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片获得62年戛纳最佳影片提名完全得益于西方电影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猎奇心理,事实上此片的美术和道具对于剧情真的是功不可没,中国式戏剧演唱穿插其间更添韵味,结尾的悲情渲染令人动容。ps:1.十分不喜欢李丽华话剧式的夸张表情动作2.严俊和杨志卿绝对是演技派,在国华混过就是不一样。 |
|
摄影和美工都牛大发了,虽然看起来像清宫片,但是从中透出的传统文人审美还是令人折服,尤其是马嵬坡后几处景妙极,不愧是美术学院出身的手笔。除此之外,emma......李大大有没有考虑过这两只是真公媳关系啊,让岁数才差7岁的夫妻档上好吗.......李丽华一脸牛气哄哄,像武则天像慈禧,行将自缢的时候甚至还像秋瑾(我擦第二天查到李丽华真的演过秋瑾???!!!),就是不像杨玉环。整个片子就像是以杨玉环为中心的段子集,彼此间关联性都很小。也许拍成话剧好一些? |
|
李丽华看起来太凶。故事也全然按照野史拍,也美化了杨贵妃,“妾在深宫哪得知”,太深明大义,同时把贵妃之死陈述得委婉,尽量与玄宗无关。不是帝王赐死爱妃的戏码。某些镜头有《长恨歌》的风味,如落叶、弦断,摄影佳,气氛铺陈得佳,如闪电、大雨、音乐等。 |
|
李翰祥的乾隆美学,
盛世犹如春晚舞台,
金碧辉煌全是塑料,
比侠女早得戛纳奖,
塑料奖杯容易褪色。
李翰祥的野史三观,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朕一向就喜欢音乐”,
死到临头忧国忧民,
历史白绫歪脖子树,
习声回响万岁万哕 |
|
此片当时拿了戛纳最佳技术奖,尊光荣呀!李翰祥的美术修养极高,李丽华的气场十分有征服感,她的音容笑貌让我想起梅花烙里的那位福晋,只是和唐明皇的爱情被李翰祥改编得更美好更河蟹了,史上的那段悲剧其实更为真实无奈,一个帝王亲手赐死自己心爱的女人!看来李导比较怜香惜玉。 |
|
李翰祥四大美人系列之二,和沟口的版本算是姐妹篇了。李翰祥兼任导演和美术指导(宫殿布景细节精致,布景师出身果然不同凡响),他镜头下的杨玉环和唐明皇吵架的时候像个使性子的小妇人,面对马嵬驿官军的时候又像个从容就义的烈女,这半个武则天+半个妲己的混搭杨玉环不知道李大导是怎么想出来的(大概是《长恨歌》+民间传说版杂糅出的剧情,连梅妃也更多存在于野史中)。相较于人设奇怪的杨贵妃,严俊的工具人唐明皇存在感确实不高,只有结局雨中定格的画面有点发挥空间。三幕戏中,开头的宫殿和结尾的马嵬驿都做得用心(马嵬驿段落的摄影环节尤其突出),而夹在其中的安史之乱攻城戏也算是大手笔了,只是近镜头下的城墙泡沫感还是太重了(可能是预算实在花完了)。田丰客串了一场没吃饱的士兵,而赵雷则作为平民视角出现了两场戏。 |
|
前半段还如此泼辣,后半段基因突变,总而言之还是缺少过渡 |
|
服化道太差,恶俗至极,缺乏考据的毛病也是国产古装片的滥觞。看着杨玉环砸碎琳琅满目的青花瓷、豇豆红、五彩瓷。。。还有分明是清代工艺的和田玉双耳瓶。。。李翰祥如此早就掌握了历史架空,真厉害。毫无疑问,被沟口健二甩出几条街。 |
|
臆想之作,君君臣臣和后宫之事,太多不合史书,史书未必为真,然而为真者确实无,对了,最重要的杨贵妃不符合史料多矣 |
|
你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 通过吵架来反映2个人的爱杨玉环和李隆基一定是有那种知音之爱就是我懂你我也只有被你懂 电影拍的角度不错也没什么过失所以在1962年这个时间点了 这是一部相当优异的邵氏电影 邵氏 牛B |
|
有优点有缺点。长处是摄影棚里搭出一个事实上中国古建筑不曾存在也无法做到的室内外空间和华丽陈设,以清官式为底杂糅前朝的美术元素,由于高大宏畅,倒也煞是好看。缺点是故事讲得不好、人物性格塑造随意,还是不脱戏剧的底子。女主角的选角也不好,可能当时是有号召力的明星,未免年纪过老,特质也不像,让人暗笑。服化道上还是李翰祥二十多年后实景拍摄的慈禧三部曲要靠谱可信得多。 |
|
李翰祥版的《杨贵妃》,获1962年第一届台湾金马奖优秀作品奖及录音编辑奖、第十五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室内彩色摄影奖。 |
|
这家伙中国京剧整合了莎士比亚戏剧加埃及艳后的服化道,杨贵妃俨然如60年代姨太太,一国变成了美国西部庄园,李隆基成了 庄园主而士兵们则是奴隶,现代性流于表面而骨子里还是基督教救赎。从殖民主义角度来分析香港电影当时的特色,这算是很重要的依据了。 |
