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能说太可惜了,明明具备了这么多可以无限放大的议题,明明有这些勇敢的女人做好了扮演那些禁忌角色的准备,结果就是这样,海报也是欺诈,女记者作为主角也是欺诈,最有“戏”的竟然是男主(假如还拿到影帝那真是极大的讽刺)。第一场戏很喜欢,氛围拉满,结果谜题揭示得过早也显得毫无力量。最后的拉扯也只看到了镜头对准男主,完全偏离了关注女性受害者们的主旨 |
|
#Cannes75# 可怕的是这种性别暴力不会是孤例,涌上街头要求释放杀人犯的人,写信给其子要求他继承父亲事业的人也还是会生生不息。这部其实应该给一个创伤预警,暴力镜头太过有压迫感了。 |
|
制片地区没有伊朗,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伊朗人拍的伊朗故事 |
|
圣蛛杀手对16位妓女的杀戮,是如此残忍、肆无忌惮。手法无限粗糙,却一次次得手。可这样的罪行,在马什哈德,竟能传为英雄颂歌。影片在有限表达空间中完整展现了中东地区对女性的严重蔑视与迫害,战争和宗教对人性的扭曲。阿里·阿巴西用流畅的视听语言,为女性撰下不可磨灭的悲鸣与勇气。尤其是影片末尾的一段,是应令整个社会深省的恐怖写实。影片中的每一位女演员的付出都很伟大。 |
|
2022戛纳最佳女演员。赛前算是最期待的之一,看了之后也不能说是差,就是太失望了。剧本大有问题是真的,开场视点人物五分钟就死了这个就有点……核心创意(女记者那条线)执行得还行,但是实在是除了女主和凶手之外全员工具人;另外剧作重点也在犯罪惊悚片和社会剧之间反复横跳。无论是勒死还是绞刑,都是会尿的(不说《杀人短片》了,看看人家《无邪》),导演应该不是不懂,可能是回避了……?总之可信度就让人觉得不太行。另外,导演可能外宾当久了(当然这不是个伊朗片因此还是能拍床戏嘛),最后居然让女主角跟一个男人行了个贴面礼,我滴妈这是要鞭刑的啊大哥! |
|
#VIFF2022 这是今年最重要的电影。理性告诉我不应该给力荐,但一想到银幕内外都在用头巾杀死女性的“正发生”,以及出字幕后全场齐声援Mahsa Amini,真的没法客观打分。另外,很遗憾看到陀螺这样常年跑三大的影评人,居然会“睡一觉啥都不记得”。即便抛开场外因素,它也是直指当代伊朗社会深层症结的现实主义佳作,以及所谓“对准男主的大男主戏”也恰恰揭示了女性受压迫的核心。 |
|
非常uneasing。当男人试图通过宗教自我实现,女性就成了目标。影射msl社会各种不作为,令人揪心。 |
|
宗教狂热分子、原教旨主义者算不算精神病患?如果不算精神病患,世俗的法律可不可以处决他们?少数族裔的文化习俗该不该与现代文明的一些基本认知兼容?如果有一种权力试图捍卫糟糕的宗教律法,现代文明是不是应该尊重这一权力的合法性?男性达成一致意见并用武力威慑女性,女性便可以沦为作为附属品的“第二性”吗?现代文明可以继续接受女性全身被黑纱所包裹吗?是不是一些恶劣的传统习俗亦可以继续被保留?我们都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始终暗暗盘算着自己的群体利益,并将伊斯兰世界视为男性的伊甸园。16位女性因为性工作者身份被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处以私刑,竟得到文化内部绝大多数成员的拥护、他们认为这些可怜的女性不洁的身体是对这座城市的玷污,而她们被弃尸荒野是死有余辜。最为毛骨悚然的是这一切正在发生亦仍将继续。 |
|
