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作品分两种,一种是看了还想再看,一种是看了不敢再看的,搭错车就是第二种。作品中有亲情的温暖,更多是现实的挣扎,揉和在一起更显压抑。哑叔一生悲苦,最后连忠实的狗也留不住,抚育阿美长大是他唯有的幸福,而阿美却离开了他。看过这部电影的,听酒干倘卖无一定百感交集…女虽悔悟,亲却不待。 |
|
多么熟悉的声音 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
|
4- 工作vs 家庭+弃子调+忠狗情+寮民悲欢+暴力拆迁+商业社会对人的异化... 不知是否受那个时代音乐影响的缘故,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却没能很好地驾驭。故事嫌粗糙,词本也有优化空间。虽必要说主题曲是灵魂,前半却也明显存在滥用;讲述者变幻不定,难以使人代入。另,烹狗剥蛇是否要算限制级呢? |
|
隔十来分钟死一个好人,哭一场,这么烂俗的苦情戏码也没遮挡住那一代人的命运悲剧和吴念真的现实关怀,战争后遗症、海外流离、强拆,苏芮的歌声里包含了太多的愤懑。吊诡之处在于对商品社会的控诉,却只能通过最商业的方式才能表达。李利群那时还操一口台湾腔。 |
|
1 强拆至死; 2 玩摇滚穷死; 结论:落后台湾30年~ |
|
结局是俗气 也是催泪的,经典的老电影有那年的味道,虽然俗气 但是当那酒干倘卖无响起的时候,苏芮的声音让我不禁留下了眼泪 |
|
即便知道它的催泪模式,但当它上场的时候,还是能糊人眼线。其实如果理性些来看的话,不难发现编剧在许多苦情戏上挥洒的刻意程度,但如果说我的感情完全没有被触动,则必然是谎言。你不得不佩服黄百鸣对观众喜好的精准拿捏,虽然他不算一流编剧,但“平凡人家的儿女他日成为大明星,会如何对其家人”这种看似简单、却有着非凡思考性与想象空间的命题,一眼过去便已勾起无数好奇。而如果说这还仅仅是影片成功的起步,那么音乐便堪称影片成功的核心:永远不用怀疑那首经典对本片的意义。这种乐曲的筛选是教科书式的范例,直接把那些人改变或被改变的一生,彻底融进去视与听中,不经意间,便被感染。另外我虽无意在此谈及这种话题,但这讽刺却很苦涩,[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偏偏是那两个出品地和我所立之处这片地的最大矛盾点 |
|
养育之恩大过天,子欲养而亲不待。父女情,强拆,娱乐圈黑暗。一只阿美救下的小狗救了父母两人的命,动物有时比人有情。当年片中每首歌曲都流传甚广。满嫂什么命?丈夫,小舅子,儿子都死了!最令人介怀的地方是李立群31岁的年纪演完爸爸演儿子。 |
|
前三分之一接近无懈可击,用光、摄影、表演都好。剧本不错。后面比较拖沓。搁了多年一直没看的片子,老物有老物的味道,至少人家是在认真拍电影。大家谁看过《葛老爷子》的,也是相当不错,小时候看的至今印象深刻。 |
|
听着罗大佑、李寿全等音乐人作曲,苏芮演唱的一首首主题歌,又回到了那些青涩的少年岁月中…… |
|
最大惊喜:时隔好多年才冷不丁因为突然观看《搭错车》而后知后觉地发现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酒干倘卖无》的出处。另外,在1983年的电影里就有实打实的同志角色(虽然不太正面)也是够可以的。还有,据说狗狗的寿命是10~15年,然而阿美成年后,「没被杀反被养」的来福感觉依然年轻气盛没有进入老年时期?……电影故事戏剧性挺强,但一波接一波的情节转折却时常让我感觉有些突兀,导演的拍摄手法也觉得不及同届拿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小毕的故事》。……据说,1983年,《搭错车》在台湾五个月内八次重映,票房收入高达四千万台币。1984年,《搭错车》成为首部在大陆上映的台湾影片,在福建厦门、泉州等地连映3个多月。 |
|
