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ra Nair生涯中的第二部作品,也算首次闯美—结果当年不仅在水城分走剧本奖,为十年后的擒狮埋下伏笔;还在里面让自己的女儿作为饰演Mina小时候的童演“出道”。三十年后的大选年,它又再度因为当中涉及的话题,被人们用新的方式想起,还是挺值得的。这个跨越非、亚、北美三大洲的故事,尽管表面只是一个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式,跨越种族守护真爱的故事;但加入了乌干达驱逐亚洲人的史实背景下,还为几乎每个角色都着墨了更深奥的背景—这些异乡人,在另一个国度,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谋生方式;也关于身份认知和对故土始终挥之不去的牵挂。对文化方面的展示无比珍贵,但话题太宏大又太多,在时长中显得有些狼狈局促。 |
|
就是女儿的爱情线和父亲在乌干达的剧情线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爱情故事会把重点从剧情部分拉走。 |
|
生在非洲从未去过印度的乌干达印度人(祖辈被英国人带去修铁路)/生在美国从未去过非洲的美国黑人,作为家庭一员被看待的东方人/作为个人的西方人但同时又被视为不可背叛的黑人群体之成员,讲得比较少的一种身份认同矛盾,说深不深说浅不浅的一个爱情片。 |
|
虽然大家都是有色人种虽然大家都是弱势群体其实他们之间照样存在着歧视甚至更甚。对于这些没有根的人来说,或者影片中的那句台词才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我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PS华盛顿真是太性感了,在那些魅惑的色彩之下简直令人窒息。。。 |
|
竟然被我找到中字资源。女主一家其实是生在乌干达的印度人,从没有去过印度,非洲就是他们的家园,却因为自己的肤色被驱逐出境。男主以为自己是黑人被歧视,其实反而是这印度人一家对黑人的感情太深了。很打动我的一部电影,特别是女主爸爸的故事线,泪目很多次,另外最大的看点当然就是Denzel Washington(的裸体 |
|
印度人、非洲黑人和白人的历史交融错综复杂,结局跨种族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佩服萨莉塔·乔德霍里的勇气,魅力谈不上,倒是丹泽尔·华盛顿演技精湛,用如火纯情评价并不过分。 |
|
华盛顿的戏份太少了 |
|
想讲的内容太多 故事就显得有点散了 |
|
满分音乐满分画面可惜我又在情伤cnm |
|
子一代的结局有点草率、缺乏后劲,反而是处于背景和支线里的父亲的弧光更加美得荡气回肠,可能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架构在探讨如此复杂的殖民史与移民史时略显简单了。但同时也可以理解导演为什么把重心放在印度人 twice removed(英文中remove一词用在这个表达里真是妙极)的女儿身上,将年轻女性的情欲作为主体,呈现这样的情欲作为处理代际创伤的另类方法。 |
|
没看下去 |
|
6/10。叙事用两代人的视角反思肤色主义和无法治愈的离散,序幕中杰伊被迫带家庭逃离乌干达,因为独裁者阿明将非洲经济的困境,归结于殖民者输入的印度劳工,这些棕色人种比黑人等级高并享有特权。杰伊强忍泪水时,镜头捕捉到这个家庭郁郁葱葱的花园和这个国家绿色的山丘和田野,和许多被驱离的印度人一样,杰伊到美国南方经营着汽车旅馆,他写信向乌干达新政府情愿归还他的财产,但这些同样背井离乡的印度人,却歧视祖先被奴役的非裔美国人的肤色,米娜的反叛打破了这种种族边界,她和德里特里的相遇是一场爱情碰撞带来的追尾事故,在一些甜蜜的画面中,两人跳舞跳的汗流浃背,在深夜电话闲聊,还有约会时,闯入酒店房间的爱管闲事的叔叔,和电话里嘲笑米娜丑闻的婶婶,这些通俗剧的陈词滥调,都不如米娜对自由成家的要求震醒杰伊对家乡的渴望来得动人。 |
|
human migration really is just collateral to the zeitgeist politics.. denzel got mad rizz... |
|
非常适合最近看的电影。歧视不只是白人歧视有色人种,每个种族的人,甚至每个地区都有一定的排外性,不要妖魔化一切。 |
|
到结尾父亲的身份认同冲突线看起来最完整。当年的Denzel Washington真的是, daaaaaaaamn. |
|
看的第二部印度裔美国导演Mira Nair的片子,美国电影协会定义为爱情片,其实还是一部种族片或者叫平权片,Mira Nair实在堪称电影界的Toni Morrison。ps.1972年独裁总统阿明上台后推出一条法令,限定90天内所有亚裔居民无条件离境,那个时间乌干达绝大部分的亚裔都是印度裔,他们中有的是印度一代,也有的时候印度二代,早前很多印度人被当作劳工派遣到乌干达为他们修筑铁路。整个故事就是这么开始的,乌干达的印度人被驱逐出境,有的流落英国,有的辗转去到美国... |
|
战争、移民、跨种族、父与女、两代人,印度裔与非洲裔的肤色爱情,不仅是个人选择更关乎身份认同。相比年轻一代拥有行动的自由,老一代的身不由己令人神伤。 |
|
