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 佩服拿着美国资本使劲怼美国,也喜欢一些沉浸式的多人长镜头,但。。。。。整部电影的自恋味都快溢出来了,高投资下的伊纳里图完全迷失了自我,将无法产生联系的社会背景和私人生活硬生生挤在了一起,一番花里胡哨却撇不见半点真情,各种文本乱塞如此臃肿不堪又满是废戏,全是符号,没有内容。还有,真别再说什么“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八部半》”了,绝大部分时候都像本片一样庸俗得没法看。 |
|
今年很多电影给我的感觉:就这点破事至于拍成电影吗? |
|
# 79威尼斯# 冈萨雷斯从不会让影迷失望,三个小时像是一首戏谑荒诞却又充满人文情怀的赞美诗,大幅奇幻长镜头加上触目惊心的远景群像令观者和人物一起置身于不同的场景中遨游,通过和上一代以及下一代的对话揭示出绝对的真理:再成功的人生也只是无意义事件的累积 |
|
态度严肃,结构严谨,批评与自我批评严厉。既有艺术,又有思想。 很多隐喻和象征,neo魔幻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集大成。这次不追求一镜到底改追求转场,真假虚实切换得如梦游仙境。开场大家还能笑出声,后来越来越沉默,一颗心渐渐斑驳。虽然很zz,但背后大家与小家的家园情怀又令人潸然泪下(我和身边的小姐姐都流泪了😭)海报是男主人公的漫步,精辟!虽然大男主电影,但女人并不隐形,6位重要女性配角处理得极为精妙,甚至可看到对《罗马》的致敬。爱导演!希望墨西哥越来越好。🥺 |
|
伊纳里图野心很大 要拍独属于自己的八部半 然后他也做到了 奇想 诗意 梦境 对话 前半段每句都是影射自己 但又影射他眼中的社会 我是带着检阅西科塞斯的下班后的心情来检阅他之于这部电影 于是对导演更多共情 并由衷地感到高兴 希望影片执行出来的效果是导自己想要的 导终于够有钱有名可以为所欲为了/电影看多最大的好处就是 再也不会觉得任何一个导演自恋了 反而觉得观众永远都有中途离场的权力 评论一堆说导演自恋的 自恋其实是个自反力极强的词 当你说影像自恋的时候 想想导演凭什么迎合你/village east by angelika |
|
所有移民都是失去祖国的流浪者,在去国与怀乡的现实自虐中提取诗意。“诗人”是AGI自怜自艾的魔幻现实主义,它的画面是精致的,运镜是一流的,但创意是陈旧的,像无数nostalgia电影的融合体。幸好174分钟被重剪了,否则我真的会谢... |
|
#79thVeniceCompetition#其实多多少少还透着点导演倒胃口的油腻自恋,但这个华丽炫目的场面调度和场景设计看起来实在太享受了。在伊纳里图身上看到了费里尼/库斯图里卡/姜文类导演那种基于强烈才华自信而溢出屏幕的影像激情。男主和老婆那段极其精彩的室内追逐戏毫无疑问是我全年看到的最佳镜头。 |
|
5.5/10 #Paris 或许正如影片副标题所言,伊纳里图不断通过梦境与臆想来打破线性时间,但却鲜少通过其看到所谓“真理”或“真相”,他的野心当然成功地让角色与母题显出了一定程度的复杂(美墨冲突-资本-安全-阶级-文化),但最终只在不加掩饰的私人情绪和未被清晰诠释的乡土情怀间反复摇摆,以至于那些各色的情景既未能激起神秘感又无法相互构成语境,最后只沦为平淡无趣的猎奇。正如片中的自我批评般,影片的“姿态”太过于显眼:急于将自身比肩“艺术”的行为使其成为对“艺术”的模仿。无佳章,也少有佳句,仅有些许令人振奋的“瞬间”,但其动人也是脱离于电影本身的。此外,无论特写还是中景还是远景都摇着广角镜头拍摄,这种干瘪且讨巧省事儿的影像风格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
|
9.3分 这样一部电影,我是看不出“油腻”的。它是极通透的。尽管它多次戏谑着人的目光之短浅、生命之狭隘…等等现实命题,而其本质却是极浪漫感性的。AGI并没有拿它评判曾经的自己,因为单凭怀旧决拍不出如此深邃的作品。他是在自比现在的自己,并展望可能预见的未来。无数难以解答、也许不需解答的问题,都被他通过这一个个“自恋”——我更愿意称之为“自信”——的镜头展现给观众。且是一次精准的传递。这是一个电影人最幸福、最值得自豪的时刻,亦是一位观众最不该刻薄的时刻。 |
