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好看,但这个故事真的没有go anywhere,一直没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关系,几百个小时的素材,用尽了各种叙事手法,但除了像展现奇观一样展现这对爱人的关系,真的没有往里走,往深走。 |
|
感谢莫里斯夫妇带来的极致浪漫的影像,令人看到忘我和痴傻。天才的摄影好像不需要技巧,只需出于直觉和爱,出于赤子情怀与强烈的好奇心。数百小时的档案和素材中,导演找到了最动人的那条线索。爱人和爱科学的真情随岩浆喷发而出,你我都需致敬这向死而生的、超凡的天真和勇气。 |
|
在火山口对视过岩浆,确实很难再安于平庸的人生。 |
|
爱火山而远离人群,爱人群而葬身火山。世界灵魂说的就是这个吧。 |
|
分类是最傻的,每个个体都不尽相同 |
|
大概率会是今年最爱的纪录片。
当他们两人穿着银色防护服站在喷涌滚烫的火山岩浆前,你会被一种强烈的超现实主义冲击。然而你又时刻被画面提醒着,这是真实影像,于是随即就会觉得难以置信。这份难以置信来源于地球脉动在你面前爆发的震撼,同时也来源于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竟有人穷极一生追求着如此危险又浪漫的科研工作。
他们结缘于对火山的共同热爱。火山的低鸣如同号角一般,引领他们在全世界各地朝圣。哪怕最后长眠于云仙火山,也是那样自然而然的事。就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there is no other way. |
|
一开始研究火山是想躲避人类,而在火山爆发吞没朋友和无辜的平民时,他们开始研究最为危险的灰火山,制作影片,引起政府和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我想象中科学家应该具有的伟大品质。另,片中说不喜欢把火山进行分类,每个火山都具有自己的性格,火山和人何其相像啊,最讨厌那种infp之类的把人分类的方法,连把人分为善良、温柔、开朗这种我也不喜欢,把人分类得到的是标签,而真正的人在这种分类中却丧失了。正所谓,爱具体的人,而不是爱抽象的人。 |
|
一部关于尼采的超人之爱与相爱的故事。活火山,如此爆裂激越之物,影像却那么轻逸自由,像流淌的传说。故事从死亡之日开始,接入生的旅程,在这一路上去理解那终点的必然与美。画面从火山影像转向旅途中人的群像和细微之物的万象时颇为动人:没有多余的事物,一切都是必要的,都以自己的节律存在。「大地现在仍对伟大灵魂开放,对于孤独者和成双者来说,还有许多地方是空的,在这些地方周围,散溢着静谧之海的气息。」一个注定要被讲述的故事,也许往后许多年都会是最爱的纪录片之一。 |
|
理解,是爱的同义词。爱一座火山,爱一个人,爱一部电影,都是理解的过程。精彩的短暂好过庸碌的漫长,热烈地去爱过、去理解过,所以死而无憾。 |
|
我印象最深的是,记者落下的摄影机拍到的,Katia和Maurice Krafft最后的画面,他俩没有跑,看背影,好像两人都在安静地看着迎面而来的一切 。 |
|
这哪里是纪录片,简直是一部壮丽浪漫的爱情片。两个人最后的归宿简直是壮烈的宿命,虽让人心痛,但也确实是两人能抵达的另一种极致。 |
|
今年北影节出师不利,不知道是资料馆的椅子太舒服,还是我最近太累了,这部一整个睡过去的大动作😂,醒来就看见说主角的骨灰存放在崇台寺巴拉巴拉……但今天是中元节,出来骑车回家的路上,看见路边很多烧纸的,那高耸的火苗,和漫天的灰烬,和火山梦幻联动了,有种我觉还没醒的感觉😂 |
|