都有那么多人说过阿美和哑叔了,我就说说满嫂吧。这个角色是故事里命运最坎坷的了,跟时来运转的阿美不一样,她先后没了丈夫弟弟,又没了唯一的儿子没了家,最后连哑叔都走了。她坐在台下听阿美唱歌的时候,默默流泪的样子真叫人不敢多看。难以想象这样的生活到底要流多少泪,吃多少苦。 |
|
最后一刻看到女孩在舞台上唱出酒干倘卖无,突然哭了。 |
|
难道流传的都是阉割版?怎么重看感觉节奏加快太多了,好好的片子,有些细节都被剪掉了 |
|
被“酒干倘卖无”这首几十年前唱片时代老爸就很喜欢的歌影响,今天终于看到电影,是部好电影。。。子欲养而亲不待,记得常回家看看,不要等失去后再来追悔莫及。。。 |
|
最惨的是邻居那个阿姨吧,死了儿子老公老伴,房子被烧被拆。剧情放在现在看太俗套了,有些地方看着好笑。吴念真参与编剧,多少带点那个时代台湾惆怅文人成长的影子。整个片子音乐演技都很好,吴少刚真是满脸书生气啊,很帅。那条蛇真的是吓死老子了。 |
|
"酒干倘卖无"催人落泪的人间真情,"一样的月光"中仿佛是对物是人非的无奈呐喊……苏芮演唱的一首首歌让人难以忘怀。手法现在看来即使或多或少显得老气和滥情,电影还是相当的催泪。片头让人印象深刻。 |
|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听着苏芮《酒干倘卖无》长大的我,直到今晚才看了这部电影,似曾相识的场景,此时此刻在这个特殊日子里,反而更能理解这个感伤故事——爱不一定与血缘有关,那些最亲的人们也许在别人眼中只是小人物,可是他们在你的心中永远无可替代,他们不会说爱也不够光鲜亮丽,却一直在你的身后默默关心支持着你……飞速的时代会改变很多,让故乡和年华老去,甚至让这样的故事显得老套,可无论1980s或是现在,同样的故事总是在人间一再重演。罗大佑的词曲很棒,《一样的月光》《是否》也很好听,在观看时不禁想起一个相似的春晚小品《父亲》,那还是个懂得反思与感恩的年月啊。还有,父亲节快乐。20200621 |
|
每一次看都热泪盈眶。从开场你对影片各种限于时代的宽容,直到最后20分钟,剧本、技法、语言、表演,把你卷进巨浪直拍礁石,台湾三十多年前拍的片子依旧触动人心,现在动辄上亿投资的电影市场里都是些什么人拍的什么狗屁东西。 |
|
帮朋友下载,下完后检查下是否OK,看的断续小点片段已经有落泪的欲望了,赶紧打住。当初看的时候的眼泪,不想再洒一次。20120612 |
|
就要掉下来的眼泪硬生生的给阿美的舞蹈给逼回去了 PS 我就说阿美和下一站幸福里面吴建豪的妈很像啊 没想到真的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 PPS 半个歌舞剧 PPPS 啤酒瓶弄成的房子太有特色了 |
|
新艺城在台湾最成功的作品,票房口碑奖项大丰收。华语影视圈的经典电影,虽然地位不高,但传播力,影响力,知名度巨大。一部典型的文本(编剧)>技术(导演)的电影,本片之所以如此成功,最大的功劳是剧本和音乐,故事写的很好,不仅是一部苦情戏,还添加了时代变迁,矛盾冲突也合理,让观众对于片中人物非常的共情。音乐就不用多说了,《酒干倘卖无》比电影本身都火,其实其余的几首歌也很好听。本片的导演是减分项,实力太差了,新艺城咋选的人啊?选了个这种人才?完全落后于时代的拍摄手法。金马奖11项提名然而都没有最佳导演提名,就知道多差了。如果这部电影换个好导演来拍,至少8.5+,影史地位都能提不少,一部如此火的电影竟然在华语电影史上地位都不高,就知道这个导演多么的拖后腿了。8分。 |
|
虽然主要讲亲情,但历史背景及变迁没落下;李立群真惨,演爸爸掉水里死了,演儿子强拆死了。 |
|
剧情明显刻意的为了悲情而悲情地发展,让人深感剧终人物悲惨的生活却很难更深的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那首主题曲“酒干倘卖无”从影片的第一秒钟就暗示了影片基调,而影片在发展过程中,主题曲时不时的回响而出,全片没有一丝的欢乐,被悲伤笼罩,这也是影片或许枯燥的地方,再苦的生活也有一丝小欢乐。 |
|
已经变成矫情的时代煽情。 |
|
