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女」的日常到「家庭」的日常,但關鍵位置的處理手法其實還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可能沒必要用這麼長的時間去表現,另外情感之間的表達真冷 |
|
“当你可以斥责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就成了母亲。”有些话真不能细想。 |
|
在探讨男女之爱上,诹访敦彦也许是最真切的一位。他让演员即兴表演,而有了自然素朴的质感,影片中也充满了在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微妙瞬间。 |
|
这是一个只会发生在现代的故事,用自然反自然,用生活反生活,用家庭反家庭,最平静的就是最汹涌的,背光的脸隐藏着暗流,机器声和车流声在背景中持续不断,人在玻璃中共处却与情境氛围隔绝或显得相互间遥不可及,人物在已经被现代环境异化且不自知的状态下怎么也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以及合理去发泄的途径,只能一次次被矛盾的内在情绪压迫到崩溃之后无端地发作,然后努力平息、妥协,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直到做出放弃生活的选择。 |
|
7.8;拒絕進入的空間,被凝固的動作——被取消的時間?也就是說導演真正想做的努力是與此類影片的慣常解答相反? |
|
由于演员都采用即兴表演方式,所以能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瞬间 |
|
心理场域逐渐扩大,家庭空间也逐渐得到延展,家庭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是一次保守的价值观的回归,这之中女主人公数次崩溃其实就是一种现代性在同保守性作斗争,自我需求的满足是第一位的,但其实这有可能是一种对自我的误解,有时候我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主人公在反复无常的欢欣与失落后逐渐懂得了自我内心对于稳定的家庭的渴望。 |
|
8.0 真棒,如此充分地尊重人,尊重人在不同场合下的反应、情绪和节奏的作品。孩子在阁楼上筑起堡垒,既是游戏又是心理上的防御。女性渴求建立稳固的关系却成为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从不忽视日常情境中的龃龉因其有可能裂变为关系的鸿沟;对家庭私影像的再造,产生生活记录者式的剪辑和片段选择。未成旋律的小提琴音,像是这个临时家庭在复调普通三口之家所成的练习曲。 |
|
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可控与不可控间的拉锯战,构成了最自然的故事性和情感张力。 |
|
節奏顯得很拖沓,看得很辛苦。近似於Edward Y.的生命嘶吼與糾纏,生活的持續與無奈,撕裂般的音節深刻。PS:今年最後一部了,就挑幾部想看的,經過車站看到耶誕城開始點燈,一年過的總是特別快。w.金馬新光 |
|
片名很妙,/隔开的mother,意即渡边真起子的角色不是真正的mother,同时other也点出了三个角色的局外人身份,虽然在同个屋檐下,却有着强烈的疏离感。整个影片近乎于记录的形式,全部自然光线,让人物经常面目模糊,倒是恰好符合角色心境。另外婚姻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望周知。 |
|
预设了伦理困境,探讨家庭关系的微妙。片名很堪玩味,女性角色在二人世界的闯入者面前,暴露出未为人母的不安。影片用猛然移出的镜头、急促的闪白和小提琴扫弦的不和谐声响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彰显人物关系的不稳定,以及随时可能崩解的局面,可以说是风格鲜明。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扯得有点蛋疼。 |