A/85|两位科学家是天生的电影人,只能说导演足够幸运,完完全全靠着archives就能撑起一部片。太震撼太惊艳,尤其是在大荧幕,感觉脉搏心跳都随地球的一呼一吸跳动。以时间线为轴的故事结构中规中矩,两人的爱情故事在以往的访谈和散文化的narration中充分展现,但再多的言语也比不过影像中看向镜头的眼神,穿过蒸汽岩灰、岩浆冰雪、生命死亡在半空中相遇。我看完就在想如果我也找一个电影人做伴侣估计能把彼此折磨疯。#2022CPH:DOX# |
|
#12th BJIFF# 前获圣丹斯美国纪录片单元剪辑奖。应该2023会有个奥斯卡纪录片提名。这火山学家两口子实在太厉害了,不仅素材多而且都是极富“吸引力”的内容。导演搞档案的水平很不错。不过还是有点太顺着人物走,基本人物说什么导演就采信什么,阐释方向也都往浪漫爱情去了,这就有点顺拐了……不去深挖人物之间和人物与外部的张力,单靠“崇高”的影像,其实也在表意上有些重复累赘了。但大银幕体验肯定是一流的! |
|
这两人的生命太灿烂自由了。但作为纪录片那些小清新的动画也是多余 |
|
我知道这是关于火山学家的纪录片,没想到他们已经死去,而且死得其所。而比他们之间感情更动人的,是他们对于火山的爱,对于科学的爱。电影分为红火山和灰火山两部分,前者也象征着他们纯粹的爱情,后者也暗示着他们担负着科学家压力。两人年轻时对人类权力失去信心,于是醉心于大自然的伟力,在危险边缘行走,为人类科学开拓前沿,晚年又不忍于火山过后人类的惨状,自己制作电影劝说政府重视灰火山的危害性。我想他俩最后时刻,一定没有恐惧也没有遗憾,毕竟他们早已准备好一切。影片全部取材于夫妻俩留下的影像,Maurice也是摄影天才。谢谢这些素材,让我看到熔岩溅起像西红柿一样,而一排排十几米高的树也会像牙签摊在泥浆上。非常推荐。 |
|
“Me, Katia, and the volcanos, it’s a love story.” “We can’t imagine living any other way.” 危险浪漫远超人类所能企及的宏大之物,只有如此奇迹般的人生才能述说。他们夫妇和他们拍下的影像好Wes Anderson啊:巨大眼镜彩色小伞红帽子蓝衣服和突如其来的zoom out!Air配乐+Miranda July旁白❤️啊这令人含笑九泉的搭配! |
|
#SXSW# 迸裂的视觉 从未如此近距离地凝视空气的形态、土壤的尸块、地表的张力、水质的呼吸、岩浆的纹理 自然的律动中 所有活跃之物都是玩伴 是善于控制火候的厨师 也是噗嗤噗嗤吐着小火苗的小怪兽 与随机掷入的小动画一齐描画着返璞归真的视角 想必即便只身前往也不会觉得孤独罢 火山学家的行踪则总有一种飞蛾扑火的浪漫 这不仅仅是生理学/地质学意义上的 更体现在火山皲裂的肌肤与人类社会的裂隙媾和后 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与肉身去努力地弥合这道鸿沟 |
|
影片叙事结构不伦不类,火山和爱情都不打动人,靠着男女主说几句名言撑下来,最后高潮部分也没烘托起来。 |
|
有人喜欢火锅,有人喜欢火车,有人喜欢火星,也有人喜欢火山。卡帝亚和莫里斯,他们何其幸运,热爱了一辈子火山,最后在烈火中永生。更打动我的,他们不是受到对方影响才喜欢火山的,而是一个喜欢火山的怪人,遇上了另一个喜欢火山的怪人。在这颗孤独的星球上,这样的相遇是多么的美好。两个人也守护住了这份美好,把它带到了生命的尽头。 |
|
之所以研究火山,是因为对人性失望。人性的确没什么意思,天地大有可为。 |
|
#Dochouse 旁边的老爷爷一直在哭,我就给他递了纸。他说他活了75岁,都没有办法热爱痴迷什么,看完只想把剩下的日子活得更精彩一点点。而我还不到25岁,起码每一天在伦敦都能活的很精彩,谢谢你电影院 |
|
电影几乎全部建立在二人令人震撼的摄影素材之上,但叙事却如此苍白无力 |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心心相通的挚爱共同感受生之微渺(大量壮阔背景前渺小人影的构图),体悟生之有涯而知无涯,将热烈的爱付以脚下滚滚的暗火,一种几乎是抛却万物的“吾往矣”悲壮——明知每一步都可能与死亡正面碰上,也要在宇宙的一瞬留下自己的印记。 |
