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导演在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面向,很可能就藏在他最不典型的作品。 |
|
老爷子。大卫林奇是不是觉得自己以前造孽过多了。。。 |
|
18号公路和那个密西西比河桥我开过的! 老爷子的家乡也去过。。。 |
|
大卫林奇真的很极端诶,要不悬疑诡异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要不就像这种平铺直叙、不漏痕迹的表达方式,带给人的心灵震撼。整个影片节奏缓慢、仿佛是个老者,叼着烟嘴,深思熟虑后,才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在深夜里,头顶万丈星空,踩踏无边原野,徜徉于浩瀚无垠之中,共同听着哀伤又悠扬的音乐。。。。。 |
|
这是林奇最不林奇的一部。 |
|
【B-】叙事水准远逊于林奇的另一部主流作品《象人》 |
|
不敢相信一向以诡异风格著称的大卫林奇竟然有这么一部感人至深催人奶下的煽情片。 |
|
相当平实的诚恳之作。老爷爷像老铲草车般,执着而缓慢地行进。生命的尽头,如此乐观豁达,坦然从容。 |
|
翻译成直男的故事会很喜感。严肃分割线,虽然没啥说服力,但是很真挚温暖。 |
|
“如果林奇早期作品是困于陷阱,那么史崔特的故事,基于一位名叫艾尔文史崔特的瘸腿老农民驾着一辆剪草机横跨美国平原探访亲弟的真实事件所改变的电影,又是在说什么?这个节奏缓慢的故事难道暗示了对侵犯的自我摒弃,而转向忠贞于道德立场的率真?片名无疑是对前作的参照:正直的故事,是对橡皮头到妖夜慌踪的‘背离’。但!如果林奇此片的正直男主其实比前作中那些怪诞角色更具颠覆感呢?如果在我们这个后现代世界中,坚守道德承担即被视作不可理喻落伍时代,那史崔特不才是真正的异类?”……齐泽克的解读固然提供了一种剧析视角,但回归影片实境,你真有感受到史崔特相对途中遭遇的各色人等算个异类吗?离家女孩被寓言感动,中年男子提议开车送他,与车队年轻人夜谈人生,酒吧对老者追忆二战秘辛……温情理解感伤等主旋律特征要明显压过颠覆与异类。 |
|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温情公路片,大卫·林奇最不"林奇"的作品。配乐和摄影都棒得没话说,看这部电影就像于午后的暖阳下独自细品一杯香茗,淡雅素静,平实质朴中有着最澄澈的底蕴。| 年老时最糟糕的是回想起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 | (8.5/10) |
|
故事是在几次停顿修车或者露营的时候展开的,其他在路上的就是玉米地大俯拍。遇到双胞胎兄弟俩讨价还价那段真是合理又温和。只是故事不特别,温馨也不太够。不出彩。 |
|
正如齐泽克所说,影片有趣之处即是"迪士尼出品"和"大卫林奇电影"之间的对立;林奇作品几乎都体现着对好莱坞传统的体认――不过往往是反面的(两年后的《穆赫兰道》尤甚);本片则作为一次肯定的把握,试图在流于滥俗的《德州巴黎》式公路文艺片与电影的"纯是"之间寻找平衡.尽管有模有样地加入了大量POV和慢速公路俯拍镜头(明显与《妖夜慌踪》相对),但《闪灵》式的斜角大全景以及不合常规的叠化运用,仍是某种暗地里的捉弄;而在迪士尼的"驯化"之下,战争创伤与情感羁绊成为主线则表明了:无论"电影之是"怎样扑朔迷离,林奇电影归根到底还是右翼的、属于美国民族的电影. |
|
我以为非常林奇,而且是解开林奇其他作品的密码之一。以极有林奇style的男孩拿球那一幕与随后的阐释为甚,不一而足。 |
|
