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政片中的翘楚。星光熠熠的卡司和精彩至极的辩论使得这部三小时的黑白片毫不沉闷,对历史的还原、对法律、战争和伦理的思考都不乏深度和密度。摄影和调度也是高水准——封闭空间内的长镜头和快速推拉。马克西米连·谢尔凭本片加冕影帝,名至实归。(9.0/10) |
|
每一个试图说服世界的人,最终无法面对的仍是自己;每一个堂皇的理由背后,都有无数黑暗滋生;每一场战争的缘由,无它,唯利益权势的争夺,无数炮灰只是官方数字。精彩辩白,群戏过瘾,难以定局的审判。 |
|
形式和内涵都很丰富。形式方面,封闭空间内的法庭戏拍得多姿多彩、恰到好处。内涵方面,涉及到战争责任、司法程序、战后和解这样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辩,让人思考很多东西。 |
|
不管审判时形势如何变化,不管结果如何,德前司法部长简宁的陈述表明了只有知道自我忏悔的民族才可能真正重新崛起,那种希望靠遗忘过往的苦痛度过余生的个人想法,无法使一个国家长盛 |
|
首席法官丹·海伍德:在那样的环境,人人会犯罪也不奇怪。想象一下,人们都不会忘记,人的扭曲仅因为政治,背叛友谊和忠诚、谋杀孩子,都可以轻易的发生。在我们的国家也都有。尽管说着维护国家利益,一切都是如此。在拚死相搏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刀杀人。但国家不是岩石,国家不是个人的,它有它自己的利益,国家在困难时更难维持。面对全世界人民,让我们坚守我们的誓言:正义、真相...还有人权的价值。 |
|
这几乎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法庭戏,胜过十二怒汉很多。作为室内戏,镜头内调度很有水准,尽管我对急拉急推镜头非常无感。剧本给这片打下极为扎实的基础,从表面的台词到叙事结构再到深层次对于法律道德和政治的审视,都是苦心之作。所有的表演都及准确!谢尔出彩是必须的,几大配角亦十分耀眼。 |
|
内涵太丰富深刻的电影了,对于这些在二战时期执行纳粹指令的法官们的审判简直就是伦理两难的经典案例,是心有良知还是机械盲从,尽管并非亲手握着屠刀,但基于文明的基本准则恶行终究难逃其咎。然而个体的渺小在巨大的国家机器的运转中显得如此无奈和悲哀,哪怕是再聪颖和正义的人都沦为杀人的武器。 |
|
"It came to that the first time you sentenced a man to death you knew to be innocent." |
|
太精彩了!一个人的行为既符合国家利益又符合现行法律,并且他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作——合法地应用和执行法律的时候,他是有罪的吗?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它提出了上一个问题,而在于暗示说,美国对德国的援助可以改变审判结果,也就是改变法律的效力。面包与信仰啊,太讽刺了。 |
|
当利益受损时,人们便拿出道德和正义的刀子自我感动。历史总是被胜利者书写,但事实上,没人是干净的。 |
|
纳粹党在二战中最大的罪行就是对几百万犹太人进行种族绝杀,针对这一罪行,辩方律师的理由是,这些罪行并不是坐在被告席上那四个人犯下的,因为他们只是完成他们的工作,而是整个世界对希特勒的纵容所犯下的罪恶!在很多时候这都是坏人为自己脱罪的最好辩词!一件事情是错的,所以执行者也是有罪的 |
|
纽伦堡返回耶拿的大巴上看完。 |
|
【A-】和十二怒汉对比之下颇为有趣,一个建立人物关系靠剪辑,一个靠镜头调度。演员演技大爆发,舞台剧味道十足。扣人心弦且引人深思,以及那首出现的恰到好处的Lili Marleen 。 |
|
