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多年前,一个丹麦传教士到冰岛建教堂,顺便拍了7张老照片;一百多年后,导演拍了一部风光民俗片,把7张老照片串在一起。方形画幅已经不稀奇,稀奇的是这片居然是圆角的!让我不得不怀疑是冰岛旅游局和Instagram联手搞的新花样。不过故事无趣画面整成六边形都没用,建议导演去看老马的“沉默”,学学怎么拍信仰... |
|
#ffmuc 残酷而壮美的冰岛自然景观,从苔原到草甸,从沙漠到冰川,从沙滩到火山。四比三圆角画面颇有老照片质感。一边是熟悉河流山川的本地向导,饲养马匹,获取食物,既能建造房屋,又可演奏风琴;另一边则是从殖民宗主国远道而来的传教者,虔诚却也傲慢,对待生命充满伪善。善也好,恶也罢,最后都消失在大地四季的变迁里。 |
|
#2022 München Filmfest & 22Cannes un certain grad
9.1
好久没有看到无论是从摄影和色调,还是情节和情感上这么冷冽的电影了,在荧幕上看真是一种享受。以一种很远的视角审视道德,甚至都不是判断,而是一种无情的展现,以及在时间跨度之下的渺小(万万没有想到的十分惊艳的蒙太奇收尾)。电影流露出不和新人导演相称的成熟 |
|
狗子是最佳主角。 |
|
用韵味抵消表达的空洞,以摄影拉拽内容之缺失。将殖民统治与文化信仰的冲突融入冰岛美景,传道同爱意的界限也肆意蔓延愈发模糊。4:3圆角画幅灵动诱人,沉寂的长叙事却时刻撕扯情感短线难以消化共情。最终的记忆点亦仅剩北境的维京美景,深邃的格陵兰海、木制的教堂、飘散的炊烟与荒野中的点点悲歌。 |
|
冷峻清冽,导演稳到我害怕… |
|
2022戛纳一种关注入围。片子不是很好共情,但确实非常厉害,其实是可以放进主竞赛的(包括《joyland》其实也是,今年主竞赛有几部简直无力吐槽)。摄影实在是好,冰岛新浪潮的“风景”不愧是最显著的标签(即便是个古装片)。前一半的艰难旅程和后一半的艰难建造教堂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和互文关系,以宗教和作为媒介的摄影术来写殖民历史(丹麦和冰岛关系,用语言来区分),既是“黑暗之心”,又让人想起《白上加白》。中间有几场延时摄影式的蒙太奇很作者签名。 |
|
丹麦和冰岛,殖民主义与基督教的冷淡。前半部慢得磨人,后半段冷冽残酷举重若轻。Too Nordic for me to fully appreciate 但是延续了我这段时间发掘的对“野蛮文化”的喜爱与对基督教的厌恶 |
|
4.5 以冰岛语开始,以丹麦语结束。冷峻肃杀中的上帝颂歌却是死亡序曲。神性与人性的无法调和,或许这里本就不是应许之地。(唯一让人难受的点是后半段的叙事视角开始丢失。但终归到底摄影实在太好了。 |
|
也许是符号性过强,而造成了叙事的断裂。前半段人们有序进入生命与群体的旅途,后半段的面临关系、信仰、生存空间的瓦解总感觉节奏变了。景观和人物,总觉得是人物在服务于景观,于是,真的很想去冰岛了… |
|
16毫米的胶片的摄影美翻天,好山好水跟穷山僻壤成了一线之隔。冰岛新浪潮再进一步,依旧保持了导演前作的风格,像是《凛冬兄弟》的加强版,基本上剔除了叙事和隐喻符号,将人放进条件艰苦的大自然环境里,考验人的信仰,试图靠近上帝,而上帝本身就是一个更宏大的符号。 |
|
想起很多年前被老师说过“有质感,没密度”,这才是真的是咧。 |
|
传递信仰的神父开始怀疑上帝,明明可以坐船抵达却要靠双足跋涉。故事里因为一个绿帽梦杀死了所有鳗鱼,故事外因为愤怒杀戮与被杀戮。母亲只在周日说的丹麦语,就像卡在喉头的语言。在这荒蛮之地,没有律法也没有信仰,只有退化成动物一样的原始性,任自然侵蚀掉马的尸体,只有照片拼凑曾经发生的痕迹。 |
|
两个多小时的风景大片ppt。 |
|
可惜不是大银幕。 |
|
#4thHIIFF# 由两种宗教信仰的冲突,切入到对自然压迫力的诠释上。用了很多影像花招去刻画冰岛的绝美和肃杀感,以“摄影”丈量人物距离、铺陈男主情感波动的设计也可称独到。但叙事上明显的断层,让后半段两场命案(转折)发生得相当仓促,而无法有效作用于主题的丰满。 |
