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代版的日以作夜,拍戏过程中的撕逼和焦虑。阿萨亚斯当年还是蛮可爱的,直接找了个电影记者狂吐槽法国艺术电影,把张曼玉问到面色发青,哈哈。最讽刺的是大家磕磕绊绊花了很多力气拍出来的东西最后一放,令人崩溃,一定要看到最后几分钟啊!😂 |
|
莫名其妙非常喜欢。默片片段拍张曼玉的眼睛,实在使人信服Irma Vep的魅力。宾馆偷珠宝,我以为是梦境,而无论如何,她着戏服入睡,探视完导演,她从窗子跳出去,镜头破天荒第一次拍她的屁股,她也终于成为女飞贼了,而导演也就放心了,不用再与片子纠缠下去。后新浪潮时代的思考至今不休,出路还没找到 |
|
张曼玉妩媚动人,说不出的潇洒,很抓人的眼球,可又像个邻家姐姐,虽然很客气,又让人忍不住亲近,而且还会抽烟。好像她做什么都是对的一样。这就是魅力吧 |
|
太喜欢了,雨夜戏反复看了三遍,每次电影影像“闯入”和“离开”方式很有趣,更爱人物和人物间的状态,剑拔弩张的,暧昧的,粘稠的,抗拒的,拉扯的,神秘的,笔触轻盈幽默且鲜活(被告白那段笑死了)。(阿萨亚斯第二次入选一种关注,同届同单元还有PTA长片首作,主竞赛五部法国片除了德斯普利钦和欧迪亚还有后来的法国申奥片和凯撒最佳影片 |
|
阿萨亚斯在拍《迷离劫》的时候大概也在和张曼玉谈恋爱,所以整部作品在节奏上显得十分明快。轻松而即兴的剧情也给人营造出一种幸福感,对于阿萨亚斯来说,这种幸福感能让一个拍不出电影的导演再一次爱上拍电影。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一位香港女演员的到来为古老而又沉闷的欧洲电影注入了新的动力,不同的视角也让这场嫁接和改造电影的实验重新变得具有意义。是呀,没有爱情的起承转合,电影只是关于影像的影像。有了她,电影就像一场轻盈、随性和曼妙的舞蹈。尽管成片效果最终仍是一塌糊涂,但有趣的是,阿萨亚斯这部展示他迷影情结的作品与贾樟柯的第一部短片全都有向默片时代致敬的表达。然而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在爱情本尊和替身之间自由切换,后者则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着固定呆板的字幕卡。 |
|
Olivier Assayas在“电影笔记”工作时就喜欢张曼玉,于是找来张曼玉出演张曼玉接拍一出重新拍摄的旧默戏,形式是特吕弗的《日以作夜》,因此戏内戏不需要完成,它是一种关于影像的影像,是影像的现实和现实的影像,扑朔迷离又点到即止,魅力独特,使人沉入,就在这一秒。 |
|
阿萨亚斯本人的“私电影”,《迷离劫》更像是一种评论的拼贴:以法国电影工业为主体观望香港娱乐神话,在不稳定的镜头中找寻着一种形式感。
《迷》没有牺牲其自反性质,它还原了一种随时随地可被替代的Tension。但是这里,自反却将我们置于导演Rene(阿萨亚斯的化身)之外一段距离,反而更为接近张曼玉疏离而东方主义的凝视之下,她是一个神话,第三人称的第三人称。
最后10分钟,生成—影像的狂欢,关于Rene的焦虑最终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超现实,由不安的雪花与噪点喷涌而出。 |
|
最后一段屌炸了。景别极窄,加强了动荡感和张曼玉的美。既黑了美国电影,也揶揄了法国作者。 |
|