|
全片的用光都是昏暗的,不仅仅是白天的自然光,还是夜晚的灯光,几乎看不清演员的面孔与表情,只有逆光下的轮廓与剪影,这无疑给两位主人公的相处增添了许多看不清对方的遮蔽,影片最后女人拉起了一扇扇窗帘,自然光似乎比以前强烈了一些。 |
|
母亲还是他者?在电影的许多场景中,人物消失在门的背后,或者躲藏在黑暗的光影和镜子的折射里,几乎全部于室内拍摄,“家”成为了具象化的存在,它是爱巢、是血缘的传承,但也是禁锢和失去自我的地方,人物在家中慢慢地变得真实起来,在看似解开心结接纳对方的温馨场景后马上是突如其来的奔溃,情绪化与冷静旁观的矛盾中诹访敦彦的固定镜头仿佛温水煮青蛙般,冷静地注视着亲情与爱情的复杂,两位主演也在编剧中署名,大量的即兴演出成为了电影最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在简单的故事中,我们也得以看到丰富的细节,爱是如何建立的,激情是如何消逝的,信任是如何摧毁的,耐心是如何耗尽的,在被困住的时刻,挣脱的努力与束缚的镣铐在激战着,一切都改变了,但一切都没有改变,摄影机移动起来,阳光照射到了屋中,这样写实却恐怖的日常是婚姻的真相 |
|
婚姻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双>一并double bill,感受还是挺不一样的,虽然两部有不少似曾相识的桥段。 |
|
风格很像是伪录像带,三浦的表演很到位,喜欢他们俩冲突时身体纠缠的处理,感觉很真实带感。 |
|
中产版的伊能静和高捷。通过黑场,闪白来伸缩时间,很漂亮。在影片最暴力的时刻有点像今村昌平。 |
|
电影的镜头风格很有特色,类似于纪录片的镜头,又有点偷拍的感觉。相比于镜头的可知与丰富的内涵,对话剧本感觉是即兴发挥的,没有什么内容,啰啰嗦嗦,完全阻碍了情节的推进。本片从第一个场景仅仅几个动作就能看出男女主的不和谐。男主想补偿离婚对儿子的亏欠,贸然答应把儿子接回家,然后当甩手掌柜。自然就被女友各种作。女主既然和男主谈恋爱,就应该知道男主的家庭,完全不应该对要照看继子有任何意外,所以她的各种作只能说她看到了在这个事件中,男人的不可靠,以及害怕进入婚姻后失去自我,作全职太太。但是这仅仅是猜测,全片她就是各种莫名其妙闹,前一秒还是知心大姐姐,后一秒就大喊凭什么就我一个人洗碗,然后也不告诉男主自己的想法。看着累,缺乏理解剧中人物情感的生活经历。 |
|
用镜子、窗户、门框构造的间离效果,与通过底噪环境音、演员即兴念白换取的观众临场感两相叠加,既矛盾又融合,产生出超级有趣的化学反应。虽然一直不太感冒霓虹金这种情感拉锯的戏码,一场场讨价还价的战役,攻守之势转眼更易,看得很累,到最后也只得个干脆利落、两败俱伤的下场。但还是想说这是部杰作,日影里一抹珍稀的异色。 |
|
8.6 摄影机的角度与速度,打开家庭室内的心理景深。西川美和参与过最好的作品。 |
|
镜头永远给不了足够的代入感 窥伺 远远地望着这一切 就算是近景也感受到观者与剧中人深不可测的距离 很久没有看到探讨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如此深刻的片 一些骤然的情绪转变以及戏剧性冲突 只不过是生活戏剧性的外放 如果无法充分沉入其中自然不会理解 配乐略为喧宾夺主 记得有人说某圈好在它写实 hhhh别的写不写实我不清楚 至少这部还是ok的 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估计是为了凸显生活的缓慢与拖沓 从这种角度看来四个小时十小时也不为过 3.4 |
|
深刻捕捉到两性关系中弥散式的脆弱、不堪、不信任、无奈与虚无,一种无法挽救的悲哀与绝望 |
|