#PCC# #thefilmsofdavidlynch# 很难想象是林奇的作品,尤其是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时,我总会略微出戏,想着会不会有什么恐怖的事情发生。影片让我想到了《内布拉斯加》,同样是老人的“旅行”,这部却更加有生命力一些。影片分阶段的把家庭,生命和战争勾勒在一起却也不是那么跳戏,主要是因为对于整体叙事的反高潮处理,多次使用大远景拍摄人物对话,让画面整体更多的融入自然,而不是用情绪推动故事情节增加张力。很多航拍的空镜搭配上乡村音乐风格的配乐实在是舒适。还有很多次收割机出现在画面中,也对照了老爷子的除草机,而地面和星空的多次出现也存在着一种对照关系。非常喜欢这个结尾,本来以为会有些有头重脚轻,但随着弟弟的目光,我们再一次把视线聚焦到除草机上,似乎一切台词都不重要了。 |
|
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没有比这更好的观影描述了。所谓故事,其实都是一些结成捆的木棍,二战创伤,兄弟反目的老套。可是,看到那一张张写满了故事的面孔,你还是会被他们所深深吸引。“你就是骑那破玩意来看我的?”最不像大卫林奇作品的作品。十大直男电影。 |
|
大音希声,越简单越有力,不要看老爷子的表情动作听他的客套寒暄,要看他做过的事,走过的路。 |
|
以前跟三妹说过“林奇的片子我看镜头就能认出来”,但这部片子让我彻底惊奇了,几乎是完完全全的毫无个人痕迹,神奇的另一面,并且水准不差。 |
|
看惯了大卫·林奇的那些迷离吊诡的作品,竟有些不太适应如此温情和直白的林奇,就连其镜头中标志性带过的双黄线也变得不疾不徐了起来。片中史崔特先生和他的除草车以及公路周围的景色构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关于时间的往事。 |
|
普通老人开车,文艺老人骑车,二逼老人开割草机,但是就是片中的老人,开着割草机,坚持,执着,可爱,生活自然乐趣多。 |
|
人物很完整,信息很多,虽然编织信息的方式很古拙,但这样才能最好地集中力量吧。名字真好玩,既是老人的名字,也是告诉你这次不玩虚的了,来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有几处败笔,一音乐用得太粘稠,二是感化流浪少女略假 |
|
1.林奇说这可能是他最有实验色彩的一部电影。至少,拍摄这么慢的公路黄色分割线移动镜头在林奇的作品中绝对是革新。2.七十多岁的老人倔强地开着割草机上路的形象是一个伟大的生命象征。3.饰演史崔特的Richard Farnsworth当时78岁,比原型人物还要年迈。电影上映一年后,他因不堪癌症晚期的病痛在自家农场饮弹自尽。 |
|
最不似林奇的电影,固执老头的感人旅程,兄弟的泪光是一切的意义所在。★★★★ |
|
看这个你应该联想不到林奇的任何另外一部片子,但这的确是林奇,真喜欢这个故事。 |
|
C+ / 朴素的乡村公路片,林奇依然是极擅用画面讲故事的人,只不过无法掩盖故事本质上的鸡汤色彩。两部传记都偏主流,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象人》。被撞死的鹿和如泣如诉的配乐令人印象深刻。 |
|
“只要还未死,就要上路”,每次看公路片我都是泪流满面呐,太喜欢了。这回还是老头的独自旅途,开的还是慢吞吞的割草机拖车,不可思议。更不提大卫林奇还有如此小清新的一面(其实《象人》就是很小清新的⋯⋯)。只可惜主演的老爷爷在影片上映后一年开枪自尽。。。 |
|
老牛仔在众老头的惊叹声中驾驶割草机离开村镇走向大路的时候,像一位真正的英雄。 |
|
即便看过之后还是会问:林奇怎么会拍过这么一部电影? |
|
说不林奇,其实也很林奇,当你把《双峰》里所有的龃龉和神秘剔光,便是这样一部电影——如同一位长者以谦恭的姿态传授着人生的经验;最后老哥俩坐在门廊上,只是眼含热泪地望着那台割草机便已胜过万语千言。 |
|
怪异导演大卫林奇拍摄温情电影,镜头慢得令人沉醉。印象最深的一段台词是年轻人与史崔特的问答,人老了的好处是多了些见识,知道生活必须有取舍,没有的事情需要忘却;最糟糕的则是想起年轻时的自己。史崔特用活了一辈子的处世哲学,告诉年轻人什么是生命中的过眼云烟,什么是生命中的永恒璀璨。兄弟二人相见的画面让人十分动容。值得一提的是史崔特的扮演者法恩罹患癌症多年,拍摄时已到骨癌末期,一直强忍病痛,2000年开枪自杀,令人唏嘘。 |
