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在记忆里是个模糊而耻辱的印记。中日两国对那场战争的反思和态度有着鲜明的对比。从日本海军港保存完好的墓碑群包括其中的清军被俘战士墓碑,到我国1988年就划定的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战争炮台,隐没在杂草、农田、酒店角落杂草丛中的现状,我们真的吸取教训了吗? |
|
中兴名臣李中堂!整个甲午海战,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整个日本对抗。 |
|
首先为央视此次回顾历史的态度点个赞!"稍有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无论是民国时期鲁迅笔下的国人,还是现在的大多数,用伊藤博文的这句话来形容看起来仍然是正确的。何时觉醒? |
|
一个下午看完,应该多多出这类的纪录片。愚昧自大是最大的战败因素,其次才是体制,最次的才是技术和人才。美国人马吉芬的精神令人佩服,相对某些清廷官兵实在不能同语。还有清流的“言官”绝对是令国家保守的一个因素,分明就是那时的“键盘侠”,李鸿章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背黑锅。 |
|
见编导必看系列。配方依旧:胡劲草编导+董倩、姜广涛配音+程池配乐。每一部都很精致,视角独特,是其他国产电视纪录片很难比过的。像《甲午》这样的战争题材平和却能直入人心得讲述,更难得。姜广涛这里配音比重好多,最后一集配了梁启超的话,想起《梁思成林徽因》他配的梁思成,同样温柔同样有力。 |
|
跑步片。拍的好,花了80%的篇幅深度剖析甲午战争的背景和中国失败&日本胜利的原因,只用了10%描述战争,而不是像历史书上,过分渲染悲壮牺牲、虽败犹荣。我TMD才不想自己的同胞虽败犹荣。 |
|
还算用心,但是那恶心的大清地图没人吐槽吗?提前把唐努乌梁海割给毛子,提前把锡金让给阿三算哪出? |
|
“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不知国家之为何物……及其败然后知其所以败之由,是愚人也,乃或及其败而犹不知其致败之由,是死人也。”——梁启超 |
|
最后两集草草收尾了,没有展开,感觉是想煽情又要克制,于是并没有说请北洋覆灭的原因。配乐好,但是配乐剪辑有问题。马吉芬这个人物第一次听说,很感动。 |
|
非常不错的国产纪录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比较客观的描述,虽然略显伤感,但诚意满满。 |
|
很难得,对李鸿章的描述相对客观。李鸿章是一个能人,但他所在的位置,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有道理,但假如李鸿章真如他所说,和朝廷对着干,那他那些促使中国近代化的事情,一件也办不成。 |
|
好看。音乐太好听,作曲程池,可惜很多作品没有,包括这部。中国40年发展是有很大成绩,但是很飘,过于骄傲,一点负面意见就上升到看衰自己国家。重新翻阅甲午战争那段历史,我发展日本和中国最大区别就是他是谁优秀学谁,是骨子的谦虚,韩国也是,别以为他们老百姓也反美,才不是呢,脚都投好票了。要知道韩国也曾是我们的属国,可能因为他们是岛国,我们不是,国民的心态不一样。 |
|
对国产纪录片而言,真的是难能的好,很全方位的视角——那场120年前的战争…… |
|
越看到后面血压越升越高,深度解释了甲午战争双方实力的对比,也说明大清为什么会败给小日本,明明在起跑线是领先于对手的,结果一步又一步地遭遇挫折、甚至开始摆烂。最后专家的结语真的很好,我们学历史不是为了报仇,而是要向后看,思考当下和未来。 |
|
1.通过同时期双方各国的军事竞赛和社会背景分析对照甲午战争前后,分析胜败与否,文艺腔十足。
2. 中国社会之改革不易,大国末年犹如分裂的小国家,不可能万众一心
3. 为洋务惋惜,为北洋惋惜,为甲午前后五年惋惜,为幼童为国之大者惋惜
4. 积重难返,然三千年之封建古国,能无一丝成功乎? |
|
文案很棒,内核也出众,各个维度探究甲午战争的胜败原因 |
|
人在威海,心潮澎湃,人民海军,剑指未来。 |
|
能说的都说了。尽管是官方电视台出品,却满满民间色彩。不知道这句话是否已经不需要了——“ 及其败而犹不知其致败之由,是死人也。 ” |
|
核心不是讲甲午海战,而是讲背后将近30年的国运之争。日本人果然不重视日清之战,10年后的日俄战争才是他们的国运转折点。权力结构关系不对等也会造成知识与认知结构的不对等,难怪《坂上之云》甲午海战草草一笔。从没想过,还有个美国人马吉芬因为甲午战败为大清殉葬……历史真够吊轨。 |
|
一声叹息 |
|
