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羊了开始听日文字幕,“杨康”听完字幕,“杨过”完成翻译。简直可以算是“杨康+杨过”给我的“礼物”了。。也完成了本年度全过程试做一部电影的小目标! |
|
3.4/5.0 #BJIFF#从电影结束到出电影院,见证了影迷群体从极简主义谈到丧葬文化,谈到田间生活然后落脚至日料。都走到四道口路上了,还能听到有人在商量晚上吃哪家寿喜烧。 |
|
人生活在一个瞬间,洗澡后的一杯牛奶,香喷喷的白米饭,雨天一起躲雨的房间。 |
|
人生不过须臾刹那,不过四季三餐,不过是在得与失之间来回摆动的一天天一年年——回首已是五年或十年,读懂是否有意义已是不惑年;一群拥有各自前史秘密和隐秘伤痛的人,在低至尘埃的日复一日里,努力等待金鱼升空的片刻,努力寻找与外星人沟通的方式,努力适应怎样面对或处理生死问题,颓丧中自带温暖的奇怪笑意,每个人都拥有微小幸福的权利。
蝉鸣如瀑,绿意如洗,白米饭配生黄瓜的清脆,一个互相救赎的明亮夏天,一个漫长告别的送葬队列(很大林宣彦既视感)。 |
|
看的时候几次想起《大佛普拉斯》里的飞船,好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星球里旋转,饲养,笨拙地碰撞,如果只是这样,就又变日式绿化宣传片。所幸不止这些,亡灵的维度一直悬在空中,像两列火车规律轰鸣。生命热线在讲金鱼故事的时候,摄影机打出金鱼样的光斑,橙黄交叠闪烁,最后对准太阳,完成透明灵魂的一次显像。流浪电话响起,空中的八爪风筝飞舞,代表案板上无数鱿鱼从未闭上的眼睛,接受跪拜。还有台风,听说古埃及信奉死后生命,因为恒河每年泛滥,死伤无数,水退后又是沃土。台风卷起番茄,卷起牛奶,卷起屋顶,卷起骨灰盒。然后番茄、牛奶、屋顶和骨灰又进入下一个浅紫色循环。另:音效做得很用心,静中脆响最抓人,尤其是光妹咬遗骨那段,有种诡异的美感。 |
|
喜欢全片每一个须臾片刻;喜欢满島光贡献出全片最高光的一场表演。 |
|
竖笛+口风琴组合出的片尾曲太过温暖,让人忍不住轻打节奏耐心聆听,甚至忍不住轻声哼唱(发现是给《凪のお暇》配过乐的组合,顿时觉得更加亲切)。人生或许缺乏希望,但有一个个须臾的欢愉存在,有爱蹭饭、蹭浴室的极简主义邻居,天天带着儿子卖墓碑、似乎也曾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父亲,爱吹泡泡的和尚,永远正能量十足的厂长,按时交租就给糖吃、看到寿喜烧就果断蹭饭的房东这样一群人在,生活也能重获意义。葬礼是治愈生者的仪式,可以让骨灰随风飘散,可以让它滋养树木,也可以让它一飞冲天化作最美的烟花,不论何种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让生者释怀。影片所处的世界多少有些光怪陆离,灵魂能化作金鱼在空中飘荡,去世多年的老太能现身浇花,形似巨型鱿鱼的外星人会给一直联络他的孩子来电,看着还有些令人向往。2022BJIFF@深影 |
|
釜山电影节看的,片尾曲太他妈好听了,我要循环播放一百遍。 |
|
救命世界上怎么会有松研这种越病丧越有少年感的大叔啊! |
|
求求大家看电影准时到场吧,费这么半天劲抢票,结果到头来连按时入场都做不到吗居然?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居然电影开场十几分钟了还在哗啦哗啦开着手机照明往座位里挤的 |
|
我死后,请将90%的骨灰撒海,但剩下10%你可以自行处置。 #BJIFF2022 |
|
荻上直子太会拍人生季节了。河畔须臾,悠长盛夏,活着是一件轻轻漫漫的事。感谢邻居们古古怪怪,才能照亮生活的可可爱爱。有的人将逝者做成烟花,有的人将逝者埋于树下,生前与死后隔空对话,等台风过境便是又一个轮回。松山研一只要不长胖就永远是我的白月光L~ |