|
是不是每个成功后的导演都要把当年没有展示过得任性拿出来折磨一遍普通观众?虽然摄影美术导演调度样样精致,但真得很视觉疲劳啊。 |
|
跟着情绪进入一个男人的意识和思维,只要跟着他就能感受到他的一生。 |
|
1.伊纳里图最个人化也最宏阔博杂、如梦似幻的作品,继承了独属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及对时空的超现实处理,结合[鸟人]的跟拍运动长镜,配乐极佳,视听与情感上都登峰造极,值得多次重温。2.一如片名“中阴”,影片内核即身份认同与多方面游移纠结的中间态,功成名就重返故土后受到奉承敌视交织的矛盾对待颇似[杰出公民],而难以割舍的早夭之子与男主契如[生死停留][穆赫兰道]的状态更令中有/灵薄狱式的体验贯穿始终。3.硬塞回子宫&被轻柔掬抱后飘游回大海的婴孩,如此诗意而动人的告别式,死生合一,满怀爱怜。4.悄悄穿越的房内追逐打闹戏,融欢乐与疑惧于一身。5.4分半舞厅长镜,肆意至极。6.超现实声音运用:有声心里话&无声怒骂。7.无人死亡的衰败街头,群演尸山。8.妙绝的弥留之境:黄沙侵入,残破灯柱,黄昏作别,白日飞升。(9.0/10) |
|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私人的《绝美之城》+《地下》。这场大梦做得是魔幻了点,但不至于让威尼斯记者集体嫌弃吧,还是要比《造梦》《末日》强的。看每个镜头我都有冲动问“给你给你都给你,奥斯卡金棕榈金熊金狮,够不够”。Gustavo Santaolalla署名配器,作曲是之前Iñárritu合作过的Bryce Dessner。 |
|
通篇尽是费里尼和塔可夫斯基的痕迹,主题上也是《八部半》和《镜子》的延续,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又有佐度洛夫斯基的身影,珠玉在前又不知节制,让人无比疲惫。在这个年代,宏大叙事和诗电影已经失去它们曾经纯真的含义了,再精美的场景和昂贵的开销也不可能重现它们第一次出现的饱满,因为它们与太多的影史相关。 |
|
比《鸟人》更魔幻,前半段睡了,后半段沉浸了。对于我这样的伪影迷来说,既然要熬两三个小时看导演的私人影像,那我宁可看广角拉满到处隐喻全程炫技的魔幻主义,也好过看完只剩下黑白二字的《贝尔法斯特》。 |
|
2022.12.18 |
|
以超验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实现人生种种创痛的复现与解构,梦境化处理历史忧伤、职业倦怠、家庭沉疴、身份认同、生死存亡的犹疑迷思。冈萨雷斯的个人经历嵌入第一人称视角,相当有代入感和说服力。高度意象化的镜头语言和不断涌出的箴言金句也异常迷人,处处闪现导演的灵光和洞见。只是碎片化非常严重,几个段落如同各自割裂的实验小品,反而削弱了一气呵成的力量。且连篇累牍的隐喻、无懈可击的调度、精致饱和的美术使整部片工于雕琢,少了一份进退有度的大师气息,差一步沦为电影工匠的炫技之作。 |
|
My own private Mexico。自由。 |
|
大银幕。伊纳里图装过头了,虽然有一些局部拍的也确实不错,但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个拔尖作者在那儿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从开场第一个镜头就骚气满满,那个长镜头就是一个完全不可能被“拍摄”之镜头,唯有在游戏中才能够被生成。这片应该对标他自己的《鸟人》,《诗人》里的伊纳里图虽然更加从容了,但也更自负了,能留下的只是“卖弄”的姿态。再找不到曾经看《鸟人》时的那种兴奋与喜悦了。坐在第三排看巨幕上的各种广角和仰拍倒是会有VR般的沉浸式体验。可能这就是伊纳里图的[痛苦与荣耀]吧。#LFF# 大银幕一刷2022.10.8号@OLLS / 大银幕二刷2022.10.10号@RFH |
