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是这么轻松、贴地而且很能代表当下的爱情小品,短短情缘密集盛放在山旮旯,把港式都市爱情拉扯得现实得来,又很单纯、清澈。难得有情郎,有人那么笨拙地为你做老土的事,很浪漫的,只是在寻常节奏下,太多人确实力气与时机。岑珈其这些年依然很“本色”,而演技最佳、发挥最多的要数余香凝,角色也讨喜,放到当年的TVB,钟嘉欣的定位也拿得下。时间轮转得很快,苏丽珊、陈汉娜都迅速朝着女神方向去了。刚看完《别叫我“赌神”》,也没认出柯炜林。三星半。 |
|
虽然从宣发物料已经猜到是💛片,出于对题材的兴趣还是看了,不出所料,在对剧情毫无推动的地方塞点连登的陈词滥调,毫无铺垫地把大陆设置为挪揄和讽刺对象,“香港真係好靓”非要通过树立假想敌才有底气讲出口?这也太小家子气了 |
|
香港電影,有錢咪好似明日戰記咁玩CG,冇錢拍多d山旮旯咁嘅小品都唔錯呀。#梁雍婷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余香凝嘅節奏掌握得真係好 #Kaki樣衰得過153同我至叻 |
|
形式是一個香港IT男的"桃花期"。非常在地化,清新輕鬆的小品。介紹了香港許多「山旮旯」美景。沙頭角、下白泥、大澳、新界梅子林、大嶼山。還有用不少香港Indie音樂。對香港人來說應該是很有感情分的。不過對外地人而言就沒什麼感情Buff...余香凝和梁雍婷的表現最佳,岑珈其演溫吞草食男亦合適。 |
|
剧情想到《爱情呼叫转移》,但风格又很不同。港式小清新,男主选得挺合适。P.s.不知道何时开始,看港片,需要带点“鉴黄”意识。 |
|
都市白领的爱情故事,还是讲述得颇有些港味的,当然如果对香港四边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也许更有趣味些。电影刻意地去除了时代背景,只是偶尔不经意间,一些对话让人体会到目下的情形。 |
|
想起《独家村》的那句:这小店就如美梦 不想因应恩客易容。很简单清新的爱情片,同时暗含着一些价值表达以及对大陆的揶揄,这些也算是新港片的标配了,余香凝的金马女配,也应该是出于此种角度的鼓励。表面上看明显借鉴了《桃花期》,宅男与五个各异美女,辅以大量的本土新生代港乐,但似乎导演更大的兴趣在于借着男主角和这些生活在香港各个不知名的角落的女孩们拍拖,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美好。无论走也好,留也好,那些山旮旯共同代表的就是香港昔日的荣光。与之相比,爱情部分倒是拍得了无新意,男女主角更是毫无化学反应可言,个人审美来说,倒是觉得中学女神和得了绝症后的前同事更好一点。高先最近几年在扶植本土港片上真是立下大功。 |
|
对视U-turn推单车,深圳落日漫游费,响应时差哭夜路,最终幻想艺术村,摩斯密码探照灯,“一听惊惊今次整定煲要掟”……也许无法阻止脚下家园的注定消逝,但至少可以给这片土地留住几段无疾而终的暧昧感情?挺好 |
|
很可爱但很不舒服,被题材吸引但真的吓到。英国也好、台湾也罢,在很多人都想移民的时代里,无论为爱翻越万重山,始终不想离开的是香港这个家。但感觉导演爱的只有地方,没有人类。只看到对土地的情怀、眷恋、热爱,但所有的感情都展现一种求偶式的功能性,没有一丝自然生长。 |
|
电影像短片拼凑,分章节让一切显得不够流畅,并始终缺乏一条有力的主线,有佳句而无佳章。中心思想比桃花期更为突出。“睡在乡下、工作在市区”是多数发达区域(北上港广深)的生活方式。睡城是多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人们心心念念着移民,一边想摆脱困境,一边是对本土有留恋,看似是讲爱情,实际是讲与本土的羁绊。 |
|
#HKAFF
闭幕片。是今次电影节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了。很有香港特色的轻喜剧,观影体验很舒适。 |
|
黄浩然又搞起点对点的香港一日游,单凭这份对这块土地的依恋,就足够动容 |
|
7/10.
