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3个半小时 3 ½ Stunden (2021)

    最近更新: 2023-04-21 HD中字
    • 主演:耶夫·威尔布什 / Alli Neumann / Jan Krauter
    • 导演:Ed Herzog
    • 编剧:Robert Krause / Beate Fraunholz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其他 
    • 年份:2021 
    • 更新:04.21
    • TAG:剧情 / 历史
    • 片长/单集:96分钟
    • 豆瓣评分 7.8 (147票)
    • TMDB评分 6.43 (热度:2.83)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其他电影《3个半小时》的免费在线观看,《3个半小时》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剧情,历史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8分,有147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1961年8月13日,在从慕尼黑开往东柏林的火车上,乘客在路上得知,东德将被新的柏林墙封闭。乘客们有3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决定,是一直坐火车到东柏林,还是留在西德。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阿里云盘 三个半小时 2021 中德双字含水印 [2.14GB ] 详情
      三个半小时 2021 中德双字含水印 [2.14GB ]

      其他

      详情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961年8月13日,在从慕尼黑开往东柏林的火车上,乘客在路上得知,东德将被新的柏林墙封闭。乘客们有3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决定,是一直坐火车到东柏林,还是留在西德。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8 IMDB 7.8 HD中字
      Schabowskis Zettel - Die Nacht, als die Mauer fiel
      2009
      纪录片
      其他

      柏林墙倒塌的夜晚

      Schabowskis Zettel - Die Nacht, als die Mauer fie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Tearjerker...It is possible for them to go through the wall. (89.11.9) P.S. 当天晚上,西德电视台正在播放斯图加特VS拜仁的比赛。av7019049
      • 每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都属于人类的时代记忆。
      • 8.5 铭记今日 自由万岁
      • 相信良知的存在
    • 豆瓣 7.7 IMDB 7.0 HD中字
      Wir sind jung. Wir sind stark.
      2015
      剧情片
      德国

