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太理解这片为啥要拿到院线上映,从艺术价值、商业价值两方面讲,都是放在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更合适啊。电影院还是需要有更加电影化的展现形式,不是拿电视纪录片素材重新剪辑就能达到的。 |
|
这部纪录片拍的是人,是人在故宫的生活,鲜活的生活。#人修文物,文物修人# |
|
《我在故宫修文物》首映礼,好多漂亮妹子,从二楼冲下来对着故宫的老师傅尖叫呐喊。这TMD才是生活。其实这部电影没有渲染情怀,情怀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两天的鸡血,对这些师傅来说却是一辈子的生活。 |
|
点映+见面会 纪录片剪辑而成,没有新的素材,看过纪录片会觉得没啥必要再看。这片的剪辑对没看过的人又不太友好……碎到人物单薄甚至有些就路人了,算不上是好的群像片。国内纪录电影还差很远啊~ |
|
中规中矩的纪录片。没什么亮点和才气。空镜头和猫的镜头过多以至于有点喧宾夺主。没去过北京故宫(倒是去过台北的),没看过剧版也不想看。整体就是很一般。还是喜欢拍摄更加艰难持久、题材更加敏感现实的独立纪录片。 |
|
原以为只是对三集剧集的简单剪辑再加工组合,看完发现并不是这样,电影版有不少的新场景和素材,十分惊喜。除了所谓的匠人精神,生活化和人情味也是这片子带给观众的又一个印象,而且真的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看的一部纪录片,抛弃了旁白,而全用采访叙述的方式也是十分成功。总之还是要推荐下。 |
|
3星。如果之前那三集纪录短片我可以给3.7星的话,这部简直就是那三集的精编,而且还剪的有点乱。“短片剪辑+去掉旁白+来点文艺的空镜头”这种赤裸裸的偷懒方式,我很想用“圈钱”来形容~和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异曲同工。没必要在影院上映嘛。而且片尾那段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演讲,想法很好,太刻意。 |
|
三星半,其实相比原版比较任务式的科教片方式,倒是更喜欢电影版的剪辑方式,比较放松和随意,更多去关注人,讲他们的生活日常,玩玩猫,打打杏,是一种生活或是工作方式。成为原版的一个补充,关于他们的另一个侧面。 |
|
期待过高,无甚惊喜,倒是一些空镜头很喜欢,如打杏,逗猫,小鸟啄食。 |
|
比起电视版对文物修复的娓娓道来,电影版显然更乐意将重心对准背后的人。遗憾的是显然体量压倒内容,匆匆而过的节奏令每人都是蜻蜓点水。如修复师所言,格物,已是观心。说好了文物的故事,便是说好了人的故事。不必为了拔高而拔高。四星致敬匠人匠心。 |
|
电影版这鬼剪辑,当自己拍小森林啊……当然谁要是找得到王津老师年轻时候的照片麻烦发我一下谢谢! |
|
题材有趣。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时发现人家都会给文物配一个修复前后的对比照,还感慨过日本人尊重幕后功臣,能有这系列片子意义大于质量本身了。 |
|
和片子表现的那样,这个工种是寂寞而无趣的,却能在平淡里找到最深层的荣光。作为纪录片,电影的表现手法还是太散淡了。好爱那些钟表。 |
|
想打十星!何况还有那么多猫! |
|
素材是好素材,可导演不是好导演。不是把访谈拼在一起就是纪录片的 |
|
匠人精神 世外桃源 |
|
虽然是三集的浓缩版,没什么新内容,但是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故宫,就已经很满足。时间在故宫细水流长,岁月可好。 |
|
不能做一只在故宫里晒太阳的猫,做一个能在故宫工作(每天下午5点准时下班)的人也很幸福啊。 |
|
没看过剧,电影拍的很讨巧,不讲枯燥的修复细节,甚至连故事都不讲,只讲一些轻松愉快的日常。 相对封闭的工作和绝对封闭空间使得整个片子呈现出八九十年代的大院生活的独特气氛,而且这种气氛排除了鸡毛蒜皮的烟火气,只留下了恬淡纯净的美好。 当剧,甚至当短视频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让我走进影院看这个,太单薄了,量不足质不够。 |
|
和剧版在故事上差异不大,但电影化程度挺强的。 |
|
你在故宫修文物,
太和门前骑单车 ,
你在故宫喂御猫,
还打皇上的杏子,
小隐日本做匠人,
大隐故宫调糨糊,
西三所里日色慢,
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事不要讲闲话,
哥窑盘子碎八瓣 |
|
虽然有添加一些新的内容,但是大部分画面还是出自3集纪录片里的。纪录片本身已经很碎片化了,剪辑成电影后更加的碎片化和没有叙事的逻辑。故事虽好,但还是做的太不用心了。 |
|
尴尬的“一地浆糊”感,源自毫无重点的时间线、碎片而意义不明的台词,但又被文物本身的展示和频繁抢戏的猫冲淡。比电视版本差很多。只能说故宫坐拥文物这个传播宝矿,浪费性挥霍自己的方式很奢侈。再强调一下:猫很萌,加一星。 |
|
