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极地稍逊 主要是节奏慢了点 |
|
在新都桥目睹了贡嘎的日照金山,从此梦见过很多次。贡嘎转山徒步,迟早要去的!
【片中旁白】
我告诉父亲:“我想去那里”,父亲说:“你去吧”。
“可是,我跟可能就回不来了”
“你想去就去吧”,父亲很坚定。 |
|
文案真的满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旦你踏入这里,从此,要么身在这里,要么心在这里。 |
|
美得无话可说只好膜拜 |
|
前两集自然和风光比较好看,第三集人文的相对比较普通了…… |
|
旁白一發z c s就大舌頭的北京口音以及幾個字就斷一下的句讀讓人想吐 |
|
画面上没有过度美化,是加分,但旁白硬拔高,阻挡了自发的体会和思考。后面越来越觉像茶马古道文化的纪录片,文化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轻地拍了些表面,不足以织成这片天地和之间的人们。以及还是过于红了。弹幕都说《极地》和《第三极》来的,已加入待看列表,算是收获吧。 |
|
景色真是太飘亮了!那雪山何其壮丽!尤其是连上山下的绿色与远处的雪山这种对比令人生畏!纪录片看的我都想去亲身见识一下了…话说那里的湖不知道让不让潜水… |
|
还算有逻辑有层次,但是内容还是散,彼此之间的联系还应增强。非常美的风光。只有去过这样的地方,才能明白为什么会觉得那就是天神的居所。 |
|
白日巍峨耸峙,夜间星汉灿烂,也许高原的山水对当地人见怪不怪,多是宗教赋予的神圣色彩,但对于平原的人来说,高大的群山以其最本质的意义引起注视与神往。
风光纪录片,除了星空,一定节奏要慢,慢了才有时间和气氛对体味,快了便是旅游团那般快餐。再美的山水,被相机分割得支离破碎,被周遭吵闹喧嚷烦扰,也顿失美感。
旁白特色。 |
|
最近看纪录片成瘾 |
|
第一集:每次看到纪录片里有登山的镜头,不由脑补领队和摄像是有多牛~
第二集:天堂
第三集:如题
力荐~ |
|
中肯地说,第一集最好,一集比一集力量弱,一集比一集零碎,后面很多故事只呈现了一个场景就跳脱了,看得出的敷衍。 |
|
“这里的人身心有一种鲜明的烙印,这个烙印与传统紧密相连,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思维方式,都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安静的,温暖的力量。” |
|
贡嘎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区域人文概念。看了锅庄、木府、藏族女孩的成人礼、藏族婚礼,很有感触。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最不缺乏的就是故事,但缺乏开发故事、讲好故事的人。 |
|
因为看了这部片想去贡嘎,现在徒步完贡嘎全线回来标记。一路虐死我这个菜鸡了。可是在子梅垭口看到日出真的好感动啊,主峰像触手可及。更新:两年后的2022.11.2,登顶了那玛峰,超近距离地看到了贡嘎雪山。 |
|
贡嘎很美,草原很美,人很美。但就是偏偏太零碎,没有太明确的主线,这也是国内众多纪录片的通病和硬伤。另,文案历史性不够强,文化深度不够,很多东西都要和文成公主扯上关系实在太牵强,譬如木雅人(应该是羌人后代)的婚礼。挖掘贡嘎山区域的文化,更应该追踪吐蕃人、羌人自有的历史和文化。以上 |
|
前两集还可以,每集时间太长了,容易疲劳,那个解说的声音实在是爆难听,找了个北方老人,满口 “名za” “康巴汉za”,听起来很不适 |
|
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第一二集又从头看了一遍才看完。我最爱第三集,讲贡嘎山区的民俗文化,茶马互换,锅庄继承,康定先生,成年时要转山的丹巴少女,把所有温柔留给家人的康巴汉子,还有《格萨尔王》里说的“汉运物到蕃,是因为我们生产不出这些东西吗?不是,是要联系汉人和吐蕃人的心啊。”其次是第一集,登山相关,任何一个登山者都无法忽视这金字塔般的7556米。第二集主要讲贡嘎区域的动物植物,我觉得比较一般,看起来略乏味。 |
|
贡嘎确实是仙境,位于西南的贡嘎山和西北的雪山一样壮阔却比后者多了太多色彩和生机,因为有水和生物繁盛,它是凌冽与温柔并存。登山主题的第一集比较好,大概是由于景色吧,后两集一般,俗套地讲述了人文故事。 |
|
第三集有点拉垮呀。许一个愿,明年去正儿八经拍一次日照金山。(说正儿八经是因为今年毫无准备地拍了一次😂) |
|
三个角度来勾勒,制作组是端水原则,自然-动植物-人文科普之作。才发现蜀王的docu意外地不多,EP1很抓人 特别式冷嘎措视角 若有缘到访 人间太值得。后面就是标准纪录片范式 丹巴女子成人式的转山和迎娶分开的婚俗很有仪式感了。直到有机会亲自拜会蜀王之前 时不时都会念叨 但从来没有具体了解过真容 连蜀王的标准像都非常模糊 合理化的理由就是不能总是身未动心已远。群聊中有大神放图 无奖竞猜 很丢脸没第一眼认出来 只是按照逻辑推断 蜀王or蜀后。天晴气朗 有人可以和贡嘎晤谈一整天 收获日照金山简直是老天眷顾。 |
|
第一集挺好看的,后面两集拍的太烟火气。就不太喜欢了。。 |
|
应该改名为“天堂甘孜州”,主要介绍了甘孜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关于贡嘎的都集中在第一集中。 |
|
非常喜欢,深得我心; 横断山脉的风景是世界级的,希望早点开辟横断山脉国家级步道。 |
|