|
小咪这今年杨贵妃明年武则天的,还是武则天好看。。又是长恨歌,但是连君王掩面救不得都没了直接让悲惨老皇帝毫不知情(贵妃遗言:高将军你让万岁不要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了我大糖靠他振兴啊这样我就能死而瞑目了😭😭好崩溃七十岁老头还能继续儿女情长啊)。没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啊!倒是有窥浴,你们hk人……严俊这皇帝演得好扮相好,架不住剧本写得他太没威严,像《太太万岁》那种都市电影里的菜鸡屑丈夫,他说他不想做皇帝只想研究音律时候我真想啪啪给编剧两巴掌。前半段风格很奇观,一到马嵬驿突然连布景和拍摄手法都变得如此舞台化。最后的声音montage用得有点搞笑,但很hk很李翰祥。。 |
|
李翰祥的历史片好就好在格局非常小,视野非常窄,因为他拍的不是很有男子气概的红颜祸水,所以他用恢弘、华丽的布景,和这又小又窄的视角,去衬托历史中的个人唯情可贵,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忘记。但李翰祥的主观只是摒除书面意义上的力求客观,马嵬驿兵变借唐玄宗之口说“好百姓,好兵士,好爱妃,就是皇帝不好”,可见他对历史人物褒贬的态度还是很鲜明的。马嵬驿兵变中的士兵为了一碗粥没添满,怀恨一次理由不充分的处罚而兵变,可见李翰祥的主观不但很有感情,还很有生活,这和现代一线建筑工人以安全帽不扎实为由怒怼基层干部和监理如出一辙,怪只怪基层管理者没有坚守工地和一线工人同吃一碗饭啊,复杂的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历史哪里来的那么多尔虞我诈,读法不同而已。 |
|
3.5星。取景、道具很赞。 |
|
李翰祥被严二爷提拔做导演,结果不负众望地叫严二爷与夫人在自己戏里戏外都恩相爱相杀。李大导后期宫闱片的雏形,可以看出年轻时期的用心,后面简直是顽童心态,从容又自嗨。囿于清水湾片场的狭小,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鸟.... |
|
为什么感觉这里面唐玄宗每次和杨玉环在一起的时候都很怕她很想躲着她,甚至都不想看她。邵氏对服装场景的设计总是很惊艳。李丽华的杨贵妃,报看。 |
|
李丽华这个选角是因为要一个善妒+强势的杨贵妃吗?感觉其实更像阿武诶(?)这个贵妃开场以为是个很有主动性的角色,结果发现就那么一下…闪完就隐退幕后直到结尾为了皇权牺牲自己了…李翰祥的美术(不管有多夸张多不合历史)在自己镜头下永远是发光发亮有机融入故事的一个重要部件,以及他的戏曲背景。其实还挺合的,大唐贵妃就得是富贵到脚的感觉才对嘛 |
|
李翰祥的老古装片还是厉害,尤其放在他的时代。 |
|
确实美,华丽的画面目不暇接,随便一个镜头都可以做宣传用剧照。哪怕是街景都美得像一副精心构图描彩的画。剧情也还好,本来就是妇孺皆知的故事,整体感觉更像一部宏大史诗片的节选。 |
|
没什么新意老掉牙的故事这样再翻拍一版的意义何在?在于邵氏需要点票房?这在李翰祥作品当中属于交作业水平无疑。 |
|
长恨歌之杨贵妃,左右横移镜头太有意思,比之貂蝉精致太多,也成熟不少。最重要的是李翰祥的确是具有细腻而又宏大的历史观,真心夫妻之铺垫,魁首之罪,并不矛盾 |
|
最后一景,李隆基站在夕阳下的大树旁,像极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郝思嘉。 |
|
贺兰山的嘎纳最佳室内彩色摄影实至名归,其实颁给美工和布景更合适。全片虽只有75分钟,但严谨而气派,不愧史诗格局。开头几分钟就铺陈出一骑红尘妃子笑、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情状,手法洗练。1:10:35的横移镜头由三个镜头自然衔接而成,渲染悲情极佳。小咪的气场真强。 |
|
杨贵妃也是武则天的气场,太吓人。。。而且,这种纯粹的爱情故事,真的大丈夫? |
|
还是觉得李丽华老。 |
|
正剧打底的爱情史诗,李翰祥的杨玉环集傲气才气正气大气贵气于一身,是个武则天般的伟大女性,马嵬坡的部分非常壮美,但整体还是过于单一。 |
|
没贺兰山的运镜话,还真是看不下去…… |
|
