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是把战争当做英雄主义进行大肆宣扬的,凡是不分青红皂白把人送上战场的,凡是鼓吹战争精神的人,都应该下地狱。 |
|
年轻人都来看看,那些老家伙们编出来的谎言,千万不要上当啊!!! |
|
你渴望战争的唯一原因,是你没经历过战争。 |
|
政治权谋者为一己私欲发动战争,送愚昧天真的爱国者上前线当炮灰。 |
|
给狗扔一块肉,肯定会被叼走
给人一点权力的话,他会变得野蛮 |
|
这一版把战争的虚无描绘到了极致,可以说只有两类场景:士兵们像机器中的齿轮一样呆滞地端着刺刀冲锋然后被割麦子一样撂倒,或者枪炮声暂停时士兵们恢复人类情感有说有笑去老乡家偷鹅。朋友情谊和军国主义狂热一笔带过,高层的奢靡和狂妄也只是作为反衬战争的蒙太奇登场,整个电影的唯一主线就是战争本身,反倒比我们的父辈多了几分“德国味儿”——更加克制、更不滥情,只要描写战争本身就可以唤起对战争的厌恶了。整个观影过程中没有泪点,也没有(过度)血肉横飞的大场面,只是一直吊着一口气咽不下去,这种拍法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流,看多了把爱情亲情友情、战前多美好战后多惨淡这类桥段像工业香精一样生产并添加的好莱坞战争片,还是来点纯粹的生理性厌恶吧。 |
|
Movie of the Year. “坦克在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中被首次使用”,这是多么平淡无奇的描述。但当电影中坦克压向了战壕,年轻的生命转眼消逝,我坐立难安,我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可惜影厅的视音效果超凡绝伦,我不能假装这一切不曾发生。残酷,冰冷,绝望,战争从未改变它的面目,但我们的历史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心甘情愿地为它摇旗呐喊,甘愿做它的信徒。只是不知道,他们最终会在酒桌上操纵他人的生命如棋子,还是出乎意料却并不意外地死在回家的前夜? |
|
#TIFF2022 配乐特别震撼 尤其影院效果 青春懵懂的少年刚刚毕业就被国家主义洗脑 送上了犹如绞肉机一般残酷的前线 无谓的牺牲持续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刻 一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然而战争狂人们还在不停地把无辜的青年送上前线 这样的电影依旧意义非凡👏 |
|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看完 结束以后陷入巨大的虚无 |
|
主角因为战火或意外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亲爱的战友,而他本人靠着运气苟到停战前夕却最终没有踏上回家的归途。无人生还,众归于寂。从德国人的视角讲述战争,没有荣归故里大团圆,只有恐惧、愧疚、耻辱。导演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的访谈中说,“There is nothing heroic or glorifying about war”。 |
|
比战场厮杀更为残酷的是战争的荒诞性,你不知道为谁而战就冲上了战场,想要去杀死素昧平生的敌人,然而战场上没有英勇杀敌的战友,只有吓得屁股尿流的士兵,最后莫名其妙死在了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这就是廉价炮灰短暂的一生。 |
|
配乐很震撼。很多片段单独拿出来十分荒诞,但放在战时就很顺理成章。战争机器以血肉为燃料,扭曲了版图和人性。然而如此深刻的作品也没阻止二战的发生,此片也不会让鹅屋平息。无论怎样,愿世界和平。 |
|
你们看,他们好像一枚没有生命的棋子。 |
|
终于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可惜改得基本和雷马克的原著无关了,也抹消了属于西线无战事的那些微小又伟大的诘问。可谈的是深夜末场坐满了一半,有很多年逾七旬的老人结伴前来。邻座的老头聊天时说这也许不够好,但我们必须反复回忆欺骗青年的代价。 |
