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主要感谢谷歌,要是他用的是某度,不但找不到女儿,还会被广告骗2万块。 |
|
不要随随便便就死掉,不然马上会有人变成你最好的朋友。 |
|
Amazing! 剧本写得太好了,千回百转。几乎没有实景拍摄,但节奏感超强。这种拍摄方式真的太省成本了。 |
|
Bieber concert (confirmed) |
|
三星半。感谢google,感谢facebook,感谢twitter,感谢gmail,感谢youtube,感谢youcast,而我一个都上不了 |
|
确实是重新解读电影语言,节奏快且充满代入感,我们每一天不就是这样过吗。给剪辑师加鸡腿!故事本身讲得也好,情感和悬疑结合完美,铺垫好家庭背景之后所有发展都顺理成章又出人意料,换一个老爸能火眼金睛至此可能会显刻意。题外话:John真是英俊啊我从进剧院第一眼看到他开始就不会呼吸了妈呀 |
|
非常新颖的表现形式,整个故事都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多处反转出人意料,想起前面的铺垫又觉得顺理成章,悬疑的氛围持续到结束。影片中各式social media玩得极溜,导演说想要通过影片表达网络有时候也不全是negative的。五个主创拍片十三天却在电脑前剪了两年! |
|
全程通过一个桌面,把案件的悬疑性带到那么强的地步,佩服!有个细节很赞:当爸爸首次听说汤不热,搜索的是Tumbler,谷歌推荐的是Tumblr。嗯,细致的推理逻辑可见一斑(请点赞)~ |
|
从头到尾都是电子屏幕这个设定太酷了!导演在形式主义上做到了完美。一个父亲在女儿失踪后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各种峰回路转都暗藏铺垫、合情合理,还有亲情的对比反思。是不是今年最好的悬疑片不好说,但绝对够原创、够新颖~~~感谢互联网救命之恩!!! |
|
其实抛去形式的话,故事本身还是比较狗血的,反转说服力也欠缺。但因为坚持把所有的镜头都用各种电子荧屏展示,除了电脑页面还有电视新闻、监控录像等等,有种奇异的满足窥探欲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好像在网上找到一个都市传说之后拼命谷歌了两小时看遍各大论坛各种留言的感觉。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长篇,把形式拿捏的还是得当,甚至有些太老练了。不过这部电影和亚洲首富连看会令人思考,一部是疯狂拿自己的肤色洗脑,一部是完全隐去亚裔背景,完全两个极端啊 |
|
还是得瘦,从前置摄像头里看,才会好看。 |
|
其实这种Screenlife影像从它诞生开始就把它本身仅剩的那点表现力开拓完毕了(强调摄影机的存在、被摄物和摄影机的互动,抹杀摄影机本来可以成为的「视角」,其实让它更偏向纪录片,却又不具备除却reaction的任何感染力)。剩下就只能压榨观众。进入影像本身就有一重媒介的隔阂,多一层屏幕的加入只能让观者始终处于观看,而非感知。不过倘若仅是reaction素材的堆叠,它在real-time的前提下是贴合网络与传播本质的。但本片却数次在保证所谓「新颖形式」能够继续的前提下,反而以传统的影像组织方式贯穿它的组成思维。在父亲角色表演因非real-time已经失效的情况下,通过重复累积戏剧性反转达到所谓的悬疑效果,我称之为对电影的冒犯。今年看得最反胃的一个片。 |
|
形式绝赞!媒体狂欢和换女号两段最惊悚带劲,网络时代的可怖之处由此表露无遗,但故事整体落后当下的网络文化非常多,想想《黑镜》都拍到哪了,这才哪到哪。 |
|
9.6/10 不带脑子这片子可能会让你震到。仅仅是几台屏幕,外景也没多少;硬是被导演玩的反转再反转,从节奏掌握到剧情漏洞都不漏全部给弄好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帅脸享眼福,还要纠结啥深度呢? PS:影片真火了绝对又有人又要说自己早就猜到Boss,显聪明打低分鸡蛋里挑骨头的。 |
|
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码,跳转几次邮箱就可破译;看似无比相熟的女儿,连吸食大麻都未曾知。本来代表身份的头像,竟是无需版权的图库模特;本来孤立寡言的女孩,却在直播软件里袒露心扉。最亲近的女儿却比密码还难破译,最沉默的女孩却比模特还健谈。面前提供海量信息的屏幕,当你在凝视它,它也在吞食你。 |
|
忽然我们心跳频率相同,像一起在奔跑 |
|
这个剧本和这个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真正要亚裔在好莱坞获得尊重应该是靠searching这种硬实力,而不是crazy rich asian的stereotypes. |
|
