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故事真是从头到尾无声无色平静如水。奇怪的是除了Julianne Moore,其他所有角色的脸孔也都是平的,仿佛女的就都是一种脸孔,男的也就是另一种脸孔,脸和个性都盲得很。 |
|
老娘我差点睡着。。。话说这电影,大多数都是莱大传媒专业的看的吧。。 |
|
7.7 本片所讲述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主妇自我意识的觉醒,比较有意思的是海因斯在处理这个题材的时候是用现代社会环境疾病这个话题所包裹的,在对比内外这两层时,你会发现其相似之处,即社会在对待女性自我觉醒这个议题上就如同大众在现代环境疾病面前一样不知所措。 |
|
看得我都要神经了 Anna这是找了个什么片子当教材啊.... |
|
完全感同身受。也經歷過一段過敏、疑病的日子,被一堆醫生來去轉介,掉進二十世紀的資訊迷宮裡。一切都好,一無所缺,有問題的一定是那正在抽搐淌血的人。畫面非常Edward Hopper,尤讓我想起People in the Sun。 |
|
寻找与探索自我是美国八十年代的主题,同时也是海因斯这部心理惊悚作品所要挖掘的真相。你是谁?这个深刻的存在主义命题拷问着女主角的灵魂也危害着她的生命健康,虚无令她感到恐慌和呼吸不畅。医疗诊断的无果和科学分析的无能为力更让她显得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最绝望的是,即便在宗教团体里她也找不到任何《安然无恙》的乐土。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阴谋论调,但海因斯明显不是一位阴谋论者。他认为真正的罪魁祸首隐藏在人们未知而深邃的内心当中,因此新闻中传播的生化污染与环境疾病无疑都是心魔的映射。奥维德说过:好眼见到病眼如同针扎一般,许多病会在人体内传染。妻子们的神秘心病和她们对于亲密关系的实际需求不是被丈夫们忽视,就是不被医生和护士感知。最终女性同胞们于社会中的形象皆无差别:既无灵魂,也无个性。就像橱窗里定了型的广告画。 |
|
果然短评里面一水儿莱大的••• |
|
评论的一看果然都是同学,然后果然全世界学校里只有ANNA在电影课上才会放这么无聊到极点的电影啊…… |
|
托德·海因斯第二作,最有当代性的异色惊悚片之一。1.聚焦一位白人中产主妇与一群人的诡异过敏疾病,尽管泛滥的化学品与环境污染似是主要诱因,但影片至终将怪病源头悬置于暧昧不明危机四伏的空气/虚空之中,前半段先剖露出现代医学的束手无策,后半程又将看似远离尘嚣的疗养净土与宣扬爱、宽恕与自我和解的心灵疗法讽刺得体无完肤。或许,在现代社会与后工业文明中,有些人注定觅不得出路。2.对化学制品危害的关心下启[黑水],对中产阶级空虚无力的生活描摹则似[远离天堂]序曲。3.一个将自我与空间相勾连的寓言,一如女主渐次恶化的身体与不断缩小的居住空间(大豪宅—中型木屋—密闭小舱室)。4.大量全远景构图,与暗郁光色一道彰显出个体的孤独无助。5.入停车场的蒙太奇令人如女主般慌促窒息,部分夜晚行车镜头与配乐神似[穆赫兰道]。(8.5/10) |
|
film课上给‘欣赏’了一下,搜搜豆瓣还真有!!压抑的片子,鄙人低俗,不明白为啥这片子评价这么高。。。 |
|
从没想过海因斯可以如此无聊,语气的单薄导致全片仅在展示效果,更不存在情节剧或恐怖片中“生活的摹仿”,因为一方面,我们有摩尔毫无自觉性的沉浸式演出,另一方面,电影则不认为自己相信任何东西;即便当学术电影看也毫无强度,如果柯南伯格总是在创造新的语言,或为熟悉的语言赋予陌生的语气,在这里我们只看到了一波接着一波的广告话术的攻击。 |
|
它既没有伯格曼一样的准确细致的剖析和追溯 也没有安东尼奥尼一样的高度提炼的空间或环境对个体压迫性的精神扼喉 只是简单展现了一些发病场景 并很大程度上将其归因于一些莫须有的东西 虽然这些“东西”是海因斯想要指摘的 但罪责关系的建立和描摹所基于的体系却如此儿戏民科(我一直误以为是什么cult乌托邦) 虽然这套概念和话术体系也许也在海因斯的反对范围内(结尾卡罗尔看起来没什么改善 并完全退入封闭空间)但一切指涉依然非常飘渺和无力。 |
|