|
当下太需要这样一部优秀的反战片了。引用《父辈的旗帜》开头老兵的一句话:“只有那些从没上过战场的蠢货才会热衷于打仗。” |
|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每一部战争片的时候都在研究怎么才能在战场上合理装死 |
|
#TIFF220914 绝对夯实的技法,影片前段节奏太好了,搭配标志性音响真的紧张到心发慌。中后段有点拉,但一些煽情桥段处理的真的很好,不滥俗且印象深刻。整个观影过程都笼罩在巨大的虚无里,战场上你的喜好、抱负、愿望都不再重要,它与你是否勇敢,是否优柔寡断,是否在合适的时机举起了枪也都没有关系。它只存在于一张长桌的两端,中间是一盘过期腐朽的面包和悬而未停的几笔签字。 |
|
电影是好电影,评论区一众的要国人需要反思给我整不会了,看看新闻看看历史,近来百年到底是哪国在不断的挑起战争啊 |
|
如果我没看过书,我估计会给这部片子4星或者5星。作为一部独立的战争片肯定是很不错的,但是很多改编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太多。
1.电影里大家传来传去的是丝巾,原著是鞋子。丝巾的来源首先就令人起疑惑,他们为什么把一个不相干人送的东西当成了一辈子珍重的东西。而且也曲解了和法国姑娘的关系,那是一种真诚又粗俗的交换。而且鞋子是有实际用途的,他们每次都会念叨穿着真舒服。不要搞人为美化
2. 卡特怎么能是因为偷鸡死呢,开头偷鸡是因为饿得不行了,战争都结束了还偷什么?为了展示非战斗群体,非得这么安排吗。书里是战斗受伤牺牲的
3.“西线无战事”导演为什么会理解成达成停战协议后的进攻。这种事历史上确实是有的(各个战争都有),但是这么小概率的事件只会消解战争的残酷。原文中根本没解释西线无战事,保罗还死了的原因。 |
|
以后要是有人想要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应该把一大块地圈起来,然后贩卖门票,选好一个黄道吉日,把所有的国王皇帝和他们的内阁及将军们找来。
让他们每个人穿着内裤站在圆圈里面
手持棍棒打个你死我活。
看谁获胜那个国家就赢了。 |
|
有些电影,连贯流畅的像是一天之内完成的。有些电影,则零散的像不匹配的零件组装起来的。 |
|
改编太多槽多无口,而且在我看来全是画蛇添足,去菁存芜。结尾更是究极离谱,以书里男主死亡前的疲倦劳累,死亡时的平静幸福,对战争的理解,对父辈和上级的失望,很难相信停战前一刻钟他还会因为将军的一句命令,作为战争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去主动杀人,就算必须上战场,还不能慢慢悠悠拖过这15分钟?这种情节根本没必要设计出来。
很遗憾未来四十年都不会有一部《西线无战事》的翻拍了。 |
|
#TIFF2022 那三声鼓点从开头到结尾每一下都打在我心上。其他看的tiff电影放完后大家都是一致鼓掌,刚才凌晨结束放映时厅里一致的保持沉默。顺便quote一下不知道为什么记很深的一句:"I think it is more of a kind of fever. No one in particular wants it, and then all at once there it is. We didn't want the war, the others say the same thing--and yet half the world is in it all the same.” 开始之前主持人说德国刚刚决定了送这部去评奥斯卡最佳外语,那祝好运。 |
|
在高层眼里,一线的士兵不过是一道命令。每次场景的转换都是巨大的反差。有人为了两个鸡蛋送命,有人在埋怨蛋糕不新鲜。有人大口吞着污水,有人厌烦大块肥肉丢给狗。你让我们下跪,还要我们高喊“伟大时代,甚为光荣” |
|
老版《西线无战事》是永恒的经典,它明显超越了时代,和《翼》一起成为了后世战争片的标杆,数不清的战争片(尤其是越战片)里都有老《西线》的影子。可惜的是,虽然新版《西线无战事》有着更先进的技术、更高的成本,但以对主题的挖掘、戏份的构思和执行来评判,新版《西线无战事》只是无数部大同小异的当代量产战争片之一。 |