|
根本不像是大卫·林奇的电影,没有了他那些华丽、阴郁、诡异、黑色幽默等传统标签,只有平淡而温馨,堪称大匠无痕;开着割草机翻山越岭去看那个在意的人,似乎与大众银行的那个《梦骑士》相比立意更高。
|
|
最近最大的收获,我想给它打十星。 |
|
星光为伴,一往无前。 |
|
最不像大卫林奇的大卫林奇电影。感人。 |
|
林奇的公路片……在看电影之前切莫自臆剧情啊,一直以为这个老头身上会发生什么诡异的事情,结果。。。而且影像风格也很不一样,算是最不一样的林奇吧! |
|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透露出的大卫·林奇式柔情有点颠覆我曾经对他产生的“另类诡异”印象,就像之前看完《春夏秋冬又一春》后我对金基德的印象有所改变一般。—— 看到兄弟俩泪眼对视的时候,我的眼眶便湿了。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是个一泪泯恩仇的故事。—— 2017.04.12:北影节于资料馆重温。 |
|
你得细细品味的片子。我好怕,这2012年会不到头,不到头我就会活不到七、八十岁。而风烛残年的老人所葆有的心态,我到何时才会体会,应该是个迷。 |
|
一个没有驾照的老头,开着一台割草机,走了很远的路,去看他中风的兄弟。恩...第一次看明白大卫·林奇的片子~~ |
|
居然是大卫·林奇的作品 |
|
衰老,一切尽失,万事皆苦,但,童年仰望过的星空还没有变。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
九月到十月的旅程有多远
大地到星空的距离有多远
年轻到年老的脚步有多远
战争到和平的时光有多远
远途到家园的思念有多远
距离再远用一台割草机也能走到尽头
只为了把心到心阻隔的数厘米
铺平 |
|
有好几个让人竖起汗毛的场景和镜头,提示我这真的是林奇作品。看的过程中总难相信故事会温情到底,然而最后真的这样结束于美好的星空,甚至于还有煽情段落,让人对林奇多了一面认识,温柔的他才是真实的他吧。结局好,斯派塞克好。老头扮演者上映一年后的自杀让这部改编真实新闻的作品多了一层意味。 |
|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除了导演有风格不同之外,电影节之间迥异的风格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不林奇,可是这部电影不可否认的非常戛纳。 |
|
2012.08.13 @ Home
好吧 我本来是冲着林奇去的 结果发现是感人至深的文艺公路片 唔 |
|
虽然很温情,不过说实话,不喜欢这样的林奇,呵呵 |
|
这竟然是大卫林奇的电影,你说惊奇不惊奇....很另类的公路电影,越看越觉得可怜这位史崔特先生... |
|
单人公路片也很好看,风烛残年千里走单骑, 清醇质朴、很不林奇。三段路遇依次勾连出语障女儿的伤痛、战争阴影、兄弟往事,虽然千言万语都藏在表情里,但某些年华老去、亲人不再的感慨还是很扎心。过程几度盈眶。 |
|
每一个瑰丽的灵魂都有一颗孤独的心。他们说,当我们互相了解,就不需要任何言语。 |
|
年度十佳备选。大卫·林奇的公路片,制作时间恰好夹在《妖夜慌踪》和《穆赫兰道》之间,开头还是很神秘莫测,没想到越往后越清醇,有趣。老人戏,音乐。极爱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眼泪盈满不溢出,语言化入动作里,还有一种不同于年轻人的缓慢的幽默感。开头结尾的星空是点睛之笔,超越普通公路意味。 |
|
林奇在妖夜慌踪和穆赫兰道两部难懂的梦境电影之间拍了这个不那么自己的作品,真实新闻故事而饰演的老爷子在随后一年开枪自杀更让人唏嘘年华老去。人生也正如这样的旅途要见识更多的人和景,像在银河间发现更多的星星,最后再和老友重温美好和不快真好,只希望那辆老破车能再慢一些。资料馆补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