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科幻的是,乌克兰向外太空发送的消息在俄语中的意思是 “和平” |
|
不能理解打一星的人是怎么想的…真就只会看甜宠了么?明显这个片子就是在解释三体里相对应提到的科技在现实中落地成什么样子了,三体里哪些是偏虚构哪些则是很现实的猜测,请来的也都是顶尖专家。 不能因为很多问题现在没有答案就说空洞吧,现在人是真的已经这么不看重思考和求索的过程了吗?除了结果一无是处?在通向最终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就是要经历漫长岁月的,这个纪录片就是记录这漫长岁月啊
我看的眼眶湿润,因为感叹我们总有一天会去宇宙的,只是我大概等不到这一天了… |
|
干货似乎不算很多,但是启发性很强。 |
|
人类还没有准备好给公众科学地讲述宇宙。。 |
|
讲的都是对科幻迷来说老生常谈的东西,只不过找了科学家背书。刘慈欣就是个噱头,纪录片里的科学家没一个提起过他,外星人、星际旅行和超级文明是圈内热门话题,纪录片并没有谈及刘小说匠心独运的地方,实际上除了刘本人无人谈论刘的小说。刘慈欣的出镜加起来能有十分钟?为刘慈欣来的可以撤了。一共就三集,许多动画还是重复播放的。唉。以及,原来先有绿岸基地才有红岸基地。 |
|
文明等级越高,自我毁灭的概率就越大,超级文明注定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我就是这么悲观 |
|
关于想象未来如何与外星人接触、人类移民计划、太空电梯、太空生态、星际旅行、人工智能与超级能源等。真的跟看科幻片一样,都是关于太空探索的前沿性研究,构思未来——当然只是合理性构想,就是现今人类技术的可能性想象,不一定都对。1引力波和中微子通讯是种更为可能的宇宙通讯方式。2大刘:“一个孩子都知道,在家里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不要随便去跟陌生人打招呼。这是一个常识问题”。所言甚是,这就是“黑暗森林”理论的楔子。3太空电梯光想想这画面就很美好。4天王星是未来太空旅行可能的加油站。5可控核聚变技术(新能源)迫在眉睫啊筒志们!6超级文明的可能。人工智能提供强大算力,戴森球提供星际能量(水星:我得罪了谁?)。7暗物质真的是未知区域。8太空粒子对撞机、超光速技术、虫洞的可能。 |
|
宇宙真的太大了,大到让人丧失探索的勇气,但就像三体里叶文洁说的那样,“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有人仰望星空”,瑞思拜一些科学的先驱者们 |
|
请了很多大佬,从科幻的角度看内容比较浅显,从科普的角度比较出色,比较严谨的介绍宇宙探索历程,对青少年的兴趣引导效果不错。
但是这个节目做的真粗糙,画面配的比较乱,素材重复使用。 |
|
科幻小说中那些情节,尽管看起来非常遥远,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将他们变为现实,尽管大刘对此抱有悲观的态度…… |
|
大刘的一些想法总是能给我带来为之一振的启发 |
|
1.“而人类文明只是在这一天最后一秒钟的最后十分之一秒出现的”
射电望远镜 阿雷西波Arecibo “我们是孤独的吗?” 中国天眼 引力波 黑洞碰撞 2017U1 -奥陌陌“远方的信使” 月球 火星 《关于检测到地外智慧生命之后活动的原则宣言》
“人类要么遍布宇宙 要么彻底灭亡”
2.太空电梯 生物圈2号 绿色植被 太阳原子核聚变 H同位素 可控核聚变 “甜甜圈” 氦 土星🪐 “合成蛰伏” 世代飞船 人类文明
3.人工智能时代 三等级文明 戴森球 暗物质 大型强子对撞机 普朗克尺度 黑洞 “二锂晶体” 曲率驱动引擎 虫洞发生器 伦理治理 想象力 视角
“我们对宇宙了解的越多 未知就越多” |
|
科幻迷狂喜,而且刚好在复习英语二,单词跟大纲重合度巨高~ |
|
总体像是大刘的小说介绍。科技感与无力感交织。 |
|
大刘对话科学家为三体预热。地外科学家的浪漫,科幻小说的可行性【早餐纪录片】 |
|
惊!大刘竟是三体人!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暗中观察、默默发展、拓展疆域、地球人遍布宇宙!果然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以及don't reply谢谢 |
|
看似制作精良,但是信息量真低,空洞。 |
|
人类太傲慢了,但也因为这份傲慢维持着一份进化的体面 |
|
为什么感觉没咬到肉 量子计算机不能模拟展开一下下成果? |
|
一方面感慨想象力之于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感叹于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科技大神正在将不可能努力转化为可能 |
|