精彩的辩驳!!最后的判决也许在一方面是对“平庸的恶”的反拨吧,客观发生的一切无法被取消,如果因为“良知”与“无思”就能被原谅就不存在所谓“暴行”,而是受害者自己愚蠢与有罪。显然为了保证我们自己不要成为那个倒霉的有罪的受害者,我们只能放弃“恶”的自由,为一切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的恶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处罚。但另外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对过去负责吗?且不说一切宏大艰深的理论在当下琐碎的事情(比如今天吃的饭里有虫)面前都不值一提,难道有人接受惩罚就可以摆脱“永恒轮回”了吗?结尾的英文字幕(如果我没理解错)说这些被审判监禁的人都无一在服刑,那么纽伦堡审判的这位法官又要有何种罪名?我们一旦有了阵营,就有“平庸的恶”的风险(或者说必然),除非绝对正确。伟大,光荣,正确…… |
|
一部从主题落地到表现、将技巧融汇于内容的完美之作!令我从集中营录像开始哭到休庭。三个小时极富戏剧张力,高潮迭起,庭内庭外交叉进行张弛有度;室内场面调度出色,人物站位和视角暗合情绪和心理,运镜既有旋转长镜头之整饬流转,又有猛推镜头之奇崛惊异;人物形象皆鲜明立体有血有肉,尤其在兰卡斯特身上表现出了先抑后扬变化的层次感;涉及法理、情理、反战、爱国、政治斗争、道德良知、集体无意识的罪恶等等多方面的主题,且完美交融毫无生涩突兀,抛出诸多引人深思的矛盾,直抵复杂人性之曲径通幽处。 |
|
【www.youtube.com/watch?v=GagXIYvnY1s】"But to be logical is not to be right, and nothing on God's earth could ever make it right!" |
|
在英伦脱欧,欧陆阴霾四散(法国暴乱,其他国家极右抬头),中东继续战乱,毛熊背后使坏,剩下两大国掐的正起劲的背景下,通过影像去回顾几十年前大战初愈,世界格局雏形,颇有意味。
相比于抽丝剥茧,层层逻辑推演得以昭雪的刑侦类型,庭审片更能从宏观上站在全人类角度去反噬和反思。《控方证人》,《十二怒汉》,《M就是凶手》《大卫·戈尔》等在道德与法律间建构和透析,而本片和《因父之名》,《知更鸟》,乃至《辩护人》则因为时代背景的加持,有了更夯实的基底去高屋建瓴,俯瞰人心。
也时不时会想到阿伦特何其“平庸的恶”,怎么说呢?公平正义乃至法律都是相对的,大是大非前还是要站在善良一边。 |
|
掌权者、裁决者和施法者,关系不明引发的问题却要经过同样的系统去处理,形式上相当于大格局版的《十二怒汉》。作为电影略显文字化,想传达的东西借角色之口讲了精光,还时常有种法庭审判录像大纪实的错觉,但出色表演还是发挥了作用,法庭外的戏份更是做到了少而必不可少。 |
|
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也自然会有不同。故事里对抗的双方都在穷尽一切可能来让人们相信各自的正确性,借以获得审判时候属于自己的胜利。姜宁慷慨激昂反省般的陈述却是颇为亮眼,但无奈的是所有得审判和道义却总也逃不开政治的羁绊,所以辩护律师会和法官有了那个玩笑式的五年赌约。 |
|
8.5/9 此纽伦堡非彼纽伦堡 个人命运在国家机器前永远是渺小的被动服从的 读越多的二战史以及政治史就越是厌恶政治 也越是确信政治史一切的悲剧与罪恶的源泉 |
|
today you sentence me, tomorrow Bolsheviks sentence you 拍的不错 但结尾冷战背景下脸谱化场景也是吐了 判断无辜很难啊 法官最后对战犯Janning说你判第一个无辜的人死刑的时候就错了 法官会不会也犯了一样的错误?估计当时德国人看这种无聊圣母说教也挺失望的 纳粹应该学好西语移民阿根廷复辟元首啊 |
|
片子文本在盛名之下却不如指挥家的抉择来得过瘾。但是但是这些大明星啊啊!!克里夫特和judy garland的演出太太出挑了!马琳黛德丽是让人惊奇的驻颜有术的,她怎么做到的呢?惊艳绝对在于企业号的科克船长william shatner作为新一代all america男性标本出现!太美啦! |
|
学历史,学哲学的人必须看的电影,谁没有罪呢?在二战结束几年后,美苏很快进入了冷战,美国为了反共,不仅在欧洲审判放水,在亚洲也与日本二战战犯合作,美国的道义又在哪里呢?孩子和女人又有多少是在冷战中死去的呢?本片拍摄的时间是冷战的中期,所以真话难能可贵! |
|
冷战来临后美国必须有效运用原轴心国的人力物力对抗苏联,难免要“不计前嫌”。本片是对这种现象的不满。 |
|