氛围、表演、摄影绝佳,只能用感觉的电影,女主角的情绪化、多疑、不安,跟《红色沙漠》一样,是一种如履深渊、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和参照物的现代病。托德·海因斯拍女性,拍得挺好的,真心的喜欢,《远离天堂》《幻世浮生》《我不在那儿》《卡罗尔》《安然无恙》,和朱丽安摩尔两次合作都很出彩。 |
|
看得我真是觉得人的孤独不知道要怎么讲才好。真的不知道这个片的问题出在哪里,明明前1/3已经把很虚无很黯淡很死气的感觉刻画得很好。可能我不喜欢后面硬是要把环保这点切进来,还有整个这个生怪病的idea。看了这个更加知道<在某处>、<迷失东京>的珍贵,怎么样不矫饰地讲孤独,孤独本质上是无病呻吟。不喜欢海因斯。 |
|
镜头用的真好,把疏离与压抑的情绪贯彻地十分到位,有些地方甚至会让人想起早期的林奇和柯南伯格;其实是个寓言,但是讲的太絮叨,不够简练。 |
|
moore年轻的时候比现在美得更conventional的多 ╮(╯▽╰)╭ 还是这个片真是够耐得住气的啊 Orz 尼玛谁居然label它为thriller啊我跪了都慢成这样thrill个屁啊 Orz |
|
美国郊区豪宅贵妇的“思秋期”巧妙地转置在硬核环保片的思路中,到底何者是致病因已难辨真假,如同《远离天堂》与《黑水》的合体。前1/3极佳。 |
|
精神恐怖片,看得我很压抑和绝望,导演用玻璃镜子隐喻现代人和困境和不安,摄影很赞 |
|
作为一个完全被她环境所控制的白板以疾病来定义自我 也只不过是从一个牢房换到另一个牢房 虽然说的是“我爱你” 但其实只是认定与承受 一部描写后现代状况的“女人电影” |
|
精神病症 现代社会综合疾病 女性意识觉醒 无端对科技发展地怀疑 私货众多 体系散漫 摄影超现实 分镜充满创意 表达精准而稳当
重看。节点为够了,但是我个人之所以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全程pov手法显得没有激情感。也许我这个观点有点俗,但是我个人更喜欢看一部类似于三女性这样有转折视角的批判片,再加上邪典味道(依托着强大的布景以及分镜的准确)的话就完美了 |
|
#PCC 21447 长评-社会对个体的异化及不存在的出路。感觉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疾病是虚无的,环境污染本身不重要,疾病才是根本,而引发疾病的到底是什么?不论是中产生活的物质精神失衡,亦或者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批判,甚至当寻求“解救”这种最脆弱的时刻所追去的归属感带来的另一个层面的隔离,感觉这些都是异化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影响。电影可以看作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同时社区性的疗养院也像是一种对于该种出路的反思,结尾处尤为绝望,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说我爱你预示着她始终找不到自己。女主表演的太细腻了,尤其是结尾处。很大程度的达成了用视听呈现内的状态。镜头运动缓慢,有一种危险步步紧逼的感觉,远景展现的与环境格格不入和全景的压抑感塑造的非常好。大量利用前景遮挡和门框来压缩角色所处的空间,视觉上就能感受到那种压抑感。 |
|
好牛逼…cc的选片太适合我口味了。摩尔演技真不是盖的,每一场的情绪链接、递进、保持。电影是分镜头拍摄,表演上要连戏真难,真羡慕美国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靠谱演员。 |
|
这部片可以说是精神层面上的恐怖片,表面看起来是女主得了所谓的21世纪环境病,对周围一切都产生排斥反应,但深层次想可能导演有点想到表达人们需要正视自我,而不是一味的对周遭的环境屈服妥协,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吧。总觉得这部可以归类为科幻现实恐怖片,让人想到了杰夫尼克尔斯的Take Shelter |
|
