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是因为前年拉美行时参观过聂鲁达的故居印象深刻,昨晚打开了早就下载的这部2016年的电影,发现它堪称神作!革命与追捕,逃犯与警察,真人与虚构,现实与想象,全被聂鲁达的诗篇及导演的魔性视听画面融汇在一起了。豆瓣真是个好平台,短评可以让你迅速地了解该片水平,长评专论的水平之高、看片之细、分析之独到也是让我这个多年教电影的老师自叹不如。有的瓣友还整理了聂鲁达的诗篇中文不同版本译作、节选了诗人自传里关于这次逃亡的记述,对比着读下来,更觉得本片编导创作之不凡。 |
|
娱乐大片,形式大于内容(/故弄玄虚),总体是个造神追星片,把主角换成个流行巨星(举例:JB),拍出来效果也是一样--看完也不知道聂鲁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另外真的不是黑吗?搞了半天这个脑残粉还是编的… 拉雷恩这样下去不行啊!片约不断,但电影思想内核还不如《智利说不》那时 |
|
译名很好,比原名不那么让人疑惑。和聂鲁达关系不大,我认为形式大于内容。墨西哥梁朝伟挺帅。 |
|
4.5 聂鲁达追踪聂鲁达,重塑的自我,在城市暗影中相斗相杀,又在高光雪山上达成一致。镜头流畅度如有诗的韵律,最后一镜的光影闪烁遗韵悠长。电影文学性叙事技巧的应用典范。 |
|
6/10。四周布景的灯光使画面有种透明复古感,以黑色喜剧的乔装手法解构聂鲁达多面性格:在化妆舞会和妓院打扮成女性,最后戴大胡子变身阿道克船长、雪地骑着马终结了对手,开场在小便池与政客争论、被餐厅女招待质问享乐主义与共产信仰背离;伴随内心独白的碎剪叙述令人一头雾水,人物和故事毫无火花。 @2017-04-17 01:04:55 |
|
你以为是诗人与警察的周旋较量,不想却被带入了诗歌的迷宫。星夜兼程的追随,触不可及的枪声,最后化为了自由歌颂。盖尔·加西亚踩上摩托车时,我就想导演太坏了,这个梗,绝对是来自《摩托日记》,格瓦拉乘着聂鲁达的诗歌穿越了美洲大陆。刚到智利时,年轻小伙欢呼着:我们来到了聂鲁达的故乡。 |
|
#nziff 看电影前先去美术馆看拉美艺术展,两部纪实性的片子后终于来了部风格独特的。突破性的拍出了独有的诗意,也唤起了我好几阵的睡意。看着大腹便便的聂鲁达在粉丝面前朗诵"今夜我可以写下最哀伤的诗句",我脑海里浮现出大学夜半熄灯后,在电扇和手电筒下翻来覆去读那二十首的情歌,十年了 |
|
吃包子的时候从来不会思考阳光,因为裹腹只是为了生存。喝咖啡的时候不会担心阴雨,因为慵懒是为了生活。我们活在了一个有了包子但不知如何品味咖啡的时代,向往着诗,却没有真正的痛苦与挣扎,唯一的迷失,还是那无底的房价和不甘的梦。追捕的不只是聂鲁达,是没有翅膀的飞翔。 |
|
文学与电影的诗意衔接,异色流动的人物传记。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近乎痴迷的追捕——那时候人们不追星,追的是拥有旷世才华、人格魅力的巨匠:聂鲁达、毕加索、爱因斯坦...最后15分钟逼格上天。 |
|
黑色电影侦探故事般的旁白中,唯美的光影浸透了聂鲁达的浪漫诗意,不同时空中的连续动作则为它的诗意增添了一抹迷幻,拉雷恩与编剧吉尔莫的合作,是用警探这个角色来对照与解构聂鲁达其人,在达成这个目标同时,这个角色也在对叙事本身的解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部电影是拉雷恩对自己实力的又一此力证 |
|
果然评分比较两级分化,其实这就是南美版的《帕特森》,多了些迷幻风格的叙事,一样诗情弥漫。挺美,相爱相杀,在雪山上精神合体。 |
|