撕啞、不和諧的小提琴聲用得真好,始初還以為是技術差錯。開場牆壁上塗鴨透露這空間的訊息(曾有小孩),再經由亞紀與畫外/門內哲郎的對話,引伸出人物關係,而電話(俊介)的侵入更進一步將空間內部的人物複雜化,於是本該出門的亞紀抽了一根煙(困境),非常成熟。惟獨走不出嘻笑怒罵的轉折套路。 |
|
或许是今年之于我最难进入的一部电影,拉长、放大模式的《双》,摄影机在寻找和扮演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价值",此后便是三浦友和、渡边真起子的演武场,成功把家庭变成一个私人的世界,其中矛盾的各种处理,以及寻找落点,就一劳永逸,影像风格上尊尚"道格玛95",但多种变量对撞上另辟蹊径,空间上强调"存在",立意上依旧是较小载体承载宏观命题,诹访敦彦在我看来并不是立教派最好的导演,但绝对是最信任电影创作的导演 |
|
气质蛮好的一部电影,因为让主演参与了剧本的编排(甚至还有很多即兴发挥),所以吵架、沟通、一些日常生活的段落都显得特别真实,没有戏剧编排的痕迹;反过来,这也让剧本显得没有那么严谨,很多暧昧不清的情感波折,像是给观众不断地抛出问题一样——「请概括主角此时的中心思想」。我觉得主演更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的,所以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个人认为,女主角最后离开的原因,是她看到了自身完全两个矛盾的方面——渴望从自由身走向婚姻、又突然发现自己恐惧着婚姻(子女)吞噬其个人性,所以选择放弃了这段关系。因为这个孩子、因为她自己短暂的成为了代理「mother」。还第一次看到渡边真起子女士年轻时候的戏,很美、很有质感。 |
|
逐渐揭开自私和脆弱,真好。后来才认出渡边真起子就是在爱的曝光里疯狂强推渡部叔的女人,汗。P.S諏訪監督不會是跟意麵有仇吧。 |
|
文本上,本片或许可被视为当代日本人在私人与社会规范间的拉锯战,女性反抗成为社会规范形象,试图维持私人空间,而男性在来自社会的私人创伤下转而通过占有女性私人空间寻求社会认同,同时主要人物均从画外的私人空间出场。视听层面,摄影机可以视为人物先验的私人空间,手持暗示危机,横摇表示隔绝,过曝营造不安,快速横移与淡出压缩时间并制造惊悚效果,照度的突兀变化反映女主心理。此外,非环境音的应用在本片中同样出彩。突兀出现或(由孩子呼吸,冲水声)叠化的刺耳弦乐暗示女主心理的不安与恐惧,父子车内戏的钟摆声暗示时间短促,沉默时响起的船笛表明男女内心的分离。但这或许也带来了一个无解的矛盾——现实主义和即兴表演创造的写实性与视听层面的非写实处理让这部私小说在攀描与解构间暧昧地摇摆,但也许这层暧昧正是私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
|
窥探式,隔离视角,光影的明暗跟随角色的情绪变化,是前作的加料升级作,2/Duo→M/other,依旧探讨婚姻对二人爱恋关系意味着什么 |
|
1.日本人生活中大概也不会遭遇什么戏剧性的冲突,即使分手也不会大吵大闹,一切情绪到哪里宣泄呢?还是大家都各让几步呢?导演还是挺大胆的,几乎就像是拿个家用摄像机拍一些生活场景,然后不紧不慢的按照140分钟给剪了一个片子。2.体会到两个人生活的波澜不惊与暗潮涌动,还有就算怎样又如何的态度。 |
|
拍出了园子温也许最期待的感觉,现代家庭平静和谐生活下的潜流 |
|
确实非常“私”了,极为日常的家庭纪录,走走看看,促膝长谈,沉默不语,闹情绪,刷别扭,真开心,好烦躁。 |
|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膠片版。本屆金馬觀感最差。兩個半小時內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先是小孩莫名其妙地耍賴,恨不得抽死他。然後又是女主大喊大叫如同瘋婆。女主與小孩的關係也是時好時壞。故意弄出尖銳刺耳的配樂給觀眾生理不適的感受。散場聽到有人談起楊德昌,WTF?氣憤後悔自己浪費時間 |
|