|
我把它理解为关于联结的故事,后劲有点大。ケンイチ的表演几乎挑不出毛病,光妹这个角色有场戏举重若轻,有被震惊到。震惊之余,又有共感。映后Q&A才得知,导演先写了脚本,但是为了更好的把这个脚本卖出去,就把脚本转成小说,出版后口碑不错才顺利映画化。霓虹业内执着于漫改和小说改的风气啥时候才能过去…… |
|
后劲有点大。 |
|
室毅要是韩国演员,100%早就是忠武路黄金配角了,可惜作为日本演员,能演像样的片子或像样的角色的机会不多 |
|
作为观众的我们接通了荻上直子打来的life line,她一如既往温柔地说着要好好吃饭,就能好好活着。即便觉得她的话听起来像是童话,也愿意相信并希望这份魔力的有效期再久一点点。那个关于花火的故事是真的,我大哭。 |
|
荻上直子这次拍了三件事物:物件、交流和恐惧。交流解决了结构问题,男主人公不与人交流,到与人交流,从岛田到一起吃寿喜烧,这个阶段对话就进入到最后一part,与灵魂的交流。然后是对物件的戏用,在大多数电影里,我们的道具都有着它特殊的意义,用在哪不用情节去辅助,也能代表主人公的情绪甚至使命意义,但荻上能力更为高超,在普通的物件上做戏,用情节一点一点加码,牛奶、鼻涕虫、金鱼、寿喜烧等等就这样被拍得很好。最后一点“恐惧”,则是人物主题式的东西了,卖墓碑的父子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联结,它让我想起小津电影里的推销员,联结了每个人的恐惧,男主角是一个对父亲所带来的死亡的未知的恐惧,其中做了一个很精彩的演变,南女士由孕妇到对人类的恐惧,岛田台风夜里提到的恐惧,原本这时间不长,好像片名说只是须臾,但放在那长了也有意义。 |
|
发自内心觉得好好看啊,看荻上直子可以治疗精神内耗。全程都是带着幸福感笑着看完,有的地方也是真搞笑,算是温情喜剧片了。属于十几岁那会最喜欢的那种日本电影,也是这几年在一些调色很土剧情人物关系雷同的日系爱情电影冒出来之后比较少见的生活流电影,以前倒是很多。一切都太日本了,想不出来里面的人物除了日语还能说什么,感觉银幕上每个光孔都在说这是日本电影。看到一半觉得很多元素和《人生大事》重合,有前科的儿子、骨灰烟花,未看《人生大事》但有所了解,即使存在类似设定和元素,呈现出来是截然不同甚至相背而行的东西,吃白米饭的满足、极简主义自给自足、死了爹的儿子每晚感觉爹的骨灰盒在发光、亲吻丈夫的遗骨自慰、研磨骨灰,陌生人之间不计背景的联结和似有若无的疏离感,平静简约,只有日本人才会这样。 |
|
荻上直子新作,一部让死亡这一阴沉议题尽力变得云淡风轻的治愈喜剧。1.住在河畔的边缘人,经历了各式各样的死亡与离丧(孤独死的父亲、早夭的孩子、病故的丈夫、失踪的妻子/母亲),也因对伤痛的共同理解而产生了联结,并发现和体认生活中须臾间的小幸福。2.一场重启感知的旅程,一如灿然的日光和红艳的光晕、男孩河边弹奏的巴赫、大米饭与寿喜烧的香气、同骨灰的亲密接触,以及对遥远人家享用饭食的亲临式想象。3.颇有通灵感的超现实元素:偶遇的邻家亡魂,河边桥下五彩斑斓电器垃圾堆中猝然响起的电话,野地里兀自飞升的巨型“外星人乌贼”(恍如纯真孩童眼中的神迹!)。4.电话亭外仿若金鱼-魂魄在空中游泳的上升镜头;于情动时刻晃动颤抖的手持镜头。5.鼻涕虫,卖墓碑,骨灰烟花,倒数乘法表,想踢孕妇肚子的女房东与爱吹泡泡糖的和尚。(8.5/10) |
|
就凭满岛光拿亡夫遗骨自慰就可以五星了 |
|
北影节第一日看的三部影片每部都与章鱼有关 电影名字起的很妙 选角也妙 松山研一颜值大回春 只是所有细节包括取景打光都太遵循日影的固定模式 有些猎奇有些治愈 却唯独缺少惊喜 |
|