影片看似审判的是二战余孽,实则叩问的是全人类的心扉,纳粹定的律法规定有种族污染,残忍杀害数百万人,按说该法创制者、执行者、维护者皆难逃其咎,但大多数人仅仅听命,忠诚己国,根本不晓恶果,而盟国同样纵容了屠戮,这罪该从谁的身上谈起? |
|
看的时候觉得很多地方感觉不可信,比如四个被告的case一起听取证词一起被辩护?感觉是为了电影形式和戏剧化进行改编。还有很多时候觉得哇你这么愿意理解德国人果然西方中心主义。还有Feldenstein case里怎么能这样对待作为证人的另一个案子的受害者呢?忽略古旧的地方,得到古旧电影诚恳的表达。电影提到美国法官的优生学判决、美国投放原子弹等,感觉还是很有勇气的。勇气的背后是“世界观学到深刻的一课”,和现在相比能反思也是一种现在已经缺乏的自信。看到wiki上说电影在电视上首播的时候被当时的Selma游行直播打断。也许我还是对过去理想化了 |
|
剧本强大,思想宽广,不是非黑即白的狭隘观。 |
|
This movie can manipulate people's mind. The memory of Auschwitz visit is all over again. Three hours went by so smooth. Burt Lancaster, you got me again. Spencer Tracy, Richard Widmark. I wish I could age like Marlene Dietrich. |
|
四个男人的故事 一个温和而不失威严 一个缄默而不失倔强 一个强硬而不失怜悯 一个亢奋而不失良知 玛琳·黛德丽和朱迪·加兰基本上是龙套了 除了影片开篇那些漂亮的废墟镜头 这完全是一部人物驱动的电影 |
|
史诗级的法庭剧,可以解读和争论的地方很多。 |
|
必须吐槽下对白。一开始还装模作样,德语、英语轮转着说,后来就全英语了,但演员又都戴着同声翻译的耳机。德国演员突然会说英语了,庭上说勉强理解,庭外,德国演员互相之间也说英语,真的就太假了。一般的电影就算了,但这片涉及到对德国文化、纳粹第三帝国的理解,全英语对白,尤其是伯特·兰卡斯特的台词,好像是在看莎剧。这事的祸根,是好莱坞英语帝国主义,还是北美观众文盲太多,字幕都懒得看、看不懂,真不好说。 |
|
无知是否可以成为评判一个人(集团组织)有无罪的指标,本片的审判结果给出了答案,而且从逻辑上给出了解答。那些认为德国法官只是在为国效忠、执行法律结果的人,会给出不同的意见。本片和《在这世界的角落》的视野角度放在一起看,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价两极化的缘由。在还原历史场景时,必然涉及到人物语言的还原。针对德国受审人,本片还是采用英语而非母语德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贴近真实,翻译的声音和演员对耳机的使用,就是在时刻提醒观众不同国籍之人彼此的交流用的的确是不同的语言,这一点形式就是教科书,当然镜头语言的使用、表演都是极佳的。 |
|
看了这部电影,对“平庸之恶”、“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些名词、名句有了更具体更痛切的感受。反人类的屠杀惨剧,固然是极少数人策划和实施的,但也是绝大多数人默许乃至鼓励它发生的。 |
|
女神一出场那气场啊~~莉莉玛莲~~!!! |
|
“这是我们时代的困境”,技术上倒不显眼,除了几次突然的推拉摇移,镜头整体偏稳,打光始终透亮,灰度适宜,画面基本是为呈现言语而存在。它选择了纽伦堡审判中针对德国法官的部分,在极特殊的背景上,将法理放置在国家主体和国际利益上进行讨论,电影里的美国主审法官最终选择不顾美德两国的国家立场,不过他终身监禁的判决在冷战诉求上注定无法实现,在庭审戏之外,还安排了主审法官与德国军官遗孀的交往、美国军方和政府对军界检方的指引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稍显生硬,主要是提出谁该为战争和灭族行为担责的问题,第二条记录了政治对于法律的约束,整个剧情能感到美国对德国的怀柔,结合剧中对冷战的叙述,我觉得存在对冷战政策的批判性立场(并且形成了有趣的自反)。演员们的表现精彩,尤其德国小律师,反应快情绪足,是这部庭审戏中的口才担当。 |
|