影片讲述一个手机App程序员与五位女性缘深缘浅的相遇。
影片不止是一部出乎意料好看的爱情片,还介绍了香港几处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都距离市中心几十公里开外,如沙头角,大屿山,长州,荔枝窝,澄碧坉等地,等于上了一堂地理课。[哈哈]
几位女演员气质各佳,我也确实更喜欢余香凝,出场最晚,也是男主角最终的选择。
本片编导黄浩然只是与演员黄浩然同名同姓而已,不是一个人。 |
|
14/11/2021 @ PREMIERE ELEMENTS [hkaff]。毒L珈其FF狂想曲,全香港靚女都比你溝哂啦!(咩姐依種男仔頭性格真係不得了) 導演果然都係拍返點對點式清新小品好 // 雖然欣賞導演支持香港indie既心,但配樂真係塞得太多太滿 |
|
睇完好掛住香港……算是港版姐系《在街上》吧,比較偏向男性向的兩性話題,在愛情之外更加貼合社會議題,雖然有沉重的點,但總體還是輕鬆加愉快,所謂在這個社會裹流動的人和感情。缺點是確實在香港拍室內戲景別會卡得比較近,Vocal BGM也加太滿,雖然都蠻chill蠻好聽,切合城市之聲的概念,一整個香港風情畫。余香凝表現亮眼,3.5歸4。 |
|
★★★☆ 一個宅男桃花期的故事,卻沒有拍成標準的港式喜劇,而是充滿清新感的輕喜劇,在各個山旮旯之間對都市與鄉村愛情進行解構,層層剝開,最終落點到對於香港的欣賞與熱愛,也不可謂不是另一種港式。岑珈其難得演男一號,和角色貼合度很高,不過角色發揮空間有限,不如幾位女演員出彩,余香凝和梁雍婷尤其。 |
|
先说 这套好过逆向诱拐!但我仍很不服气这竟是我在短期内最后一部电影院里看的戏!我天 乱到好像导演拉了稀 镜位剪辑全部乱来(没注意 但如果剪辑是Mary Stephen我这里先说对不起是我打扰了) 戏如其人 一大堆东西噼里啪啦冲口而出但无甚深度不自知还自鸣得意 尤其是那个贯穿全戏的傻逼AI设计 导演一边觉得自己比观众都聪明 一边生怕观众看不到听不见 还恐怕和这班女演员都有仇 就连陈汉娜也能被拍得这么不好看 更别提苏丽珊陈曾宁了 要是我肯定找地缝钻 塞歌塞到恶心 but again导演肯定觉得自己这么塞是独具匠心 岑珈其没大问题 但不争气的女孩子们只有准妈妈余香凝演得最好 哎 |
|
岑珈其演这种昂直男真系好有说服力,跟余香凝的那段很自然~看得出这部戏走遍香港的边边角角取景。 |
|
爱情地质学电影 |
|
成片质素麻麻,半齣好戏。借着香港旧时地貌延伸,带出不同类型女仔的爱情故事。个桥唔错,但出黎效果同爱情呼叫转移无乜分别。余香凝同梁雍婷表现出挑,苏丽珊无发挥余地,冲余香凝俾多一星…ps:香港依家d导演愈黎愈钟意带“私己货”系为乜事,去唔到大平台都唔使发烂渣吖嘛 |
|
难得高汁港产片,虽然感觉制作成本不高,但整体剧情,情感流露都很棒!余香凝是我唯一认识的演员,演技有进步,柔韧有余!男主的桃花运也太旺了吧,个个都是美女,还都不需要主动!
