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什么比看这个电影只能吃爆米花更伤感的了吧。 |
|
纪录片也是电影的一种,上映无伤大雅 |
|
看点映口水流的不要不要的 比春晚赞多了 |
|
纪录片的定义: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奥斯卡都有纪录片单元呢,为什么就不可以上映了?说圈钱的也真是呵呵了…… |
|
吃货看了也吃不到,纯粹去电影院贡献口水。 |
|
支持纪录片上院线! |
|
首先请看客们区分一下,院线未必都要放映商业电影,艺术题材、纪录题材,都可以在银幕上观摩出别样的体验。所以大家心态放平和先。市场需要包容性,当然,也需要抵制《爸爸去哪儿》这种现象级影片的热映。 |
|
妈蛋,真想炸死那些一口一个“圈钱”的傻逼。纪录短片就不能制作成电影了?装自己看透一切要不要太幼稚了点?打一星很酷炫吊炸天?没看过或者是眼睛瞎就不要乱评分,乱评分就算了,别乱喷,真是秀下限。 |
|
“圈钱”个瘠薄啊!良心制作,无论配乐还是特写航拍,能和爸哪儿跑男那种垃圾娱乐片相提并论?舌尖拍到老我看到老!///2.21看后来评:会猛然让人心下一动,会让人眼眶红红,会让人涌起丰富的情感,这部电影让人吐槽的地方很多,它甚至没有完整的讲述,可它成功在,给你最期待最感动的体验。 |
|
蒜苗腊肉、手把肉、鲢鱼冻、布里亚特包子、酿菜、松皮扣、凤梨酱、三色蛋、红鲟米糕、生腌海鲜、香芹海鳗鲞、蒸星鳗鲞、姜丝乌狼鲞、大糍、发糕、乌日木、羊肉腊八粥、糖瓜、红龟粿、烧鹅、平榛、炒米、金枣、杨桃干、茶泡、糕角、九大簋、盆菜(黄酒鸡、焖冬菇、手打鱼丸、炸金蚝)、七件子 |
|
5.3/首映礼,大中午办首映礼,让这么多没吃午饭的人看这种吃货专属片真是受罪,作为电影纪录片,除了4K摄影上画风的提高,叙事上还是没脱离开之前电视系列纪录片的风格,基本在展示全国各地特色年夜饭的制作流程,结局加半星。 |
|
美食最能勾连起中国人的感情,不远千里回到久违的故乡,只为这一口解除乡愁的美食!电影淳朴的画风,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啊! |
|
我不流口水!谁流口水!? |
|
看这部片会对你造成暴击的有:重庆腊肉,豆酱
鲶鱼冻白米饭,手把肉,布里特包子,松皮扣,糖瓜,发糕,糕角,海鳗,星鳗,十八酿,三色蛋,红鲟米糕,香港盆菜,烧鹅…… |
|
影院排片少得可怜,但诚意的出品,看完浓浓的国人传统自豪感,立意碾压其他同期商业垃圾。适合一家人其乐融融观看 |
|
第一次看电影不是因为美色流口水 点映出来立马滚去次饭2333 |
|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或者娱乐档节目转到大银幕似乎是现在娱乐圈的常态了,但是你起家的纪录片现在这季都已经是狗尾续貂之作了,你还怎么可能指望电影这种明显圈钱的动作能保持水准?似乎就是用拍摄纪录片的边角料拼凑出来的片子,我认为大年初一的央视6套电视节目才是它最好的位置 |
|
视觉享受,味蕾盛放 |
|
就算你告诉我里面会出现的每一道菜,我也还是想自己亲眼看一遍。 |
|
很不错的纪录片,看之前先吃饱看的还是挺舒服的。 |
|
既缺乏专题片的逻辑,又不具备纪录片的实感。剧情片演员可以是工具,纪录片却是以人和生活的真实为立足之本的。这里所有社会、文化的东西基本都是牵强附会、生硬尴尬,导致美食本身也很空洞。加一星的原因是至少比春晚还是好点…… |
|
虽然渍渍好多次,但拍的还是不走心啊。 |
|
想减肥的真不建议看此片,估计再强的意志力也能在美食面前所动摇。 |
|
制作糖瓜那段看得入迷。 |
|
MB馋死老子了。8.8 |
|