|
因为太喜欢原著了,所以有些失望,对比设置得过于刻意.. |
|
战争永远不会改变它的本质:平民绞肉机 |
|
你洗完澡,换上睡衣,吃着刚点的披萨,喝着蓝带. 屏幕内的世界再残酷,你也不会闻那血腥味. 地狱一般的场景,完美的构图,是来自远古众神的凝视. 美学震荡你的泪腺,照明弹落入地平线,枯树就像独特又扭曲的灵魂,士兵们只有在战争结束后才能注意到空气中的灰烬,感知之门才会被打开. 屏幕那边就是你的西边,那边一片宁静,了无战事. |
|
这版西线无战事和老版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没有了开场的激情澎湃,没有了战场的上成长的弧光,没有了回乡时的内心纠结,最后保罗死于无味的拼杀中,当然没有了那只小蝴蝶,也就没有了人物,没有了灵魂。
战争的残酷只停留在视觉上,没有了战争内核。
视角不再是保罗,而是导演视角,于是只只剩下单薄与浮夸。极度失望… |
|
人命如草芥,每个时代都是一样 |
|
分三天我看完了德国人新拍的《西线无战事》,很精彩的作品!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争,各方无所谓正义或侵略,本片反战的主题表现得非常突出,四年中“西部战线”的300万年轻的普通士兵的盲目牺牲,就是巨大的人类悲剧。对比了1930年美国人改编拍摄的电影和1979年英美拍的电视电影,这回是德国人自己拍的,是部好电影,有许多新的创造,摄影精彩!特别是在俄乌战争期间网上影院公映,全世界都会有热烈的反响。 |
|
大多数德国士兵是善良的,在占领区看见姑娘走过也不会动用武力强暴,而是去追求。去偷法国农民的鹅来吃被发现了也只会逃跑不会拿枪抢劫。死了300万士兵仅仅为了把战线在几百米里推动,爱国的年轻人真的被职权者当工具一样使用 |
|
在几个版本里,主角的死亡是有些许改变的,本片相对强调了死亡是被战争注定的命运。被战争捉弄的士兵和站在办公室里作出决策的权力形成对比。
影片整体观感很松散,没有突出的人物和事件,或许创作团队太想要反战了,以至于变成了情节的累积,平庸得像流水账。另一个原因是,导演缺乏对视听的掌控力,对比《1917》很明显,后者依赖技术实现的系统的、独特的、令人沉浸的美学风格,对观众产生了一种震慑力量,在极致的残酷空间,被剥夺了呼吸的观众必然会思考反战的价值。
说不出有多久没看这么大阵仗的电影,世界在战争边缘,它自然多一份当下的意义。不管未来怎样,一定记着,无论什么宏大的词语、目标,都不值得我们为战争付出生命。 |
|
不理解豆瓣8.7分怎么来的,综向比,和历史上的战争片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横向比,和《敦刻尔克》《钢锯岭》之类的片子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那个配乐,服了。 |
|
几近完美的一战战争片,把战争的沉重和伤痛表达得淋漓尽致。影片对故事节奏的把控很稳,配乐和摄影更是锦上添花,三声鼓点敲得人心颤。剧情并不新鲜,但情绪渲染得很好。从对战争充满向往的新兵蛋子,到逐渐体会到战争的残忍。恐惧、疲惫、痛苦,一步步侵蚀着几位主角。同样的情绪也一点点影响着观众,直到令人唏嘘的结局。战争中没有英雄,愿西线永无战事。 |
|
好的战争片内核一定是反战。但很多国内战争片只有对战争的迷恋…… |
|
疯狂的,贪婪的,愚蠢的,可悲的,如地狱一般,却永远在循环 |
|
和最经典的1930版相比,新版就显得像是一部色情片一样让人毫无印象,毫不客气的说,这就是取其糟粕去其精华。
旧版中的大量的桥段在新版中被删除,参军后性情大变的邮差,为战争而狂热的民众,煽动着一批又一批懵懂学生涌现战场的学校老师,这些桥段的消失让整个电影开始像一篇命题作文一般刻意且廉价。
我不是很清楚导演和编剧对原作有怎样的理解,影片中大量唯美却毫无意义的镜头,显然能让那些吃饱了撑到没事干的文青感动到一把鼻涕一把泪,但如果就这样把这部作品拿去当成讨好他们的玩具,那这部电影就如同开头所说,变成了一部如同色情片一样的庸俗产物。
|
|
真正的反战电影应当是看完后让人倍感惋惜心痛不已,对战争才能产生畏惧。看完后如果让人热血沸腾兴奋至极,那不是反战片,是纳粹。 |
|
有人为了两个鸡蛋送命,有人在埋怨蛋糕不新鲜。有人大口吞着污水,有人厌烦大块肥肉丢给狗。你让我们下跪,还要我们高喊“伟大时代,甚为光荣” |