|
除了绝美的素材和韦斯安德森式的制作,影片完全没有写这两个人,他们的相处是怎样的,社会关系如何?烦恼是什么?为什么不喜欢人类?只有口号,没有塑造。太悬浮了,太形式了 |
|
原来人类真的可以这样活着,纯粹与热爱。 |
|
扑火,我们相视笑着扑火 |
|
#CPH:DOX 国家地理出品,果然精品。本片证明了纪录片剧本的重要性(竟然有四个编剧,其中一人兼导演,一人兼制片,二人兼剪辑师)。片名双关,同时又表明影片自然科教与人物传记的双重性。二人是伟大的稀有的科学家(彼时:世界上有350名火山学家,其中50名研究grey volcano),但导演没有渲染“伟大”,故事讲得朴实轻松,不时展现一下Maurice的幽默,二人感情与学科发展并行,还将二人性格与两种火山(red、grey)类比,至少在结局到来之前,这是一个不错的有点小情趣的比较。就像我们对大白鲨的误解,我们对火山也有恐惧,影片有意识开始就将其破除并一点点展现这一自然尤物。随着了解增加,他(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片中虽然没有出现其他科学家,但并没有忽视他们,在后期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所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付出的努力。 |
|
好像不少人都预测这部电影能拿奥斯卡,我也押一把。好看的纪录片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被拍摄对象要么极为牛逼,要么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显然这对火山学家夫妻是兼而有之,这就能很大程度上掩盖纪录片本身的一些缺憾。他们实在是太令我羡慕了,是智性恋的典范了。而且一对恋人满世界研究火山,且如此近距离地观察,实在是太浪漫了,太震撼了。导演也是厉害,可以从如此海量的素材里扒拉出他们这么多有意思的内容并有机地整合起来,确实很不容易,当然就像王老师说的那样,太过顺拐,没有进一步去深挖。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可以和自己的挚爱一起做一些伟大又浪漫的事情是特别美好的,所以也多少会期待自己也能拥有一些类似的经历。对了,北影节第1天看的2部电影,安哲死于拍戏途中的车祸,这对夫妻死于研究火山,都是死于热爱,让我死在看电影的时候吧。 |
|
让我做这个不解风情的人,我觉得既不像个纪录片又不像个电影,不知道怎么描述,像是ppt配上可有可无的对白吧…… |
|
板块在地底历经千百万年分裂碰撞,我们在咖啡馆历经千百万次刚好相遇。烫伤是受洗礼,火山岛是蜜月,热石是煎鸡蛋的厨房,硫酸湖是泛舟的公园。爱上不按时间表喷发的火山,胜过爱上善变的人类。在红火山口跳舞,比在比利时的马路上安全。他用我身体的两倍重量为我探路,我用须臾的生命献给亘久的自然。 |
|
nonono,旁白太吓人了。几乎是抓着你的肩膀晃:你看他们两个多厉害多浪漫多科学家和艺术家一体啊人类之光啊!我要给他们写支影像歌!但把死亡作为悬念或许就已经暗示导演过早和过分的激动了,将两人和火山喻作三人恋爱关系sorry i just cant take this heterosexual mindset.All of it is just so pretentious. |
|
旁白姐姐有气无力的语句像极了水课老师讲PPT |
|
