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想工作,他想当零,TA想变性——三个对父权说不的角色共同撑起今年的酷儿棕榈奖得主。新人导演舍不得剪辑导致故事拖长,但视听语言非常成熟,脏乱市井被调得色彩斑斓,一看就是有行业资金支持的用心制作。这才是最让我无语的——连巴基斯坦都能拉到融资拍自己的酷儿电影,我们却只能靠电影人为爱发电、拍粗制滥造的耽丑… |
|
谁是亚洲电影洼地不用多说了吧 |
|
电影的完成度极好,而且富有非凡的意义。这部电影是对父权抗议、是对宗教的挑战、是对世俗的呐喊、是对偏见的反抗…你无法想象一个在人们张口闭口都要感谢阿拉真主的穆斯林国度,有人会用特殊群体的爱情和欲望,去交织出一段如此惨烈又美好的光影。电影里有几次画面的质感,真的让我想到了王家卫。巴基斯坦都可以有这样的电影了,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我自己出生的国家也出品一部这样的电影! |
|
今年这两部真够逗的,圣蛛是表面女主讲男性,乐土是表面男主讲女性。不过乐土的剧作就更聪明一点,男主的同性恋身份成为了“中间者”,一方面与女性分担来自父权的压迫,另一方面他也是压迫女性的一分子。他答应让蒙塔兹工作,没有做到;答应给蒙塔兹空调,也没有做到。他否认比巴的女性身份。女性一直不被看见、不被承认,但她们却活得强大且无畏,与之相对,男人是如此懦弱畏缩。邻居妈妈敢说“我不在意别人的看法”,男主他爸却连一句正面回应都做不到。蒙塔兹更决绝,男人夺走她的工作,她就夺走男人的儿子,以牺牲的方式去实现绝境的反抗。比巴则更主动,没人能让她低头,没人能夺走她的身份。当飞舞的萤光落在比巴脸上化成绿蝶,当蒙塔兹穿着红裙奔跑时,她们是美丽,是自由,是女性。 |
|
巴基斯坦电影都可以探讨这些话题了,真厉害。三个主角各有各的烦恼和诉求。也就各自对应着他们的话题。很厉害 |
|
裹尸袋上的绳扣系死了她的一生,游乐园的头套隐藏了他的爱欲。不被看见的妻子,蹦起来去够自由。不敢宰羊的丈夫,跳起来拥抱真爱。人形立牌摆在房顶挑战世俗,父权却从不会失禁。坐到女性专属的地铁车厢,缺氧世界哪里还有乐土。你还是看不见我吗?像城市的萤火虫,如初见时的承诺,沉进大海难觅踪迹。 |
|
以往看的伊斯兰国家电影,都是类似黑板,坎大哈这种高糊,制作粗糙的电影。但是乐土这部电影镜头语言,色彩运用都非常成熟。某些镜头里可以看到王家卫的影子,但是又有油画般的恢弘感。剧情上整个电影每个女性角色,和想要成为女性的男人,都受到了来自父权社会的压制。生了3.4胎仍然是女孩的大嫂,想要重组家庭却不被儿子接纳的婆婆,想要彻底完成角色认同的舞女,想要自力更生拥有自由的妻子,那些在车站里只露出眼睛的无数女人。这是巴基斯坦的乐土,那我们的乐土,有更快乐吗。再次惊讶于巴基斯坦都可以拍出题材大胆,画面精美,立意深远的,获得戛纳的电影,我们电影路在何方。 |
|
来自巴基斯坦的一部导演处女作,惊艳了今年戛纳,获”一种关注”评委会奖,也是今年申奥最佳国际影片的有力竞争者。剧作上,围绕着主题阐释,将群像塑造把握得如此紧密与恰当,调度、摄影、美术制作将东方市井风物又表现得浓厚、细腻,实属难得。一些网友们哀叹:对比小邻居巴基斯坦的电影,Our 的电影还在“一片洼地”之中,令人深思。 |
|
质感真好,如同是看了一部巴基斯坦版的杨德昌电影。我尤其喜欢家庭内部每一个人涌动的心事,他们在这种压抑的文化中想要透气的欲望。可残酷之处在于一个人想要逃离,会把另一个人拖向深渊,其结果是一并沉了下去。片中最让人心碎的一幕是女人拿着毒药在卫生间自杀,她的丈夫都进来了,却丝毫没有察觉。这样的悲哀太深沉了。 |
|
粗陋的、细腻的、妖冶的、温柔的、卑微的、坦诚的。红绿色光影交织的那一幕真美,两人的心跳似乎都要漏掉一拍。 |
|
她坐在客厅正中,他却看不见了。她手里拿着农药,他却看不见了。 |
|
#ICA# #LFF# #First Feature Competition# 长评 - 最后,我们杀死了她。角色上是非常出彩的,丈夫G的演员把角色演绎的非常好,尤其是每一次靠在对方肩膀上时,直接把这个形象激活了。舞女T把在男权社会丛林下一步步坚持走下的状态表现的非常有活力,而在对方对于自己性别认知错误后那种暴怒和脆弱的的表现也异常的“真实”。妻子就更直白,那段儿望远镜场景展现的性压抑感太牛了,还有结尾处展现出的那种被忽视以至于如此平静的展现死亡。这也爆发出极大的张力。值得一提的是父亲这个角色,他是家里的主人,但却由于年纪太大而被抛弃无法自由行动和失禁都是对于他失去权力的一种展现,更是到最后由他所构建的社会推走了愿意照顾他的人。而其他角色,尤其是在葬礼上那些拥抱丈夫的人,无不是送上毒药的人。 |