生活中我从来不惧怕妥协,只是厌恶一次又一次被迫的妥协,我不需要让自己成为圣母,却也不想承担不必要的骂名。你有你的情非得已,你有你的原则与界限,我又何尝不想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些缘分总是强求不来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羁绊永远是外人无法代替的,也许有些错误从一开始就已然是无法挽回了。生活中从来不会有两面一模一样的镜子,正如我们也无从谈起回到从前的生活一样,这一切梦魇我从来都无法忘记,只是也许我该去寻找真正明白自己的人了。 |
|
[3+][待重看]太过冷静平稳的视角,其实爱应该是不存在的吧,彼此都冷漠地像是陌生人一样,黑色空境的切换也是一种态度。 |
|
第三部諏訪敦彥,看過《愛情二重奏》 和《現代離婚故事》,諏訪敦彥都在講述伴侶/愛情之間的磨合,但《二分之一的母親》到達了令人細思極恐的地步,阿克曼般的空間輪迴,到最後一觸即發,像一把利剪,剪去我們的一些東西時毫無情面。#日影交流團第十一週 |
|
【4.5+】以亲近之人的闯入构建日本现代社会的困境,身份以一种被动的姿态被施加,女主角在家庭空间内不断的游离,表现出了潜移默化感。摄影机则始终保持距离,偶尔会以虚焦的前景物作遮掩,做窥视状。摇镜头非常好看,最震撼的则是最后凝视下的一甩;到了情绪需要爆发时,摄影机的稳定与距离均被打破,开始抖动、靠近。转场时极长的黑幕与偶现的闪光在幕间做着隔断。一套完备的话语体系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
|
暗流涌动,短暂地经历某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成为改变的起点,生活感很强,毕竟现实中不是所有事都需要很强的转折和动机。很多时候我们说不出为何离开,也说不出为何留下。 |
|
好漫长、疏离的一部。窥视的镜头始终保持与关系的远距离,孤独感从中不断蔓延。三浦友和和渡边真起子参与了编剧,演绎上更自然,或许个人风格和情感取向也可见一斑。 |
|
w主演赞!类纪录片的赶脚 —_— |
|
如此时天气一样闷... |
|
闷,淡。无声的镜头,沉默的对峙,传递着弥漫全片的压抑又骚动的情绪。现代人的亲密关系真是太难了…… |
|
人有时侯真复杂,明明幸福触手可及,却又涌起节外生枝的心事。这种不适感伴随着电影嘈杂刺耳的声响,与表面一丝不紊的安详形成反差。
电影节奏缓慢,镜头温和细腻,只是观影的乐趣,就稍微欠缺了。
|
|
诹访敦彦 长镜头 |
|
被三浦友和抓住第一眼,被封面图片骗进来看福利。片子很闷,不易抓住观影人的专注,但这种闷本身,就是生活的能量。不是单纯的日常日影,略暗黑系。导演营造的氛围不错,演员理解的节奏也很赞。
速度再减20倍,台词削减20句以内,就是蔡明亮那个sb了。 |
|
家总是昏暗的,生活其中的人的脸模糊不清,这是导演认为的家庭的内在,与此相比,矛盾和芥蒂不过是模糊的必然衍生品。 |
|
不打光不举杆 绝对是非职业独立导演出身 没想到还能看到这样的非业余片
巧妙似欣鹏短评所举“飞矢不动的谬误” |
|
4.5 / 片名已经暗示母亲与他者之间的融合状态。社会实验般演示女性如何从恋人一步步变成家庭照护者。并非外人有何要求,场景甚至几乎都在屋内,而是女主角已经内化了抚养的角色,可见在镜头以外的社会规训是如何潜移默化。“育儿”带来的乐趣是真实的,但沦为他者的被剥夺感也是确凿的。及时抽身已是唯一出路,即使屋外也是重重陷阱。 |
|
结果论的男人与过程论的女人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状态。 |
|
虽说是在有了闯入者之后再深入的男女关系探讨,但撑起整部影片的还是如同日常一般的场景情境以及演员即兴式的真实状况,很好的发挥了日常所具有的自然感和真实情绪的长处。而且这样的日常影像选取可能比大部分人想象中都要难。 |
|
loves——s'love——solve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