      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Wir sind jung. Wir sind star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镜头运用简直神。《美国X档案》《这里是英格兰》还有这部,极右蠢猪都是一副嘴脸,连说的话都是大同小异。再说一句,新纳粹都是傻逼
      • 摄影和配乐都极棒,美丽又诡异。西德出红军旅,东德出新纳粹,总归都是一群蠢到家又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都说你德好反思,可总是在干了蠢事后才反思有什么用,联想到前段时间活跃的Pegida,这部电影的题材可一点也不过时。Jonas这两年很受欢迎啊,接了好几个角色。
      • 摄影与配乐太精妙了。在当下看来这部电影极具意义。原本看标题我以为会是像《盛夏》一样,主角们会是一群冲动的朋克的但处处闪光的青年。但恰恰相反。我看得很心痛,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愤怒往往无理,而就算有理有据的愤怒者也总是选择以更无理的方式还击。多诡异啊,一个曾经说着“什么左翼右翼,做个正常人不好吗”的青年,后来竟成了站在阳台上挥舞纳粹礼的反叛头子。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所谓革命,垮掉的一代,五月风暴,苏联解体,那些我们无比崇敬的,向往的革命,其实都只是我们站在某一个立场而做出的主观且毫无绝对正义性的价值判断罢了,它们只是一种酷的方式,我们认为需要铭记,来消费我们的青春。到头来,只要是革命,就不会有对与错,真与假,正义与邪恶。而我们唯一可以反思的,是究竟怎样的一个社会,会让青年们变得如此迷惘。
      • 德国新纳粹主义和极端爱国主义年轻一代的躁动与轻狂。一天之内的故事,层层推进的时间点递增紧张感。黑白正常画幅变成彩色超宽画幅的一瞬间尤为惊艳得让人眼前一亮!Jonas Nay的阴郁气质有点像Joe Alwyn?越南女主小姐姐挺酷的!Joel Basman把小混混演得太过生龙活虎和惟妙惟肖了!!!!!我们年轻,但恃强凌弱的我们并不强大。染上色彩之后的激进画面,被赋予上柔和多彩的摄影滤镜和紧迫感弥漫的电子配乐,将全片的气氛在最后关头点燃至最高潮!
      • Joel小哥演街头混子活灵活现
      • 那种年轻人的状态捕捉得非常好,加上音乐,真的令人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
      • 德国人又在很客观的反思历史。。。爷爷的父亲是纳粹,爷爷是共产主义者,父亲是民主主义者,儿子是新纳粹。爷爷那段话就像东德的历史,政权的更替就像父与子之间的抗争。。。其实无论是共和还是集权都无法杜绝这样的民粹主义
      • 这是个纳粹歌与国际歌并存的时代,92之德国,明日之?。。。很多地方。。。镜头都美爆了
      • 6.5/7 这个题材联系当下的时代热题应该更有吸引力 你永远无法阻止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每一个平民的心中如平原野草般烈火燃烧 也无法为那些看似无辜的人争取到所谓阳光下的平等与权利
      • 92年的事件,放现在也不违和。前半黑白摄影,压抑无处释放的青春,后半有了色彩,燃烧了一切。德国跟中国暴民差别在于,他们没有日本车可以烧,元首也未曾死去。本片几近中立,但在男主家中两次配乐出卖了德国人骨子里的孤傲。其他配乐既切题又有单独的可听性(matthias sayer&tim ströble
      • 看了一半,简直看不下去了……导演运镜方式如此学院派以至于到花哨做作的程度,画面是还蛮漂亮,题材选的也有意思,所以是剧本创作太差了么,还是哪里出了问题,确定的是tempo真没控制好,总之是“我们年轻,我们无聊”啊,拍个mv就行了,搞成个电影……哦,我是太mean了……
      • 德国海关应该长期循环播放此片给希望入境的外国人看。虽然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东西德合并后的新纳粹活动,但故事里的人想说得话,和今天在难民中心放火的西欧年轻人一模一样。
      • 这是发生在罗斯托克的真事,失业的青年人把怒火全撒给难民,甚至是合法的移民,因为他们让德国不像德国。最近默克尔引入的这么多难民,如果遭遇经济状况下行,那么纳粹礼会再一次在愤怒的年轻人之间代替Guten Tag.
      • 这个时期看这部片子心情真是复杂……mark 1)向元首致敬的歌vs.life is life vs.国际歌 2)广场上的采访,你为什么来这里&你的理想是什么 3)利恩从向日葵大厦楼顶向下看的镜头 4) 父亲看到儿子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阳台上 5)黑白和彩色转换,黑白部分更好。 希望悲剧不要重演。
      • 肩並肩唱起國際歌,然後轉身作個新納粹青年,世界就是這個模樣,2015.11.08@金馬-新光
      • 斯坦尼康之下较多的使用了圆周式镜头,更多的围绕人物。少年怎样一步步从没有梦想到随波逐流到彻底堕落,滑向了民族主义排外歧视的深渊。结尾镜头停留在更小的儿童身上,他们朝外族人扔去石头,至此希望彻底破灭。强大也意味着毁灭。
      • 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东德、西德、年轻、新纳粹、不时出现的越南人!这是一部历史回忆篇!1992年,那年,我也在社会上!
      • 新世纪的青年们依旧迷惑、彷徨、愤怒和孤独,在更加复杂的形式,与群体需求、个人主张与爱恨交织下,「英特耐雄纳尔」也徒有虚名而已。
      • 黑白进入彩色的效果不错
      • 年輕自有一股邪火,會不分善惡的往前衝。佛擋殺佛,移民擋殺移民。導演故意壓著情緒,試圖客觀講,其實還是躁得慌。拋開東西德統一的大背景,這部片就是一部德國版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金馬第一場,還不賴。
    • 豆瓣 8.4 IMDB 7.1 HD中字
      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
      2021
      剧情片
      德国