|
悉尼电影节SFF第12场,看完忍不住带头鼓掌,哭得崩溃不止。就算观众素质再糟糕也还是忍了。后排真有人对着trans姐姐说disgusting你真的disgusting到我了OK?还有人明目张胆录像的真的绝了。 |
|
欲望日复一日地被压制 希望一点一点地被蚕食 看似永远不可打破的社会规则让众生各有各的痛苦 这乐土又究竟是谁的乐土 |
|
很东方也很普世,很传统也很摩登,温柔包裹的残忍,和睦掩翳的绝望,一群顾全体面的好人活成了彼此的囹圄。导演用油画般典雅的镜头语言将这一束悲剧呈现得既锋利又沉静,使巴基斯坦于我等由一串刻板印象的概念符号复原为层次丰富的杂色人间。 |
|
本届最佳 |
|
吃人的封建社会。为巴基斯坦的进步点赞! |
|
这父权制社会里的阳刚男人啊,要男上女下,要男外女内,可偏偏一个比一个软,明着是欺软怕硬,见风使舵,暗地里全拿女人当奴仆,当枪手,当挡箭牌,当下水道,脏活累活做遍,苗头不对就撇个一干二净。全员杀手,彼此默认。相比在巴基斯坦活得难上加难的深柜与变性人,全片的华彩更在Mumtaz身上,一个想外出工作的女人,想逃跑的女人,想在父权洋洋自得时掐灭子嗣崇拜的女人,那场丧礼般的寿宴外,有如风的追逐,那座墓穴般的厕所里,有如电的抗议。似乎电影停在哪一刻都可以,但悲凉还是要跟海水一样奔涌几段,让人在那些碎嘴男权里,用眼光再扇上几巴掌。看,这就是我们普天之下的乐土,你能不快乐吗?四星半。 |
|
我前半程以为是赞美同性恋的电影,但后半段的处理中对父权秩序的挑战令人窒息和动容。 |
|
开场关于生育与残杀的生猛又日常的处理基本奠定了整部影片对于父权制的态度基调——重男轻女的家族延续与所有为此服务的捕获与绞杀,非纯粹男性之外的任何事物都是制度对父权的献祭,而导演完成了在此之下的群像。女性的束缚与酷儿的性别议题难得冲突得如此融洽,毕竟性别认同也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所以欢迎来到这苦难的世界。用光影将黑色朦胧成与白天完全不同的世界,除了欲望从人们的心底钻出,更多的是看清了压抑的本质,我喜欢Biba更喜欢Mumtaz,然而对于这样的女性来说,悲剧几乎是必然注定的,以至于最后一场戏,我会认为是导演的理想化处理。PS:本片有爱情吗?不理解对方的性别认同是爱情吗?对妻子的忽略甚至无视是爱情吗?在我看来,这全是懦弱的男性为自己的需求服务,尽管他也是受害者之一。 |
|
在「父权」与「道德」的双重淫威下,三个「不信命」之人的结局,势必愈加难看。她本可以成为优秀的化妆师,但终究屈于暴力、惨淡收场、归于「乐土」,他喜欢男人,却言之薄薄、瘾于尘世、独享痛苦;他(她)该是个女性,亦难冲破桎梏、艰辛生存、深埋自我。导演虽是处女作,但对于细节的处理与人物性格解读精准到位,加之主演们饱满的演绎,恰到好处的人物比重处理与角色分割,堪称佳作。戛纳影展酷儿金棕榈,代表巴基斯坦逐奥,祝好运!!! |
|
8.5-9分,能在今年结束前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是我的荣幸。叙述方式、故事节奏和镜头语言都喜欢,从头到尾都深深吸引着我。最后那段回忆直接击碎我的心。 |
|
很喜欢故事走向和三个人物的处理,特别是男主妻子在怀孕之后的转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状态是比人物更大的主角,第三幕处理的像化骨绵掌,剧本写的很不错。在城市空间部分,看得出来灯光和摄影的用心。 |
|
A-. 并非对性别议题最高阶或完满的演绎,但好在用一种近乎笨拙的真诚,去拥抱了所有困惑。色彩的运用极富知觉,人物关系的处理也足够细腻,把喜剧一层层剥开,露出底下朦胧而残酷的成长故事:只有直面悲剧时,父权体制方才褪去其乐融融的假面,而这才是懵懂男儿真正的“成人礼”。2022.5.23 Debussy |
|
trans,gay,女性,这才是“悲情三角”。直接给奖吧。 |
|