4/5 其社会价值大于艺术价值。这也许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电影,但是这一定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电影。阿巴西对这部作品有着更高的期望,不想仅仅将其拍成一部悬疑惊悚片,在片尾,我们会看到更加惊悚的是伊朗的现实。在电影当中,阿巴西更是直接地指出伊朗根深蒂固的厌女症结。这也许是一个人、一代人无法解决的病症。但是意识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痛苦。另外想说一句,戛纳电影节能有今日之瞩目,需要归功于人类的虚荣心。我们不仅需要审慎地对待这份虚荣,也需要用它来做一些助益人类的事情。让这部电影通过主竞赛获得世界影迷的关注,就是一件好事。 |
|
莎依拉还不够,还要用卡多尔像裹尸布般将女性的“圣洁”藏好。社会规范出的“道德”成了杀人者的免死金牌,把个人行为变成集体共识。事件本身的讨论空间一定程度帮助了这部电影。预期过高,和导演前作差风格有些差距,只是对于身体细节的呈现依旧惊悚。 |
|
据说: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原是伊朗有名气的女演员,后来,因为一段她与前男友的性爱视频在网络上泄露传播,给她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她被警方逮捕,被法院判处鞭刑90鞭、禁演10年,被称为“伊朗国耻”……后来移居到法国……她参演《圣蛛》并凭借此片获得第75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 |
|
#戛纳2022#罕见的伊朗片里漏点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整个故事很抓人 有点90年代香港的奇案的意思 摩托车 性工作者 最终凶手还是绳之以法...女主扎拉·阿米尔·阿布拉希米个人故事也是个传奇 ... |
|
影片最后杀人犯的儿子在摄像机前说着要继承父亲清除城市“垃圾”的样子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
|
这才是今年最令人恐惧的恐怖片吧,而且是完全没有一点悬疑色彩的恐怖片。感受到无力感、绝望感让人心如死灰,无比切合当下都生活。 |
|
陈旧的类型样式,但对伊朗来说实属罕见。罪犯从开始就为人所知,用记者(女性视角)和罪犯(男性视角)切换,一边是搜寻证据+性别歧视无处不在;另一边是犯罪细节+家庭生活人性面孔,所有卡片都是开放的。前面与我们熟悉的谋杀类型片区别不大,但当两线汇于一点后,便上升到社会层面,以民众(尤其是下一代)的反应反讽社会文化背景下人性的扭曲,与普遍的认知存在着一道鸿沟。它的社会价值远比类型突破大得多。 |
|
蜘蛛结网狩猎,凶手弑杀成瘾,打着神圣名号纵恶欲。嘲讽的片名映衬于网状的都市夜景,喻意宗教洗脑百姓,世俗根深蒂固编织成网,短见鄙俗酿造可怖社会。
今年戛纳的表演奖都不限于作品的效果,更多表彰演员自身的立意,宋康昊算是终身成就,这位影后则基于戏里戏外的切身遭遇。再观时局伊朗女性头巾抗议,本片恰成今年最重要的作品。 |
|
3.5,哑火了。前半用力过度,后半拖拖拉拉,音美摄剪给足了气氛也补不了被节奏拖垮的缺陷。不要被梗概给骗了,女主非常优秀但这是个大男主戏,Mehdi Bajestani的精湛演技令人想起《无耻混蛋》里的瓦叔,变态又充满危险的魅力。可能还是会有奖吧,毕竟制作这么精良,只是主竞赛三分之一过去,连这部都不上不下,真是太可惜了。 |
|
算是限制级了,开头部分有生殖器暴露部分(毫无必要),电影前面讲的很好,后面部分太含糊,甚至有点儿急转直下,细节太差,感觉像是草草了事的样子。总体上,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
|