      法比安

      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柏林2021】《法比安》虽然讲得是1931年的柏林,但故事却与当下颇有共鸣,即在疯狂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清醒,这一点和《间谍之妻》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样的矛盾孕育悲剧,而在悲剧里,唯有心中所爱能慰藉灵魂。
      • 第一次看露天电影,从弗里西里德大街步行至博物馆岛,不远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晚霞。露天电影场地被各式古老建筑物包裹着,这种时刻我内心的感受往往非常迟钝,我确信这段经历在不久后的将来回忆起来一定带有一幸福感,在当下这种美好静谧的感觉简直不真实得让人觉得这是一场梦,不真实到我的感受不由自主地抽离出去。荧幕上和荧幕下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柏林,不同世界里的柏林。沉醉在这夜里,结局让人意难平。
      • 《法比安》就像是克拉考尔社会学著作的电影版本,混乱的熵增导向疯狂的张力,事件变为即将到来之物。导演通过介于历史先锋主义以及Dogma95的主观视角祛除了有失真实的史诗光环,还原为一种正在经历的激进“此在”。《法》不是政治史,而是精神史,在高度分裂的影像碎片之中,影片的开场却以一个历史时间的长镜头宣告了巴赞摄影现实主义的终结,又在动线上与结尾的“下降”相对——作为对幻觉机制的进入和退出,法比安这个与费边社同名的卡夫卡式角色在写作一本小说,也在进行本雅明式的闲逛与收集,然而时常出现的画外音却是自由意志不可能性的明示,它是历史的catastrophe,以男性或女性的声音现身,或以黑白的拾得影像出现,这样作为“当下”附属物的自由意志变得不可能,而是衰减为纯粹的具身体验。
      • 让我产生疑惑是,二刷发现,为何要这样繁重式呈现这些?法比安本人暂先不讨论,剧作给了足够笔墨让这种效果变得有一定效果,这个问题是看到他身边人内容和那个时候要捕捉的德国文化上,为何会如此反复,繁琐,甚至笨重,特别是想到同为德国其他导演,甚至想到滨口,会觉得导演受到原有文本限制而使得润色社会内容和填补法比安变化内容过于复杂,只能靠时代赋予他们身上的病毒去抗击那时社会余毒所呈现的惨痛和那些时代点点滴滴来撑起作品。似乎这在现在德国作品里蛮常见的,但那部超级复杂的《奥菲亚》也比这部轻盈,这真的是导演水平问题。
      • 10.0 #2021IKSV# 情绪的力量明显强过广播里面呓语一般的政治背景,前者甚至强到攫取后者为它所用,暴力地在力场的交界处形成偏折。情绪的共振在跳接中完成,记忆、现实和令人惧怕的预言以图像的形式交替出现;背景的渲染则是通过多重的材质和底片:对同一个事件用不同的材质来表现,本质是对事件的多重讲述,是重复。所以,《法比安》在此意义上构建了自由的时间和停滞的时间,而活力则在情绪的缝隙和流动与停滞的缝隙中迸发出来。爱是松弛的,它可以表现为骑自行车回家绕的远路,也可以表现为眼泪掉进咖啡杯的那小于一秒钟。
      •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惊喜万分。完全想不到时代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电影也能拍得如此有现代感和活力。用最直接的手持摄影呈现扑面而来的现实感,营造出角色生活的种种细节,仿佛触手可及。开场以长镜头瞬间完成年代的切换迅速入戏,叙事剪辑很飞很炫,直至女主角出场随即进入正轨、渐入佳境,并逐渐叠加更多的温情。三小时篇幅描绘1931年山雨欲来前的柏林市井生活,也渐而塑造男主角的真诚、纯粹、可爱与坚守。友情、亲情、爱情每条线索都有动人的时刻,直击心灵:为好友的生命名节奔走呼号怒斥学术不正、和母亲无意间互换钞票饱含关爱、与恋人轰轰烈烈相爱&心心相印分离。上司、鸭店老鸨等配角也同样个性十足令人难忘。旁白有恰到好处的幽默和画龙点睛的妙评。散场时就像看完《横道世之介》一样,内心泛起满满的温暖和感动。我爱这部电影。
