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之后,觉得这片子又重又轻的。重在每个女人当了母亲瞬间变成劳碌丫鬟命,轻则这个妈妈面对的除了育儿最大的困难是通勤交通问题。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妈妈在国内的话要面临多少东西......喜欢泡澡戏的隐晦表达。(话说法国导演为什么这么喜爱这种美好结局呢?un autre monde,goliath都是,有说服力吗?Est-ce qu'on peut y croire?non. Ça nous donne l'espoir? non. L'humanité hyporcrite. |
|
换一下国籍,讲的就是住在燕郊的单亲妈妈每天跨省通勤,因疫情管控八通线停运,只能天天拼车或者骑共享单车上班,最后因频繁迟到被公司辞退的故事。 |
|
与男人相比,大概是对方更多的是可以选择放手吧。或者再找个女人解决孩子的问题,继续当撒手掌柜。但是女人就不行,女人撒手了她就成了令人嫌弃的松子。不婚不育才是拯救女性的唯一可能。 |
|
85分鐘的窒息在最後終於迎來一絲喘息,一度以為她要臥軌,但當著孩子們應該不會這樣做。缺席的alex和把他的好意誤當情愫的父親朋友,人在極累的時候大概都想找個依靠吧。法國好歹只有育兒和交通壓力⋯⋯ |
|
结尾泪奔。罢工只是撕裂伤口的一阵风,时空的复沓将无数巧合消解为宿命式的无解,以天计数的焦虑感被压缩至分秒。每一镜掷地有声,紧绷的剪辑让偶然的定格如卸下千斤担时长吁的一口气。狂奔的身影,强装的笑容,堵塞的城市,呼啸的列车,还有游乐园上下起伏的“飞船”前激动而苦涩的泪水。我们需要光荣的左派电影,永远需要。 |
|
沉浸式体验职场单亲妈妈疲于奔命、被生活暴击的每一天。结尾峰回路转,但感觉又是一场新的战役。法国左翼作者们写的剧本,有时真实得让人想喊救命... |
|
节奏非常得好,那种无力感能够让人感同身受 |
|
数度被导演的视听调度逼到濒临休克…… |
|
速度感做的很棒,剪辑、摄影和配乐相得益彰,女主的生活节奏让人窒息,结尾也收的很漂亮。 |
|
单亲全职妈妈城郊跑通勤,节奏紧凑到几乎无法喘息(怒赞!),估计这编排得让太多苦逼的上班族感同身受了,快到最后真的揪心以为暗示她要卧轨了。。。好吧,最终的设计算是抚慰了一下下,尽管现实世界不可能有如此结局 |
|
同事和上司眼中的我,怕苦怕累常迟到,翘班开溜耍滑头。只有自己知道,为了生活我早已尝尽苦头。邻居和朋友眼中的我,早出晚归不顾家,东奔西走瞎忙活。只有自己明白,为了生存我已经焦头烂额。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千疮百孔,整天强颜欢笑,整夜辗转难眠。为何总是疲于奔命?只因我身为人母,我只能赢。新时代的现实题材惊怖电影。她很怕,怕迟到,怕催款电话,怕电车过站,怕工作出错,怕面试失败,她的胆战心惊,每个月薪四千供房贷养孩子的母亲都感同身受,太累了,累到没时间去思考自己究竟多累。这种累不仅表现在剪辑上,她的所有时间都除了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她的大部分空间属于公共空间(交通工具,工作环境,社交环境,采购环境),只有小小的浴缸才能装下片刻自己,就连哭泣也只能与化妆一同完成!比起鬼怪,夹缝生存是距离最近的恐怖。 |
|
#venezia78 working mother 看本片应该会有感触吧。我不是working mother ,但深受交通系统罢工的困扰,对女主深深的同情。影片描写一个生活困境中的人却没有煽情,节奏紧凑,drama逐渐升级,摄影、配乐、表演都到位。片中几乎都是女性角色,除了保安和前夫必须是男性之外只有儿子同学的父亲是男性。 |
|
剪輯和配樂將生活的窒息感拉滿,讓打工人感同身受,使人筋疲力盡,然而又不得不急速前行,結尾的一通電話,是失序生活的終點嗎,又或者是另一段失序生活的起點,而很多時候,有機會失序反而成了一種幸運。在個人生活失序的明線背後,是社會層面失序的暗線,視角聚焦在小人物,言外訴說的皆是大時代。 |
|
这是我近来看过最紧张刺激的影片,全片没有枪支,连刀片都没,更不会有血,却比最近看过的《犯罪都市2》《魔女2》《灰影人》等等全部打包加起来都要紧张刺激得多。一个有俩娃的单亲妈妈,跨市上班,遇上罢工,凌晨就得起床把娃送到接送上学的保姆那,然后赶去巴黎上班,还不一定有车(因为罢工),还要一边面试新工作——没成的话,现有工作大概率也完蛋。 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无比紧张,就是再次感慨:还好没娃,生活万岁。 |