12/26@珠影GCC 3- 年初看过剧集,电影版炒冷饭有点凶,目测七成+素材是重复使用/重叠的,新料显眼是去年石渠宝笈和片尾校招。姚谦操刀的音乐小清新钢琴满到俗,廖庆松剪辑也是松软。新加糖水大片式空镜与远景也并不能让情怀加分更多。总之科教性降低许多毛躁不减反增,撸过剧集的无需再浪费时间。 |
|
总集篇本身就很赶,又添上了许多电视版剃掉的边角料,整体显得比较散。优点是取消了旁白,更多让业者们自己讲述感悟,更贴合标题中主语的“我”。而且相比电视版重点突出的忙碌,电影版则是多了分宁静以衬托那份古色古香。 |
|
制作规模上来了,几处吸引人的情节都保留了,反而失去了电视版纪录片的灵气。剪辑略显凌乱,音乐时常让人出戏,猫和片尾麻雀等几个镜头有些文青的趣味 |
|
比不上电视剧版,太散了。 |
|
三星半 还是喜欢的 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绪都是我想看到的东西 只是说的确并不觉得这种质感适合上院线 惊喜的是音乐做的不错 |
|
把三集的纪录片,凑成一部电影,剪的还是碎了一些 |
|
安安静静,匠人的慢生活 |
|
优点:按一日的时间顺序拍很有意思;空镜非常美,生活气息很浓;格物致知和在故宫几间平房上班两段真是感人。缺点:前十分钟铺陈非常混乱,看到电视版才知道,原来素材都剪到那里去了... |
|
没有电视版本的脉络清晰 介绍清楚 人物多但表现得片面 很散 旁白没有了 很多能补充介绍的内容没有展现 但内容比较电视版来说七十以上算是新的 不算太成功 但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感觉电视版表现老一辈的师傅和传统修复技法多点 电影版展现年轻一代和科技发展的影响比电视版更多些 |
|
纪录片于电视上看可能觉得很有趣,但是换成电影院,就难免感到失望。 |
|
三星半。看完影片,我最想做的事情是在故宫里骑自行车,到处溜达。和一般同类纪录片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该片拍的是人——这群在故宫工作生活的人以及故宫的人间烟火。一个“修”字,故宫不古,文物不死,这座城,那些物,因人而活,气息蔓延。但,我总觉得影片还可以更丰盈。 |
|
没看过三集版的会觉得突兀,看过三集版的会失望…… |
|
纪录片的质感在于生活感,面对文物的修行也是一种生活,有鸟,有猫,有虫,有花,也有果。 |
|
修文物不仅是修物更是修人。观看的时候就如同在修文物,没有点耐心或者坐不住是不行的。或许因为日常化的设定所以全片显得有点散,但是正因为这种日常化的处理,才更显得修物做人之难 |
|
众筹圈钱 |
|
说白了就是粉丝电影,和极限挑战电影版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分数高纯因为受众自带优越感。 |
|
清华点映。我也喜欢中国历史、传统工艺,我也崇敬工匠精神,我也理解你们把修复师们当明星追捧。但从纯纪录片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无论内容还是手法都没什么突出之处吧…… |
|
“当我在这里
当我在这里
当我在这里
以手编织着时光
温柔磨亮了沧桑
偋息在凝望的语境
今夕是何夕
当来不及传递的钟声响起
于是我们都发现了岁月的意义” |
|
已有素材下重新剪辑,在原有的创作思路下用另一个思路进行剪辑,造成了素材不够,剧情散乱的状况。整体是一个比较让人失望的纪录片 |
|
寂寞而无趣的职业,却能在平淡里找到最深层的荣光和价值。去年建院特展一直计划去趟,光溜嘴皮子了。唉! |
|
怎么讲呢?都说要练性子,可镜头跑来跑去,毫无定性,我就连具体一个文物怎么修复的相对完整的过程都看不到。修钟修到一半骑车出去买螺丝,这我也挺不喜欢的,总觉得能有不那么随性子的方式吧。每个人说得倒是都挺好听的。那些开门关门只让我想起“套中人”而不是条理。 |
|
镜头很零散,空镜太多,感觉没有分集版展现的细致……不是很能看下去了。 |
|
故宫IP!要一直支持下去 |
|
严重不推荐。一星给那些手艺人。纪录片拍得什么鬼,乱七八糟的,一手好牌全被打烂了。 |
|
五一劳动节特别看片之二:看完了剧集版,再来看下电影版。还以为是从剧集版里直接精剪而成的电影版,结果影像素材差异还挺多。虽然没有了旁白解说让纪录片更加生活化,但感觉没看过剧集版的可能对片中人物的某些言行不甚了解,也因没有额外说明交代,部分新素材里展示的部分事物其来龙去脉也交代不明,让我一头雾水、耿耿于怀、“几”思不得其解。虽然电影版整体有些走马观花之感,但看到文物修复人员们认真工作的样子还是觉得挺不错的。另外,唯美的电影版海报们所展示的“文物”并未在正片中出现呀! |
|
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它不算好,架构不严谨干货输出也很不足,不过大概也因为生活化和碎片化反倒让普通观众更容易接受吧,无论如何私心还是为这类片子在院线出现感到高兴。 |
|
碎到仿佛什么都没讲,你好歹设定哪怕一条暗线,比如展示书画、钟表、瓷器各一件的修复过程啊,只有钟表的修复完成了这一点,且完成得不太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