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FF 2021# DISCOVERY。世界首映。女导演首作。从巴勒斯坦一个小村子的角度讲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虽说毫无新意,但看在费劲拍了个时代剧还有点爆炸场面,可以勉强给个及格…… |
|
#约旦申奥片#影片的程度肯定不值得四星,但我就想说,与其拍那些精致的玩意,不如这等粗糙的真相。 |
|
[從河到海] 這樣的真實故事在其他資料裡比比皆是。為什麼逃到Farha家的那家人那麼害怕,因為他們是見證了“以色列人”肆無忌憚的殘暴和冷血,可是Farha的父親還懷著聖地居民最本真淳樸的善意認為“以色列人”至少會遵守不殺婦孺的諾言。那個沒有一腳將嬰孩爆頭的“以色列人”值得對他少一絲仇恨嗎?他的餘生都會因他參與的這場屠殺所給他帶來的“榮耀”和“回報”而逍遙自在,而且毫無疑問會繼續支持對巴勒斯坦人的剝削和屠戮。看看Tantura紀錄片裡的那些“以色列人”他們有任何反省嗎?沒有一個“以色列人”是無辜的。“以色列人”不是國籍,不是以歷史、文化、地域、人種、民族等等對某個人群的命名。“以色列人”是“黨”籍,是謊言編造的Death Cult的信徒的命名。#IsraelHasNoRightToExist |
|
一个单薄的故事,用恐惧和无力支撑着整部电影。 |
|
据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发生于1948年以色列刚立国时的阿拉伯小村庄。影片的拍摄非常糟糕,可看出就是一新手所为。影片的内容也给人不可信之感,因为违反了人们的常识。 |
|
一个渴望上学,且获得了父亲的支持,但是战争来了,父亲讲她藏在屋内,故事就是由她的眼睛从门缝中来讲述的。
她感知未知的恐惧以及不断被渲染升级的暴力与压迫,出色地撑起了这部分,本身已是不易;近三分之二的大篇幅都是这样的视角。 |
|
【约旦】将更多人选择的「当今」时间点移到了更早的年代,设置有些不同;而有点惊人的发现是将它置换到其它时间点,整个故事也毫不违和。女主的能力惊人,因为要借由她的眼睛来感知未知的恐惧以及不断被渲染升级的暴力与压迫,出色地撑起了这部分,本身已是不易;但快三分之二的大篇幅是这样的视角,故事也亟需更出彩与更多可能性的情节补充。在没能把故事发展到这样之前,因单薄更考验耐心,也算某种还需努力的尝试吧。 |
|
短评都是些什么鬼??Free Palestine! |
|
及格线。后半段由于空间固定,视角绝对集中,营造出插翅难飞的窒息感觉,但节奏因此断线,也缺乏一些与前半段产生强对比的情节,力道寡淡,虽然卖惨不是唯一目的,也仍旧需要一些揭露战争残酷的片段。 |
|
电影拍得不怎么样,但是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值得深思。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伴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到来,是开启了巴勒斯坦人新的苦难,无数的人在恐吓、威胁和屠杀中离开或者消失,刚刚经历种族灭绝的犹太人没过多久就对巴勒斯坦人施加了类似的态度,难以置信,令人悲哀,这一切源于1917年英国的贝尔福宣言,一战之中,公开支持把当时还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作为犹太人的建国地,这是第二层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把其他国家的领地许诺他人,这就是现代的“西方文明”的行为,更可怕的是当代,很多支持以色列的政治势力在试图彻底去巴勒斯坦化,它们不仅仅在消灭人,还在消灭人的文化和历史,这是更为可怕的行径。 |
|
虽然是一部陈述的电影,但是却起到你传播揭露的作用。战争的残酷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感同身受的。当你看到漫山遍野的尸体,前一秒还是鲜活温热的,但是后一秒却被冰冷的机械射穿的那一刻,温热的血液喷涌而出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感到真实的恐惧。还有就是法哈亲眼和亲身的感受到一个鲜活的刚来到人间的生命,被遗弃在荒野,最终腐烂被蚊虫叮咬。而她与这鲜活的生命仅一墙之隔,可想而知她的心里面积有多大的阴影。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可是现在依然有的人深处在地狱。 |
|
😭😭几十年后的今天一样的剧情在上演 |
|
Ah wee ha |
|
约旦的电影还是第一次看,拍得还不错。略显平淡。 |
|
在德国政府高压管控下HU Berlin的放映会。这不是一个“故事片”,而是试图还原一段口述史。短评为什么要按爆米花的节奏要求呢……非常认同导演在问答环节阐述的观点:对于这一段被试图抹去的历史,血肉横飞的战争画面反而不能拍,拍多拍少都是不负责任的,只有尽力去还原口述的细枝末节才是最能在重重阻力下保住历史记忆的选择。 |
|
太殘忍了!連小孩兒、嬰兒都不放過...... 評分不該如此低。 |
|
典型的电影节卖惨作品,没什么新意。 |
|
战争从来都是政客的游戏,遭殃的永远是平民百姓 |
|