|
法国参加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比赛片,获得最佳音乐奖。导演确实不错,把影片处理得一气呵成,毫无“尿点”,在行为中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显示了不错的叙事功力。结尾给了一线“光明”,但也限制了影片立意的深化和扩展。 |
|
女主性格很不讨好啊,感觉周围的人都欠她似的,比起很多中国打工人来说她这样还是可以了 |
|
用《谍影重重》的节奏感拍了一部日常生活里的“战争”。有点像那部美剧《女佣》。同样缺席的男性,同样独自承受一切的女性。生活被浓缩为求生,人永远在位移、在碰壁、在面对难题。游乐场里最后一幕的悲欣交集真是令人难以名状的心酸。我们其实也这样活着,到底为什么会如此狼狈? |
|
至少房子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社会上的工作也没多少不公正的对待。中国真的惨多了…… |
|
电影依靠的是外部压力下所产生的压迫感,它在社会层面上给工薪阶层的观众的感染力是感同身受的。剪辑节奏跟音乐节奏十分合拍,处处把握着人物情绪上的起伏,也决定了全片的节奏。 |
|
好一般。一个执拗的笨蛋女人无法平衡生活与工作的故事,housekeeping而已,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把孩子送去隔壁邻居家,再赶路去巴黎的五星级酒店打扫房间,乡下的motel已经让她觉得大材小用了吗?最后还不是妥协要去超市做收银。虽然最终她获得了“理想”的经理职务,但没有讲完的故事,依然是周而复始早起晚归,结局定格的笑容也不过是此前一地鸡毛生活失而复得的短暂宽慰罢了。 |
|
电影只有88分钟,生活有60分钟,24小时,365天,无数年。 |
|
结局圆满了吗,我不觉得,女主仍然需要面对罢工带来的通勤阻碍,现在还加上了两个孩子无人照管的窘境,并且按照按照面试时hr所提醒的这是一个需要加班的岗位,那么女主的境地只会比之前的更加艰难。个人并不是很认同女主因为曾经有过光鲜的学历,而不肯屈尊去找一份离家更近的工作,也有可能女主是需要一份薪水能够支撑得起一家三口开支的工作,但是,在高压下工作和生活,难免会把负面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影片里也有表现),这样的状态下,不管是母亲还是孩子都会受到伤害,但是也不能谴责她,那个丝毫不关心孩子,只会逃避和说谎的父亲更加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一个努力承担起母亲责任的女人真的太难了。 |
|
幸亏只有88分钟,多一秒也撑不下去了,不过却是因为片子极高强度的叙事节奏,对观影者来说实在是非常残忍的考验。工作日万达CBD上座率挺低的,但想必在座每位都体验到了比最难熬的工作日还要难熬百倍的一个半小时吧!大量手持长焦对准面部特写,持续冲击耳膜的合成器音乐,严丝合缝的场景切换,实在太精准了。有好些动人的瞬间:一直抱怨的邻居老太最后柔软地请求有空请还是带孩子来玩,一边是无路可退的忙碌,一边是不可避免的孤独;经理问你知道被辞退的年轻女孩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吗?“可她也还是个孩子啊”;在两个最为崩溃的瞬间,女主难以自控地对一直表露善意的酒店保安和看起来稳定可靠的壮年男性发出女性的暗示……结尾有些意外,但这对主角并不是温情,不过是重新获得拼命向前跑的资格。这个社会病了,病得太重,你跑得再快也无济于事。 |
|
大罢工事件使得社会秩序失调,一个普通单身妈妈的生活随之发生巨变。大量的背影跟拍和主观镜头,摇晃、混乱、紧张,代入感极强;嘈杂的广播和电视声音填充着整部影片,听觉处理极佳,观众跟随着焦虑的女主角不断奔跑、追赶,巴黎这座城市显得格外冷酷无情。个体被完全吞没在城市机器里,无力对抗;全新的工作机会为她提供一线生机,她必须排除万难、牢牢抓住。
埃里克·格拉韦尔拿下威尼斯最佳导演,功力毋庸置疑,优秀的视听营造出不输商业动作片的紧张感,这种张力一直持续到结尾。丢了工作的女主角带孩子们去主题公园,面前的列车呼啸而过,再往前哪怕半步,就能用解脱的方式逃离一切。她是一个无比坚强的独立女性,也是一位让人敬佩的母亲。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她最绝望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不过后面的人生,只会更加艰难。 |
