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喜欢莫莱蒂早期这种拥有拼贴风俗画般质感和严肃生活讨论主题的小品,有歌的段落都特别棒。神父对人们如何生活的愿景与周围变化的现实之间有着深深的鸿沟,所以总被巨大的无力感包围。结局其实很伤感,看似自我解脱,接受他人的选择,承认现实远比希望复杂,选择逃离,却也彻底失败。 |
|
莫莱蒂二二的挺可爱,直言抱怨和肢体冲突将自己和世界之间的界限表露出来了。开头的游泳竟然会让我觉得这是一种极现代的方式,如果左翼退潮和崇高价值的失落不可避免,神父或许就应该放弃担责吧... 无论如何,不可交流性恒久存在。
(剃胡子是意大利男人至少是莫莱蒂最好的医美 |
|
三星半入;向来喜欢意大利片的特有风情,无论生活如何悲情,总能找到乐观的出口;为他人解心结,自己却也难免困顿其中,可见生活真是一个绝大难题,连上帝都无法帮你;南尼·莫莱蒂演起神父来得心应手,自带逗比体质,年轻时候真是帅。 |
|
对南尼·莫莱蒂要路人转粉了!村民们这么欺负你们的神父真的好吗?这举步维艰的小神父就是将来教皇诞生儿子的房间我的母亲的导演吗?真的是吗?顿时觉得电影节时候曾在新天地UME那拥挤的要命的座位还坐在前排被南尼·莫莱蒂的电影拥抱着真是万分正确的决策~ |
|
la solitude fait peur |
|
看完这部才懂,在Nanni的电影里,疯癫来源于愤怒,愤怒来源于关心,关心来源于爱。小神父背影还是我的气嘟嘟的Nanni,笑起来却有后来少见的希冀与温柔。他的片子看起来总是轻松随意,背后思考从来不比某些苦大仇深的导演少。想劝他多剃剃胡子! |
|
大巧不工,举重若轻,一次简单的摇臂、推轨、变焦或音乐的叠化,即在单一镜头中完成了时空与心境的双重回旋。剪辑干脆,一面话音未落即戛然而止,一面又绝不吝惜饱满的注视,由并置人物关系形成自然段落,叙事上并无顺滑承接,但情绪彼此勾连,触一发而动全身。莫莱蒂的每一部戏都是“跑调”的职场电影,用不协调、不合格、不纯粹的职场身份重塑一个人的本我,越是荒腔走板,越靠近真情实感。 |
|
轻喜剧类型,整体看来很柔和,很以往激烈的繁密的莫莱蒂机关枪式的批判完全不同。可能涉及到家庭和离别的主题,导演也变得温柔了。字幕译者Lycidas把Cesare翻译成切萨里,没有沿用凯撒的统称,想知道这是出于什么考虑。结尾在做弥撒说的是没有比母亲的爱更大的,而不是来自父母双方的爱(此处字中文幕翻译也错了)。弥撒完毕,Giulio没办法再去做神父,神太遥远,而我们是人,离不开更加具体的爱。PS.莫莱蒂终于舍得把自己拍得好看一点了,哈哈哈。 |
|
教众偏要将污七八糟情欲之罪丢到禁欲者面前求解脱,人类的愚蠢与荒唐亘古常在,只是一旦成为神父它们就都成了自己的责任。可爱的小神父脾气急,不想听时就开大音量,大约因为太有人味,终究背不动自己选择的十字架。新现实主义,音乐非常好。 |
|
通过一系列紧张桥段来讨论爱的不同形式,尽管不乏严肃段落,但莫莱蒂仍旧通过配角具有说服力的表演和自己对不知所措的年轻牧师的演绎制造喜剧效果,让角色处于既无法解决家庭内务又无法在村民中发挥作用的窘境当中,以温和甚至略带同情的方式表达对基督教的讽刺。影片入围柏林电影节并获评委会特别奖。 |
|
《萤火虫消失了》,正如教会价值的失效不是无产阶级的胜利,极左潮流的退却也不能把人带回教堂。哈哈想不到有人竟把Pasolini的晚期杂文拍成了电影,尤其是同样将欲望的自由表现为一个中下层失去活力的社会里的false tolerance(知识分子脱离现实是80s意大利左翼电影共同的point,但这一点并不是)。感觉导演对哪边的旧体系都没有认同过,因此有时会流露出一种尖刻的轻松[“反正不是我搞砸的哟”]。四星就给Moretti的颜值吧,他太会利用自己纯良的脸包裹这个塑造上不无恶意的角色了,据说这还是他唯一没有胡子的片。 |
|
多兰之前戛纳宠儿,鲜嫩多汁才色兼备,
亲爱的日记,精致的淘气~ |
|
3.5 上帝的神性如何在琐碎真实的生活中磨成人性,真是佛都有火。嫩到出汁的Nanni Moretti~ |
|