在成都平原遥望贡嘎雪山,这是我对她最初的印象。雪山,总是令人遐想,自然也吸引了无数攀登者。巅峰相见很困难,足可见雪山的魅力亦在于“抵达”的未完成。贡嘎本身不是天堂,而是“因为鲜活的生灵,才有了天堂般的意象”。生长、久居在这片土地上的动植物,真的让雪山有了神性。镜头的语言实在是太美,每一帧远景都是对雪山的一次敬仰。旁白的部分略显薄弱,不如《第三极》那样震撼。但是,这仅仅是讨论纪录片手法。对于雪山而言,她一直就在那里,风光无限好。 |
|
找的采访者有一些很有戏,但是摄制组的时间很有限,浮光掠影的 |
|
贡嘎木雅和海螺沟好好看
康定木兰王也好看,很多地方文案都很好,但是配音确实是非常扣分,没有融入纪录片反而一开口就把人从画面中抽离了
贡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旦你踏入这里,从此,要么身在这里,要么心在这里 |
|
节奏较慢,有点散,文案不错, 但不妨碍真的好喜欢大自然赋予贡嘎雪山鬼斧神工的旖旎,原生态的纯粹干净,人们却充满信仰,以后看到一条河流奔腾而过五彩斑斓,霓虹闪烁的城市,第一个会想到康定吧,很喜欢纪录片中的所有的bgm,爱上了那首民谣《康定先生》。 |
|
题材很好,但纪录片生产都套路了 |
|
三集纪录片所拍摄的地方全在康定及周边地区,超过九成的地方我都到过,就像看回顾一样,一边看纪录片一边回忆自己的印象。在康定游玩,不是看贡嘎山,就是绕着环线找寻看贡嘎山的路。不过这部纪录片很零碎,看完之后发现啥都没有讲,世界级的风光没有呈现,贡嘎山下康巴人民的的生活状态与信仰习俗也只是泛泛而谈。 |
|
镜头真的美,片头导入选的曲目也非常引人。 |
|
对,四星是因为跳过了所有和登山有关的片段,其他都喜欢,很喜欢。(p.s.:我一点也不想看那些人如何获得心灵的MSG,一点也不想了解他们如何抛开城市七天来体会马斯洛的基本需求,一点也不想知道他们为登山准备了多少年。相反我想看更多贡嘎的雄伟,想知道更多山川自然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的记叙,想听更多当地【本身】的故事!) |
|
看完了也不记得说了啥,说的的有点笼统了。但是贡嘎真漂亮,附近的平原高原山地草地都很美。人们生活状态真好 |
|
画质绝美,但是我心中第三极更是神作,比之更加琐碎了些,不够宏大。但是川西曾走过,又有不同体验,想再去一次亚丁。 |
|
感觉内容还是有些散,但也没关系,贡嘎的美超越一切表达。等封山期结束了,要去那里体验下在崇高的自然美中解离消融的感觉。 |
|
第一集神来之笔,第二集科普,第三集就像广告了 |
|
看不进书的时候就来看这些藏着不舍得看的纪录片,心里宁静许多。对那玛峰有点心动了。贡嘎大环、攀登那玛峰、洛克线、长穿毕,可以走的线路好多,每年一条估计可以走十年。 |
|
对自然类纪录片来说,在还没有用镜头体现出自然的恢弘前就先沉重了起来,感觉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自然的宏大,是流于纸面上的。而且也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去【征服】自然。 |
|
#2023067#不愧为蜀山之王,雄奇险峻集于一身,有生之年,必定要去一睹真容。 |
|
贡嘎是个地域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但是还是觉得主线太散,有时候我甚至在想,这到底在讲康巴还是贡嘎 |
|
看到第一集末尾,立马去搜了这个在贡嘎扎下来拍摄的广东摄影师,他竟然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藏名了。微信添加好友,竟然加上了,哦耶! |
|
贡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旦你踏足这里,从此,要么身在这里,要么心在这里。 |
|
你对山什么态度,山就对你什么态度。好多中国登山界、高山摄影界大佬,respect! |
|
蜀山之王:木雅贡噶。你以为在讲山,其实在讲人,讲我们的进取,讲我们的进哲学。多出去走走看看听听,才会真正的爱这片土地,爱这个属于你的属于我的而不是他们的:中国。 |
|
不是很懂为什么豆瓣可以给出8.1分!算诈骗吗?😂
既然是面向公众的文化纪实片,为什么如此不严谨?导演和编剧到底有没有真正了解过藏族文化?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导演总要找外国人当主人公?外国人来中国做研究就值得被歌颂吗?藏地有那么弘扬民族特色的好人好事你不采访,非要找那些没什么代表性的人(还是外国人居多),真是不李姐导演的居心所在!
最后一集实在看不下去了,果断弃剧!对登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第一集,后面的就算了吧。喜欢藏文化的朋友推荐看三部曲《第三极》《极地》《香巴拉深处》,这是中央台水准的藏地纪录片,很感人,也很能给你启发和思考。 |
|
很美,但美属于贡嘎本身,不属于这部片子,片子的拍摄剪裁与讲述的水平实属中下,旁白的普通话也不够标准,听着不舒服,不过音乐很好。 |
|
纪录片的魅力是站在更高的理解层面 带来具有观赏性和知识性的科普 有机会能切身感受一下她们的生活习俗就更好了 |
|
节奏慢的要死了!内容也很零碎,没有主题。加上旁白的大舌头奇怪口音!个别画面是美翻了,但整体配不上这美丽的地方! |
|
景色很好,但也仅仅如此了,地理课本的讲课风格,很无趣。最要命的是旁白的大舌头和断句很影响观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