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人终究太匠气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觉没有拍出来。 |
|
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大概一万次想摇醒那些仍然想回东德的人们,然而对车上的人来说,却是最艰难的决定。亲人朋友爱人,甚至是去年刚翻新的厨房,都是难以割舍的理由。更何况那些“站对了”的人,生活在西德未必会更好。当时的人肯定预想不到,一堵墙分隔了两边多少年。 |
|
20210815想看 |
|
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干得漂亮,不愧是东德女孩。” |
|
想表达的太多,反而堆砌的太累 |
|
一生在三个半小时内改变,又是伟大国家的贡献 |
|
毫不犹豫下车 |
|
“在那边,人们天天为了生计苦苦挣扎。在我们这边,一个面包只要10芬尼,一套三室的房子只要70马克。我称这为自由。”
“Marlis,正是这些东西把我们困住了。” |
|
女干部让我想到很多人,她老公也让我想到很多人,用三个半小时决定未来三十年命运的事也许有一天同样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吧 |
|
我坐在上海回家的高铁上看 |
|
也像疫情下的分离,一别不知再次相聚是何年 |
|
我们的自由在心里,我们永远都孤独。 |
|
我们终有一日会再见 就像一切从未发生过一般 |
|
很棒的切入点!不过叙述和拍摄方式总觉得有些刻意,一开始制造一些冲突和悬念,然后再讲。没太懂老爷爷是突然死了吗 |
|
吉他手和火车司机的故事没太看明白,他回东德3天后失踪是被抓走了吗?以前是纳粹吗?乐队穿插几次歌曲前面还挺动人,最后一首简直拍成mv了 |
|
时代的灰尘对于个体是一座山,人们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承受着难以言喻的苦痛。电影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多组人物的穿插叙事展现着不同背景人物所面临的艰难困境,人们只能在或左或右的选择之中彻底告别过去,亦或是迎接陌生的未来,一旦做出选则,将没有退路。 |
|
“我们生在这里,我们死在这里。明明就要再次启程,却在这里为你奋斗。奇怪啊,奇怪的世界。” |
|
非常八十年代质感的电影,三首插曲就值三颗星。而现在是看这类电影的最好时机,一夕之间,又筑起柏林墙。墙内墙外,自由都有不同的解释,只是筑墙之后,不再有选择的自由。而三个半小时,是最后的自由时间。 |
|
足以影响余生的210分钟时限,令人唏嘘。每一组人物均有某种代表性,各自可以成为时代拼贴里的一枚。几首原创BGM给影片增色不少。 |
|
又一角度反映柏林墙的影片,这样的题材依然很吸引我,尽管影片拍得有些电视剧的感觉。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的最后还交代了主要人物最后的去向。柏林墙建起时最后一趟由西德开往东德的火车,车上乘客主要是东德人,在这三个半小时的旅程中,他们面临着人生最重大的抉择:是随火车回到东柏林,还是在前面西德的城市下车?选择很艰难,这牵涉到生离死别。无论如何选择,都有他们无法割舍的东西。当然,相比之下,他们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有过选择。更多的人则被一堵墙与自由隔绝,二十八年后这堵墙才倒下。为突破这堵墙,一百四十多人被枪杀。 |
|
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政治正确的维度,关注的是人在特定历史时刻下的抉择,自由与家庭,爱情与政治。其中有一些很好玩的梗儿,比如德国人神圣的花园,当时我记得读ERnst Wiechert在监狱里给自己妻子写信说,担心冬天来了,水管会冻裂,无法给花园浇水,当时有那么一丝的不理解,因为当时觉得深处囹圄之中不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死吗?现在倒是有点释然了,原来德国人的花园是建立在头顶的空中的,远大于生死抉择问题。剧中有不少令人感动或者难忘的时刻,比如被迫分开的那一家人,比如那对老夫妇,比如那个有着严重创伤心理的犹太人,还有那个重操旧业的潜伏在西德老纳粹火车司机曾经运送了无数的犹太人到集中营的映射,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最难忘的大概是片中的三首歌,真的好听,反反复复听了好几遍。 |
|
是我完全可以接受的匠气。ost好听绝了:🎵 Fühlst du dich frei ;🎵 Seltsame Welt ;🎵 Wenn du gehst |
|
8/10 要在一次车程中做出影响一生的抉择,实在让人唏嘘。列车上的群像故事或许正是两德分裂时代的缩影。 |
|
东西德分割题材很多,本片所选取角度很不错,但是电视电影效果一般。在柏林墙的阴影下,最后一列火车的末站很近,也很遥远,旅客今后的未知旅途很明朗,也很迷茫。一对对恋人,朋友,亲情,在此时此刻为今后二十多年的人生做抉择,直视他们的内心,一切温馨欢快的场景都建立在孤独之上。 |
|
0:04:41的TF口红过分了 |
|
天下哪有什么绝对的自由?譬如皿煮人士最为崇尚的西方所谓言论自由,却没想到连特朗普的推特都会被封(虽然收购了推特的马斯克又给他解了),呵呵 |