也是我每次办告解时都会想的事情,神父自己的危机是什么?在听到那么多不堪的罪过时,他们到底是怀着怎样的感性去承行主旨的? |
|
6.5 关于成长,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当下的情感,如此才能真实的生活,修院中的伦理在现实中的落实总是充满张力,如同对妹妹想要堕胎的恐吓那样生吞活剥显然饱含偏见,在水池中被人教训才能冷静,生活不一定在别处 |
|
#Cannes2021 以世俗的身份聆听,以神职身份介入日常,即影片的第十分钟,他被关在两扇门外。(剃掉胡子的导演也太靓仔! |
|
重看了一遍。部分有关一个严肃的人(也是一个无用的人)怎么生活,神父与恐怖主义的朋友、要堕胎的妹妹、出轨的父亲、自杀的母亲。严苛的、苦闷的、使不上劲的,所以找到一个大风刮到让人发疯的地方,就能解决这一切吗? |
|
性感鲜肉莫莱蒂,在线暴躁神父play,狠可狠撩人……他泅渡世俗苦海,到达彼岸才发现神性是一场虚妄,弥撒终了回头看,这群失去庇佑的愚人依然能快乐起舞,好似世间从不需要什么大造化和大智慧,只有平淡生活里的小确幸。渡人是如此徒劳,于是莫莱蒂坚定站在幸福与苦痛的罅隙中渡己。 |
|
社群的解体,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在一个天然的与现代社会脱轨的天主教背景社会下小小神父在这样的基础单元的社群中也是有心无力,多年后就上升到教皇了,基础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又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真是挺可爱的创作思维 |
|
三星半,神父可以以圣父圣子圣灵之名宽恕任何人,但对于家人总有一种偏执放不下,精神上被需要,现实中很无力,像很久之后的《教皇诞生》一样,对于宗教的讨论非但没有丝毫的刻薄,反而严肃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怜悯,且以幽默代替嘲讽,南尼莫莱蒂一直有点自恋,年轻时候的中二更是显露无疑。 |
|
年轻时的南尼就是德约科维奇+罗伯特德尼罗+安迪加西亚的结合体,人如其影,连做个神父都这么自负,生活中一定是个很自负的人,不过77年就出演过<我父我主>,轮到自己拍故事却琐碎很多,戏剧冲突靠嗓门毕竟不是办法 |
|
在高清和字幕中间选择了高清,全程大概听懂了60%我已经很知足了且这电影胶片感美如画实在是正确的选择。Moretti好喜欢拍南意啊搜一下发现他居然出生那么北,这是什么情怀吗?忽然感觉意大利导演真的是作弊,他们的国家怎么拍都好看🥹 |
|
保守固执的神父,不信教没信仰感觉有点解读不了这个片子的纷杂呀。普通生活的人只需要倾听交流的朋友,不再需要精神的宗教信仰。宗教神学自己也不能好好的生活,孤单是痛苦的。信仰只留形式还是信仰已经融入日常?对宗教信仰和生活的疑问,可能是自导自演的莫莱蒂自己发出的疑惑吧。
其实感觉神父也只是宗教的化身,信仰在片中山没什么体现的。 |
|
7.0。左派思潮退卻後迷茫的眾生相,恰如無意中被困在兩扇門之間的莫萊蒂本人。 |
|
本人学艺不精,尽管配上了字幕(意大利电影本身都是没字幕的),还是没怎么看懂,个人觉得实在很枯燥。 |
|
宗教题材融入意大利风情别具一格
全片用音乐引导情绪,风格变化莫测
时而轻快欢乐,时而空灵悠扬,每次变化都代表着神父心境的转变
在这里神父似乎变成一种具体职业,教区成为实际工作地,完全“社畜”化
耐心被工作一点点磨平
底线被家庭变故彻底攻破
情绪开始持续紧绷,生活一团糟的现实最终也让人逼疯
他努力维持原状,但与生俱来的人性又如何会在神性面前轻易泯灭
最后只能祈祷自己的离开会带来些许改变 |
|
步履沉重,可你说来轻松,像无事人一样,像在讲题外话一样,一年又一年,蓬乱地活在开口的沉默里。 |
|
摄影运动、配乐都与后来的佳作《儿子的房间》一致,只是,情节堆得太满,不像《儿》那样让人常常得以窥见角色的内心、得到角色的感受,于是,不是太动人。 |
|
小鲜肉也是太搞了。 |
|