勉强两分。这片儿的狗演员真是倒了血霉,小狗被往眼镜蛇身上扔(考虑到之前的镜头蛇牙应该被拔了),成年大狗被摩托车活活碾压(这个令人作呕的镜头在世界电影史上也算是罕见)。新艺城出品,所以摄影棚感较明显,主要是前面的眷村部分。剧情编织非常狗血,第一次叫爸爸的煽情点给的可够僵硬的,李立群一人演一対儿父子死了两次,gay制作人莫名其妙的假胡子和死老公又烧房子的双重暴击之类设置都足够粗糙。后半段的女主演艺路基本是苏芮歌曲的MV排练,这片唯一价值是记录了年轻观众不太熟的优秀歌手苏芮,至于主线的国军老兵后半落魄人生,活儿干的太刻意了。前半眷村生活的几处闲笔,倒还有些吴念真的体验在里面。 |
|
6/10。跟台湾那些节奏缓慢的生活流电影很不一样,情节设置习惯于家庭苦难题材的刺激性和动作性(狗咬死蛇、火灾、车祸和暴力拆迁),简而言之,这个故事在情绪宣泄上没有新意。惨剧效果来自对比强烈的符号,序幕出现一张桌子和空酒瓶,画面的物品变化从唢呐、鲜花、钞票和香烟又减少回唢呐,最终变成香烛台,既表明哑叔以收空酒瓶为生,也暗示他的落寞离世,当哑叔登上红色幕布搭建的舞台,在掌声中吹奏欢快的小号曲,灯光变淡,音乐回弱,战场上丢弃的唢呐被无数次践踏,正象征哑叔无力反抗外部环境的冲击;阿美事业的上升与人情的丧失也形成了苦情剧因果轮回的强烈对比,当阿美站在华丽的舞台,父亲和男友身影的叠印从画面消失,此时她憧憬的爱情和渴望报答的恩情逐渐消逝,她乘坐的豪华轿车与送走阿明的灵车在十字路口背向行驶,表现情同陌路的伤感。 |
|
这些个主角配角都是来比惨的吗?最惨的应该是满嫂,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家里不是着火就是被强拆!
这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
|
|
故事不说,这手法也太落后了吧 |
|
80年代苦情催泪弹之父亲篇。音乐绝对是最大的亮点,但使用上有点不加节制,倘若先锋到底做成一部歌舞片,也许效果更加出色。过分强调戏剧性的巧合,过分渲染底层的苦难,都是那个年代苦情片的特色,当时那么做还可以理解,今天的《暖春》还走这条路就有点落伍了。香港人负责硬件,台湾人负责软件的佳作 |
|
虽然影片本身也就一般,但是《酒干倘卖无》的歌声一响起,眼泪就下来了 |
|
重看修复版。这次用非影迷的角度看,观感很好。第一遍我觉得时代性强过艺术性,表达俗气且幼稚。重看却发现它蕴含的批判性及彼时台湾文艺圈的孤傲,当观众都追捧商业巨星,却没有人来关注平民的悲欢离合,有了这种思潮就有了台湾的民谣时代和新电影。这片的音乐摄影团队证明这是一部群英荟萃的划时代作品,一部完全能给最广大民众(而非影迷群体)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 |
|
相当过时又刻意,缩略版老派低智苦情剧的味道直冲天灵盖,配着那老式言情朗诵式风格的对白念法,尴尬得很;为了故意让观众全方位难受还反复用小狗的悲惨命运来折磨观众,剧组最好没有真的折磨小狗演员。不是所有拥有沉重主题的老电影都真的是好作品的,至少这部各方面都算不上,除了歌曲。剪成纯MV估计还好下咽一点(有一个场景完全就是老式MV那样的,看着相当搞笑)。 |
|
用底层小人物「群像」来反应几十年社会的变化与悲欢,如今看来有点煽情的父女情+「音乐录音带」式的推进故事发展手法也难掩饰编导的人文关怀,毕竟有那么多的时代金曲,也算在华语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
|
名气非常非常大,实际看来,情节像民国3040年代电影,完全处在前现代美学之下,所有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都是那么标准地为煽情服务。
最后也没升华,让一切苦难变得像个玩笑。结尾的舞蹈,想借优秀的音乐“酒干倘卖无”拉上去,可是看着台下坐着前男友、邻居大婶,我只觉得早干嘛去了,他们的列席和交往对女主角事业没有任何影响。小小一个台湾岛,面对这样善良且无欲无求的父亲和亲友,需要几年不见一面吗?