临近结尾,杀手的儿子在记者的镜头前用妹妹当模特做犯罪场景重现,那副得意洋洋无所畏惧的模样当真惊悚。
社会问题、宗教问题、政治问题,种种所有最终都会化作同一个问题 --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问题。 |
|
美国大片,或伊朗版《新蝙蝠侠》 |
|
3.4 有奖相 |
|
为编辑提供素材,替警察清理道路,在前线是扛枪的士兵,在圣城是徒手的魔鬼。屠杀堪比毒品成瘾,假借宗教之名满足不可告人的性癖。街头有通往地狱的邀约,宾馆亦能闯进披着制服的怪兽,黑夜里有伺机尾随的伥鬼,白日下有人鬼不分的愚民。男孩已熟练掌握了屠戮之法,窗外没有一滴落雨可以洗去满手罪眚。 |
|
创作者把握住了一个不错的立意后,按部就班设计剧情。作为外人看待这个事件不可避免有些猎奇的眼光,所以后半段拷问社会集体性顽疾的部分还是有点新鲜感的。但回味一番觉得还是有点普通,普通在选择了“女记者+凶手”双线并进就必然丧失了很多可能性,悬疑感也不太有,节奏也一般。一个艰难探寻,一个野蛮杀戮,相会之后凶手被绳之以法,一步步都是意料之中。鉴于社会价值还是较高的,它提名奥外或是横扫欧影什么的都没问题。但这个女主拿影后真的大无语,她本来有几个段落可以演得出彩,但结果不是呆滞就是平庸。今年戛纳这对影帝影后的综合水平我猜是是前无古人的低,纯论演技真是无从谈起,都是靠各种“XX加成”取胜,无语无语大无语。。。 |
|
备受奉俊昊期许的阿巴西,交出了自己的《杀人回忆》,纵然这其中有时代、议题乃至水平的差异,但在好莱坞时下从传统类型到超级英雄无不在极力营造的性别政治的理想泡影外,我们理应在这些更加惨痛却总被忽视的土地上所孕育出的惊悚影像中窥见何谓真实的悲剧和愤怒。 |
|
题材真是好,关键是应景,而应景又是一种悲哀,经久不息的那种。开篇是好的,好到我本以为那便是女主,中段因为戏剧性过重,失去了一些现实的弹性,但在满以为就这样了,又有更深的裂痕,碎到了根子里,几乎是痛不欲生的地步。女性本来承载着父、夫权所倾注的不怀好意甚至存心压迫,又有普罗男性发自内心的鄙夷与仇恨,构建最病态的牢笼,最绝的是一些女性甚至年轻人,也被传统思维与宗教倾向按出一个个偏颇的模子,以所谓圣字,行恶魔之事,却享英雄礼赞,这讽刺世代诛心,依旧彻夜哀嚎。题外话是,女主还没男主,甚至没有一开头的女配演得好,或者说有发挥,不知道算不算沾了题材的光。三星半。 |
|
最开始打了很多字想分析导演在本片中采用的“更换叙述角度”的独特手法,却写着写着发现这些文字全部都是徒劳,因为就像结尾处呈现的那样,这种深入骨髓却被他们认为是真理的“恶”就是会这样一代代传下去。“神圣”的蜘蛛时刻不停编制着的这张大网,不仅网住了本片中的所有无辜女子,更是网住了每一个应在波斯土地上肆意生长却变得愚昧无知的人。而你更应该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被这张网缠绕,无处可逃。 |
|
1.盲目的、狂热的、极端的、危险的、致命的;2.结尾还一直替女主以及她的朋友担忧;3.在看完第三幕之后,观众心里都清楚,“蜘蛛杀手”不会就此消失。 |
|
#LFF02 本以为要谴责伊斯兰教的厌女情结,怎么演着演着最后还共情起杀人犯来了。立场挺糟糕的就是说。 |
|
原教主义者举着正义的旗号行恶,施暴过程简陋却令人脊背发寒,反抗的代价如此沉重,噤声的疼痛是如此刺骨,而丑陋的观念还在延续,女性的生存环境仍然凶险。 |
|
前半段呈现“直接伤害”,带有魔幻色彩,后半段则有种“沉默型缺氧”的感觉,现实价值被凸显,它让我担心片中每一位女性,也让我不敢假设自己是女人并生活在那里。作为惊悚类型片,在我这里它是成功了,所以尽管观感散乱,我主观上想为它找一个合理的头绪。
比如用蛛网形容它的结构是合适的。男主和女主的视角像基本骨架的搜索丝和悬垂丝,配角的视角则像一圈圈螺旋丝,其中男主妻子、儿子部分尤其重要。影片就这样结成大网,把模糊混沌的城市(不少虚焦镜头)和所有人网罗其中。