#2022BJIFF# 看完想去海边发呆,想去乡间小住,也想吃寿喜烧,就是对片子没太大感觉。倒也不是不好,全员演技派,不管是情节还是景色都很舒服,但总觉得这种程度的日式鸡汤已经很难打动我了。死去的人就是死了,活着的人要如何和解,废物配不配享有片刻的欢愉,生命的存在到底是须臾还是永恒……这些主题吧,也不是说没劲,但大概20出头的年纪看的话会更有触动吧……(但是松山研一的颜还是很能打的!(今年北影节结束啦!拜拜~ |
|
想吃寿喜烧、河豚刺身,不然就着腌章鱼吃松山研一煮的米饭也行,从电影里看到了小河、拨号电话、路边的紫色小花、外星人风筝,听到雷声、雨声、寺院的蝉声,真是多谢款待了 |
|
总擅自往家里闯的自来熟邻居和动不动就爱讲上两句人生道理的老板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
|
寿喜锅硬吃这一段实在可爱! |
|
安静的力量,哎,谁能不喜欢满岛小姐呢 |
|
脆生生咬一截黄瓜,汁水淋漓地吃一颗西红柿,抄起碗筷自备生蛋到邻家蹭寿喜烧,男孩坐在两道桥中间的垃圾场上奏起口风琴,和尚念经的嘴巴吹着泡泡,金鱼的灵魂浮游,乌贼外星人高飞,骨灰绽成烟花,遗骨在存世爱人的手中被珍重地啃咬。人们总是为死所困也为生所困地活着,幸福只在须臾,死是漫长告别,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我皆有灵而无尽。这些大道理不是几句台词能写得了。点题笨拙而多余,只须将观众带到河畔,在吹吹打打的《むこりった》里,加入送葬的巡游就好。 |
|
有些日本电影总是这样,信息是靠表演、台词来交代,画面仅靠拍得足够美才留有一点点可看性。这是第一重保守,似乎来自日本人的语言传统(内外意识,人际关系张力藏匿在语言里)。有些日本电影也喜欢在或大或小的残酷里生发出许多温情出来,传递一种自我麻木的状态和日式的温良。这是第二重保守,似乎来自一种“古代味儿浓重的小农意识”,迎合有同样意识的观众。双重保守之下,这部电影有点感人又有点乏味。 |
|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前途未知与憧憬、被遗忘的人、死亡、至死不渝的爱、梦寐不忘的执念、悲不自胜的懊悔......深藏着秘密与伤痛的一群人凭籍着各自的小幸福、相互救赎、顽强地生活着。影片不像《入殓师》、《岸边之旅》那样强调故事性,整体氛围、风格与节奏更近似《步履不停》,是典型的温情治愈系电影。导演擅长拍摄视角的选择与留白。片中最具喜剧性(讽刺)的一幕是全员蹭寿喜烧的桥段:资产阶级豪掷200万为宠物狗买高级墓碑,无产阶级只能把骨灰盒供奉在家里,拖欠房租半年来吃得最好的一顿还是受惠于卖墓碑的奖金。其后死去的小金鱼则是配给冰棒棍,寓意情感大于形式。骨灰下饭未遂的桥段不如《未成年》最后痛饮骨灰拌牛奶来得狂放彻底。片尾的仪式让人想到了《父后七日》与《葡萄的眼泪》。须臾之间,温乎如莹。 |
|
打開電飯煲的瞬間 |
|
治愈系大丧片还得是日本,丧得理所当然,治愈得了无痕迹 |
|
是非常典型的日系治愈电影,讲的是如何面对孤独和亲人的亡故,生活中的小确幸和陌生人的报团取暖,很有温度但缺少厚度。 |
|
前面部分有黑色沉重,有日常时间况味,还挺有余味。转折点是松山研一有犯罪前科的身份暴露,一下子就开始一本正经起来,阴郁寡淡。最后半小时垮了,变成了意义总结,中心思想灌输,攒劲琢磨出来的意象的疯狂投射,无趣的同时又落入了日本治愈系电影的俗套。似乎是第一次看满岛光的演出,木有感觉出魅力来。 |
|
……想说找到个好工作,干着干着 也不知怎么就进了监狱。但说实话,我松了口气,甚至觉得,啊,这样就真成行尸走肉了。但是,到这边再就业,住进须臾公寓,发现隔壁住了个怪人,他厚脸皮得要命,随便来洗澡,随便来吃饭,特别不像话。和他一起,发现自己开始慢慢有了笑容。我一直觉得,啊,这样不行,不配笑,我不配笑,没有一点活着的意义,从那以后,我一直都这么想。但现在,自己竟然也有些开心的时刻了。他好像对于细小的微小的幸福,很善于去发现、寻找,我很羡慕他。但对他来说,或许就是靠这些小幸福才活下来的。…… |