编剧上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哑父这个角色始终没有诉求,他对女儿当歌星一事,没有任何要求和阻拦,甚至愿意隐姓埋名。这就让女儿的逃避变得毫无必要,就是纯恶。既然影片题眼是“搭错车”,父的无聊和女的恶,就让这段感情变得荒诞可笑。
几首原创音乐倒是极为优秀和应景,尤其是在“先闻其声”,再看到其出处后,有一种别样的心情。 |
|
for a collapsed era |
|
八十年代消夏晚会。不免想起郭达蔡明的小品。主题多流水账,对于鉴赏力不高的八十年代观众来说这是好片子,对于怀旧的观众来说也是好片子。若按一般标准,这片可不怎么样。都是好听的歌,但滥用,反倒可笑了。 |
|
开片哑叔狎昵芝兰是动人处,这样举动的人物在电视剧里不可能被当做主角。阿明打小孩,小狗咬蛇,男生爱女生也是精彩。可惜的是后段只顾着“三破一苦”,手法全面投向电视剧。苏芮是巨星。哑叔的军号,李立群的山东口音都很有来头。小女生只负责做作,空洞乏味,远不及几位婆姨塑造得有血有肉。棍棒打死狗这种根本不人道的毁灭其实是编剧摆弄人心的心机。反观当下可见编剧并没有什么进步,而演员水准大幅度降低。2018年在韩国大邱街头,有人蹲在便利店门口用手机放《酒干倘卖无》,简直梦幻,那里是离《空山灵雨》取景地之一的海印寺最近的一站——也是孙越的作品。首尔的一个台湾籍同事和她的发小讲话是韩语夹杂着跑调的山东话——华人近代口音的流变 |
|
一听这儿时回忆的歌分数就能瞎打吗?这都什么玩意呀…把各种剧情往脸上砸就感动了吗?这星只能给舞台上那种强烈时代感的表演了。 |
|
之狗血之生硬之俗套,如同看完《音乐之声》后一拍脑袋拍了一部80年代版高配《逐梦演艺圈》。
有些老片历久弥新,但有些老片,只适合用防尘罩装好,放在老阁楼上,不然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偶尔撞见,都会惹出泪水连连——
不是感动,而是上头铺的尘太厚,激起了我的过敏性鼻炎。 |
|
"酒干倘卖无";"请跟我来";"一样的月光".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酒干倘卖无是酒喝完了卖酒瓶子的意思. |
|
6.28 那只是房子,不是爱,你也不懂得什么是爱。 |
|
沉默的哑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捡来的女儿,一辈子默默奉献,只求女儿能多陪在自己身旁,最后的愿望都没能实现。导演可以说是煽情手法,“酒干倘卖无”“一样的月光”的歌声很跟剧情,但是电影真的很打动人,义狗救主、不嫌家贫,家人一样的邻居、相互扶持,我最后哭得一塌糊涂,子欲养亲不待,多陪陪父母 |
|
很小的时候看的,当时完全没理解剧情,就记得这个咒语般的酒干倘卖无了 |
|
最大的问题,还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以如此短的篇幅涵盖如此多的人物以及如此大的时间跨度,实在有点品不出人生况味的唏嘘感。好在还有苏芮罗大佑李寿全的音乐,赋予了作品灵魂。心疼同时出演父亲和儿子最终均不幸身亡的李立群老师。 |
|
这样刻意做作的电影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注定会被抛弃(原来蔡明的小品出自本片) |
|
原来那个是孙越,泪眼朦胧看完的时候还想着他演地可真好.又听到罗大佑的歌了,那些遗失很久又从来没有在记忆中跑开的声音 |
|
《搭错车》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原本美好的亲情被名利金钱剥离的故事。该片的问题在于出品方是新艺城,编剧是黄百鸣。所以该片剧本的创作思路和大多数新艺城电影一样堆毫无节制段子,不同点仅仅是把喜剧段子换成悲剧段子。于是我们就在电影中看到演员们一个接一个的惨死,甚至连条狗都不放过。由于死的实在没啥逻辑,我一度认为恐怖片《死神来了》是不是受这片影响创作的。除了苏芮那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之外,搞不明白这片还有啥值得吹的... |
|
最後有點失控了。3.5星。 |
|
再看虞戡平导演的《搭错车》(1983)。除罗大佑作曲、苏芮演唱的《一样的月光》、《酒干倘卖无》等歌曲耳熟能详,商业片包装下蕴丰富主题,为家庭情节剧与歌舞片混杂。眷村空间的私密和彼此关照,想起李行《街头巷尾》(1963),某些歌舞段落似《西区故事》。涉及内战和暴力拆迁,最大受害者总是底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