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沙的店小二真是入木三分。22岁的汪禹啊 |
|
没听错的话乾隆问吃茶指路一乐园的老者和王沙是一个声音。头回吃汤包容易犯的“错误”真是太生动了,见过n多人中招。一个关于吃茶的题外话:茶国某些喝茶的时常看不起拼配茶,然而拼配茶中国也有,就出自扬州的富春茶社,魁针、龙井和珠兰花茶拼成“魁龙珠”,叫“一壶水煮三省茶“。这个系列里老一辈的演员:演鄂容安的姜南是李的“老大哥”了,生在安徽,长在北平,抗战时期在桂林读戏校;演刘墉的李昆原籍天津;王沙(这里是店小二,下扬州是剃头匠)是新加坡人,讲得国粤英闽南上海多语;“纪晓岚”井淼是山东人,上海读书又各地演过话剧。这种天南海北人演天南海北事的搭配只有在特殊年代才能产生,连李后来都吐槽搭景师最北只去过广东,怎么搭得出天桥。 |
|
李翰祥拍的乾隆片的第一部。他摆脱了以往拍古装宫廷历史片的完整方式,改用说书人的态度,风趣而技巧地叙谈有关乾隆的轶闻掌故,并着重于君臣雅趣的斗智及民俗方言的特色。虽然故事大多来自于野史,可对于史料的介绍却是一丝不苟的。从这里也看得出来李翰祥的美术功底和人文底蕴。 |
|
“从前有个太监,下面没有了”,原来这是个老段子啊!虽然没君臣斗好玩,不过李翰祥随便抖出些老段子就能消灭一堆导演了,野史加考据,真是无敌了。 |
|
扬州一段十分风趣。那店小二可爱极了,这样多嘴。 |
|
邵氏出品,必属佳品。
那店伙计,确实演得到位 |
|
这部拖了一小时才开始下江南,名不副实,君臣斗话痨多,急智多。外景是韩国,冬天还有雪地,水中还有冰窟窿。 |
|
从康熙扯起,末了伴着周日清打架 |
|
李翰祥×刘永的乾隆皇系列就此起步(但刘永其实一年前在《乾隆皇奇遇记》里就演乾隆了),他这种讲述历史趣事,化用民间野史和风土人情,辅之以相声小段的表现手法,严格说来应该算是拍《风流韵事》中的《萧翼赚兰亭》开始的。乾隆在位60年,活了80多岁,文韬武略,可以用的素材实在太多了,以至于虽然片名叫《乾隆下江南》,但电影过了大半他还在宫里待着呢。前半段讲乾隆身世,期间穿插旁白,仿佛纪录片一般;再讲他和纪晓岚刘罗锅两位大臣的君臣斗智(应该是井淼李昆两位的智商巅峰了),而后半段才呼应片名,让他去扬州逛了一圈,并邂逅义子周日清(同时也是汪禹又一次出演周日清)。扬州段落表现最好的当属老小二王沙,他动作诙谐表情滑稽,还附送大段大段的扬州风俗讲解(甚至还来了段小贯口),真是妙趣横生,为电影增色不少。 |
|
今人拍小品电影,李翰祥拍的是相声电影,一个接一个的段子,逗乐尚可,认真不必。刘永那时的确很帅,风流倜傥又有贵气,只可惜……最精彩的是王沙演的跑堂,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后来的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宰相刘罗锅等等,应该有这系列电影的影响吧。 |
|
“从前有个太监...”“底下呢?”“底下没有了...” |
|
刘永那年才26岁,真是英俊潇洒,气质不凡,帅哥都不适合家庭生活,一结婚就闹大新闻,刘永,柯俊雄,王羽都一样。 |
|
当着皇帝骂婊子养的皇帝,以及皇帝和屁民联合大战天朝城管,都让人连呼痛快。可见我们现在也并不比电影里百姓幸福多少,皇帝不见得就比电影里的皇帝好。倒是皇帝心疼每年多给刘罗锅那两万两银子,小气的有理。 |