很有意思的题材,indian diaspora 和 african diaspora。感觉对人物的身份认同可以做更多的探讨,这样的话可能会更深刻,而不是只停留于爱情故事。 |
|
Diaspora |
|
跨种族之间的爱情,片名马萨拉其实就是印度一种用多种香料混合起来的调味料。CC标准5月24日即将发行全新修复2K Blu-ray。 |
|
这部片的摄影对色彩的画面把控是真棒.同时代的港台导演也拍过类似的人在北美漂浮的一群华人群体,一样得迷茫和酸楚 |
|
印度、乌干达、美国,没有一个地方是Mina一家的“家”。 |
|
乌干达、密西西比;非洲亚裔、美国非裔、美国亚裔;印度离散人群和地理印度的悬置。 |
|
这个deep south的非洲流亡的印度裔的生活还是挺有趣的,前半程很不错,我觉得算不上风情画而像是一个金黄色的梦,这个色调舒服得不真实,但是后半部又是私奔又是种族之间冲突的drama太难顶了,这部最有趣的是从头到尾镜头都100%锁定黑人和印度裔,白人角色几乎没有 |
|
米拉奈尔让我明白了拍电影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干的事。它所需要的阅历、智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感受能力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源,没有足够的天分和长期的积累是不可能拥有的。
这部片相比她的处女作还是显得平淡了些,不过也不乏一些颇具巧思的桥段,片尾曲也很好听。 |
|
关于文化和族群认同。吸引我看的点纯粹是“以乌干达暴君阿明驱逐亚洲人为背景的电影跟密西西比有什么关系?”最后几分钟老感动了 |
|
上课老师放的,幸亏英字,要不又是听天书的一节课。觉得导演节奏没有把握好,本来可以将故事讲的更加深入透彻。课堂上的美国同学对小情侣的结局持保留态度,觉得离开密西西比两个人也很难有完美结局,我却觉得这个阻力小于黑人和白人,应该会有HE。Denzel Washington真心耐看,可惜女主有点欣赏不来。 |
|
三星半。一个乌干达的印度家庭,因为阿明引发的战乱逃离到了美国,女儿和密西西比当地的黑人小伙子恋爱了,但一心碎碎念要回到乌干达的父亲强烈反对这段恋情。最终有情人历经各种考验终成眷属。那么错综复杂的种族、国籍、肤色…的问题,却处理的有些潦草,没能对升华主题加分,有点可惜。 |
|
女性导演,有色人种,身份认同,当代不得不玩的这些玩意儿,被91年的该片甩出的三五条街起码 |
|
没怎么看懂的说,好复杂的情节。应该是黑人的认同吧。好复杂。 |
|
sarita choudhury |
|
以爱情为媒介,将美国社会中的少数族裔体验并置(印度裔及非裔美国人),以密西西比及乌拉圭为线索,串起两种离散经验—亚裔非洲修铁路(印度-非洲-英国-美国)与非裔美国人的“未知”来源,并表现两种少数族裔文化。不足之处在于想要处理身份议题的意图过于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人物和剧情,导致“爱情”这一关键缝合工具没能立住。 |
|
喜欢 |
|
不懂你們這些莫名其妙死去活來之人 |
|
Just eye fucking each other the whole film |
|
👍 |
|
女性导演的电影,细腻而动情 |
|
故事还算完整,处处感觉到投机而不是真诚。 |
|
#不推荐以后给女儿看 女主选的太尬了 |
|
如果从乌干达的印度移民的经历这一点看,就能理解主人公一家的心理脉络了。身份认同和种族问题。 |
|
唯一的亮点就是年轻的丹泽尔华盛顿和非洲配乐 |
|
两个小时的电影太满了,感觉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流放、乡愁、种族、爱情…主题太多,导致观看的过程中一会儿觉得很沉重,一会儿觉得很俗套,一会儿又很愤怒。电影里Mina父亲Jay塑造的最成功,他在被驱逐前后经历了社会阶层的改变,乌干达时期的他较为富裕,处于阶层较高的位置;而在美国时,他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所以电影里他所展现的乡愁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我感觉这一部分的主题通过Jay的演绎是非常不错的。 |
|
弱势群体青年间相爱的故事...具体内容倒是记不太清了,不过倒是记得这是丹泽尔华盛顿早年难得的青春爱情片。 |
|
Shorter would have been better |
|
90年代印度国际导演。米拉 奈尔。主人公是一个印度女人,爱上了非裔美国人。无资源 |
|
第一次看来自非洲的Indian disapora的故事。印度群体和黑人群体的幽默撞到一起蛮有火花的! |
|
课上看的,没字幕导致好多台词没听懂。。 |
|
直译名玛莎拉,乌干达-印度裔*美国黑人,哪里是家乡? |
|
移民与身份,minority里的阶级划分;吾爱所在是家乡,不过结尾有点太“顺”了,简化且模板化的爱情没能打动我 |
|
父亲的故事线ok 喜欢导演对identity的剖析 但是女儿的爱情线有些乏善可陈 Romeo and Juliet的剧情 一部电影想表达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