这像是Haneke的选题,Todd Haynes用实际类似科幻片的方式诠释一种当下性,对疾病的排练。Perm那场把主题阐释得非常明确了,Carol的病来自于她试图取悦身边世界的愿望,所以当真正的Chemical来袭的时候,她是完全没有任何提防的。Perm这件事本身就说明Carol的病源来自她自我的无法确立。而Wrenwood带来的就是这个改变,她可以放声大哭,可以说I love you.Ending Credit的输出方式让我联想起一个答案,没有人有好结果,我们都会腐朽。PS:那个叫Lester的太搞笑了 |
|
「环境病」?只是看出来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受困于浮躁无聊千篇一律的生活圈子,规律生活里的一点小岔子都会引起压力和崩溃,就是表面平和富余的生活下对于自我意识的迷失。片中的治疗区,对于环保和内心平和的追求,欲望的克制,怎么看都有点宗教 / 传销意味。并不喜欢。大概是因为不太懂。 |
|
我是覺得有點無聊 .. 2.5 |
|
Carol的存在如同安东尼奥尼影片中敏感,不安的女性,存在于大远景以及听觉空间之下的末世之中,电视媒介无处不在的内爆暗示着终结状态。她也逐渐成为居间的一部分。
Carol的病发意味着日常一致性的中断,幽灵形态的anxiety令共性失灵,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安然无恙》展现了中产日常的侵略性,巨型卡车背后散发的尾气是日常的B面,城市空间的刑具,也暗示着某种持续进行的“吸入-排出”机械运动。
《安》并不是一部关于环保的影片,近似于修道院的Ranwood在影片中更如同一种反讽而超真实的TV Cult。以及如同苦行僧般的自我疏离,自我放逐。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部存在主义式的悲剧,就在结尾Carol直视镜面,与银幕外观众形成认同的那一刻等同于绝望的最后一击——信仰替代物的最终失灵。 |
|
出乎意料的好 尤其95年的片子能拍成这样。只要去过任何treatment的人绝对可以relate后半部分讲的故事 配乐和旁白我也都蛮喜欢。咩真的是海因斯御用女演员惹 95就有这样的演技了到底为啥15才拿奥斯卡啊🥲还有我竟然能看出来演老公的是nikita里面的percy😂有些评论真的够无语了说女主就是太闲了生活太好了才这样的你们和嘲讽抑郁症就是矫情的有任何区别吗?每次看到这种言论就觉得tc能够正确的认识mental illness不去污名化至少还得一百年吧。最后希望海因斯的新片may december不要流产 今年如期开拍能看到咩和波波🙏 |
|
9.0/10。①婚姻幸福美满的一对中产阶级夫妻因为妻子突发未知恶疾而关系冷淡并最终崩解,妻子随后自我放逐四处寻找同类却无果。②营造孤独疏离的氛围的技法: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精致而冷淡的色调;大量的中全远景摄像(尤其对话时)、中后景构图、对称构图、框中框构图、寂静环境中强化音响和人声;配乐和表演皆大赞;等。③可惜有些情节不够有趣观感较无聊。 |
|
[安然无恙]这个标题显然是讽刺性的,海因斯这部卓越的作品展现了现代人寻找庇护的努力是多么徒劳。无论是在富丽堂皇的家里还是在"风景如画"的疗养院,莫名奇妙的疾病和恐惧总是无孔不入。而对抗这种莫来由恐惧的唯一途径则是加入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到最后连自我心灵这个最后的堡垒都因空虚而沦陷了。 |
|
6.29 精神病与人。无孔不入。克苏鲁。无限自指。创造一个新词来安放新的“病人”,自生自灭,同时隐藏掉社会的不安。就像杨永信。 |
|
现代病,忧郁,孤独,自我怀疑以及毫无安全感与现实意义的中产生活,闷骚文艺经典,海因斯的风格还真多变 |
|
看的我东倒西歪的片子,这会来找这片子的都应该是莱大上电影课的吧……一开始以为是环保主题呢,后来居然神经了 |
|
果然只有莱大的才会看这部片子啊=。=看的时候昏昏欲睡啊~ |
|
what can i say. 这部让我一边看一边头脑爆炸浑身颤抖的片子。捕捉到的是标准中产阶级生活非常可怕的一些东西。当时是全面激发了我对未来小康生活的恐惧。当然啦,自那以后我又成长了许多,现在能够相信物质上的充足并不非得阻碍我生活的幸福。但是这部片子的力量在我心中常存。 |
|