阿里·阿巴西是喜欢玩隐喻和结构的。影片中,受害者的死亡方式和男主结局前后呼应,开篇受害者情节和结尾录像也形成对照,这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不过,我看完后总是怀疑结局太潦草了,可信度不高,只怕是因为导演没有对对当地做过细致的社会观察。 |
|
看不懂戛纳给最佳女演员奖的逻辑,真正的第一主角是凶手本人(也就是男主角),或许导演的表达方向就是全景展现社会面貌&以点切面的阐释女性的失声,但这完全不是他没有塑造好女主角以及忽视女性视角的借口,即便从纯功利的角度来看,既然已经选择了类型片的拍法,那视角的缺失与表达的过剩终究会顾此失彼,进而直接导致了后半段的坍塌,很可惜(说的再难听一点,导演大概确实是离开自己的国家太久,甚至拍出了猎奇的质感) |
|
(7.3/10)《圣蛛》延续了《边境》对社会议题的讨论,只不过剔除了前作中的童话和民间传说元素,转向了犯罪和悬疑类型。阿巴西对凶手私生活的展示,旨在将其“常人化”,即凶手可以是任何拥有正常生活的普通人,正是这点加深了本片带给人的不安感。 |
|
未婚单身寸步难行,职权骚扰污名女方,言辞侮辱理性采访,公权失信亲自上阵;亲子摩托间或运尸,地毯裹脚狞笑怨灵,创伤终获英雄待遇,欢呼散去眼泪独流;那厢911坠机炸楼,这厢无差别厌女杀女;“谁最可疑?”“每一个男人。”感觉真实的恐怖来自犯人入狱后的社会反馈,不到刑场最后一刻都难知真实结局,不错 |
|
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压抑气氛的展现和营造。代入女性的视角(无论是女记者,还是妓女),都能切身地感受到男性无时不在的威胁和压迫。希望目前伊朗的抗争能够突破宗教和男性构成的桎梏。结尾真是毛骨悚然。 |
|
C-. 重点完全跑偏。在内容上,最可怕的绝非杀手如何变态,而是体制和公众的再三纵容。越是给杀手安排“大男主”戏,就越是弱化问题的集体性病根。在思路上,本可以借助女记者视角,做到抽丝剥茧后再碰壁的强烈幻灭,最后却被偷懒变成生硬的直给。《杀人回忆》的范本已经摆在眼前,这样的处理实在太勉强了。2022.5.23 Lumière |
|
当女主离别这座城市时一闪而过的摩托车似乎在告示着一个凶手被裁决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凶手埋伏在黑夜中的街口巷尾。 |
|
来回的正反打,从市中心向四周蔓延的灯光,以及被分割成冷暖色调的房间……暴力镜头极具压迫感,除此之外镜头语言没太多新鲜之处。根据斯皮瓦克的庶民阶层理论,伊朗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加之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女性不仅是庶民阶层,而且被双重异化。她们无法了解自己的处境,即使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抵抗,也意识不到这种行为是抵抗。而且,非庶民阶层,例如男性想为庶民阶层发声是无比困难。甚至有时女性会成为男性的帮凶,让女性的地位愈加严峻。另一层,原教旨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危害社会的隐患之一,他们只顾教条不顾人性,没有理性思维,并把异己妖魔化。Saeed所做的一切都打着清除罪恶的名号,又仅凭一己之力便成为整个国家的英雄。一个Saeed的消失,会让一百个Saeed出现,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是当今时代的难题。 |