|
"第一头牛" |
|
冰岛美丽的风景和人的邪恶并不相匹配。人的堕落和神的惩罚是并行的吗?开端布道宣教任务的执行本就是不纯粹的,所以从丹麦到冰岛执行神的意旨不过是某种人为意志的传播。在这途中,我们见证了人,特别是神父的暴戾显现。神职加身此刻变得无比讽刺,神父作为神的意志的传递者,实施恶行,又被凡夫默默刺死,不过是天地循环中的渺小一件而已。长篇影评的《弒父與冰島精神的建立》说的非常有考究,这种对历史关系的指代也很厉害。 |
|
#2022MIFF 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电影的 虽然剧情的跳跃和人物动机让我和旁边的大叔都一头雾水 是剪辑还是因为导演刻意为之?导演用了很多长镜头摇镜 呈现了很好的人与自然的交融景观 我没能理解为什么牧师讨厌egnar 旁边的大叔有自己的见解 认为egnar虽然帮助牧师到达目的地 还帮他建了教堂 但是他做这些是因为他的commitment 他可以本质上是一个恶棍 但依然有他的morals 简介我觉得写的不太好 这不只是牧师自己的沉沦 而是我觉得他可能从来都根本没有见过上帝 |
|
拉开漫长的序幕,在神秘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幕间曲、装饰品、排泄物,被不动声色地轻视、碾压、埋葬。当后段转向世俗化叙事,人物的正常行为与对话也如同荒诞喜剧。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只能一比一还原煎熬苦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电影。 |
|
3.5 想不到是这样几组关系毫无推进之后的乏力坍缩,没有弹性、变化、丰富和一丁点神秘。“美”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好在还有一层银盐摄影,但也并没有帮助导演“放大”(与摆动比也很悬殊)。主竞赛给八座山也可以,半斤八两。 |
|
#LFFF#跟随传教士的照片,揭示冰岛征服丹麦的过程,在广袤的原野上行军,深邃的音乐在耳边响起,不那么残酷的《殖民者》,但也有殉道者,就是牧师本人,温情的民谣和感情背后暗藏杀机,两个国家的历史纠葛,融合和杀戮交织,语言即是提示。 |
|
前几天刚刚补课的《凛冬兄弟》导演男主再度合作,第一段是身体和灵魂的双重苦修,第二段告诉你这一切都TMD没用,因为渡人不易渡己更难。和片中主角一样,挺过了第一段的沉闷,你将在第二段迎来愉悦与恐惧。画面美翻了,引用一句台词:terrible beautiful!但确实不该在中午看这部,刚开始就睡着了,结果被旁边人的呼声惊醒,然后完整看了两个小时,感恩。#HKIFF47# |
|
秩序更迭失效,他者与父权崩溃,但可以更简洁一点。 |
|
绝美的摄影 |
|
72/100 摄影本体、词语叙事等话题似乎只有殖民主义落到了实处,一些复杂性消散在了过度的景观当中,前半段更好。 |
|
由7张老照片衍生的一个故事,摄影平缓沉稳,展现了冰岛的绝美风景。人越接近于自然,欲望越纯粹,规训越苍白,而自然会包容一切罪恶,唯有时间永恒。 |
|
有一些做作的姿态,但奇景如此仍是男性权力角斗的舞台,形态之于这么狭窄的主题浪费了。不如《第一头牛》和《犬之力》,缺少了人、天地和时间的真正参与。 |
|
3.5(照片的事儿也是虚构) |
|
胶片摄影很美,但也只有美去驱动这些镜头。当然看到之后,对那些拉长的镜头(包括摇镜长镜头和季节切换的montage)不自觉地产生老塔式的凝视和思考。可故事的转折让人无法信服。很矛盾的体验。(LFF2022,Soho Mayfair) |
|
美丽的魔鬼之地,上帝触及不到的地方,不止背弃文化,还要背弃祖先。神父的目的是记录与传道,本片以电影的形式将平面图片具象化,添加了背后意义,更好表现旧时光,而在传道方面,影片突出的是悲观,过程越艰辛,传教之旅就越无意义。拍的非常美,但故事好像为了突出恶意让人有点费解 |
|