主题和形式挺像是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这是一次现代人的噩梦,在艾滋病泛滥的年代里,疾病带去了对“自我”的恐惧,如同最后对镜自语的“我爱你”人如何能在现代文明的污秽中找回对自己的爱呢?白色的空间,纯洁又美丽,但终究不能找到意义的出口,人物被空间分割又吞噬,想象力真棒 |
|
小众的Moore姐姐的个人秀。 |
|
为毛我觉得很烂.还是电影选修课看的.我从头到尾都在睡觉. |
|
对于现代性弊病以一种字面意义上的疾病展现,未免也太直白了点。一个家境优渥的中年家庭妇女,又没有信仰又不生儿育女,不憋出病才怪了呢。到最后还是只能在劣质化的宗教寻找归宿,恰恰是最大的讽刺 |
|
13:20的时候,女主直视镜头,她的病症初现端倪,仿佛在呼救,但是谁也做不到,丈夫、医生、朋友、甚至后面的疗养地,生存在没有自我的生活中,所有人的关系忽远忽近又伴着隔阂,结尾对着镜子中残破不堪的自己说我爱你,自以为安然无恙了,但是已然没法阻止孤独一点点的吞噬掉她的生命 |
|
疾病的隐喻,深生态学,家庭关系(与丈夫的日渐疏离,不育,继子的不理会,想起《利维坦》里自杀的家庭妇女),无论是环境化工污染还是现代妇女的困境,都是现代性症候之一种 |
|
海因斯的早期竟然是这一卦,完全出乎意料。真的是批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和环境污染问题吗?我觉得其实讨论的是当代社会的社交关系? |
|
很直接的剧情片。摩尔阿姨硬朗的脸庞不适合这种娇妻形象,粉色妆容会不会太浓了一点?角色全程夹着说话听着很不舒服,似乎她自己也是——在送往医院抢救并遭到丈夫和医生的反驳后,她气愤地用快语速说话了。如果所有这些都意在明示人物与主妇身份的不兼容,那也未免太直白了。对斜角式疗养机构详细、写实、不加感情色彩的描绘也是不明所以,若影片主题是主妇存在主义式的身份探索,那你给以创办者为中心的洗脑演讲这么多这么长的镜头干嘛?在诸多运动镜头里穿插一个固定大远景的手法真的很刻意。旨在运用画面营造疏离的氛围,但你的剪辑和配乐很密集欸...主角对性与暴力的抵触也交代得过于直白啦*2;儿子朗诵自己关于洛杉矶黑帮的作文那场戏真的笑出声了,导演你是故意的吗? |
|
前面大部分时间似乎在讲环境,但是后面转向了心理层面诸如自我惩罚、讨厌自己等等,对于病发原因似乎也没有明确的指向,不管什么原因,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总能让人感觉焦虑、不安,环境、卫生、以至于家庭关系等等(片中有意思的一点是夫妻关系) |
|
影片从始至终也未向我们解答病从何而来,但这恰恰呼应了片名安然无恙。到底是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还是环境污染带来的副作用,其中的隐喻值得我们思考。摩尔在本片里的表演非常出色,托德海因斯的才华不言而喻~ |
|
看完还是觉得这是心理疾病。中产主妇长年空寂寥的优渥生活,使得她看不见转机和尽头,时间久了,就经不住打击。外界任何不合心意的反馈,都可能被这位超敏感患者转化为对周遭的拒斥,生理反应也越发激烈。所以换个郊野生活就好了?难崩。 |
|
重要的是这个片子的短评可以用来找校友顺便搞基。。。。。 |
|
中产阶级精神危机的“疯女人”——这个主题安东尼奥尼在《红色沙漠》里拍过,布努埃尔在《白日美人》里更荒诞演绎过,中产家庭因富足产生的空虚、豪宅中的空虚感、异常行为,哈内克在《第七大陆》里也疯癫演绎过。托德·海因斯用独特的色调和空间(包括滑动变焦镜头)展现了家庭主妇的内心,作为第二部作品技巧和个人风格优秀,但剧情空洞,延伸太小,后来在《远离天堂》中进一步完善了中产女性形象。朱莉安摩尔多次饰演美国家庭主妇“精神对生活的叛逃”,代表了当代美国家庭剧典型的女性形象。 |
|
生化污染(社会对个体的异化)环境疾病(迷失自我)都是心魔的映射,它们遍布在社会的每个角落,贪婪地侵蚀着健康的灵魂
love you, really love you.🪞 |
|
看过这导演近年来拍的那些平庸之作,很难相信他居然曾经这么厉害!这是一出杰出的后现代悲剧。首先它推翻了消费主义的美国经典生活,然后它又揭示了60年代嬉皮运动之后美国自由主义/自然主义的思潮虚伪荒唐。朱丽安尼摩尔来到了绝境,看不到解脱的方向,就和美国一样,她拼命想说出,她仍然爱她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