      • 芝加哥影展,从一个人身上照见一个时代!拍的真的好~
      • 一个没有任何才能的人目睹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接受生活同等的操练,感觉自己就是最后那个往下跳的小孩。在生活的无数穿梭里,在背道而驰的关系里,在时间失序的混沌里,无路无力。
      • #IFFR 2021 太他妈喜欢了,电影节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喜欢的一部,不出意外也会是今年的十佳之一。多么精彩地一个希望是如何破灭的故事,非常喜欢导演的视觉风格!
      • 超棒!!!!!
      • 用七十年代的技法,讲三十年代的故事,一个人游荡的意识,旋转在已知是悲剧的历史。于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流而上,直至回到过去的彼岸。
      • 《永不回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德语区仿佛每年都会有部考验人耐心的”三小时”出现,只要打开,似乎不会后悔- -因为很难不被其中别致的气质所沉醉吸引,投入并不短的时间去进入这些故事。这部电影接过了它们的位置,也注定是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启程。独特的时代背景赋予其意义- -萧条之后,劫难之前,世界仿佛在变得越发疯狂;然而却依然抓住激情,于动荡中纵情,麻木、忘记还有燃烧。风格上的明晰也同样是更振奋的加成,这或许是“2021年也可以这样过去了”的昭示。
      • 开头就是历史的游魂视角,穿过地下,穿过人群,回到地上,回到历史的癫狂里。一开始有点难进入,但是往后发展叙事反而变得常规了。一个叫Fabian的男人如何走向毁灭的故事,既是一个人物的传记,也是一曲时代的悲歌。
      • 4.5 现代派文学叙事的影像化,无疑是新奇又成功的:不是就应该用上各种手持、闪前、跳切、噪音,广播、报纸、海报、archive footage,才能描绘出一个肉欲横流、道德沦丧、萎靡不振、疯狂右倾的魏玛时代吗?但这事儿直到2021年才被完成,也是挺吊诡的。与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异曲同工,相比剧场的、室内的、为“电视”拍摄的法斯宾德,多米尼克·格拉夫实在是另一个极端。
      • 柏林的三十年代,不会游泳的法比安,等待他的爱人,焚书燃起的烈火。
      • He Was A Friend Of Mine (金熊Please!
      • 喜欢最开始的长镜头以及100年前“被呈现出的”柏林与真实景象交错而成的故事。朋友说拍出来了Kästner的核心,只是爱情和纳粹两个元素被过多强调了,人生的荒诞与孤独也不过如此... 现场见到了Schiling小哥还是很激动,他太适合Fabian这个角色了!
      • 入耳前曲高和寡,入耳后流连忘返。模糊现实,倒转舞台,破碎撕裂的影像素材与蔓延翻滚的人物关系合奏出一场摇滚交响,如激流金属与无规律民谣的碰撞。时代坍缩为可供自由出入的交错隧道,人物不再委身于此,而是时刻寻找着破壁而出的可能,以抵达那些不以时空为转移的终极命题,关于爱情、理想以及死亡。
      • 快速剪接的画面,身不由己地就被推着在历史的洪流中前进,那个荒诞的年代,有理想却不得志的人们,点燃生活的爱情却在现实中低头,Fabian最后走在树林里的那种雀跃,却最后迎来这样的结局,太爱Tom Schilling了!
      • 该死的人活着,该活的人死了,相爱的人无法赴约,重逢的人背道而驰。无数的闪前里是走向毁灭的预言。学术毁于玩笑,尸体成为恶劣的“艺术”,他们是不合时宜的人,或者说这是一个不适合“人”的时代。
    • 豆瓣 8.4 IMDB 7.4 HD中字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2018
      剧情片
      德国