60年代初,西本正被“邵氏”重金聘请来港,拍摄李翰祥导演的名为“倾国倾城”的四部头系列彩色大作,并从《杨贵妃》开始,改用“贺兰山”为名纵横香港影坛。除用标准彩色的《杨贵妃》外,他同年另为三部电影掌镜:标准银幕的黑白片《手枪》、黑白阔银幕的《燕子盗》及在香港首次使用彩色阔银幕制式的《武则天》。1962年,《杨贵妃》凭借其出色的内景彩色摄影获戛纳电影节优秀技术奖。(魏君子《香港电影史记》)
参考:王知无《香港电影竟如此丧心病狂02》 |
|
杨贵妃太丑,一副尖酸刻薄的样子 |
|
在李翰祥的时代,他的古装片真的是天下第一,他本人兼顾美术设计,足见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管在某些地方为了突出美感而牺牲掉了一些历史史实,但每处细节都精雕细琢,为满足观众眼球达到了不惜一些代价的地步。电影改编自白居易的《长恨歌》,但王植波的手笔将帝后之情描绘得如寻常夫妻一般,这在当时简直如创举一样。不过受到篇幅的限制,导致所有情节都如鞭打快马一样,人物的转变显得极为突兀。 |
|
这杨贵妃也太丑了。节奏比较慢,就用几个角色硬是撑了70分钟的戏。 |
|
学美术的李翰祥,
至少看起来华丽。
第一二幕美如画,
故事好比故事会。
明皇西幸马嵬驿,
某人也曾退守岛。
雨夜回想梨园乐,
盛世门楼万万年。
杨肥玉带林中挂,
金簪点点是民膏。
雨夜歪脖子树下,
这次吊不死皇帝。
5/10 |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国忠欺君害民、贪赃枉法、逼反安禄山,百姓家破人亡、饥寒逃难,兵士众怒难犯、逼杀杨家,贵妃念情义、思国危,自缢马嵬坡,杜鹃泣血,魂断玉碎,千古佳话! |
|
各种考究,杨贵妃弄的像半个武则天一样。。 |
|
62年戛纳技术大奖,可能是华语电影首次在三大电影节拿奖。修复后的色彩很是赏心悦目,尤其是李翰祥的美工没得说,就是很讨厌剪辑,简直一塌糊涂,不就是拿特写+快速剪辑来炫耀么。 |
|
李翰祥 嚴俊 李麗華 杨志卿 剛拿到金馬終身成就獎的田豐先生在這里混個將軍甲,絕無不敬之意,證明他演出戲之多.比起日版這次不惜工本,雕欄玉砌應猶在-實被安祿山燒了,只是朱顏改-連人都不在.李小姐演得倒象是她另一部-武則天,她高大,氣場大,結局也改成是她和軍兵談判,皇上喜音律對愛情倒不夠專一. |
|
坦白说,也不觉得这比沟口要高明多少…… |
|
2.5。自然色。突出宮殿樓宇的構圖。展示性的推軌,加強情緒的zoom in。姑且不管李翰祥對歷史人物的詮釋角度,這部故事短小,缺點反而比較少。 |
|
对比沟口健二 1955 年版的《杨贵妃》,李翰祥可是下足了功夫,绝美的造景和艳丽色彩表现给这部片添加了亮点。想起李丽华演的《武则天》眼神犀利,在杨贵妃中过于强势,如果换作是林黛,感觉会更好一些。 |
|
初看似乎李丽华演杨玉环不合适,其实谬矣。在马嵬坡面对哗变的汹汹士兵,单人驻足于阶梯之上,这种震慑气场在同时代女明星中无人能替代,甚至隐隐有武后的影子(次年果然有拍)。从年龄上看,杨玉环自缢时37岁了,李丽华当时年纪恰好。
电影篇幅较短,忽略些历史大背景,在小格局中讲大事件,逻辑至少可以自洽。
摄影和音乐都是日本人负责,美术设计更拿下华语片戛纳第一奖。 |
|
好看,邵氏旗下李宗翰的华丽布景自然是一绝,而国家兴亡和二人关系的描述也没有因为时长而有所缺乏,倒是抓紧了中心进而详略得当,极具观赏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杨贵妃前后两段的人物个性差距有点大,时而刁蛮任性但到最后又变得情深得体,其中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过渡桥段。四星。 |
|
好歹找了个富态的演玉环,哪像现在锥子脸拍点粉就上了。 |
|
李丽华的杨玉环在当时可谓风靡东亚,而在我这看,这样的杨玉环的确让人讨厌,该杀。后期相对好些! |
|
美术、摄影无可挑剔,尤其是在马嵬坡的段落,把贵妃之死描写得这么动容却不滥情,与玄宗的爱情也火候适中,之后的中国电影中很长时间没有这么经典的马嵬坡之死了。 |
|
怪杨妃,怨国舅,就是皇帝老儿没有错! |
|
布景道具华美精致古典,贵妃正义凛然有余,圆润温软不够。 |
|
李丽华属实不适合杨贵妃这个角色,但是开头一幕贵妃出浴还是好看的。 |
|
军士起义把杨丞相捅成马蜂窝那段情绪太到位,这片60年前居然入围戛纳主竞赛,这很法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