|
Every age has its innocents who fight for nothing and die in silence. |
|
愣是把《西线无战事》拍成《无依之地》,导演也是挺有性格。1930版当中精妙的台词消失不见,华美的中近景群戏也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看似精致实则刻意的冷白描处理,大全景拍的那叫一个漂亮,那叫一个工整,那叫一个鸦雀无声,尸横遍野,可是你他妈别往里面塞谈判的戏啊!这边情绪刚烘起来,那边就给你按下去,明白、知道、清楚您要给一个前线和后方的对比,突显战争的无意义和人为色彩,但实在是太割裂了,那可真是一步一回头的拍法,生怕别人觉得自己煽情,再加上那廉价的单音节无限循环合成器配乐,塑料味儿一下就扑鼻了。结尾已经不是画蛇添足了,都快给蛇套棉大衣了!就这么一个低配《1917》把观众老爷们给看嗨了,什么反战神作各种词儿就全来了,咱就说别整天跟着影视剪辑号瞎几把吹,有时间抽空看看原版,看完再给自己俩嘴巴,一点都不冤。 |
|
好的战争片一定是反战的,巨大的荒谬与幻灭。 |
|
情感临摹能力的全方面倒退。
说白了大部分人喊着反战实则还是来这种空洞片里找亲临实况战场的快感,纯jb扯淡。 |
|
【C-】倒也符合最初的预期:工整且适合冲奥的学院派作品(但感觉学院派大概率对本片无感)。序幕中围绕炮灰军服所展开的视点旅途是影片最成功的现代化改编,也是唯一可被称赞的部分。随后便再无亮点,视角与情节的占比编排共同走向失衡,只剩工业模式下的单调反战语气。调度更是难以支撑起全片,充斥着平庸的大远景和意义不明的静态构图。角色成长过渡的跳跃更是暴露出主创们对反战思考的回避态度,臃肿不堪的结尾便是证明:保罗之死的改编完全就是影片最大败笔,由诗意传递的悲剧被降格成戏剧性的续命表演,糟糕透顶。似乎只剩主题可以为之开脱,狂热情绪被钢铁履带碾碎的场面直白有效,但也极易堕落成空洞的感官尺度陷阱。 |
|
一战死亡一千万人,二战,光苏联,就死了2700万人! |
|
影片拍得很精良,尤其是镜头,视野广阔,很有质感,颇有感觉。不过导演也就停留于此,他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展示,展示战争的残酷。叙事不流畅,且有气无力,似乎只是为雷马克的小说配上画面。配乐非常奇怪,选择这样的音乐,还不如安静一些更好。 |
|
到底是谁虚伪,谁在用别人的生命去证明自己的存在,谁在用尽一切权力彰显自己的身份同时也释放内心的恶魔。伟大、荣誉、尊严,是用来欺骗单纯青年的话术,一切最终都归罪于幽闭之处的人性。我们永远都不要相信权力,永远都不要忘记内心的声音。作为一个普通人,不经会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担忧,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温和了,可斗争和厮杀却以新的形式在不断出现。永远反战,永远需要战争片。 |
|
细节很丰富,死人衣服重新缝补给新加入的士兵(连名字都来不及撕掉)、冒着被枪击的风险偷鹅,偷了两次(第一次成功了,分鹅肉吃,其乐融融;第二次没成功,偷了鹅蛋,被小孩打了一枪,一路背到营地,死了)、坦克的出现像怪兽来了(地动山摇,老鼠成群逃跑,看着坦克从头顶压过)、女生的内裤(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接手)、人死后作为人身份的只有半块小铁片;很写实,让人有切身的痛感、肮脏、寒冷和残酷,人的命运在战争里完全不受控,和你正说话的人可能突然就没了,你不知道你会何时死或怎样的死法,主角的那张脸从军后就没有干净过,还被按在泥泞里差点死掉,冷的发抖时最好把手放进裤裆,最后主角团全员阵亡,无一幸存;很克制,克制到只展示人在战争里真实处境和状态就足以打动人,连煽情的机会都不给,配乐里的声音让人心颤。 |
|
士兵直愣愣向前冲,上一秒如狼奔袭,下一秒如丧家之犬般溃败奔逃,哭爹喊娘。看着屏幕上极具观赏性的枪炮轰鸣、战火纷飞的场面,心中没有什么热血沸腾,只是浑身笼罩着寒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