      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东德某毕业班学生临时以课堂静默一分钟的方式悼念匈牙利革命的亡者,全体学员由此沦为政治刁难对象,其家庭与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以学生、家长、校方和当权者四重视角强调事件复杂全貌,更细致展现集体内部分歧,延续的德国二战史造成的代际冲突和政治迫力作暗线,个人与集权体制的矛盾关系制造张力。
      • 一部电影,三易其评。 没事,你删一次我就再发一次。 鲁迅先生说: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正我不会当灭亡那个。
      • 最触动的是父亲在警察局看到准备逃跑去西德的儿子 那临别一握
      • 十分生动地反映了战后那几年东德乃至大半个东欧的状况。先被纳粹糟践,又被共产主义荼毒,整个社会的思想已经彻底扭曲,但人家的传统里至少留有一点高贵的品格,些许自由的火花。再反观后来我们这儿发生的事,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不见五指的黑暗。
    • 豆瓣 8.2 IMDB 8.0 HD中字
      Utvandrarna
      1971
      动作片
      瑞典

      大移民

      Utvandrar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胖胖说“伯格曼说,丽芙跑到美国去拍《大移民》,我就觉得她要永远的离开我了。” 丽芙和冯叙多才是绝配。早上还在想比比现在身体不知道怎样了。又想起丽芙书里写的好多事情来。
      • 为了生存,跋山涉水,移民他乡。壮丽的风景下,点缀的是旅途中忍受苦难的泪水。这部史诗级电影,没有运用配乐煽情,却营造出铭心的真实感~
      • 电影用丰富的生活细节描绘了瑞典农户一家努力耕作却抵不过自然直至背井离乡,这种移民的故事总是令人心碎。扬特洛尔在镜头方面的天才从之前看过的浮生就体会很深,这部也是,丽芙乌曼荡秋千时看似随意却自然真切的镜头真是独一无二。另外丢孩子那段是被科长的二十四城记拿去借用了吗?
      • 从头看到尾,主人公离开贫瘠的土地,跨过大洋来到新大陆,找到了肥沃的土地,当他坐在树下,帽子遮住了他半张脸,但还是掩盖不了他嘴角的笑。太感人了。看到这里就可以了,再看第二部就觉得残酷了。
      • 伯格曼说,丽芙跑到美国去拍《大移民》,我就觉得她要永远的离开我了。
      • 扬·特洛尔和奥米果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拍生活流的导演,特别是底层贫穷却极具生命尊严的农民,那些普通、艰辛、贫瘠的乡村生活中,所有的故事都简单但又充满了悲凉的感觉,对白被精简到了极致,只留下画面在讲诉着,镜头冷静,大自然和人物,新大陆承载着希望和梦想也有现实的无情和残酷
      • 我看到的第一个把为什么要移民,在船上10星期,下船后如何在当地扎根描述的这么具体的片子。瑞典人细腻啊。人类太不容易了,跟阶级压迫斗争,跟气候、天气斗争、还要跟自己的命运、运气斗争。“活着、活下去”真的就是唯一信念和希望啊!
      • 8.3;深重的苦难,它把日子变得缓慢
      • 远去的乡愁,漫长的征途。“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动人的“临终”告白。
      • 由马克斯·冯·西多与丽芙·乌曼主演,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奖
      • Liv Ullman可算伟大:同样是神经质,演农妇时的演法和演知识分子时完全不一样。所以简直叹惋到气愤:有这样的女演员,导演却狭隘到将一切严肃命题交给男性角色去讨论(宗教,责任,恐惧,懦弱…),留给女性角色发挥的题材无一不简单平面。