2021.1.2重温升5。隔着墙壁、车辆、窗户,从特写到近景中景再到远景,自如的游动,在每个跟随对象快要走出视域的时候又被新的运动人物填充并带领至新的空间,摄影机这样适时的放弃一些人而跟进新的人物,以所有人的行动、运动建立群像及其关系,从一个更加全面、动态的影像内世界展开并展现正在发生着的、不经意的事件。这些分开被跟随着的小的细部的人物和事件能组合在一起拼成一场在空间中正在运作着的整体,整合投射出一个完整的空间、人物的运作印象。摄影机流畅自主的跟随意识构成了电影的行进动力,整部电影充满着自生的活力与流动感。//戏里戏外的设置和采访的纪录镜头模糊了电影与真实的边界。 |
|
能很清晰地看见张曼玉从虎牙傻姑娘向真正的明星的转变的状态 手法是纪录片 但故事却有意思 我喜欢一切描写电影痴的电影 突然想起真正学电影的那两年 全班一起拍片子 整个卡司中担任任何一个角色都是那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
|
演员是导演的木偶,是导演的知音,还是导演的幻象?东方人太客气了,Maggie 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策略,闯入了法国新浪潮的办公室政治。 |
|
法国电影的即兴随意与冷柔幽寂以及其独有的先锋实验精神均在本片中有所体现.用电影来讲电影的讲述模式也表达了阿萨亚斯对前辈们的崇敬之情.张曼玉的表演自然却又神秘.本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法国电影人对当代世界电影的看法以及自身的创作环境,对普通观众和电影发烧友来说都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佳作。 |
|
其实剧本相当有意思,也有相当迷人段落,不过最后全片结果有点太平淡,感觉浮在了面上。不过阿萨亚斯真坏啊,一定是迷恋张曼玉很多年,量身为心目中的女神写了剧本,也确实收获了三年的婚姻。 |
|
一个中年法国电影导演(让-皮埃尔·里奥饰)尝试翻拍路易·费雅德的经典无声电影《吸血鬼》,通过外国人(张曼玉)的眼光来审视法国当时电影业的状态。张在很多方面都被其他角色看作是穿着乳胶紧身连衣裤的异国情趣物品。导演和服装设计师(女)的迷恋加强了这一点。引用了法国电影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费雅德、特吕弗、德龙、雷乃。这不是怀着浪漫的怀旧之情来哀悼电影,而更像是墨西哥的亡灵节:纪念是一种庆祝活动。 |
|
4.5 是特吕弗《日以作夜》,也是伯格曼《假面》。人物关系自然真实,抓马但不狗血。两场群戏有极高超的场面调度和声音设计,不输偶像侯孝贤。东方侵入西方,有声入侵无声,彩色入侵黑白,电视入侵电影,电影入侵生活,动作打破肚脐,录像入侵银幕,特写入侵深焦,导演入侵导演,组员入侵组员,几何入侵面孔,人工入侵胶片。一次对既有影像规则的失败改写,一部头脑风暴式的90年代电影史,一场迷人的混乱。 |
|
拍摄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这种特定类型,一般属于“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摄影机的运动其实不复杂,主要是用近景跟产生动辐较大的感觉;电影的拍摄过程本身也是寻找一部电影生成自身情节的过程,因此里面有这种驱动,事实上电影整个过程就是一部人物关系不断生成发展-包括偶然性-离合的关系史。 |
|
戏中戏,有纪录片方法的剧情片。但我不知道这片子拍出来是干嘛的,它有阿萨亚斯的影迷情怀:主线就是个典型法国导演(由利奥德扮演)想拍一部从1915年《吸血鬼》生发而来的默片,因《东方三侠》选了张曼玉主演(她演自己)。还有给张曼玉起码属于示意的动机,开场的半小时非常零碎,无非是片场遇到的各种争执、意外,这些乱糟糟的铺垫最后托出的是张曼玉听闻女服装师对自己有意思时的表演,这场她演的很好,但阿萨亚斯付出了半小时废戏的代价。之后还安排她在采访中直接为艺术导演辩解,不知是否有逼张曼玉表白的意思,呵呵鸡贼。再往后就是拍片遭遇导演崩溃跑路、剧情遭挖墙脚之类不知所谓的戏份,片尾总算展示了一下正在拍的默片——晃镜头涂鸦画面什么的像是松本俊夫搞得那些垃圾。导演试图探讨了点艺术但主要还是聚焦在张曼玉身上了 |