这部戏在香港评价这么高,看得出年轻人真的很多想移民,当局真的要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 |
|
可以学习到一些HK人文地理。 |
|
黃浩然不拍電影,可以考慮去做hk景點導賞團團長。 |
|
小清新爱情片,四眼仔IT男其貌不扬,桃花倒是挺旺。第一次觉得香港这么大,山山水水的地名让人一头雾水。阻碍香港年轻人谈恋爱到最大阻力是住房了,他们在一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搞清楚住哪儿,正好和片名呼应上了。广东话‘点解’原来是‘为什么’的意思。(第一个女孩离开时的ost很好听,但是没有识别到。余香凝好高啊!)【dytt】 |
|
港男艳遇记。总结:住在山旮旯的美女特别容易泡。 |
|
香港不大 但也可以很远;港产新片配四条讲评音轨也是相当重磅了 |
|
放到北京大概就是一个住在青年路的人分别跟住在天通苑、五道口、中关村、石景山、西红门的人date的故事(瞎举例),不过估计放到北京这个故事也发展不下去,一来这些地方也不属于旮旯地儿,二来在北京超过十公里拍拖属于异地恋,片子可以直接改名为《我到外地去看你》。 |
|
3.0,很舒服的人物设定,不经意间道出部分当代港青的生活理念和婚恋观,清新风的爱情轻喜剧,就算当做观光片也还不错的。 |
|
好喜欢好喜欢,完全是属于香港年轻人的电影,并且拍出了很特别的风味。在拥有房屋供应问题,本就挤得水泄不通的香港,年轻男女同样拥有Long D的困扰。外卖仔软件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整部片子都不停地在香港的都市空间与山旮旯空间游走,住在都市的男生被社会污染,表现出“爱无能”等现代人的感情症状,下班回到山旮旯的女生反而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憎,能看出来生态女性主义的呼唤,还在感情上一路push男方成长。男生同时面临着这么多个女生的追求固然超现实,不过对于年轻单身观众来说还是有种不自觉的疗愈作用。《全民造星》的张进翘以真实身份出演,跟半年后的《阿妈有咗第二个》都形成了对香港偶像风气以及流行歌曲的自反性作用。有些视听语言也挺有意思,红灯警报劝告低情商言论,阿厚跟咩姐总是有身高差,甚至还有桌高差。 |
|
漸入佳境的電影,首先橋就挺好的,把宅男幻想戀愛搭上香港冷門屋村科普,愛情混搭旅遊的片子。而且雖說是意淫式的故事,但是也沒有太誇張,還是挺清新挺令人舒服的。這部電影也可以稱為香港新時代女星圖鑒了,雖然也不是全部都出現了,但是這幾位出場的也挺有代表性了,都是各有特色,又清新靚麗,完全沒有什麼整容臉濫竽充數的。電影的話也科普了幾個村,雖然都離市區起碼40公里以上的,但還是會想去看看。而且每個女生的故事都還挺令人回味的。第一個女同事就是錯過了時機,也許追上去就是另一個故事,或者她沒生病,就很可惜。還有那個主動的保險經紀,看起來好像是海後有好多條仔,但是最後竟然還令人有點意外。中學女神可能多近一步就會有下一步,可惜偏偏女神沒人敢追。不過最後咩姐一點也不差啊,雖然受了好多的傷的感覺,但這次希望她幸福咯 |
|
還挺舒服的,即使的確有些敘述沒頭沒尾。插歌倒也還好,畢竟台詞很平,就是音量大了點,蓋過畫面。有反過來拿山旮旯拉踩市區的嫌疑,本住太子中環返工人有一點點被冒犯到😅(也get到隱喻了,大家都不容易)。看完有點懷念以前住上水出市區要一個多小時。 |
|
此黄浩然非彼黄浩然。拼盘电影,很像几部十几分钟短网剧的集合体,男主仿佛现代韦小宝般周旋于一众美女身边。有些乡野保育意识,带大家熟悉香港的山卡拉地方,可又忍不住黄丝附体,大谈特谈必须移民,实在是有够分裂。 |