值得十星。这部电影对我这样一个信仰科学与理性的moralist而言不啻是一席逻辑的盛宴。Delimma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可选项往往都逻辑自洽,此时问题关键就是对每个可选项逻辑背后的原则/精神的衡量。这就是为什么公开自由的辩论,“在理想环境下”,不仅对法庭,而且对社群而言如此重要。且不说能淘汰没有足够逻辑支持的观点,每个逻辑自洽的可选项背后的原则,哪怕不能说是偏狭的,至少肯定是有局限的(这就是Janning作出最初那个让他后悔的选择的原因)。公开自由的辩论有利于判断者比较这些原则,掌握一个bigger picture,“在理想环境下”,据此“尽量”做出最“公正”的选择。如果仅仅出于自身“需要”(利益上、情感上)做(眼前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我们与纳粹有什么区别?(默默为男神跟女神吹了的事咬被角抽泣) |
|
美国人对二战的结果,德国的态度还是不免夹在其中的。但片子的精华部分着实震撼每个人:战争不是事不关己,谁也不能够独善其身。不能认为法不责众或者以不知情为借口而逃避自己的义务或责任,很有可能一个国家都是战争的罪人! |
|
3个小时,看完长舒一口气。青年律师的最后陈词真的非常精彩:”当我们初次纵容罪恶之时,就该知道它最终的结果。“所谓的公平正义,也许不过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不会被道德唾骂的那一边。 |
|
一场极具深度,引人深思的审判...人性与法律的交锋,对于战争的反思与谴责,庭审类型片中的典范之作!精湛的演技,精彩的剧本... |
|
Burt Lancaster as Ernest Janning/人物 |
|
用历史来检验良心,用时间来检验正义 |
|
从内涵到技法都无可挑剔,实在伟大。对国家之意义和对待历史态度的思考、法理思辨、移动长镜、推拉镜头、整体卡司的精彩演出,每一点都足够引人入胜。特别提及伯特兰卡斯特,他的角色再度让我震撼,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和朱迪加兰的表演也都极具感染力。 |
|
想说的太多想做的也太多,这大概是这部电影留给人的遗产,一场庭审多个角度的阐释历史最终的答案并非唯一,重要的是它对于现在和未来的警示。没有什么是白来的,特别是那些你没有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争取那么你也不配拥有,就是这样。 |
|
历史,人性与国家利益纠结在一起,上帝也会变得无能。站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正义、真相和人权是永远值得捍卫的。必须五星力荐。每次开庭都是激昂控诉,看的胸闷又沸腾。 |
|
对于战争责任的审视其实是触及到了很多不同的视角,一个位处法官的人既有捍卫司法公正的责任,又有为国效力的热情,有乱世之中求生存的理性,也有服从命令的天然义务,但超越这一切的,还是作为人的应有良知。最后的判决结果就是这样抽离了各种纷扰后浮现出的清晰图景,是这个超越国界判决的意义所在。 |
|
朱迪嘉兰悲剧了,前两天还看了一半绿野仙踪的说。没看出美国视角来,虽然每个德国人都说了一嘴英语 |
|
影片讲述的是戈林自杀后,对原纳粹德国法律界官员的审判,意义同样深远。片中表现活跃的辩方律师,他的提供的辩护角度引人深思。最后司法部长的激烈陈述也极为震撼。 |
|
我真是不能感受到连岳感受到的公平正义道德间的关系。我只想说,不管美国人的判决是否公正,他们凭什么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 |
|
审判真的很公正吗,未必。审判的结果伸张了正义吗,没有。也许被告没有拿刀拿枪亲自去杀人,但是有人因其而受到伤害是不可否认的。此片只为了表现美国人的伪善的意图罢了,憋脚之极。 |
|
拍摄与演得都很好,就是这事件,太形式了点?一群美国人,跑到德国去审判;宣判人家有罪还是无罪的问题上,却差点因利益冲突而左右;法理上的对错,靠什么去判断?比东京审判划进了更多影响因素,更多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