|
片中片着实太抽象.里面音乐蛮好听.最后片尾的字幕显示也很特别.2009.6.29 |
|
哈哈哈蛮可爱的 片子本质上是纠缠于影响焦虑与迷影情结之间的互文自反作品 既是日以作夜里电影工业的荒诞又是多年后改编作品对灵感枯竭的自我调侃。特吕弗-利奥德-阿萨亚斯三重合体在美国片的商业化与法国作者电影的自我重复孤芳自赏之间游走 以东方三侠里都市奇侠形象捕获导演的张曼玉被构造成法国电影人眼里的异域猫女并被征用来复活弗雅德的经典-同时又是美国传统里的艳女吸血鬼。而就在这种误解征用进入危机之时电影开始高能 故事层次错乱张反客为主成为真正主角与摄影机眼以侠盗形态扭转特吕弗化的影片表象 欲望客体开始具有东方女侠的主体位置 采访段落借警察故事3的真实张来替作者电影辩护 阿萨亚斯把虚伪的日以作夜变成日夜颠倒 让夜的欲望迸发却并不取代白日让两种真实互相渗透而非让位于一方 世界的新作者电影宣言 |
|
7.7 讲几句美国片,香港片,法国片。法斯宾德的那片叫《当心圣妓》不是没有理由的,这片里演员穿乳胶衣就是性用品店买的,电影里人也说像是妓女。那几个摇来串去的长镜头真好看,但可恶啊,还是不喜欢阿萨亚斯啊,加一星给曼玉,在一群外国人里看到她的脸,看她说话啊笑啊就很舒服,电影不是magie,但是Maggie。 |
|
9。电影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法国、美国和亚洲,电影与生活的内外,一切都在,且不会停止流动与渗透。流畅迷人且难以预测,以情绪为驱动。在多种形式风格和景别之间跳跃:法国的默片优良传统、美式的大众通俗电影、港片(!)...以及最后算是被解放后的实验电影(宣告着“喝了太多可乐”的法国电影人在众多包袱和影响下经常发生的失败,以及放弃过强目的而偶然所得的超越时代的影像,也是另一种看似随性实而独特的法国电影特性,全片在追问何谓法国性)。对张曼玉的崇拜或“恋物癖”是一切的起点(“电影就是欲望的投射”),这种欲望不止于那些创作者和男性。多浅焦的雨夜戏其实也预示了她作为访客的必然离开,迷恋必须被放下。以及菲拉德的默片既有法国式的奇幻高雅,又有现实的、大众的吸引力。终于有点懂为何有人说阿萨亚斯拍的是论文电影。 |
|
8.7
阿萨亚斯的新迷影电影?从一开始的场面调度,电影工作室在极其顺序的状态中完成情景的制造,再到拍摄现场、生活场景,这不就是完整的迷影创作者的程序吗?场面调度注视着程序,关于集体的工作、生活的程序,这不就是对调度的爱吗?但反过来,从张曼玉出现的一瞬间,可能是四秒五秒的时刻,场面调度第一次被剪辑打断了,被张曼玉的脸打断了。场面调度作为一场道德观被一个身体所代表的道德观打断了。并且自始至终我们都不清楚这幅身体所代表的是什么,它是仅仅代表着身体的态度,在雨夜的奔跑、突然自觉退出拍摄。即使场面调度对准了道德伦理,但始终没有任何一个人被呈现,他们都是某瞬间的显现。除了张曼玉能够以完整的身体插入进场面调度之中。这不就是新电影的宣言?场面调度被难解的对话伦理、身体伦理所瓦解,正向的事态不断向黑夜中发展 |
|
几个女演员都很灵动,就这样张曼玉在她们当中还是可爱得有点儿明显,从别人口中得知女服装师对自己有意思的那场反应戏太丝滑了,忍俊不禁。 |
|