|
选取罢工这个节点 放弃对常态的铺垫而直接展现种种失控 也许意在说明 不是母亲一个人在养孩子 而是整个社会在养孩子 交通 医疗 就业 社会支持 借贷与福利政策 链条上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让平日里得以维系的脆弱稳态顷刻崩溃 |
|
太好看了,都不舍得看完… |
|
用萨弗迪的方法拍《两天一夜》,但板块化的情节让每个单元的困境都可以被预测,若不是有劳尔·卡拉米令人信服的表演,导演无节制的情绪压迫手段会很容易让人感到用力过度。 |
|
我老婆就这样!拼尽全力!在工作与孩子之间狂奔!在所有问题上都比我坚毅,勇敢!如果没有她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顶住所有的压力!但是她可以的!女性太难了又太强大了! |
|
电影还可以给口气喘,现实并不会。 |
|
豆瓣日历真的很歹毒,谁家好人在周六推荐这么高强度到窒息的工作纪实电影!!尤其是对我这种周六还在加班的人来说更窒息了。 |
|
【4.0】催命不休的闹钟开启炼狱的一天,疲于奔命的生活是肩上的重担,戴起千副面孔去笑对人生的洪流,放空无尽忧虑去享受跃动的美好。没有出口的迷宫只有徘徊的绝望,没有答案的迷题只有悬停的问号,机器般连轴的运转逐渐踏入坍缩的世界,无声的悲鸣是泪水悄然落下伤却从心口溃烂。疾驰而过的列车把混乱繁杂的一切掩盖,欲盖弥彰的接受所有的馈赠与掠夺。再没有比这更恐怖与窒息的存在,生命的陨落只在死亡时才会戛然而止…… |
|
为什么不搬到近点的地方呢?我理解她是想给孩子最好的 可是恐怕这不在女主的能力范围之内吧 弄的周围人都跟着倒霉 别人又不欠她的 这样真的好么? |
|
特别能共情,那种速度感跟窒息感都做出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社畜依旧会因为工作和家庭忙得焦头烂额,而单亲母亲身份更赋予了这一情境更多的现实意味。结尾是光明的吗?私以为不见得,很可能还是会因为交通系统瘫痪和住在远郊频繁迟到而被开除,但操蛋的生活里总是得指望着一点点零星的希望吧。因此女主最后的情不自禁流泪才显得更为悲伤。另外,虽然文化语境不太一样,但是感觉这个故事完全能够平移国内,而且很难拍的不好看吧,但至于能不能过审就是另一回事了。 |
|
拯救濒临崩溃全职主妇人生的稻草,是另一个更难的全职。这大概就是人生吧。超强张力,尤其是时间感。争分夺秒。不是战场,不是抢险救援,不是急诊室……只是单亲全职两娃妈的一两周。经济学硕士的教育背景,市场分析研究员的职业背景,目前却只是五星级酒店客房部领班。跨市上班,又逢罢工,交通瘫痪,频频迟到令岗位风雨飘摇;前夫还短暂失联,月付赡养费悬空,挣扎在透支边缘;还要排除万难挤时间面试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岗位;……最后,眼看着全盘皆输,不得不决定缴械投降的她竟然赢了:得到了那个必将更忙更累更难的职业。 |
|
本社畜狠狠共情了,凌晨的闹钟、长时间的通勤、沙丁鱼罐头一般拥挤的公交、拥堵不堪的交通、搭不到车还要添乱的雨天,更不要说无人看管的孩子、透支的信用卡、缺席的父亲、糟糕的工作和抓不住的机会。很多年前我不知道罗拉为什么在柏林街头快跑,现在我知道了朱莉穿着高跟鞋在巴黎街头奔跑只为那碎银几两。节奏太好了,没有一帧画面是多余的。虽然只有得知“上岸”那一刻是高兴的,前方的工作也不一定是好坑,但还是要恭喜并祝福女主。Life sucks, but life goes on.ps女主神似伊丽莎白于佩尔 |
|
节奏做的很棒,配上躁动的电子乐使得整个压迫感十足让人喘不过气,但这不过是无数社畜最平凡的经历,在通勤的路上崩溃,努力在工作和生活的间隙喘息。 |
|
离婚,前夫玩失踪不给钱,两个幼小的孩子需要照看,上班通勤时间长,又遇上大罢工,房贷到期,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这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了,这是一堆。
女主苦苦支持,各种不放弃,各种求救,但是梦中的她和孩子都在溺水中,看到呼啸而过的火车会有一瞬间的恍惚,为什么会这么难,怎样才能继续走下去。
最可怕的是女主婚前是经济学的硕士,也是有收入良好的工作的,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过工作经验,生了两个孩子的女性,落到这样疲于奔命的境地?