|
伊纳里图已经在标题上给了提示“虚假的时间线和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与梦境或者潜意识完全交融在了一起,时间串联的是叙事,却不是真实。整部电影是一个的一连串心灵剧场,剧场和剧场之间是迥然不同,但二者之间的衔接却又如此的顺理成章。伊纳里图然几百个观众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做了一个共同的梦。 |
|
私人化电影永远免不了导演自己跟自己较劲的拧巴。画面是美的,超现实内容也很有趣,虽有不少模仿痕迹,但结果却有点言之无物的花哨。就像,我可以接受美女撒娇,但美女哼哼唧唧两个半小时多少还是有点没完没了。越到后面越味同嚼蜡,最主要的是,我对导演自己的归属和身份焦虑实在是不感兴趣。。。 |
|
昨天最喜欢的放映,也是最难下笔的。诗人的旅途,少数真理的虚假编年史,从题目开始眼花缭乱,画面颜色铺满,半真半假的叙事中,观众仿佛乘坐奇妙太空过山车一样,思绪飞扬。意象和画面剪切绝妙,房间和妻子游戏那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环环绕绕,恍然间会让我想起百年孤独,和读百年孤独时那种云山雾罩却欲罢不能的感受。也有很多趣味性的片段类似韦斯安德森的观感,轻快,自如却暗藏隐喻。可以感受到导演漫长一生的种种哀乐和羁绊(就是三个小时人坐傻了)(不过没关系)目前主竞赛里比较看好的。 |
|
伊纳里图嗑到假药了吧? |
|
依稀回到那年阅读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寻根文学的惊喜,身份的脐带拖着血在直立行走的产房门廊,早夭是一宗回炉重造的寓言,移植到异国他乡的残骸没法得到所谓“家”的恩允,直到一辈子讽喻的对象给自己颁了大奖,一如华丽戏院里,礼服红酒围观着苦难记录。是要清醒的,清醒却又成了功利衡量,旁人的信仰与神迹,悲戚与沮丧,都是精准对着人道主义餐盘的自我装饰,转眼面对家中帮佣的等级限制,无动于衷。位置永远摆不对,国别的,阶级的,人性的,艺术的,唯独残忍与卑劣不断开出幻想的花,绚丽的三条蝾螈,迷失的众生,人山,被牵动下肢的大梦,长钉穿过的双脚……在这邪祟的世道里,诗意都是狰狞变形的。四星半。 |
|
不断构成奇观的同时始终在自我瓦解,每次对意义的提问都是深陷于身份政治与宏观历史漩涡中的自我剖析。导演赋予了自传中的自己一个尽显悲观的结局,还意犹未尽地在沙漠中等待戈多。 |
|
确实是今天才意识到,自己是在昨晚的平安夜里,独自一个人看完的这部电影。可能是一种莫名的情绪契合,让我对它还是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共鸣。从内容与画面上,已经有了导演比较明显的自我表达意图,真是令人羡慕。在功成名就后,开始回溯自己,回溯人间与历史,想来真是自由酸楚又洒脱。 |
|
流浪 任性 |
|
伊纳里图完全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戏里面家人的每一句诘问都正中要害:“你有多久没有到街上去走走了?”于是主角到舞台一样的街上去走进了另一场魔幻装置艺术,这种失控的炫技比比皆是。导演面对身份政治并没有表达出新鲜的东西,他的境遇或者有尴尬,但无限放大使自己成为受害者简直是这类导演的通病;面对墨西哥的文化与本土的故作思考也是悬浮的,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普通人,在富人区的顶层游泳池里面能思考出什么本土的东西来?于是梦境变成了彻底的虚妄,生死变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上流人士衣锦归乡就不要强行赋予什么文化意义了,这些年,导演们的自恋回望还看得少吗?2.5. |
|