张曼玉被给予巨星式的出场,她推门进入,环境音突然安静下来。然而身为巨星的曼玉并未以一个跨国文化侵略者的姿态出现,她的姿势暗示了她对法国环境/语言的陌生,同时片场并未因她的到来中止混乱。正是在这里,阿萨亚斯找到了一种流动中的中间情境,它在冲突的场域中寻找微妙平衡,巨星的影响力被跨国语境消解,吸血鬼形象的法国性被异国演员所渗透,暗示男性性趣味的紧身衣被女性暧昧情愫瓦解。冲突的结果并非是一方的胜利/失败,而是在强势/弱势的转换流动中生成他物。曼玉在片场外的盗窃找到紧身衣的感觉,这一用默片方式呈现的场面。它自我与角色形象、电影的历史与风格等空间中找到一个难以被定义的中间点。硬寻找去某种目的,在曼玉的片汤采访中可以找到,她说电影应是多元,在片中语境下其实是用身份、影像等抵抗电影中诸强势话语的主导地位 |
|
预热HBO-Alicia Vikander剧版。始于和 Claire Denis与Atom Egoyan关于「外国人在巴黎」的命题企划,没有得到推进却酿成一个独特、随着时间改变愈发有趣的经典;片中片,局中局,人中人,置于不同身份之下的观察与话语彼此交叉。Maggie讲本地院线对法国电影的忽视(偶尔有,也是商业片),谈拍摄的模式;又以“外人”的身份来感受这里受到的冲击和发生于片场的各种眉角。它因为黑胶衣、各种信手拈来的引用变得很有型,也同样因为它的坦率、仿佛永不过时的语境而瞩目。 |
|
“頭先熱身,而家來真!”太好笑了,片尾试映实现了对全片探讨层级关系的彻底谋反。 |
|
想起日以作夜 |
|
这部像是法国版伍迪艾伦的片,戏中戏,曼玉演曼玉,反复比对剖析各国的影片,神神叨叨的导演整日说些不知所云的话。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张曼玉的法国之旅,这样想倒变得有意思些了,深夜聚会的对话俏皮风趣,强行加的梦境也很耐看,既能欣赏《东方三侠》中的张曼玉,又能见到王家卫风情的她,那套紧身衣装扮我也很爱…… |
|
虽然剧情中利奥德饰演的导演说自己是在看过东方三侠后决定让张曼玉加盟剧组,可这部围绕着翻拍路易斯菲拉德默片经典吸血鬼所展开的戏中戏故事样态看上去更像是受到了其主演的另外一部作品的影响:重现默片时代女神、接受采访讨论电影、原始素材大段引用……不就是那部曾经光芒闪耀柏林影展的阮玲玉吗?除了这回拍的是喜剧!同性而嗑药的服装,严肃却崩溃的导演,犀利爱自黑的记者,能缺又种岐的继任,一通折腾之后张曼玉决定不陪你们法国人玩了直接飞到纽约去找雷德利·斯科特。三星半。 |
|
阿萨亚斯的所有电影都让人觉得有纸上谈兵之嫌。Irma Vep所大量应用的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绵密而精妙,这一切都落实在张曼玉作为被摄对象张曼玉如何从欲望客体变为杂糅的、富有主体精神的切实人物。然而电影的绝大多数时间,阿萨亚斯自己的摄影机反倒不知道在做些什么,只能以貌似客观的纪实影像进行拍摄。只有最后的迷离影像才真正成为了他的影像宣言:在影像的裂缝里寻找新的、向着导演和观众双方开放的动能。这一震撼人心的新主张还是来得太晚了一些。 |
|
7.2/10 #Metrograph 35mm 抱着看张曼玉的心态去的,本质上是初识2010s前的阿萨亚斯。影片开头不明不白的高速配上阿萨亚斯的手持镜头的确有些使人一头雾水,但后续会逐渐认识到这类以角色为中心旋转的手持镜头的魅力。整体影片结构围绕拍摄电影本身进行,然而部分情节带有强烈的“填充感”,与影片本身随性和轻盈的步调失衡。张曼玉的角色本身就带有一种“温柔的侵入”感,正如那个全身紧身服的角色一样,她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又悄然离开。然后那些带有强烈情节剧特征的矛盾,妒忌和争吵似乎又显得被设计,甚至暴力,在某种层面上破坏了一种神秘。 |
|