      • 北美移民史之瑞典篇的史诗式电影,管中窥豹完整还原19世纪这段不怎么广为人知的瑞典移民史。剧情饱满,人物丰满,在技术上也是长镜头的典范。在豆瓣上冷门到可怕,但真切已经不止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了。
      • 7分。其实本片是质量配的上八分的一部电影,但由于我实在是对这种欧陆导演的电影风格不太感冒所以只能给一个七分,尤其是几个月没看电影突然看一部这么长还略带沉闷的电影确实是有点不适应。本片做的最出彩的地方就是无时无刻的气氛渲染,让本片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风土人情味,结尾的处理我个人也挺喜欢的。但我不太喜欢本片的导演风格就是对于叙事的简化处理,所有事件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太多戏剧冲突,并且全片有着很多留白环节,这让这部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很难真正的看进去,我个人观影过程中是有点不断走神的,不过这也是欧陆导演的一贯风格了,只能说个人不是特别喜欢。本片的群体表演是非常好非常到位的,男女主角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 一部瑞典的三个多小时的移民史,雄伟壮丽,跋涉艰辛。日常化的镜头让远去的故乡显得平实自然,对历史细节的描述越详细越让人对饱受困难的瑞典人充满同情和敬畏。
      • 用极度真实的方式展现了北欧人民历经艰辛终于移民到了美国的故事。尼尔森是一个小地主,他移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那点土地太贫瘠了,他感觉到自己再努力耕耘都无法养活家人。神父移民的原因是受到了当地教会的迫害,让他无法自由地信仰。也许每一个选择移民的人,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他们于是选择了移民来追求心中的幸福。但代价却也极巨大,许多人会沉落海底,许多人会半途倒下。所幸的是,他们来到的这片土地,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尼尔森最后在那颗老树下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也宣告了他将获得重生。
      • 开始看着有点糙和凌乱,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渐入佳境,3个小时一气呵成,再加一个美仑美奂的结尾。
      • 穷人的美国梦,为了逃离贫穷而冒险移民,一路颠簸,风餐露宿,虱子,鲜血, 饥饿,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不能放弃。低饱和度的摄影,营造出了一种冷冽的诗意。
      • 看出了两地的差异,美国这边肥沃、环境好、自由(宗教、制度、人身)。瑞典老家的场景常伴石头石墙,给人一种被隔断的感觉,美国就处处开阔;瑞典老家生活中,妻子的三次秋千,分别是婚前的天真烂漫,婚后的忙里偷闲,出发前的满怀希望;牧师在大船上,小船上对于上帝的质疑,最后仍旧信仰。是愚?新路发展不太明显,估计得细看才行;妻子大船上流血不止那次用意是啥?之前有过晕船感觉自己要死了,这第二次艰难用意不明;美国宣传移民书上写禁止吃咸鲱鱼??;最不满意的当然是三段配乐啦,这种一般用来马上遇到危险的吧,然而剧情和危险毫无关系,真危险的时候倒什么配乐都没有,用意不明,感觉很糟糕;同样的移民题材,想到了愤怒的葡萄。还有看完挺想玩荒野大镖客。
      • 史诗级的纪实画面,镜头刻画非常细腻。
      • 美国梦与一场新的出埃及记。
    • 豆瓣 8.1 IMDB 7.2 HD中字
      Die Wannseekonferenz
      2022
      剧情片
      德国