亚裔神爹啊!设定非常棒,创意执行绝对五星,没有停留在比较cheap的文字悬念游戏上,层层递进和新媒介结合得非常好。Amazing talent, John Cho绝对担当 导演谷歌出身,谷歌继Lion之后又一feature广告。@SFF |
|
人类已经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科技语言。【朋友问 国内有没有这样的片子,我说不会有的,这里边出现的所有网站都会显示404:) |
|
不用说最亲近的父母了,随便让最好的朋友随便看一下我在豆瓣上发的东西,他们都会what's the fuck! |
|
为什么两个尖脸生出一位饼脸。 |
|
为杰伦疯狂打call! |
|
评价名不符实…《暗网》先入为主,这部就一点也不惊艳了。 |
|
一个因时代而生的侦探文本,搁十五年前或十五年后都很难make sense…这个故事只存在于这个特定的时空。 |
|
看过两部《解除好友》之后,再看这部,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此类电影,就像后现代先锋艺术,永远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牛逼。 |
|
剧情精彩程度远低于预期。从(两个)凶手刚一亮相,镜头就各种定格暗示,我就锁定他们了。拍摄手法很新颖吗?任何涉及社交网络的悬疑片都会摄屏吧?只是没有通篇都用。豆瓣的高分真是来的奇怪 |
|
电影本身4星,视觉创新再加1星。和《解除好友2:暗网》相比,本片的叙事难度更大,因为它是在一个传统的悬疑剧情片框架内采用的这种视觉方式,在视听语言的创造性上,以及制作难度上都更电影化。这种视觉方式更有趣的一点,是它可能更适合在电脑上看,会带来更好的沉浸感,而不是传统电影院的观影方式。当然这种叙事方式是会受到题材限制,并不可能成为主流,但电影需要这种创新来吸引年轻观众。 |
|
GENIUS!! 看完后深深感慨人类不断拓展creativity的边界以及电影创作的魅力。两年多在editing room剪辑十几天的拍摄素材 真的是 Great storytelling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导演和他的拍档真是hyper-energetic啊 佩服 太棒。 |
|
年度十佳预定一席,大概是近年最“酷”(虽然这个形容词不大合适)作品,电影发展到这个份上,是该有一批内外兼修的革新者出现了,拍电影不止是玩结构炫技、长镜调度、霓虹血浆,也不止是用高概念题材唬人而已;尽管全程用桌面窗口的形式并不新鲜,但剪辑实在太流畅了,尤其考虑到后期难度,剪辑师当属最大功臣,故事也精彩,一个老生常谈的悬疑路数硬是让人看得目不转睛,最终结局虽可预见,但落脚到亲情上这一本会让人觉偷懒的做法放在该片中却又极为合适,尤其联系到仍未水落石出的章莹颖案,唏嘘之余更感现实与电影的微妙呼应,而本片更可谓在形式、内容乃至社会意义层面上都做到了可圈可点无懈可击。话说回来,票房被同期的《摘金奇缘》完虐,口碑更未发酵到去年《逃出绝命镇》的程度,无论对于电影创作者还是观众来讲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反思的事情。 |
|
太棒了太棒了!绝对是今年最创新的电影。还有要第一万次表白John Cho!绝对是理想老公了!智慧型理工男,长得帅又不是帅到不可亵玩,有点小龟毛但又sweet and caring。真的好想要一个John Cho啊! |
|
比贝克曼贝托夫自己拍的那部《网诱惊魂》要差点,主要是为了反转做出了不少妥协,视角设计有缺陷多处也显得勉强刻意,悬念设置也比较简陋,但对网络和科技如何影响与改变我们生活的挖掘仍然出色,并且和叙事结合得很好。非常看好贝克曼贝托夫现在走的这条路,很有前途。 |
|
1、代入感很强,尤其是用电脑全屏观看。2、剧本有多重反转,悬疑感做得不错。3、虽然是电脑屏幕视角,但是没有局限于形式,也使用了新闻和监控视频做补充,比《解除好友2》更具电影感,并且没有了那种多人视频的聒噪。4、悬疑推理之外,也探讨了家庭关系,讽刺了自媒体吃人血馒头,顺便还黑了一下比伯粉,比单纯的悬疑片更有深度。 |
|
既然全片使用电脑桌面+各种屏幕这种平面二维的storytelling的媒介而非传统处于三维世界中的摄影机,那么对话正反打这种在传统影片中常见的剪辑方式显然就会非常违和。很可惜的是,本片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影片中各种视频对话的段落里更加这种违和感放大。从这方面来看,“全片screen”只是一个噱头。剧本算是合格的类型片剧本,结局看似俗套妥协但确实是在全片整体基调的情理之中 |
|
完全在电脑平台上靠搜寻信息、视频通话、网络新闻、监视录像等手段讲述故事,独特、新颖。故事讲述得也起伏有致,不易。人物不多,听说拍摄时间不长,却剪辑了二年,可见后期加工量很大。 |
|
电影的形式不单只是噱头,更像是潜移默化的透露着社交网络和流媒体对我们生活造成无处不在利与弊。全片紧凑利落的做派看得人异常兴奋,当我们跟着John Cho一路抽丝剥茧地看到真相,心里不禁寒蝉,原来我们和父母有时真的是这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