【4.5+】来源于《日以作夜》但想表达的东西多了太多,单看构成就非常实验,与其说是戏中戏倒不如理解为影像中的影像,文本表象是折射创作现实,揭开表象则是在“现实”与“影像”两个维度中获取了一种巧妙的共生,不仅是视觉上的剪辑,更是精神缝合,最终带来了焦虑的收束。阿萨亚斯同样有着法国作者们的天然随性,更在调度水准上堪称天赋异禀,流畅且直觉,令人艳羡。 |
|
6/10。场面调度脱离了叙事性,摄影机甚至不给演员画行动线,让他们自由走位和即性对话,使影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文本和复调文本,阿萨亚斯实际要处理的是新浪潮后法国电影的症结:对于导演而言,默片中的性诱惑和暴力带着别样的诗意和神秘,陪着曼玉看碟时甚至关掉后期配的钢琴乐,对曼玉的选择,是对东方式神秘的选择,更是对明星商业魅力的选择,令导演困扰的是新浪潮那股以电影为工人阶级谋求解放的战斗激情,如今已沦为剧组聚会上的怀旧话题,剧组人员视默片为需要快进看完的垃圾。最终导演心力衰竭,结尾放映厅内黑白画面印上简笔画的实验电影,引起了观众鸦雀无声的反应,暗示作者电影不适合强调观影快感的现代电影工业。戏中戏段落还行,譬如曼玉穿上猫女同款的黑皮衣,在冰冷幽蓝的雨幕中走上楼顶丢掉珠宝道具,将情欲和神秘气息完美传达。 |
|
#EIFF# 最后一段让这部电影终于成立了:欲望、凝视、焦虑、客体化。失能的讲述者最终只能求助于纯粹的影像。film is addiction |
|
4.5 非常聪明的电影,既有希区柯克式的试听杂耍,又有影评人导演的文本自反。以欧洲视角对世纪末全球化的描绘让人想起文德斯《直到世界尽头》。 |
|
张曼玉也太可爱了,雨夜偷珠宝那场戏实在是戳我醒脾,搭配吉他噪音非常舒适。很有流动感,主要是我很喜欢这种摄影机的快速移动 |
|
张曼玉演张曼玉,多重电影文本带来惊奇的融合感。梦入女飞贼的一场戏拆掉了现实和电影的隔栅。从镜头能感觉到,那时的阿萨亚斯很迷恋张曼玉啊... |
|
张曼玉演曼玉,间离效果昭彰;采访那段颇有自反性;服装师对曼玉东方式朦胧同性情愫、导演于IrmaVep与曼玉身份之间的游离、电影拍摄过程中交流困难的巴别塔式失语,构成复杂的lost in translation之迷离;与其称其为“劫”,毋宁视之为“渡”,曼玉在戏外完成了成长与蜕变。 |
|
一部关于电影的小喜剧,主题和趣味还在于对新浪潮这笔法国电影遗产的清算。讽刺美国流行文化对法国电影的绝育——开场戏就辛辣无比,凌乱的剧组成员穿着施瓦辛格的T恤衫传递一只道具枪;选择一位神秘东方的商业明星来扮演法国底层妇女的经典银幕形象。同时对法国电影传统也用力自嘲,通过记者采访张曼玉(自然清新到不能言喻。她听闻女同化装师暗恋自己的那几声尬笑,绝对可以入选影史最令人动容镜头TOP10)向法式精英主义投矛射箭,也用客人们在宴席一角观看60年代激进政治电影录像带来缅怀法国电影的丧失……最后导演阿萨亚斯用一个由划痕和工业噪声组成的前卫拼贴渲泻自己的疯狂和远见(114)。 |
|
喜欢音效和最后的剪辑,又酷又让人略微生理不适。Maggie与周遭人语言上的隔阂,又像是影射了每个人对电影理解和追求的隔阂,而她以为的对导演的理解,也可能只是自以为而已。最后吐槽一下年迈到让我看了好多眼才认出来的Jean-Pierre Léaud那要死的法语口音英语,害我一听他说话就全程蒙圈。。。 |
|
期待太高啊哈哈哈,原来剧本没什么神,主要还是拍得好看(and神经)。法国人了不起啊,不懂法语的张曼玉全程最稳,看你们撕个不停。法国人了不起啊,美国大片邦尼和克莱德,被法国人写成歌,再被美国乐队翻唱,又回到法国人的趴体上播放,反反复复的文化挪用不要玩儿得太溜——拍个Irma Vep不也要用大美帝乐队音速青年。法国人了不起啊,觉得张曼玉真有腔调,却是因为看了香港功夫片。拍功夫片的杜琪峰吴宇森才是喜闻乐见的strong director!你拿来一用,怎么就用成了一个object?想来想去除了到处被fuck就没功能了??于是只好胡乱剪起来!五毛钱特效一加,我就是艺术家就是auteur! |