想前人之不敢想,才能创前人之不曾创。面对无边浩瀚的宇宙苍穹和不甘渺小的人类文明怎能不心潮澎湃。探索宇宙或许是一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事业,毕竟向外扩张与对外交流的原始欲望是那么的势不可挡。 |
|
3.5 大牛很多 信息量很少 科幻氛围观光片 📍ep1 |
|
价值就是聚齐了科幻的各界泰斗,遗憾是能聊的不多,收获不大 |
|
水 |
|
真不是我批评,对于纪录片我很少会打这么低的分
一堆来回重复的空话和烂大街的科普,纪录片要么你要有画面,要么你得有干货
就这三集介绍的内容随便去看几个科普视频就能涵盖,画面也只是一些普通的cg |
|
科幻菜鸡的良好入门科普材料 |
|
旅行者金唱片、第一条MIR信息、无线电信号的探寻、引力波的监测…关于外星文明的探索,人类始终不曾停下过脚步 |
|
三星都给视听语言。人类又在大放厥词。 |
|
拍得一般 |
|
B站很有点金成土的能力,今年出品的几个纪录片都难达预期。可以想象,本片立项的时候一度想要对标卡尔·萨根、尼尔·德格拉塞·泰森、布莱恩·考克斯参与的那类宇宙科普纪录片,但成品质量差了太多。对比来看,本片第一信息密度低、无效空屏太多;第二背景画面与前景叙述的契合度差,不少影视素材像是直接从素材库里抽取的,而不是基于台本精心制作的;第三是好几条影视素材被来来回回地重复用,这种素材高密度复用的情况连很多B站中小UP主的作品里都不会出现。不知道B站是经费给的少,还是经费给足了但是被国外制作团队给坑了。硬件不行只靠宣发叠buff,海报和中文片名贴了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漫游指南》,英文片名化用了阿瑟·克拉克《与罗摩相会》。 |
|
中文名致敬亚当斯,英文名致敬克拉克。编排和剪辑似乎想做成科幻作家与科学家对谈的形式,但因为疫情估计没搞得成。这就导致在部分话题的观点上左右互搏,衔接上也比较生硬。但那种属于科幻的澎湃感还是做出来了,算是一个不错的科幻高频词汇脚注合集。 |
|
很多概念和技术好像之前看过,但是再把它们串起来看一遍才觉得更震撼,特别是佩服上世纪末将目光投向太空的科学家们,能够抛弃前嫌一起拟定太空条约,能够在人类社会之外尝试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圈,能向茫茫宇宙发射巨大的天文望远镜,而正如大刘所说,现在这几十年科技进步更多在通信方面,宇宙原理的探索,好摘的果子都差不多被摘完了。而那些更难的东西,可能需要几百几千年探索。另外有点烦一些仿佛只读过《三体》就把它当作红宝书的人,科幻小说最大的魅力就是它很有可能变成未来,比如阿瑟克拉克,但大刘自己也说了,这并不是未来,只是最坏的情况。还是尊敬那些在研究基础科学,也许终其一生只能将人类科学文明往前推一小步,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呃。。。。太故弄玄虚了,科幻作家脑洞+所谓研究,就未来了????? |
|
我更愿意称之为氛围片,作为纪录片来说信息密度太低了 |
|
科幻粉心满意足,全篇基本以科学家解答问题的形式展开,信号的发送、如何接触、如何相互理解都有了非常细致的解读。 |
|
被大刘和三体带进了科幻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了解的越多越感慨人类的渺小,激动人心的未来在等着我们,但我们如何来保障自己的生存呢
|
|
未来也也许很遥远,也可能一次大爆发后突然降临啦 |
|
我们都是蝼蚁。 |
|
7分。BBC的纪录片,大刘作为旁白嘉宾出演,大刘的解说还是很不错的。最主要就是太短了,才3集不到150分钟,掐头去尾,还有大量重复内容,至少占去了30分钟。画面是挺好的,但就是翻来覆去几句话和几个画面。希望未来做得更好一些。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016709/ |
|
要么去看科幻小说/电影,要么去看物理科普书,比上不足,比下不足,略尴尬 |
|
和卡梅隆的那部差得太远了,可见概念和理念的先行比镜头语言更重要。 |
|
未来已来! |
|
现有技术和未来幻想的大碰撞,不晦涩不枯燥,尤其是大刘作为主讲人身份的衔接,让人有兴趣看下去 |
|
本该非常吸引人的主题,生生给我看走神了,好慢啊……感觉是为了把气氛烘托起来,把情绪煽起来,反而带慢了节奏(总不会是没那么多可说的,故意水时长吧)。就好好拍一部纪录片,别想那么多,也许反而比现在的效果还好一点。要不把串讲人的戏份砍掉一半?3.5星,我对最后一集已经不太期待了 |
|
没什么信息,刘和其他主线采访也很割裂,剥离开刘完全没有影响 |
|
为什么请那么多外国人,长篇大论的英文太催眠了,只看刘慈欣的部分,不然就睡着了,而且信息量很低,多采访一些刘慈欣这样的国内科幻作家就好了 |
|
Rendezvouswith the Future/Rama |
|
难得的科普节目 |
|
【C-】整得还怪高级的 但内容是真的感觉讲了又好像没讲 空洞的不行还老重复注水 挺没必要的一部纪录片 |
|
中规中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