|
李翰祥把野史闲文讲得津津有味,苏州话也很有喜感。 |
|
“人到扬州老,船到瓜洲小”。蟹黄汤包加三。素茶荤茶来喝茶。拼得一身剐,拉皇帝下马。只图一时骂的爽,不知真龙在身旁。前面铺排太多,半天才下江南。下江南先下扬州,入境问俗启文章。活现店小二,一口扬州腔,癫佬又衰姥,喜剧又人文。明清扬州风俗小品。开篇讲乾隆身世,忆木兰围场狩猎,雍亲王强占李佳氏,生四子弘历无名,因护康熙得宠入宫,从此得天子之命。西瓜视频,画质三六零。 |
|
⒈虽然出生在宫外,生活在陋室之中,可却有常人没有的志向,也可以小小年纪就能杀黑熊,更可以智对康熙的对联,只是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能看到乾隆儿时的不一般;
⒉皇上虽然是至高无上,可是也有自己的小心思,纪晓岚光膀子总领四库全书,背后也有与乾隆的智力相逢,而刘墉更是因为罗锅二字,被乾隆频频责难,可却都凭借聪明才智成功度过;
⒊乾隆微服私访,体味扬州的美食,体验扬州的风土人情,更是看到官员私自加税,店小二破口大骂皇帝,也有街边书生敢把皇帝拉下马;
⒋这种正史演绎与野史戏说的结合,真是捉到我的喜好,同时不知道是画面什么原因,总是有一种戴上VR眼镜的体验,不过最后的动作场面,真是太戏班子了! |
|
李翰祥接棒拍摄的第一部戏说乾隆系列电影。轻松,风趣,诙谐,看起来非常舒服,影棚制景非常精致。涉及刘墉的一些桥段都是从民间故事中提取出来的,没想到太监那个笑话竟然那么多年了。这个系列我特别喜欢,以至于我都不舍得看完。偶尔放假了,想放松时就看一部。8分。 |
|
前面君臣智斗占比太多了,不能早点动身下江南么?乾隆皇帝可怜啊,扬州吃个蟹粉包子和肴肉就兴奋成这样,无话可讲了。 |
|
李翰祥的乾隆系列:都是小故事,还有地道的江浙话,蛮有意思的 |
|
二十多岁的刘永演四十岁的乾隆,那个皇帝劲拿捏的不错,倒是可爱。知道自己是皇帝才能有恃无恐。
流水账,配角都不错。岳华在里面几分猥琐。
汪禹片里蛮可爱,但是人品不行。 |
|
哪是什么电影,不过是三则小品外加江苏城市扬州的旅游美食攻略。扬州土话说起来有点拿腔拿调的,不够放松,听得人汗毛直竖。还是北方话好听。嫁人要嫁北方男,娶妻要娶南方女。 |
|
就冲王沙演的那个茶倌儿,得三星!正宗扬州话加一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内地还不开放,香港古装片尤其宫廷戏,包括李小龙、成龙的功夫片乃至更早的,都只能到韩国采外景,韩式宫殿充当明清宫苑。 |
|
店小二一口标准的扬州话,不像武林外传里用南京话来冒充,邵氏真厉害! |
|
诙谐有趣的民间野史,围场狩猎里的部分镜头是非洲大草原吧?与纪晓岚、刘墉的互动也是生动活泼,不过这几个部分似乎篇幅过长,导致了“下江南”部分被挤压,只占了全片一半左右的篇幅,剧情内容上感觉有点失衡了,茶馆伙计的扬州话挺出彩的 |
|
剧情设计还是不错的,但前面一半后面一半完全不搭界,有些跑题 |
|
说是乾隆下江南,但其实一大半都是乾隆和刘墉君臣的情|趣小游戏(。)让人觉得这皇帝真闲,闲得欠揍,后半段倒是我喜欢的调调,其实想想呢,这系列乾隆的人设真不错了,对待身边的大臣贱兮兮的不坑不舒服,但对待善良的老百姓倒真的宽和“不知者无罪” |
|