这样的女性还能坚持多久?这样家庭的孩子会是幸福的吗?他们面临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
|
那些备受通勤烦恼的打工人会感同身受,整部电影弥漫着紧张又无力的氛围,即便磨难重重女主一直没有哭,但在最后,她还是哭了。这个哭,太有力量了。 |
|
看着很累,感同身受的累。在运镜、剪辑和音乐的加持下,好像自己也跟着女主朝五晚九疲于奔命,在卡点的列车和拥挤的街道反复徘徊,在工作和孩子间不断寻找平衡。看起来正义的罢工抗议反而像压死骆驼的稻草一般不堪重负,在不得已中挤出不多的钱财,受尽白眼和数落,于违抗中寻找希望,最后一朝回到解放前却得到了难得的喘息。结尾的喜悦也仅是暂时,不久后她将继续和一开始一样继续奔波,如同没有尽头的轮回 |
|
2022.9.5
她是经济学硕士啊!要去做超市收银员的工作。 |
|
百分之十里自恋又可爱的noemie诶
表演自然,人物形象没有那么美好,甚至有时候非常讨人嫌,但这才是真实的困境。时长也刚刚好,通勤也能拍的惊心动魄!简单的故事,但是很打动人。 |
|
非常左,非常有张力。奔跑吧,妈妈。冷峻色调的巴黎,天还黑着就踏上通勤路的单亲妈妈,她不会为自己除了面试之外换另一件外套,时间也不会为她停留。完全会看到焦虑爆发的片子,每一天从被闹钟打断开始,配乐和剪辑更是把焦灼提升了一个层次。女主的表演细致出色,对镜化妆时忍不住落泪又擦太动人了。 |
|
年度最佳 完全像看自己的故事 |
|
2022BJIFF-3,单亲双孩全职母亲,还有自己对于事业的追求,如何两全,溢出屏幕的焦虑,结尾其实理想化了,故事还可以再饱满些,只能算是小品之作,配乐加分,两段奔跑都很让人共情,特别是第二段,狂奔,很想跟她一起奔跑起来,来不及了真的来不及了,可是一定要赶到,一定要赶到……. |
|
当妈究竟给女性带来了什么…… |
|
《全职》这两个字在这部电影里感觉应该读作「zhì xī」。—— 临近末尾听到广播“火车进站,过站不停,请远离月台”时真担心随后上演“意外”情节……结尾的那通电话让我泪腺触动,快和朱莉一样“喜极而泣”了。 |
|
D / 像达内兄弟的《好时光》观后感。有几处声音剪得特别好,也有几处悬而未决力拔千钧的时刻。但一直循规蹈矩地掐着速度,以至于最后断气时暴露出了太强的操纵感。在极力复原现实体验的同时则暴露出政治想象力的贫乏——当剧本试图不断填充人物细节加以限定时,恰恰说明人物的内在是如此的僵硬,因而无法再造某种“人民”的范畴而只能将其投入既定的绝望世界之中。所以我反倒是比较好奇:一个赶着去支持罢工的人帮助了一个赶着去工作的人,这样的碰撞中还能生发出什么? |
|
经济学硕士又怎样?一抓一大把,为了讨生活,该低头则低头,厚着脸皮,求爷爷告奶奶。这才像现实中的人,为工作奔忙,感到绝望时,连哭都没有时间,麻木从头到脚,多说一句话都累,没有力气发火,明明一无所成,却忙得停不下来,闹钟一醒,周而复始,陷入循环。 |
|
她的时间由闹铃统计,受交通工具影响,经识别卡认证,被消费数字支配。她的人生像缠在一起的鞋带,接触不良的热水器,水泄不通的车道,无人接听的信箱。要让罢工的轻轨搭载巨大的野心,要从垃圾桶里掏出储存的尊严。她在没有快乐的儿童乐园哭了出来,只因收到了继续奔跑的指令,跳上没有安全网的蹦床。 |
|
我不该在工作烦扰了一天的晚上还要看这个急促、压抑、混乱的电影 茱莉除了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 别提自己的孩子 就连好好睡一觉她都不能完整。然而细想一下 她难在什么地方?直接原因是巴黎大罢工 根本原因是单亲家庭 其实我国这样的女性也大有人在 起码茱莉优秀、漂亮还有一圈的亲朋好友 我国还有每天通勤一个小时每个月都收不到应有的赡养费的单身妈妈比她更难呢 所以啊 我看完之后第一感叹的就是 幸好我国不会因为大罢工而瘫痪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