|
逛大街的猪头成长为事业有成的中年好爸在运行于老XP系统的各式流畅如飞的互联网软件支持下寻女侦凶的故事……落在传统叙事的部分感觉一般,或许偏于巧合(身份和事件),或许电影时长预透了悬念——重要结论出炉时,看了一下进度,还剩20分钟没演完……与新媒体结合最好的是:发短信!刚敲完就删除的文字能生动准确地传递角色心理活动。但对完全自我设限于新媒体框架的叙事方式不太认同。限制,应来自角色和剧情,而非导演的叙事工具。后者可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半个小时,接下来就陷入重复和疲态,它无法像瘸了不出屋或者哑了喊不出声那样强烈的唤起移情! |
|
7,桌面电影其实现在也不算新鲜了,不过放置在了一个悬疑故事里,结尾又走了亲情的设定,还是有小小感动 |
|
这个结局...反转太大(但影片很好,比如开场Windows一段,甚至有点皮克斯动画飞屋开场的既视感),电影类似于今年上映的Unfiended:dark web,整部电影全部通过camera来展示,在这一全“屏幕”的电影中,也是反转配合不断推进的悬疑,不断加深父亲爱女、仔细、执着的信念。这样的手法只能试一次,在剧情片范畴上因为屏幕的限制,或多或少有些今日说法或走近科学的电视感,再对比回Unfiended的两部,说明一个好一点的故事也是多么的重要... |
|
剧情上最后的反转难以自圆其说,讽刺的段落有可圈可点之处,最独特的还是这个全部以屏幕(电脑、手机、摄像头)来呈现的形式。它只能以电影来呈现,无法转述成文字。从这个角度讲,确实是一种独特的影像语言。但是这种形式本身没什么美感可言,甚至可以说很丑陋,所以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应用空间。(也许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表现当代都市青年的孤独?) |
|
7.5 网民(人类)蹭热点的速度和避嫌的速度一样快… |
|
3.5;互联网时代的侦探类型,信息检索全面依靠电子产品,但前提得保证个人/公共信息录入的覆盖率,否则就会失去说服力;总体形式仍大于内容(虽然电脑桌面电影的形式现在也逐渐常见起来),展露的信息及部分介质的使用有刻意之嫌。剧本可以,从技术出发,最后回归情感,所有戏剧性的反转都出于父母之爱。 |
|
网络版飓风营救。不得不说,别人的搜索引擎就是好啊,这事儿搁天朝怎么凉的都不知道。 |
|
和想象中的差不多,形式感放在当下已算不得新鲜,故事上的中规中矩也造成最后颇为失落;但中间对于网络生态的描写和讽刺还是有点意思。 |
|
一个很简单却又“时髦”的故事,从温情向的喜剧到最终具有醒世意义的悬疑片。围绕着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社交载体变成了一个家庭的故事:爸爸自认为了解女儿,却发现每一个软件的“不可见”都加深着他们的沟通鸿沟;逝去的妈妈好像已经不在身边,但那份专属她的系统却保留着所有美好的回忆和期望。几度转折的剧情都保持着适度的牵引,虽然后半段有点泄气。悬念度和叙事三星,立意选角四星,但我实名制吹爆John Cho欧巴给五星(大哭)! |
|
3.5。好看,而且有太多可说了。大致可以总结为:这是一个属于新媒体时代的故事,但不是一个关于新媒体时代的故事。限制本片高度的绝非形式之“超前”与争议,因为即便面孔新鲜我们也能轻松意识到如特写、空镜、景深在界面上的转化——它丰富了词汇,但并未触及语法。真正自我阻抑的是内核之陈旧:父女的沟通和教育障碍既非新媒体时代的特产,退一步看也未被网络所造就,则放在任何历史语境都能被输出和讨论——从这个角度看,并没有比《社交网络》最后一幕领先多少。玩得再炫酷再成熟,只要不深挖这个时代的新母题(暂时觉得应围绕“身份”展开),本质上迈出的,就只是从翻拍到录屏的一步。 |
|
我能不能矫情地说,因为只看到了电子屏幕,我就是不想给5星。 |
|
最会玩电脑的爸爸 |
|
形式还不错,就是剧情真是鸡肋,导演也志不在深化主题,一心只为将新时代的各种屏幕在镜头里呈现到底。 |
|
贾樟柯沉迷于收集社会新闻,徐冰尝试剪出了《清廷之眼》。杨超沉湎于“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长江图》中,蔡明亮拍了部VR电影《家在兰若寺》。戈达尔沉浸在故纸堆里再见语言,格林纳威提着塔斯鲁波的手提箱走远了 |
|
美版《找到你》有木有,没有泪眼婆娑没有撕心裂肺,依然能看得又激动又感动。
悬疑探案的剧情结构,一层层抽丝剥茧,父亲找失踪女儿的同时,渐渐重新审视和建立父女之间的感情。
不要说自己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家长能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