扬州话震惊了。。。单位有个大妈平时只说扬州话 说的真情投入深情并茂的那种 每次见到她说话都头皮发麻 |
|
第15部 2010-3-7 对白很好玩儿,配音也很到位 |
|
单纯就是几个民间故事的开列,而且各个故事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只有简单的拼凑,好似在看短剧集锦,把本片叫做《乾隆下江南》实在名不副实,就影片的主体来看,把它叫做《乾隆在北京》更加贴切。 |
|
结构松散,叙事毫无章法可言,似乎是李翰祥试水的一部作品。全片可以分为三个单元,一是乾隆来历,二是君臣斗智,最后是下江南喝荤茶。一较简略,且野史味太浓。二中规中矩,主要是相声段子杂烩。三的亮点是扬州伙计,武戏显然是为凑时间而设计。总体较为差劲。 |
|
李翰祥懂观众,将奇闻轶事,野史,段子共冶一炉,做成群众爱吃的大杂烩…出彩的在于王沙演的扬州茶馆的店小二… |
|
也就那么回事!景福宫小气吧啦,还不如陈景森搭的假布景上台面。情节也不过是半部《万年青》加半部刘宝瑞,骗骗没见过的还行。拍的倒还挺乐呵,但不像电影像单口。PS:李翰祥若真是下海说书,大约不会输给他那几位同乡。 |
|
这种无害又卖萌的电影可以给四星 |
|
严格来说这不算一部完整的电影,由四个小故事拼凑而成,分别是乾隆的出身,纪晓岚妙解“老头子”,和刘墉斗智斗勇还有下江南陈恶扬善,服化道很用心,台词文艺造诣很高 |
|
7.0/10
又是段子集,乾隆下扬州的姊妹篇,主要演员都一样。李昆太有个性了,非常抢戏的演员。刘永的帝王气质。地道的扬州话和民俗考据。吃茶一段相当有意思 |
|
后半段才像电影,前面两段故事太拖沓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显得皇帝很傻嘛 |
|
生硬的镜头转换,错乱粗糙的服饰,年代局限的摄影技术。但刘永的乾隆太妙了,有点自以为是的小得意。 |
|
拼了一身剐,也要给皇帝拉着马。。。
用历史的眼光看电影,这也只是个邵氏小段子合集啊,三星 |
|
都是民间野史里风雅小笑话,很少见地没有离谱的风花雪月,难得难得。刘永气质优雅干净,很适合乾隆角色 |
|
背景故事讲解的也太长了,一个小时了才开始正戏“下江南”。茶楼这段戏非常出彩,伙计巧语连珠妙趣横生非常有趣。 |
|
屌炸了。绝对好片。 李翰祥极其强悍的编剧功力 各种幽默的段子到现在都还很实用 比如那个太监。然后 然后下面没有了就十分经典。
刘墉 纪晓岚 乾隆的个性都很鲜明 好看。 |
|
《乾隆下江南》,从乾隆爸认识乾隆妈开始拍,电影过半才开始下江南。李翰祥导演,不愧是你! |
|
好玩,肯定启发了康熙微服私访记,纪晓岚等作品。 |
|
8.3/10 首看李翰祥,清朝乾隆野史,幽默诙谐,虽是拼凑段子,但像听人说书一样痛快 |
|
太有趣了!哈哈哈,笑死我了 |
|
李翰祥是个文人,还是个会写段子有时候段子也带点儿颜色的文人,真服了 |
|
服道化、荤茶、扬州话都太考究了。 |
|
虽然老李很牛逼的到处炫耀他的见识,但其实不如第一部,拼凑段子有什么诚意啊,还啰嗦 |
|
段子集锦,刘永真是渐入佳境。倒是各种插科打诨和野史俗语比故事本身有意思多了。 |
|
这个不能称之为电影吧?更多的是段子的合集,对一些民间传说的二次演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