“火口的两人”(地理版)——所以说法兰西连科学家都天生浪漫吗,在两位身上我发现了最本质的PUNK精神,我甚至认为他们首先是艺术家其次才是科学家——那与岩浆共舞的叹为观止的近距离接触,肉体与磐石的殊然反差,感性与理性的辉映碰撞,真是把罗曼蒂克的含义诠释的淋漓尽致——若大卫·鲍伊演绎了太空迷幻摇滚,那这对伉俪怪咖我愿称之为“地球硬核朋克”! |
|
画面尤其好看,可惜对爱情的描绘竟只能流于表面,带着猎奇和朝圣的距离感。 |
|
观影之前担心国家地理会把电影处理成俗气的专题片,但成片没有囿于对其生平和摄影作品的线性罗列,旁白也并非信息的简单堆叠,情绪性剪辑使素材涌现出新的柔情与诗意。惊讶于克拉夫特夫妇有如此敏锐的影像直觉,他们对火山的注视似乎已经不需要额外的语言来修饰,无比壮美而瑰丽的景象背后往往孕育着危险,而他们的爱与勇气比岩浆还要炽烈。遗憾的是,除了增强他们的传奇性,《火山挚恋》并未深入两人的生活,可生命的激情不只靠罗曼蒂克来催化,枯燥、艰苦、日拱一卒的工作不应被一带而过。 |
|
找到了彼此 也找到了宇宙 |
|
不知是不是小明带起了大家看火山纪录片的爱,总之这对夫妇本身也确实是超级特别的存在。很认同丈夫说的,找到了热爱的事物后,我感到我已经存活了成百上千年,坦白说,我随时可以死去。 |
|
真正有热爱的人是不会害怕死亡的,因为他们的每一秒生命都没有被浪费。 |
|
理解是爱的同义词。 |
|
来源于素材本身的足够伟大,导演和旁白的传达显得如此乏力。 |
|
是哦,得是多么盲目乐观的人类才会在这个倒霉年代生娃啊… |
|
也算是死得其所了。研究火山固然是为了学术研究活动,但最原始的动力还是对于火山的痴迷吧,不如此,难以在随时可能会死的境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危险之地,会不会在濒临死亡的极限体验中有一种常人难以体会到的极致愉悦? |
|
传记式拍法,非常工整,也相当震撼,但面面俱到与蜻蜓点水也难以避免,对比赫尔佐格那部[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就高下立判了。对红火山与灰火山的简单直观分类让人印象深刻,最动人的自然是夫妇俩对自己理想的最大程度实现,如同活了百年之久般充分的一生,一如那句“我宁愿过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也不愿过漫长而无聊的一生”。哥伦比亚火山灾难的现场还原触目惊心。PS:片中用了莫里康内[黄金三镖客]的那首激动人心的经典插曲[The Ecstasy of Gold]~ (8.0/10) |
|
我说情侣约会就该看这类电影,倍杀各种爱情片。。。特别震撼的“爱情”故事,不管是视觉上还是精神上。
可惜排片真的太少了,差点因为都是上午的排片起不来床错过了😭 |
|
既不爱情 也不记录 只有火山演的不错 |
|
我们是一对滑稽的蚂蚁,在巨兽的脊背上爬行 |
|
啊,能有同行的人真是幸福。普通人只能做好一辈子在精神世界独自拾荒的准备。 |
|
很美,很震撼。但纪录片本身的叙事与表达非常刻意且无聊,难以让人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有一种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素材的惋惜感! |
|
与其说被火山熔岩的景象震撼,不如说是真的很佩服,他们可以把「人生」活成这个样子。在如今“卷生卷死”的社会氛围下,看到这样的人生道路,“超现实感”从风景影像贯穿到了人生选择上。同时,也令我想起了《冰山的阴影》,都是后人根据遗留影像剪辑故事,讲述一种非常不同的“活法”。不过本片的叙事显然还是有问题的,编织得不够深入,稍微有点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