      万湖会议

      Die Wannseekonferenz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个符合二战后流行文化规训的纳粹想象,但深入纳粹风暴的核心来解读最终解决方案的诞生、实施人类灭绝的屠刀落下,似乎有更好的视角和路径。这部只做到了忠实、准确和严谨的会议纪要。
      • 从影像来说,就just so so,给个三星的原因真的是有警世作用的还原,但不如真的就索性更真实一点的来个纪录片。
      • 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你可以看到一场常见的讨论组建新业务的跨部门会议,头头脑脑们所有的讨价还价、勾兑妥协都让人非常熟悉乃至感同身受,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这种会议纪要式拍法完美展现了什么叫平庸之恶
      • 什么样的国家才会让几个十几个人决定几百乃至几千万人的生死。
      • 说的都是人话 干的全都兽事 没有半点血腥 没有一声惨呼 ——史上最恐怖会议:万湖会议
      • 平实,甚至可以说平淡,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堂历史课。让我们能够通过一场会议的内部视角,去观察这个历史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体制中是如何做出的。这是一堂异常昂贵的课程,也是一场始终未被充分吸取的教训。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也正在发生。
      • 一不小心可能会被犹太人,又或者,一不小心就是坐在桌上讨论如何处置犹太人的人
      • 无论多么邪恶的计划都能被冠冕堂皇的讨论。这对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 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1942年1月20日的臭名昭著的万湖会议,是当时德国纳粹密谋屠杀数百上千万犹太人的秘密策划会议。据说当时所有参会信息记录都要被通通销毁,以确保除了与会者之外,没有人知道曾有过这场会议。如果不是二战后期盟军在一堆机密情报中发现了一份记录万湖会议的文件,世人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场丧心病狂的会议。本片应该就是根据记录如实地拍摄。在近一个半小时中,就是会场、发言、茶歇、记录等开会的全过程,纪实、冷峻,没有音乐,没有特殊的处理和调度,却让你看得毛骨悚然,思绪万千!在当今世界仍旧动荡、巨变的时刻,看看这个历史电影,很值得。
      • 疫情时代又一部精彩的低成本室内电影,就像《人民的名义》一样,看官僚们唇枪舌剑的会议也比很多大场面还过瘾。“远程无接触的屠杀可以减少执行者的负罪感”,德三真是把人性玩明白了。虽然这段历史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再看一遍仍然触目惊心。
      • 虽然内容惨无人道,形式上确是平凡常见的工作会议。
      • 对话太密,看得窒息。90分钟时间他们用对话屠杀百万犹太人,并且以此为升官发财的数据支撑。
      • 片中的发言有的听起来非常熟悉,但要知道,之所以熟悉可不是因为熟知或反思历史,而是因为在那几十年后、直至当下,海德里希和艾希曼的逻辑仍然在有的地方盛行。 当作恶的链条足够长,长到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看不到两端的时候,那么他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 本片的可怕之处在于将讨论如何杀人这件事搞得如此有仪式感。各方不断地为自身利益博弈,那些我们听起来如此反人道的话在他们口中好像日常聊天那般轻松,几千万人的生命就这样被他们在话里行间给决定了。德国每年都会出一些关于纳粹历史的片子,根本是在于对自身的警醒,而现在的局势已经不仅限于德国,而是全世界全人类,这类影片在时刻提醒我们,它们曾经存在过,且离我们并不遥远
      • 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让人大为震惊。二战时德国就如何处置犹太人开了一个“万湖会议”。会议上各部门的头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博弈,会议召集者为了达到目的软硬兼施。与会者在一番讨价还价,让利得利之后,终于达成一致。大方向统一之后,大家还就如何执行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执行地的选择,火车运输能力,执行这件事的时间能否满足要求,成本是否超过承受能力,执行后果是否可控等等。看起来仿佛和现代公司开的任何项目的会议差不多,可这是决议对欧洲约1100万犹太人进行清除的会议。1100万人的生命,在他们口中如同1100万元的方案一般轻松。
      • 他们像是在讨论如何处理一千多万工厂残次品 而不是人
      • 其现实性在于,生动地呈现了一项荒唐的政策是如何在一种充满理性的秩序中达成的。
      • 讨论的过程越严肃、越理性,带来的观感则越讽刺、越荒诞。他们好像研究如何为工厂生产零件提升产量那样,研究如何更快速地杀人。
      • 非常精彩的组织社会学和政治修辞案例。观赏过程中经常想到应收尽收和清零这两个词。
      • 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你们就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