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泰德镜头下的三者:人物、阳光和草木,都流动在16毫米的城市图景画中,有一种舒适又神秘的感觉,美感不需要理由。电影或许是失眠者的情境:一夜未眠后,她们带着清晨灌下的浓咖啡出门接收光合作用,却还困在另一个时区内,她们说话,东倒西歪地在沙发上,为了醒着。一部在德语区发生的纽约电影?是的。 |
|
All the light that we can see. |
|
总之谁也没写出论文 |
|
三星半。我愿称之为“摸鱼絮语”,又名“当我不想写论文时在干什么”。虽然影像看上去闲散,但互文素材的选择和组织目的还是很明确的,巴赫曼的《延宕的时光》/摆锤疗法/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等都指向一种摇摆不定、徘徊流浪的状态,却又不愿被当成“游客”。而最后索科洛夫与妻子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维度,在男性的流亡叙事之外的女性的视角。当然,在这些文本“噪音”之间,镜头对于街道草地山坡以及女性之间的互助相处的默默注视,让整体更加丰盈柔和,把浮动的焦虑轻轻下压。 |
|
豆瓣简介就是全片内容,三个女研究生写毕业论文之际漫无目的谈论琐碎小事,不及侯麦等话唠导演的万分之一。体现不出任何人物特性,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始和结束。挤出硕论时间竟来看电影里三位谈硕论,谁能想到。 |
|
豆瓣日记,结尾可能在感叹毕竟只是豆瓣日记。还是看得挺舒服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脑海中一直在浮现各式各样各种阶段的煎鸡蛋——夹杂煮鸡蛋,鸡蛋的变形。 |
|
意念钟摆,硕士论文,洲际旅行,十分tapping,人类学家,成人仪式…… |
|
低低低配侯麦,胶片质感还可以 |
|
形散神也散 |
|
3.5 |
|
首次看到以另种语言套用mumblecore形式的影片,沿袭了前作的部分特性——无配乐、简洁的情境连结(一两个简单的动作场景,串起两端的高密度对话),但对话的重心从内容外移至交流动作本身,是一系列Fendt作者情境的创作方法展示。 |
|
自然流。郊游。像是特鲁埃瓦《八月处子》的姊妹花,更彻底的剥离戏剧感,仅剩“情态”的涌动与城市的声响。60分钟过去,什么也没发生。 |
|
苍白的盛夏阳光如同梦境,弥散着城市的噪音,焦虑和无意义在空气中挥发。 |
|
完全只关于人物间节奏,地理性消隐无踪,一切都是人物的附庸;或许并不美丽 |
|
【C+】呢喃核移植在新的语言土壤上。 |
|
1056|Nothing special. 幸好只有60分钟。我都不知道看完能记住什么。 |
|
想 和 你 一 起 沉 底 |
|
【3.0】 |
|
内-外之辨,Outside Noise中捕影Inside Voice,是说不出口的五十欧元还是爱。天光云影共徘徊,轻得仿佛没有发生过。 |
|
只剩下了片段 凑出来的成品 胶片质感太喜欢 片子无感 |
|
美国导演德语片。自然光摄影分外美好,纽约中央公园和失眠挺有共鸣。除此之外不知所云。片名outside noise来自于一本关于失眠的书,导演Q&A说这取个英文名是因为德语太冗杂。 |
|
16mm的质感会让我想到侯麦,但本片似乎完全没有关注的主题,着力于呈现状态,但在我看来流于没头没尾和琐屑无聊。所谓的生活流和呼吸感,全然没有感受到。#BISFF2021# |
|
60.21 |
|
每个人可能还是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 |
|
【3.5】在日光和城市间散散步、聊聊天。看的途中地震跑出去避难,互相问候下本地的朋友,对FY政策开炮。然后继续看完电影,生活不就是这样,我们都游弋于自己的当下的漩涡,伴随着外界的噪音。 |
|
5/10 |
|
想看找我捏 |
|
无计划无目的生活常态,就像家里书架上躺着一本不知道是谁送的书。导演还知道弹穴疗法,挺让我惊喜! |
|
比上一作好太多 |
|
3.5 |
|
睡眠问题 月亮 散步 论文 诗歌
跟德式侯麦练了1小时听力:) |
|
生活随手拍,不会期待会看到什么“重点”,平常生活又能有什么重点呢? |
|
+0.5 average欧洲年轻人写照 无聊并追寻着一些意义并穿梭在欧洲友人圈子中(收获是……要不要也去sisi museum看看?lol |
|
A film is beautiful when it resembles life itself |
|
钟摆没有答案 |
|
Mumblecore到欧洲(柏林、维也纳),相比美国,少了一点outdside焦虑与社会规训,多了一点inside自在、距离感和玄学,喜欢。PS. 原来全州电影节也有fund,fund这部挺有慧眼 |
|
09/28/2022, @ MUBI. 或许是他目前三部长片里最“明亮”的一部。轻盈化困境就越是被困住。也在自己的”liminal phase”, 并且常常在panic/hopeless和hopeful之间游走变幻,近来似乎少了一些焦灼,安稳了不少。下午的光与树影映照在房间的白墙上,什么也没发生就是发生与存在。 |
|
静宜 |
|
#BISFF2021# |
|
2021.11.20歌德学院,这像是侯麦的风格啊 |
|
必然与现实。 |
|
(3+)英字,漫步放空,阳光洒在床上,看的很适合入眠 |
|
停不下来的游客,读不完的书,睡不着的心 |
|
完全不像是一部德语电影,毕竟德语给人的感觉一贯是沉重的,如此轻盈、日常、松散的状态和结构难得一见,觉得最有趣的点是令人困扰的睡眠问题(及由之带出来的困惑、压力与迷茫状态),不过没有深挖,人物/事件写法都是瞄准了生活中的暧昧地带(借钱不还的朋友、令人烦扰的男性等),如风一般扫过。 |
|
打车赶来还在上一场映后谈,在灰盒子的vr房间里错过了前一刻钟,在空间的眩晕里无法辨别台幕的光亮和身边人影的黑点,推到秋天读英格博格巴赫曼写于春天的诗,片尾字幕仍然坐着回想着一句明天分享给明明的台词就听到了TA的声音。才坐了一刻钟就知道我想重看一遍,像侯麦一样如水流淌的德语片,关于女孩们的学业、兼职、搬迁城市、派对和买菜。况且导演2018年的影片叫做古典时代Classical Period。 |
|
3.5 柏林人在漂泊? |
|
My favorite Ted so far, is also his best and most mature film. This one feels less clunky and abrupt in acting and pacing compared to his previous films. It has a naturalistic and simplistic look that feels lighthearted and causal which I dig it very much.
The camera work also flows and moves around more smoothly and longer in some of the shots. It gives all the talking and walking a sense of rhythm and never feels convoluted or dragging.
Also, Ted making a cameo in this one is kind of goofy. |
|
轻飘飘的,散步和聊天好似不会消耗能量,失眠也许只是不需要入睡。 |
|
毫无目的地在城市里漫游,花很多时间晒太阳、聊天、阅读、写作,摄入咖啡和酒精,有严重的失眠问题,生活充满了无意义感,接受心理咨询,关心政治,对神秘的事物感兴趣,时不时做出看似是无病呻吟的抱怨。片子很准确地描摹出这一代很多(欧美)年轻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existential nihilis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