|
#2024.5.18法文放映# 融入浓烈个人主义色彩的作品,无论电影本身抑或电影中的角色都是如此,而人生地不熟的张曼玉则成为其中最纯朴的人。 |
|
阿萨亚斯意图展现一个混乱的状态,虽然没有那么一气呵成,不过依旧十分有趣迷人。影片传达了一个对于电影人而言已然笼罩多年的恐怖:一种对于电影史的依赖,以及执着追求灵感的最终毁灭;港片式的雨夜之梦无疑是最好的段落,但电影并不能像梦一样被制造,大多数时候,阿萨亚斯并不是影像控制性最好的导演,这部电影大概也是他对自己的反思吧。 |
|
哈哈哈哈,因为喜欢,重新来发一个相较认真的评价。个人来看,并不觉得这个片子有什么特别复杂的野心在表达,顶多在戏中戏的边缘游走了一下。取而代之的,感觉主体是大量的对法国电影制作环境的展现,很生动,所挑选展现的角色也都挺好玩。有一些可爱的幽默。 |
|
7.8/10。①中国演员女主到法国参演菲拉德的《吸血鬼》的重制版,并在这个混乱且濒临解散的剧组里经历了各种(搞笑的)事情。反映/批判电影业。②有一些笑点(比如两个法国女人在聚餐厨房讨论张曼玉那段),整体水平≤7.8(有被拖沓的叙事节奏削弱)。③不少充满小景别的长镜头运镜/调度,也许是为增强浸入性与写实感,但感觉有点拖累叙事戏剧性。④结尾的非最终成片版样片剪地很混乱,是影片主题挺好的注脚。 |
|
emu. 摄影好有风格,像一场大型摄影棚现场作业,跟踪镜头是暗处的眼睛,每一帧都在找寻新的主角。回到默片和阮玲玉,通过剪辑将无趣的影像改造,呼应默片帧率与表演之精神层面的无序状态。向栏杆外的那一跳和雨夜使一切朝着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成为真正的fantasy。利奥德不管做什么表情都好可爱,像小孩装大人,符合片中导演对电影纯真的偏执。我以为我是第一次看阿萨亚斯,没想到私人采购员也是他拍的,怎么完全不是这种感觉。 |
|
非常私人,非常法国,应该是要先看过《日以作夜》才可以更好理解影片。个人理解这个电影讲的是拍电影时整个团队相处的边界问题,从导演和老婆吵架后的那段戏可知,这种边界显然是很模糊的,以至于导演在现实里把张曼玉拍成自己老婆。当张曼玉与导演在现实里完成了边界模糊,这部电影才真正完成。 |
|
这个片子,当年看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而且还是被半骗着去看的——那盘VCD的封面上的标题是『女飞贼重出江湖』,看完后第一感受就是『这什么玩意儿』,但却会在半年后、一年后、两年后依然回味片中的镜头——塞纳河边坐在小绵羊后面、穿着戏服去偷别人的东西,当然还有最后的成片。 |
|
表面像场混乱的梦呓,但细究起来是部蛮有意思的实验作。Maggie最初像个天外来客,迷失在陌生的语言和制片体系中。而从导演深陷创作焦虑开始,她便以一种东方女侠般腾挪自如的身段,“潜伏”进了法国电影界内部,带领我们去洞见知识分子们激烈的观念互搏。这种人称视角前后的反转,与片中身着紧身橡胶衣、在屋顶上轻晃猫步的“女贼”构成了别致对应。作为电影艺术的源流,法国业界90年代面临的危机思考,似乎到今天也未过时。拍片该要坚守作者论,还是大胆摈弃所谓的“古董美学”?阿萨亚斯无意给出定论,他只是善意开涮了一把多个声部交汇时,所必然发生的尴尬,就像片尾那堆被随手涂描和玩坏的素材。 |
|
曼玉淡圈前真的是迎向世界走得最远的华语女演员,不仅指机遇,也包括意识与才华,过去的世界,到未来的世界,属于电影的世界里,她走得最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