中东国家的题材我都喜欢看,这一部剧情有点弱,但是源于事实,听说还是约旦申奥片,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
|
巴勒斯坦历史课上看的。从学期开始22000人到这周32000人,从一战前就开始孕育的恶果缓缓蚕食这这片土地,但是就如同这片子在netflix被下架一样,终究只是信息茧房的展示品罢了。 |
|
她爸把她锁地下室也太蠢了,还在身边有以色列军人的时候往里面瞅一眼 |
|
在拍摄技巧方面这部电影没有太多亮点,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Farha用无意中发现的手枪击穿了锁时那个左移镜头;但这个故事本身却很沉重,因为不忍心丢下父亲,Farha被父亲锁在厨房仓库里避世,一开始她面临的只是基本的生存问题,直到她亲眼目睹了犹太定居者对自己同胞的屠杀,而父亲也被俘虏(他们的最后一次对话竟然是被蒙着头罩的父亲靠着门叫了她的名字)。导演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枝叶末节,没有避讳描写少女在幽闭中的排泄、来月事、呕吐等行为,这非常挑战阿拉伯观众的接受程度;以及一个犹太男兵不忍杀死婴儿,痛苦地踢走步枪后用布覆盖其上(还有一个女兵一开始很抗拒搜查可后来还是成了刽子手)本片的声音氛围营造得不错,少女的惊恐、压抑和孤单都体现得很好;开头充满生机的无花果树林和结尾少女落魄行走的背影,彰显战争的残酷。 |
|
好看…free Palestine |
|
不好看 |
|
巴勒斯坦,少女法哈喜欢读书,她想去城里上学,而大多数相同年纪的女孩都应该结婚,这说明当地的民族文化,女生只要结婚就好,不需要知识,而父亲作为市长,爱自己的女儿,答应了请求,可是战争来了,法哈躲在菜窖幸免再没见过父亲。电影太单一了就这么一个故事拍了个电影。无聊,如果要拍摄战争的残酷可怕,那可以借鉴何以为家。 |
|
感觉故事没有主线…… |
|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一点点消逝,无法想象这个婴儿从温热到冰冷经历了什么,当苍蝇盘旋在尸体上,我的心揪在一起……
愿世界和平。 |
|
很平淡,没有什么高潮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得不够,但很少看这个地区的电影,她们那个时期就穿着用着很现代啦。 |
|
无法救人无法自救。 |
|
拍的太好了,不知道叙利亚还能不能守得住以色列的进攻。 |
|
international day of solidarity with Palestinian people |
|
中东一直在战乱。。。 |
|
屠杀哪都有 |
|
影片进程很慢 少女Fraha的视角很窄 给到我们看战争和历史的空间却很大 结合当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局面 … 只觉得唏嘘和心痛 还有多少孩子需要来这残酷世界如快闪般走一遭 什么也留不下 什么也带不走 |
|
很简单生动的新人作,虽然处理方式简单粗暴,但或许在1948年的村庄,战争的到来就是这样的无可预测和措手不及。主角的成长虽然刻意,但提供了非常生动的演绎,况且又是近在咫尺的旁观视角,情绪本身都可以代入到不同时间地点的境况中。 |
|
持续至今的现代悲剧。 |
|
剧情太单薄了,感觉剧本不够扎实,后半段一直通过Farha躲在仓库里通过缝隙看外面发生的事,虽然视角很有意思但是节奏就有点乱了(?)但是即便完成度是相对比较低的我也愿意加一星,因为这样的故事光是in an Arab perspective被讲出来就特别重要了,我还是很sentimental的中间看得默默流泪,真诚地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祈祷 |
|
颠倒黑白的电影,地中海东岸从前六世纪开始自古以来就是希腊人和犹太人的土地,时至今日,从拜占庭到米立都再到阿克,底比斯的大片国土依然被撒拉逊人窃居 |
|
按理说作为电影不应该五星。但这是少见的从巴勒斯坦人的视角看到的Nakba(1948年巴勒斯坦浩劫),这份记忆不会被抹杀,我们决不允许。在巴勒斯坦再一次遭到以色列屠戮的今天,我尤其推荐,Farha的故事就是巴勒斯坦民族的缩影。更何况这边豆瓣的“文艺装x犯”清一色贬低这部电影,甚至指责这部相当符合史实的电影是“不符合常识”,只能说面对这样的“乌合之众”(对,就是这些人时常喜欢指责广大群众的那个词)不给五星都是没良心了。 |
|
密闭空间中的情绪渲染还凑活,但叙事和意识形态太老套了 |
|
不怎么好看 |
|
开头的法哈那样开心地憧憬着城里的校园生活,到结束时她失去了自己的爸爸,朋友,以及上学的机会。都说电影没有新意,我觉得导演意在通过法哈的视角让观众感受战争的残酷,借用短评中看到的一句,与其拍精致的玩意,不如拍粗糙的现实。 |
|
作为一部电影乏善可陈,但若代入那个年代,战争的确能毁灭一切,包括人性。 |
|
20221023 |
|
了解巴勒斯坦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这部片子拍得有多宏大却又具体。片尾的解说令人心碎,女孩逃到了叙利亚,那在那之后呢? |
|
@HQ |
|
鬼子进村的简单粗暴叙事让我难以相信它的诚实,简直像抗日神剧。我还是少看网大多读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