不一样的年菜,一样的年味儿。处理河豚高手在民间,这乌狼鲞让我嚼一嚼吐掉我都不敢...。另外腊八粥居然还有咸的!简直比甜豆腐脑还异端! |
|
视觉达到该系列顶峰,虚情假意也是再创新高。不过人家幕前幕后付出的汗水还是要肯定的,而且看完真的很为中国美食自豪——虽然主旨是:过年了,老年人负责烧,年轻人负责吃。另外,特地插入台南的这小心机啊…… |
|
边看边吃也是很惬意,都想去尝一尝^_^ |
|
新年是将所有中国的顶级传统美食齐聚一堂的节日,每一道菜肴都像是一件艺术品。(甜瓜的制作过程真的震撼到我了) |
|
观影前如临大敌,估摸着剧组横跨各大菜系无差别攻击的尿性,特准备了韩式炸鸡、白糖年糕、长豆角茄子、霉豆腐炒臭豆腐和冰镇米酒吃着喝着才能心平气和的看完。 |
|
人们在食物上感受乡土人情的凝聚 也在渐渐消散的鞭炮声中 留住最后的传统年味 春节 或许终有一天 会淡化为日历上一个寻常的符号 然而黄河九曲回转 生活永远向前 只要不变的时节如期而至 新年就依然会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浓墨重彩的绽放 至少 是以美食的名义 |
|
吃不到啊吃不到 海外党哭晕在屏幕前 |
|
美食的诱惑是无法抵挡的啊!真叫人垂涎欲滴,口水直流。 |
|
幸好是在饱腹状态下看的⋯⋯ |
|
饿肚子的时候看这种纪录片,就是在自虐,流口水。 |
|
看完《舌尖3》我必须回来改5星 |
|
只能看往年的春节,来感忆下日常的美好 |
|
想吃三色蛋……幸好看之前又吃了冰淇淋又吃了麻辣烫又吃了麦当劳,已免疫。 |
|
以美丽的草原日出小羊羔开场,接着在晨曦下蛋定的宰杀羊羔,这是贺岁美食电影的开场…不得不说,咱们真的很硬核…技术上来说的确是最纯熟的,专注在节日上也略微避开了些意识形态以及各种绞尽脑汁的求奇求鲜渲染野味的坏毛病,观感比两季正片舒服些 |
|
有李立宏解说坐阵,蔡澜沈宏非殳俏顾问加持,这档次比去年疑似圈钱的《味道中国》好了一点...况且《舌尖》不是去年一整年缺席嘛,赶着1月份提前预热下赚点钱的意思还算可以理解。比较想吃浙江和重庆两家的菜,麦芽糖在镜头的演绎下演绎得活色生香,煽情部分依然拙劣而多余。 |
|
看完简直对于北方年货绝望了…… |
|
大概是电视两集的量,讲年夜饭和元宵前的传统食物,编排有点乱,画面和配乐都比不上《舌尖上的中国》,但还是有很多创意镜头,例如广式烧鹅与功夫的衔接,耐人寻味。 |
|
一边看一边艰难地啃着巨咸的火腿肠炒芹菜 快要饿死在饭桌上了。。。 |
|
拍电影就用电影的景别好吗?一场戏全是特写,憋死了快!酿菜太神奇了!!! |
|
3.5 选得好拍的也很有食欲,糖瓜太神奇了~ 就是依然集体主义大国子民感非常强烈,尤其最后祭祀那里,拼命把自己定义在一个农耕古国,瞬间好感减分,拍的是他们,而不是他,是人民,却不是人,很遗憾,前边还是不错的。 |
|
就着这部纪录片吃完年夜饭,还不错。顾问里有蔡澜和殳俏啊…… |
|
中国人巨能折腾。 |
|
约莫算是美食纪录片,拍摄痕迹很重哒。首先一星当然是给李立宏老师,那一句“春节会淡化成日历上的一个日期”简直要虐哭我;一星给片尾字幕中介绍每一道菜的制作人,我喜欢这样的事无巨细;一星给大糍和糖瓜,简直神奇的不像是厨房能做出来的东西;还有一星给每一个还在认认真真过着春节的我们。 |
|
看完特别饿= = |
|
要只说中国的吃的,我觉得走南闯北基本吃的挺全了,而且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食欲越来越弱,所以就算空着肚子看舌尖,我也没感到多不适。2个小时我一直想的都是,老了以后要和谁过新年呢,这种气氛还会有么?毕竟今天晚饭都没人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