|
原来德国人是懂煽情的。。 |
|
在衣柜里看完的这部电影,时间地点正好完美契合。因为衣柜和火车硬座是一个体验。 |
|
匠气重了些,但完成度较高,不讨论什么意识形态,片中的那些人无论作出什么决定,都是历史车轮下的一粒灰尘,渺小但他们曾经存在过。 |
|
1961年8月13日,一列从慕尼黑开往东柏林的火车🚞,一个人生的抉择败摆在了列车乘客年前,不但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而且决定了他们子孙的命运……因为就在这一天,那栋墙垒起来了,从此将德国柏林隔开成了东西柏林,而且一隔就是28年…… |
|
三个半小时决定未来三十年的命运,这又何止发生在德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认为同源文化会因为趋同性逐渐融合,但就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似乎柏林墙只是一个孤例…… |
|
看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其实电影特别简单,加上不错的音乐,故事情节精心编排,就是一个不错的电视电影。昨天有个朋友告诉我拍东西要“关注人本身”,字少事大,这部电影就很好说明了啥叫关注人本身。看看人家德国的庄儿垫儿坛儿拍的这种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四两拨千斤。 |
|
哎,如此结局,又如此开始...... |
|
啥时候可以彻底摆脱那些喜欢操弄他人命运的王八蛋? |
|
意识形态人为竖起了一道壁垒,隔开了身不由己的芸芸众生。三个半小时的人生抉择。 |
|
操纵社会的野心家都已被历史碾压,但身处其时、其中的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依旧让人动容。不要忘记,凡是以宏大主题强迫他人的必定是罪恶! |
|
一对东德小情侣坐在一条长凳上一起畅想“真的很棒 不是吗 乘着这样的蒸汽火车横跨美国 从东海岸开往西海岸 只有一望无际的大地”
如果还有爱的人在墙那边 我也做不出下车奔向一无所知的自由这样的决定 因为我没有能力预知“这墙不会一直屹立不倒”的未来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拥抱啊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对视啊
他们也同样无法预知三十年后再相见的未来
继无主之作后我心中最好的德意志电影 写尽战后每一种即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的人
犹太人跳下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 二十年后又跳下开往东德的最后一班列车 再一次选择自由做永远的家 |
|
凑合吧,味不太冲必然反思不够。 |
|
所以,在面临一些真正的大事的时候,有选择的人,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 |
|
呜 爱哭鬼觉得非常好哭 尤其第二三首歌起来的时候 但为什么人总是还要重蹈历史呢 |
|
很应景啊,润还是不润是个综合性考题... |
|
三星半//名为三个半小时实则九十六分钟的逃离电影//对我来说仍然是进行时的当下 电影重合了某些微妙的时刻 选择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容易 何况不能存档重来 有时候确实会很烦恼时间的线性 又不能完全说服自己多维宇宙的存在 毕竟我此刻的感受只有我和此刻而已//对世界的认知混乱和感知厌恶在2022年达到高峰 但同时又拥有热爱生活的理由 这也很让我矛盾//“世界总归太过美好 今夜如何见证毁灭 奇怪呵 奇怪的世界 凡你所盼 终会到来 凡你所爱 终将失去” |
|
《3个半小时》一列慕尼黑开往柏林的列车,决定一生命运的3个半小时,一道不会有正确答案的选择题。问题也很明显,人物的目的性太强了,好像大家之前都知道了柏林墙要修建一样,表演出来的纠结未免太功利了。这么多人物故事都是匆匆的来匆匆的选择,直奔主题这个导演的表达欲太强烈了,而讲故事的能力太弱了,缺乏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能力。 |
|
在封闭的环境下,在短短的三个半小时限定内,让一火车的人做出势必要影响一生的决定,这是很讨巧的表达手法,情感冲突和人性冲突能够得到激烈的呈现。但对于东西德的侧写还是偏教条了,若冷战是苏联获得胜利,想来今天被明里暗里批判其封闭落后的是另一边。 |
|
三个半小时车程,是去是留,一东一西,非生离死别,大概二十八年。 |
|
这么好的角度,其实可以拍的更好 |
|
在三个半小时里忽然面临一个重要选择。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是信仰,是忠诚,是感情,还是灵光一现。 |
|
这么好的题材,发挥却一般 |
|
7分,唱歌真的是乱入,印度歌舞剧的感觉;关注的面有点多,但是都略浅……尽管如此,还是能体会到一堵墙带来的巨大分隔,28年,可怕……另外,也展示了人的多样,父亲带着孩子追求自我实现舍弃家庭,运动员小女孩追求理想,没露面的儿子最后为了母亲回东德 |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