|
每个人都要对男主角说几句人生箴言实在是够了。(满岛光拿遗骨自渎时实在让人毫无波动,甚至想笑出声 |
|
#BJIFF#好喜欢,被深深治愈了。香喷喷的白米饭,大叔种的瓜果,打给外星人的电话,游向空中的金鱼灵魂,吃泡泡糖的和尚,口风琴吹的曲子…生活与生死的意义,或许都在须臾之间。看完淋着大雨回家,煮一锅寿喜烧回味电影。 |
|
地质礼堂的“口罩戴上!”真的行。 |
|
普通人拼尽全力得到普通生活的故事,辛苦卖墓碑种地重复劳动是唯一的真实,苦中作乐才是人生的仅存答案。 |
|
最近經常看到一句話:“人生大约是靠1%的闪光,去照亮99%的灰暗,成就100%的普通。
” |
|
请日影日剧永远按这个丧丧的劲儿拍下去,我还可以再看一百年。比起那些热血或话痨密集的戏剧,这样致郁又治愈的才是我的人生啊。 |
|
《关于我被几个二舅治好了精神内耗之后也变成了二舅这件事》。其实不算特别打动我,但考虑到我都给《人生大事》三颗星了,这部打个五星也不过分。有些地方很像今村昌平的《鳗鱼》,但本片要温柔很多,很多很多。 |
|
荻上直子的三板斧我有点厌倦了。抛去搞怪俏皮田园小清新的滤镜,小镇的枯燥生活每多过一天都是种惩罚。每个人在各自的困顿绝望里煎煮,倾诉也许是必要的,但陌生人不必强行疗愈彼此救赎。 |
|
飞奔跨栏扑向寿喜烧笑喷了。。。 |
|
感觉荻上直子又上了一个境界,已经不再是原来形式上的小确幸小乖巧了,而是更加的自然舒展。加上这个主题加上,这个电影有一种特别轻盈的宗教感。其实故事说的是一群忽然相聚在一起的人与过去告别的事情,告别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是某一场法事,可能是某一场台风,可能是某一种忽然看到的鬼魂,可能是某一种自我欲念的满足。电影有一种毫不突兀的通灵质感,让人觉得也许真的有魂魄,与其要去相信最坏的而不相信最好的呢,索性不如相信有魂魄在,有救赎。轰鸣蝉声之中的夏日宁静,宁静之中轰鸣的夏日蝉声,最喜欢在寺庙里那几场静谧之中突如其来的大雨,“刹那者为一念, 二十念为一瞬, 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 二十罗预为一须臾, 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活当下,爱眼前人,爱一饭一蔬。 |
|
【C+】部分影像技法和意向是亮眼的,但整体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都太意料之内,也太cliche了,和我不喜欢《雄狮少年》的原因相同,那就是这些底层边缘人形象无一不带着有距离感的中产阶级肤浅化的想象。(所以我也同样可以想象很多小资影迷会觉得很感动),但对我而言就是假且缺乏想象力。一言蔽之:美图秀秀磨皮版是枝裕和。我可以接受二舅,独行月球这样的东西,也能看的开心,因为没人会把那些故事当成真的。但我受不了这种明明在讲某种虚假的童话却要摆出剖切现实姿态的片子,它甚至会让我感到一种冒犯。 |
|
无聊的视听,老生常谈的故事,刻意而说教。 |
|
把骨灰混进烟花的想法不错 嗯 |
|
对我来说这种纯文艺片已经很难看下去了。里面的公式基本符合日本文艺片的标配,你觉得它讲了点道理,又觉得它屁也没讲。日本这种片子太喜欢用【日常】演绎荒诞,或者反之用荒诞烘托日常,但看多了真的就是无聊,公式化太重,以前年纪小或许还看到莫名其妙的人会觉得有趣,但看多了就是套路,同样类似的手笔在在十年二十年前已经有太多差不多的电影了。 |
|
剧情太薄且又零碎的剪辑支撑不了一些形而上的表达 |
|
松山健一顏不負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