舞台化调度配以魔幻现实主义的镜头语言,调配出一剂极具拉美风格的视觉效果,以吻合本片所探讨的拉美身份问题。对移民者国族身份认同的内心矛盾刻画得入木三分。血缘成为一种对自我身份不可割舍的维系,引出一种对种族——墨西哥第一性的预设,然而这种预设不可避免地建立在一种不完美之上,由此引出另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绝对权威——美国。Silverio说自己不一样,自己是一等移民,因为自己有得选。事实上他们也并没有选择,他们的离开是对自己国家失望的爱。他们最终需要借助另一种意识形态(乃至是自己血缘里所敌对的)来完成自己对“家”的情感书写。移民者因此始终难以获得对“家”的归属感,一种双向的选择迫使其被双向排斥。一代移民的割裂感尤其如此,但这种血缘里的维系终将消逝在二代移民之后「2023.2.8」「2023.2.18」 |
|
#TheScreeningRoom,费里尼+马力克?广角镜头带来的空间扭曲+运动感蛮有趣,喜欢一些局部,仅此。 |
|
看了十个小时终于看完了,真的是毫无意义 |
|
摄影展,或少数布景艺术以及广角镜头艺术;自恋,或些许诗意以及魔幻主义;自传,或批判或挣扎的回忆片段。 |
|
摄影确实牛,能拿奥提绝对名副其实。各种长镜头和广角,还有各种调度,美得要死。配乐也不错。
但是故事我还是不太理解,用了很多夸张的方式来进行黑色幽默表达讽刺,虽然理解内核,但是很多过于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我还是很疑惑,所以看得很累。或许要交给以后再理解吧。
关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从移居的人的视角来讲述是很聪明的。移居的人像是无根的草,主动选择或被动接受地去逃离苦海,但是到了另一个地方依旧不被接受,统治者们用谎言掩盖事实和大众,唯独留下那些移居者们,让他们终其一生去寻找归属和自己或他人的认同。
和女儿儿子的两次沟通以及和父母的两次谈话来表现出时代的转变和一些真相,很聪明。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让我回想起去年的《酒精计划》,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尤其是跳舞那段。 |
|
“形式大于内容”爱好者的福音,但并非没有内容。充满诗意的意识流,仿佛索伦蒂诺从罗马去到了墨西哥,很多令人惊叹而过目不忘的场景,两人在房间里那个长镜头看得人如痴如醉,我翻回去重看了两次;父子两人在餐桌上的对话也发人深省,适合太多“出口转内销”的创作者深思;从昏倒到尸山那段同样很有创意,更不要说保持了一贯的影像和镜头魅力。 |
|
飞翔幻梦中逐渐远离地面的影子和无人大街通往虚无的阶梯;父亲带走了一首不知名的口哨曲,母亲的家被搬到电影院厕所而错过了结局,老婆睡眠中被拽到半空的脚;为弥补儿子失去根基而曾经偷渡的蝾螈,坐上被女儿揭穿从未体验的公共交通;亚马逊公司即将购买国土,历史把失败塑造成神话,圣母蒸发了非法移民,随时被失踪的异见人口,殖民灭神活人祭忍受不了乱扔的香烟……很是可爱的魔幻现实散文诗,应该算是当年《美错》的灵魂续集。Netflix赶紧投钱导演拍部《百年孤独》的剧集吧 |
|
发着烧昏昏沉沉没看进去 |
|
12.2 即使很难吧片子的所有情节都串在一起完整的理解(但是也不是说真的穿不起来),但是(最重要的是)get导演想说却完全没问题。作为一个生活在国外的人来说,真的很容易和导演共情。看真正有才华的人炫技非常的享受。为什么拉美这么会搞魔幻现实主义!!! |
|
豆瓣的某些热门短评简直就是狗屁,是谁给他们的自信看不懂还要去评价伊纳里图的呕心沥血之作???反正我是看到O1签证那里笑着笑着就哭了 |
|
4.0。1.冈萨雷斯的身份焦虑,在美国听到别人骂墨西哥,你义无反顾站出来反对,在墨西哥听到别人夸好,你毫不犹豫对骂。2.视听太适合刷大银幕,全片的广角镜头+一场一镜,勾连起历史和当下,想象和现实,使劲炫技。3.一部《鸟人》如果是演员的焦虑,拯救过气的蝙蝠侠迈克尔·基顿,《诗人》变成导演自身的焦虑,可惜言说太浅,哪怕电影直接加入评论音轨也好。 |
|
无论是视听、结构、试图谈及的主题,都花活过多、野心过大,但因为表达了很多凌乱的流散者的心思而选择原谅他。 |