第四届海南岛电影节第11部。心旷神怡!应该去戛纳主竞赛拿奖的! |
|
摄影极美,风景很好。圆角画幅,剧情无聊。 |
|
【2.5】 |
|
故作姿态,刻意拔高的宗教故事线仍旧是软肋,但相比于前作,对空洞做作叙事的淡化,而让地理和人物走向创作的前台,不失为一种扬长避短的策略。 @海南岛2022 |
|
一个人的罪行,往往是他人所难以容忍的,并极可能因此遭到毁灭性的惩罚。而这些罪行在大自然眼中,不过是一片残云、一缕冷风,自然总能包容世间的一切罪责。尤其是在这个以牧师为主角的故事中,言说得格外写实。希尼尔·保尔马松用绝对的影像之美,抚平着浮躁与伤痕,也记述着丹麦与冰岛之于他的羁绊。 |
|
与《第一头牛》天壤之别,为了区别起见,我给两颗星。那些风光悠扬绵长,神性似乎慢慢缱绻,然而当人性来袭,它似乎毫无还击之力。整部影片,也就那四季变换下的人/马景观,将人性的痕迹慢慢抹去时,观众会被导演装逼到。其他部分,它仅仅是一部风光片。 |
|
本来可以更好的讲故事 |
|
借19世纪一个丹麦神父到冰岛兴建教堂而遭遇不测的故事,来书写各种冲突:语言、民族、宗教、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最终指向的是丹麦与冰岛之间难以言说的历史恩怨,以及文化交流融合。延续了导演前两部作品的冷峻美学风格,野外环境、马匹尸体的延时摄影画面处理令人印象深刻。遗憾的是叙事层面力有未逮,这对于一个涉及人性与信仰考验的寓言来说,恐怕是难以忽视的硬伤。 |
|
孤高又冷寂的宗教讽刺,没有此类氛围视觉系电影时常出现的故弄玄虚,叙事和对白还是观众友好的。冰岛的荒原、奇峰、冰川和海岸提供了绝佳的环境背景,平摇镜头跟随人物移动和姐妹俩海边嬉戏时镜头在水平面上下浮动的两处印象深刻。 |
|
至少可以减掉30分钟。 |
|
最高赞的影评写得很不错啊 |
|
僵死的美学,悦目但无话可说。《窝》中超脱恬静的时间蒙太奇在本片里加上情绪之后瞬间庸俗化,类似的处理会让人想到同样故作姿态的《鬼魅浮生》,刻奇味溢出屏幕。 |
|
在这么冷的天看了一部这么冷峻的片子……胶片摄影很美,但冻感十足…… |
|
7/10 |
|
第一个探险者,第一个学外语的人,美和兴奋与隔绝和恐惧互为镜像,无限的可能性是让人亢奋前行的动力。Ordet、Jauja、Aguirre、Fitzcarraldo、甚至Death Stranding和比约克的Joga都闪现而过,但导演的严酷美学依然自成一派,延续前两部作品的苍凉和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将时空切割成非线性的碎片来作为叙事的注脚。他镜头中的学院比不再狭隘拥挤,圆角35mm的摄影在纵向上呈现出令人敬畏的广阔全景。上篇是神父眼中致美致幻却又危机四伏的异境异乡人,下篇是当地人眼中格格不入、暗念潜伏的神父,主动被动、优势劣势的戏剧性转化激发对殖民主义的思考,但首要主题,是人与未知的关系。top 2022 |
|
35mm 胶片 1.33:1 圆角方形框架,记录冰岛山脊瀑布、翻涌海面&岩浆涨裂、女人鸟儿对歌、从薄雾冰川到剔透露水间隙的倒影。摄影 Maria von Hausswolff 配合 Alex Zhang Hungtai 丝丝缕缕挽歌式的衬乐,将诸般由 Hlynur 凭七张旧照片启发的风貌气象汇聚于此。Lukas 与冰岛人的对抗姿态体现在拒绝学习语言,拒绝建议甚至到拍照对象的选取上(更多为景色和丹麦人),都指向路德宗傲慢带有殖民属性的传教。两次 360° 环绕缠绵长镜头对比了被荒野吞噬目标奄奄一息的 Lukas 和定居地新婚喜宴的休憩众生相。冰岛/丹麦双语标题实则可怜/贫瘠之意,结尾延时躯体腐烂,尽归自然,唱响安徒生诗词的丹麦新国歌。p.s. 喜欢冰岛猎犬„Íslenskur fjárhundur“ |
|
风景很美 |
|
@ L'Arlequin 张洪泰原创配乐 + Anna von Hauswolff的姐姐Maria掌镜 |
|
单纯地好看、耐看且讲究,懂视觉的导演路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