四集半讲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只半集讲战争过程,这才是恰当的详略啊!第五集片尾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的断语可谓总结了全篇。看的过程说感慨系之不为过。从奋起直追时仁人志士的大声疾呼,到功败垂成时的悲壮惨烈。日本上下一心,锐意进取;大清则愚昧自大,各自为政,细看下来,可以说大清的惨败是必然。从郭嵩焘《使西纪程》被毁版,到黄遵宪《日本国志》迟迟得不到发行,足见朝廷才是国家进步的根本阻力。反观当今中国「天朝上国」的幻觉又卷土重来,真呜呼哀哉。 |
|
看过 |
|
最近沉迷看各种史剧,知兴替。 |
|
央视良心之作。 |
|
http://tv.cntv.cn/videoset/VSET100236516656 | 普通日本人对甲午战争没了解——英国人对1840年也没概念,不知道是不是一个道理……地图太bug了,青岛作为城市名开始用的时候甲午战争早打完了= = 2015-06-22在看 |
|
中日在甲午海战相遇,但从前一个甲午开始,两国命运就开始改变,中日留学生又曾相遇在一起,但最终结局不同,这种对比形式十分独特了。 |
|
铭记历史 |
|
“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现在法事甫定,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形容所说,又睡觉矣。”“倘若此时与中国作战,是催其速强也。”认识如此深刻,准备如此充分,大清焉有不败之理。 |
|
两甲子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点防空和区域防空能力、有了电磁弹射的技术、有了相控阵雷达、有了区域拒止能力、有了重型格斗舰载机、有了一定的饱和打击能力、有了蒸汽机制造能力……我们有了很多,我们还会有更多,可慰甲午。 |
|
看过的央视的纪录片里最好最客观的没有之一。邻国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警惕学习的。 |
|
搞完传统文化搞搞近代历史。回顾历史,前因比后果更重要。这部纪录片就把更多的篇幅放在了甲午海战之前中日两国的海军发展历程上,我很欣赏这个关注重点。观看过程几次让我感到后脊发麻,根源深埋,危机积累,一切都是必然。再者就是想起那句话:中国的历史太长了,当前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在历史里找到参照,进而看到结果。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无论如何有机会正视历史总是有好处的。 |
|
可以改名《走向甲午》,不是讲甲午战争,是讲清朝为何战败,讲两国洋务运动的差别。拍得精彩,不过叙事比较简单,只是来回对比清朝的失败处和日本的成功处,这倒有点像《走向共和》的做法。 |
|
最后一集怎么像是赶工 幼童的导演 配乐风格很类似 喜欢用董倩 个人风格很明显 |
|
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没有刻意煽情,通篇贯彻了详实克制中肯客观的态度,这种大格局、高水准的纪录片值得收藏。 |
|
明知看甲午历史必至肝郁气滞,然而身为中国人岂可不看?!
“及其败然后知其所以败之由,是愚人也,乃或及其败而犹不知其致败之由,是死人也。”——梁启超 |
|
看完第二集。暂时不看了。 |
|
不知道标记的对不对,央视那套十集的节目,挖掘了很多日本人的角度,相比小时候教科书上的英雄主义,对这场战争有了其他角度的认识,看到那些没爆炸的炸弹在日本被当作护身符,心里有点难过 |
|
一声叹息 |
|
和《幼童》比起来,《甲午》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中日两国的近代化情况对比。看完内心充满了深沉、悲壮、遗憾、愤怒的心情…看着北洋水师的诞生与覆灭,以及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朝的腐朽没落一览无余… |
|
纪录片整体基调出奇的克制,连BGM都不怎么煽情。 |
|
每看一次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
|
挺中正平和的史观,从战争前两国的政治体制、战争准备、情报工作等等方面,反思战争结果,还用了一些原始档案,没有抹黑对手,而是反思自己为什么战败。 |
|
李鸿章时运不济,唉,富强之路,在于民心是否团结,是否懂得谦卑,泱泱大国为什么就会败给蕞尔小国? |
|
叙述较平实,希望不要烂尾。 |
|
干货足,中日各个方面的比较,推荐 |
|
央视还有一部《甲午 甲午》的专题片很不错,推荐和这部结合起来看。 |
|
客观地讲述了这段历史 |
|
吾辈当自强。 |
|
大国切忌盲目自大,日本真是可怕的对手,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 |
|
可惜最后没有点透,应该降低文物遗迹寻找的部分,增加对历史更深入的分析。还是没有讲清楚“沉没”的原因。太含蓄了。但已属于国产纪录片里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