|
一部无燕尾榫的拼图式电影。结构做得完整,中阴状态下的鬼魂视角,开头与结尾的两段飞行(而结尾的沙漠全是死去的墨西哥人),伊不像加斯帕诺的《遁入虚无》用明确的镜头拍出灵魂出窍的的陌生化手法,而是将「死亡」的过程通过叙事加入到故事当中;无燕尾榫的拼图是伊做到了将情节与前景化的参数意象的无缝的拼贴,而且通过剪辑和艺术性动机的加成,这也就导致了伊采用了相当多的手法前景化意象:色彩、摄影、男主画外音动机、穿着戏服的美墨士兵,演员在机场的长队行进...这些抽象功能都或多或少转移了观众对叙事意义注意。但我特别喜欢伊在开头婴儿因为这个世界烂爆了把他塞回母亲肚子里的情节。还有在男主在人堆上拍伪纪实电影欺骗手法的裸化,与本片主题和完整片名直接对照。一部脱产好莱坞传统模式的电影,respect。 |
|
副标题很好,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大量充满想象的意识流动,加上一点点真实的叙事,以及对故土、过去的真挚情感。镜头很美,主题也大概能理解。不过两个半小时还挺煎熬的。毕竟不是墨西哥人,也无法精神墨西哥。。 |
|
生命之树on acid。看完怒吃五个lengua taco |
|
视听极佳,但这种表达有点腻了。 |
|
有点流于形式,没有动人的地方,看摄影、调度、布景,倒还OK! |
|
墨西哥毕赣,有钱任性版🤷🏿♂️再一次展示了三杰回墨西哥拍片时可以为所欲为到何种地步🤣网飞应该也搞一个罗马那样的幕后纪录片给大家看看这些景都是如何烧钱的。khondji也是不容易,要靠变身伊朗卢北兹基才能迎来人生第一波得奖潮和事业转机吗?鸡贼还得是chivo,靠错过这片、避免自我重复…再次证明了自己全好莱坞智商第24的排名绝不是瞎说😏 |
|
没有经典叙事,散文般的叙写出关于男孩成长为父亲,移民身份认同的问题。引用一段话,“在谈及艺术电影的经验和电影消费的未来时,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回答:‘我觉得,幸存下来的永远是思想’。” 一部关于自己困惑的电影。 |
|
1、诗人的私人诗,阅读壁垒太厚。2、摄影玩绝了,镜头高吊带飞Chapultepec公园,用这种视角看墨西哥城谁能顶得住。出租车滑过的街区,诗人熬过的日与夜,都是导演对墨城最深沉的爱。3、几乎每一场戏都精彩绝伦,爸爸说西语儿子说英语;舞池里的墨西哥音乐和舞蹈变为美国音乐和urban;鸟人悄悄走过,边境偷渡客的段落完美致敬《血肉与黄沙》中的神场景。最五雷轰顶的莫过于在Zócalo宪法广场的人祭堆上对话科尔特斯, 论魔幻现实主义,当下也许无人能超越亚利桑德罗,这是墨西哥这片土地给予他的骨血中的天赋。4、墨西哥三杰哪个都不虚,陀螺是出世的,始终玩他神神鬼鬼那一套;卡隆是温柔的,《罗马》给出上了温柔滤镜的墨城。亚利桑德罗却始终愤怒,带着无尚骄傲,既无法真正融入他乡,又再也回不去故乡,愿他永保这份愤怒。 |
|
159分钟网络版。整个下半年看的最投入的电影,环形结构,虚实交错,各种突如其来的有悖于基本常识的行为与大量密集而又难以理解的对白,实打实的体会了一把李安口中那种看不懂却大受震撼的感觉。后台过场和中间的舞会的长镜美的让人窒息。 |
|
6/10。开场主人公的影子在沙漠里悬浮和跳跃着,意指生死界限之中的存在状态,许多魔幻空间也是对死亡的预兆,如地铁上主人公拿着一个装满蝾螈的塑料袋,袋中的生物却洒在了车厢的水中游荡,再如妻子在医院走廊拖着夸张的血色脐带,但胎儿迅速回到了子宫(游向大海),都能感受到生命正在从手里流失,结尾当主人公的房间填满沙子,他意识到必须走出自己的生活,荒漠遥远的深处是抬着断手像的群众。伊纳里多这部史诗涉及了家庭、名望、国族身份的焦虑和美墨关系,他用甩来甩去的广角长镜头和巨物美学,堆砌起导演意识的臃肿膨胀,无论是美墨士兵对阵、盛大的派对还是城市广场上垒起的人堆,都显得如此空洞和令人迷惑。也许有人会被伊纳里多对美国侵略史的直接开喷、海关审核护照那场戏逗笑,但除了对美国不尊重他移民身份的回击外,其余部分太过自顾自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