|
两星半。都是主打香港城市概念,比前作《点对点》更加的“接地气”,不过概念上的执行仅仅是表面,其间展现了香港的不同景色,也只停留在风光摄影的基础上。文本上提炼了爱情课程的概念,我总觉得是后期一个多此一举的包装,“课程”的概念化也要提防使用。余香凝凭借此片拿到了女配提名,但是她的正常发挥,剧本厚爱她,她空间大,篇幅长,作为人物的功能性也最有意义,但我最喜欢的是梁雍婷的mena,她的分手戏在车上的一场戏演得很好,从试探性的问咩姐这个人(但是是主动出击)到对阿厚的问题的反击,再到最后提出换驾驶位下车分手,那种由不直接到直接的一个爆发情绪处理的自然流畅,尤其一开始她只是车上的对白,到终于有了换座的下车动作时,情绪支配着她的肢体,那个甩手的动作太自然了,这也是一种爱情中的都会女性的真实。 |
|
等好久了,最终的感觉是符合期待的——是那种有着别样闲情逸致的都会小品,故事之下的男男女女不为生活却为爱情过活。鲜明的城市景象与地名出发的小作文创造着很特别的视角,边走边看边爱边撩;仿佛让整个城市都弥漫游荡着爱意,而非撕裂与黑暗。岑珈其的感觉比较对,他让人相信就是“THAT GUY”;自始至终牢牢抓住整部电影,与之配搭的女演员即使有数款,却不影响他与她们来电、尴尬或是互动。“是否应该担正”的争论是电影之外很奇怪的争论,但在我这里是成立的。缺点或许是过于分隔和细碎,也有很多地方陷入MV的感觉;它可以被整理得更好,但这是个可爱的故事。 |
|
香港山旮旯挺有意思的,但故事太生硬。余香凝一人力挽狂瀾,讓電影看起來沒這麼無聊。 |
|
和导演前作《点对点》类似,都是诉说香港地名情怀,但节奏更加轻快。前面几段邂逅让我感觉像流水账,咩姐出来后才变得有趣。 |
|
HK studies initiative 温哥华UBC首映 导演在现场说 拍这部片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赚钱 第二是最近低迷的三年让大家好好享受这一个半小时的快乐 他做到了 |
|
新时代港青有自己的矮仔多情。 |
|
香港乡村爱情 各种观念也有点老套 但终于算把视线移开港岛九龙了 香港其实很大的呀 |
|
决定了 就是all in 一起过日子啊 |
|
适合拍成《向西闻记》那种短剧,拍成电影真的有点大可不必,如果不是身在电影院,很难专心看完。看这部电影其中一个乐趣就是跟着主角去探索香港这些山旮旯,但是对香港不熟悉可能会失去这个乐趣。比如去荔枝窝是有陆路和水路,陆路是要在大埔转小巴到乌蛟腾,水路就要去马料水码头坐船。荔枝窝的码头距离村子比较近,所以主角去的时候要徒步,回来的时候就坐船。还有中环是有很多个码头,可以去尖沙咀、长洲、坪洲、南丫岛,著名香港居民麦兜先生就曾经在这里坐错船。还有一个乐趣是看这帮新人演员,仿佛觉得香港影坛后继有人。余香凝太突出了,岑珈其根本接不到她的戏。岑珈其还是《向西闻记》里面的人设,表演方法单一,虽然角色比较接地气,但也没什么特点。 |
|
香港的旮旮旯旯好可愛 |
|
所有角色都是工具人,每個人造型都這麼醜,如果純想拍景觀賣本土情懷做套電視系列片好過。 |
|
出乎意料不那么土,音乐好听,山长水远却有港片都市况味,甚至有点可爱。 |
|
没太多感触,台词也隔靴搔痒。 |
|
其实还可以的爱情小品,不过仇视大陆让人很不舒服。真的有必要这样吗? |
|
无咩CP感 |
|
好耐无睇粤语片了,身在异乡的一点点慰籍吧 |
|
失望!港版《爱情呼叫转移》吗?走马观花的邂逅。剧情衔接好差,配乐用得也突兀。// “净系识得final fantasy,唔识得call of duty” |
|
惊喜的小品,用距离感说话,甚至还get了几首单曲,品味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