阴差阳错下的错爱五星,人形站牌下的胯下行驶,轮椅梗阻下难以自持的父权流失,丈夫漠视下她大口吞下的致命毒素,以及结尾长达五分钟的海水静默。襁褓中、肮脏中一切如同画作般美丽。她只是想要工作,她说过想要离开这里,她终于在死亡中做到了,那我们呢? 结尾的回忆很精彩,善良与懦弱本就是一体两面的,只是依据不同的情境,我们赋予了它相应的名字,海德尔温柔的承诺,她可以一直工作时,也注定着未来的某一天,他的懦弱会亲自撕毁这份誓言。 |
|
Mumtaz,惨,说好的结婚就能出去工作,结果被骗惨了,天天关家里还得帮人代孕。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骗婚gay值得一死。(给2星是因为我对创作团队拿LGBTQ当噱头这种创作姿态不太满意,有种被骗进来的愤怒感,到头来还是虐女,除了死掉的人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没有人真正失去什么,其他所有人都可以做自己,都是赢家。这不是很荒谬吗。 |
|
性少数和女权搅在一起讲好别扭 像是为申奥叠buff |
|
虽然核心其实是被嫌弃/被忽视的穆塔兹的一生,但三个主要人物都因偏离父权社会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及其对男性/女性气质的预设要求而终其一生处于受压抑、边缘化的地位,甚至连父权制的代言人/家长也有反受其害的时刻。巴基斯坦能拍出这样直面尖锐议题的电影实属难得,作为导演处女作完成度也相当高,尤其是视听语言上颇有功力:1.33:1窄画幅更能贴近和着重表现个体本身,同时也容易传达出主人公所受的压迫与隔膜感;对门框窗框的精妙运用及不少非常规构图(如窥视角、内景大俯拍、倾斜或颠倒镜头)都别有寓意;几处移焦或虚焦的处理及环境音响度的变化可以看作对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化;对红、绿与黄等色光的表现主义运用(还有动态投影灯及霓虹美学)十分惊艳。缺点是在叙事、风格与人物塑造上有些割裂和不协调,使影片略显虚浮,实感不足。(8.0/10) |
|
6/10。看时觉得质感像处女作,看完一查还真是,一切都太想当然了,像年轻时张艺谋拍的电影。女人、同性恋、跨性别者,欣喜于巴基斯坦跨出了这一步,同时感慨世界的割裂——西方国家拍去第三世界寻找救赎,而当地人自己都应接不暇如溺水喘息。哪里有什么乐土,满眼望去尽是荒芜。 |
|
过分猎奇,几度以为在看1818黄金眼,却还要披着现实主义的外衣自诩悲悯。更厌恶刻意浪漫化的摄影,结尾尤其。 |
|
看这部电影时真的为中国电影觉得悲哀 |
|
巴基斯坦拍出了宗教家庭、女性权利、男同、跨性别者的优质电影,我们呢? |
|
一只蚊子和一个鸡相恋,一个得了禽流感,一个得了登革热,爱的宿命是死亡。结局是黑塞式的叩问,男性女性都被父权压迫,鬼魅时髦的灯光,无法压抑的性欲望,这是来自巴基斯坦的电影! |
|
3.5;三位主角的设置架构很妙,跨性别者追求出于自我认同的身份归属(与男主错位最终错过的性爱,证明两人对性别的认识并不在一个轨道上),男主渴望获得不合主流社会价值的爱情,男主妻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都是男权/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家长制家庭结构),而男主则因其也是既得利益者而成为三角关系的棱镜——分别折射出社会对女性的全面压榨,男性享受到的红利和特权;大嫂和邻居阿姨则侧面进一步补充生育和家庭劳作褫夺女性外出、工作、交友择偶的自由。
最悲凉的一幕是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妻子看着丈夫走出卫生间,镜头停留在半开着的门,他们都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无“乐土”可言;虽说因主题要素糅合过多而显得不无满溢、刻意,但仍是羡慕巴基斯坦都能拍出这样“大胆”的电影。 |
|