(3)果然早期的莫莱蒂还是有点晦涩,一部轻喜剧,一种混乱的生活,从《弥撒终了》到《儿子的房间》,从神父到心理医生,莫莱蒂扮演的角色都是替他人消解困惑而自己总被困在混沌中,最后弥撒结束了,可是生活还得继续。(这时候的莫莱蒂有点帅啊) |
|
26年后的《教皇诞生》不是没有前兆的。 |
|
简单单一的各种镜头,没有人物调度,这些没什么,我们看人物和故事。我可以说莫莱蒂不会演的,来来去去就会抬高嗓门在那吼,而且这个人还特么不讨喜。如果说要反映神父的无奈,那毫无疑问,人物塑造失败。 |
|
神性对人性的失望与自我和解,即放弃全知全能,仍旧处在人性的彼端,“你手握自由,却仍孤独无比” |
|
片子较小,基调轻快,可讲述的话题还是蛮厚重的。这个年轻神父的身上几乎看不到神性的存在,多了很多人情世故的人味儿(从另一个侧面也能察觉出南尼莫莱蒂的傲娇和自恋)。家庭内外的混乱纠缠着他,日常的琐碎拼贴出了真实的生活质感,夸张的不着调的人物和情节通过喜剧表达调和这故事生涩哀伤的基底,也许我们有着和主角一样无力感,但整体观感却很放松。影片结尾的弥撒结束了,然而混乱的生活并没有终了,宗教也许是个出口也或许并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选择逃离只是暂时的。既然烦心事那么多,索性暂且跟着欢快的音乐和舞蹈笑笑吧,不管会不会改变,至少是片刻的喘息呀。很喜欢本片的音乐运用,好加分 |
|
神曲变奏。人物跟随情绪波动,叙事层面亦无理取闹,怪诞之路转而关系探索。彼时Nanni Moretti未达创作之巅。 |
|
Moretti is sexy and he knows it. |
|
南尼·莫莱蒂自编自导自演,塑造了一个鲜活又具有真实说服力的神父角色,处于困境,事务繁多,村民多方为难,一步步见证他由充满活力到精神萎靡,最后向现实妥协。几个传递关键情绪的镜头推的相当不错,很温和又稳当。意大利人拍自己家乡的风情画时相当有自信,结尾也是非常意大利式的处理。 |
|
根据我的经验,为了看男主的脸都会有女性教友去望弥撒吧! |
|
导演那可太可爱(自恋)了哈哈哈 |
|
对生活的观看是他者的。(人)生活在对生活的想象之中。脑海中音乐的操控是对想象的满足,而内心千变万化。生活的来与去,观看时不同个体不同的停留回想和迎接跟随,不同情绪的叠加,生活中想法那么的复杂错乱,观众的角度和电影中人的角度不尽相同。倾诉和聆听匆匆,安抚人心的东西存在吗,不经意的爱意和幸运(出现了吗被看到了吗),(真实只是为了符合想象便不再真实毫无价值),对生活的观看明明拥有格外的真实却也丧失了真实,这种丧失后的“结局舞蹈”,神父说着离开,(不明确用不用平和来归纳),所有的情绪溶进了海水里,游着。 |
|
想帮助身边人却没有很好的帮助的无奈,想要逃离。 |
|
踌躇满志的年轻神父朱利奥在家乡传教,试图拯救同乡们的灵魂,可现实中他看到和接触到的是那么多的背叛,就连他貌似老实巴交的老爸找小三追逐梦想去了,他温柔体贴的妈妈面对不了丈夫的背叛自杀身亡,他未婚先孕的妹妹也打算堕胎后离家出走。这一切使得朱利奥由困惑、愤懑甚至出离愤怒,他不理解现实与信仰之间的鸿沟如此之大,最终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编导以轻松、舒缓的手法,对宗教以及信徒们进行了还算友好的调侃。尽管影片主题既宏大又具体,豆友们评价也挺高,但是我还是只能给三星多一点吧。6.6分。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373808/?from=search&seid=14040039685786977293 |
|
7/10 弥撒终了,继续生活。 |
|
8.5 我會將之視作意大利的光榮傳統🇮🇹 |
|
莫莱蒂特别擅长把神职人员拍出人情味 |
|
拿宗教评判民主世俗,是不是穿越的太蠢了。爆点如此低的神父也是奇葩中的奇葩了 |
|
Nanni的幽默混杂着不成熟的制作,让这部片子风味别具,有点可爱。 |
|
无聊的八十年代 |
|
弥撒结束,人们立刻如释重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