,了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