|
导演在某些部分拍得不错,这个故事乍看还是犯罪悬疑的类型套路,最后转向了社会议题。从创作角度都是可圈可点的正确思路,完成度不差,想超出预期的东西也就没有了。 |
|
Obviously and Unfortunately 男导演只是想拍一个film noir 凑巧蹭了近期伊朗社会事件的舆论东风 看得出导演费心挖掘施害者男性视角 他身边的一切都是纸片人 连本以为是主角的女调查记者都只是工具人 海报纯属欺诈
唯一有触动的是结尾毯子里的小女儿 但很显然现场观众和导演都在谈论那个儿子 女人女孩都没有agency
我本来想问 你觉得拍摄女性受害者的特写的必要性是什么 但现场老白男们已然当自家主场 Q&a持续了快一小时 老白男居然能问出 你觉得伊朗女人有被欺压吗 这样的脑瘫问题 我只想飞速离开现场 film noir里的雨还没有门外纽约的雨大@SVAtheater |
|
并不悬疑,从开始就知道故事会怎么讲了,拍得也很平静克制,对杀手也没有脸谱化的呈现,但恰恰因为这样,才显得更恐怖。看到后面你甚至完全能理解那些人为什么会将杀手视为英雄,而女记者要在这重重阻碍下进行追查,推动审判和执行,又是多么艰难。尤其是最后的片尾,欧美观众可能不会意识到该多想想,但作为中国观众,应该不难意识到拍出来的和没拍的之间,到底哪个才是导演想拍的吧。目前的评分还是偏低了,其实至少8分的,非常值得推荐。 |
|
最终连环杀手死了,不是死于司法制度的正义制裁,不是死于恶有恶报的朴素因果,而是死于政治角力下一个微不足道的默契表演。这才是最惊悚的。 |
|
一个(男)连环杀手被判了死刑,无数个(男)连环杀手仍在街头活跃。 |
|
8.0/10 大银幕。年度惊喜,至少对我来说,在许多层面它都是一部见所未见的“伊朗电影”(也正因为它的特殊性,这并不是得到了拍摄许可的伊朗本土影片)。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反复呈现凶手的“日常”,包括行凶前后的完整过程都是要在其觉知中对此社会体制和文化环境进行反思,这时叙事是停滞的,镜头是表意的,主题是上升的,这恰恰是刺穿深层症结的一种路径。这片拿影帝还差不多,男主Mehdi Bajestani和《未来罪行》的Viggo谁拿我都没话说,但非要颁个影后真的就是受场外因素影响了。影片近末段明显开始泄气,略可惜。#LFF# 2022.10.9号@RFH |
|
太平庸了,伊朗版的“杀人回忆”就拍成这样儿? |
|
好一个厌女的世界 杀人诛心 仅仅来自于性别的压迫感滚滚而来 |
|
无论是题材还是地域文化很多东西可以深入,但剧作和拍摄却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做平铺展示,人物浮于表面,当猎奇类型片看它不够奇,当严肃社会故事片又不够深入,低于预期。 |
|
导演这风格很适合去好莱坞发展啊,直面暴力的戏份是拍的最有感染力的,女主其实有点工具人,但演员表彰在此番现实中很难落到凶手演员身上,儿子视点和情绪的转变其实还可以挖深一点 |
|
刚看完觉得可以勉强三星,虽然巨型失望。睡了一觉起来后回想一下觉得两星就够了… 啥都不记得了。 |
|
再次被禁言180天。2022.11.30. 剧本太完美。 |
|
开头有个镜头是电视上播放911恐袭的画面,当下想“喔这意味着什么”。看到一半多我的手机屏幕亮了,我隔着帆布包把它按掉了。电影放完之后打开手机,看到各种新闻。我站起来回头看了一下,大家都在看着自己的手机一边往外走。影片带来的复杂感受就这样被现实带来的另一种复杂感受覆盖。(导演在一些问题上感觉还骑在墙上,另外他这样拍也是打算进军好莱坞吗?看完很难忘女主绿色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