太惊艳了。穆兹塔回来的时候给人的绵长失望感一直延续到葬礼结束,女性主义电影的结尾总是哀艳而惨烈,瞬间撕碎连篇累牍的绵长压抑,不仅集中探讨了变性人、同性恋、女性三者均在父权制下男人集团外的人群,而且一一发出诘问,男人遮遮掩掩的性臆测在碧芭直接露骨地反驳下顿时哑口无言,到后面穆兹塔以死亡反抗命运,故事直达高潮,我想其实她早在从机场回来那一刻就想好一切了吧,死亡是一枚沉重而干净的果实,我们吃下去,医治太多活着的病症。 |
|
2022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奖+酷儿棕榈。从性别理论来讲片子太正确了,父权对男性女性和trans都充满了各种压抑。trans女舞者的性别认同其实没问题,但带来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包括核心大梗)实在是特别有意思;当然剧作方面导演意志有些太强了……摄影用混合色光很不错。 |
|
3.5 从人物到视听,每个地方都有那么点似顺非顺,角色从开局到终止推进少结论多,很多单场戏都拍得很漂亮,连在一起缺少整体性,最终是一部怎么分析怎么有,怎么看怎么别扭的片子。不过摄影色彩都很棒。 |
|
酷儿视角对父权结构的反思。男性群像的愚钝怯懦与女性群像形成某种反差。有点像红楼梦的设定。男主甚而不知道自己究竟爱的是谁搞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他活得是那样彷徨无依浑浑噩噩。他的可悲应该是为了表现父权对男性的异化。男性酷儿眼中的女性则带点理想化的色彩。女性/跨性别女性活得忠于自我且纯粹,也因此可以表现出更多人性的勇敢。所以热爱权力的人就会更向往男性的“权力”(ta们看不见权力对男性的异化),热爱人文艺术的就会对酷儿/女性气质有更多的认同。 |
|
处女作就这样有灵气,完成度很高,虽然技巧还显稚嫩但故事流畅叙事表演自然,该有的情绪爆发都有。三位主角各有诉求和欲望,却都被男权社会毒害。何时人人都能游向自由的的大海。 |
|
看看人家巴铁在拍什么样的电影,我们呢? |
|
……但是重点最后似乎偏移了 |
|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别人想让你干什么,你可以不干。 |
|
-,有点像近几年的台湾电影。 |
|
LGBT和女性自由搅在一起说太别扭了…… |
|
天啊这个导演是谁啊!巴基斯坦!我太吃惊了。从哪里来的这么成熟厚重的剧作,竟然能把这些题材处理得如此举重若轻。而且做到了一番再番,还能收得那么的完美,好感动啊。我太吃惊了,无话可说。 |
|
巴基斯坦的电影都到这个程度了。女人想成为独立女性,男人想成为生理女人,男人想成为心理女人,可到最后死的还是女人,怪的也是女人。
——跨性别者想要女性身份认同,男主迷恋跨性别者的男同性恋。男主妻子一个寻求自我价值,想要出去工作的女人。如果这是难以挣脱的命运枷锁,如同一个没有开始、没有结尾、没有出路的怪圈。那我就杀掉你们的“儿子”好了。
|
|
这是一部靠细节叙事的电影,在每个画面中,光与影、人物与环境共同组成了压抑的欲望乐土,在这里一切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一切的虚伪都有正义的支撑,我们究竟是谁呢?镜子出现在电影的许多场景中,提醒着我们假面背后的秘密,服装是又一个伪装的焦虑,在脱去衣服时真实的自己才不那么可怕吧,门窗的景框层层锁住人物,电影主角其实是两个女人,她们的反抗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在葬礼上面对面时,我们才发现其实她们彼此相似,在极致的规条与偏见中,那些狂放的舞蹈和呐喊何尝又不是另外一种禁锢呢?逃离成为了梦想的同义词,而大海究竟有多大呢,是否能容纳我这个渴望自由之人?终究无法逃离吗?午夜中的拥抱与轻吻,能否抚慰不安的灵魂,无法敞开的心扉,难以启齿的孤独,夜越来越暗了,但黎明渐进,这也意味着乐园的魔法结束了,痛苦再次到来 |
|
人类最单纯的善意和关心,最本源的失望和悲伤,社会意识形态压抑下生命力的挣脱和终结,搭配细致的剧作、迷幻的视听和稳健的节奏,夫欲何求?制片人有Ramin Bahrani。完全应该进竞赛。 |
|
除了作为长片首作全方位完成度极高以外,并没有什么让我觉得特别惊喜或摄人心魄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