喜欢聂鲁达的诗。明明剧情是追捕聂鲁达,但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都非常冷静,过于冷静了。台词确实很有诗意,但是警察角度来叙事有点奇怪,电影整体浮于表面,对聂鲁达的人物刻画不深刻,一般般吧。 |
|
逃逸出文本的角色,在对自我现实的「塑造」中,也完成了被诗人在字里行间的「塑造」,直至谢幕,才与精神上的领路人完成统一——从宏观讲,也是智利国内政治势力的分合关系;而作为撰写者,也在诗歌的外衣下「塑造」个人历史,以及完成被公众「塑造」的形象。 |
|
美图式摄影确实拖低了电影整体格调(尤其在美术相当好的情况下),但敢说到底传记片就是导演试图去追踪原型的一段充满着歧途、误解,可又不乏真诚乃至以心换心、以血鉴血的旅程,这个电影的做法何尝不是对这种“追踪”充分的自觉。 |
|
這戲氣質太奇特了,復古混雜著後現代(連拍開車畫面都特意用早期片廠做假拍法),對話場景intercut亦真亦幻,從些許的乏悶到最後竟然醞釀出魔幻的詩意。如此大膽的手法拍真實人物實在是特別 |
|
年度最佳,关于读者(被诗人代表的人民)与诗人(为人民代言的艺术家)之间的创造、追捕、投射和认同。视觉美得目眩神迷,剧本荒诞滑稽无情又温存,演员都一个顶俩,看完想带本诗集去智利~ |
|
【金馬初體驗】ALL DETECTIVES ARE IN LOVE。繼Tony Manero之後最喜歡的一部Pablo Larraín。也原諒了自NO之後(無謂地)沿用的視覺風格。可惜最後十分鐘稍為變成「我們都是聶魯達」式的的歌功頌德。 |
|
追逐和被追逐,创造和被创造,在诗人遥远的梦里成了永恒。我以为我是在寻找你,最后对着你才发现了空虚的自己。// 撞题材的美国电影和外国电影同时火的时候还是去看外国电影比较靠谱。(对,是在说paterson) |
|
三星半。非传统传记片,而是走进聂鲁达的作品,他的精神,他的自大,他的愤怒。为什么他的作品那么重要,他无处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有反抗,有爱,有悲伤的夜晚。他的诗歌翱翔于天空,他的精神潜入大地,监牢,痛苦。悲惨世界式对照般的人物,他们互相追逐,互相观察,互相成就,互相书写 |
|
运镜上的更具野心显而易见,可惜故事并没有讲好。 |
|
灯红酒绿花街柳巷,密探牢笼林海雪原。皮诺切特集中营里工人集体朗诵,凌晨总统府前鸣笛示威;以诗歌拥抱对抗白色恐怖。一个不懂飞翔的人,在学习狩猎苍鹰。彼此虚构的敌人,借对方的眼睛寻找着自己的边界。“他们会永远追捕你,却不愿逮住你;共产主义实现后,大家会活得像你,还是像我?” |
|
这不是一场单向的追捕,更像是一场双向的渗透。诗意满满的镜头语言将两个主人公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呈现的令人着迷;两人最终在皑皑白雪间交锋,有着一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美感和残酷。 |
|
拍摄角度和手法都比较安全,感觉像为后面的好莱坞片铺路。比较败兴的是出现了大量画外音和给毕加索正面镜头。 |
|
示范了怎样用最高文学性来讲述诗人的传记。是诗歌的解构,诗歌的成就,也是诗歌与电影的追逐、对话。 |
|
三星半,所谓的“赤色分子”再一次成为银幕主角,但这一次却是以无比诗意和文学化的方式出现,一部手到擒来的“警匪”追捕片就这样以近乎悲情的方式化作一篇政治长诗,能追寻伟人的脚步,哪怕是以其的对立面存在,应该也无悔吧。北美有帕特森,亚洲有路边野餐,南美有聂鲁达,这世间从不缺少诗意人生。 |
|
相杀到相爱到自恋。给好莱坞铺路+1。导演来不了伦敦就拍了个视频,墨西哥梁朝伟在他身边扭来扭去。 |
|
通过提前构建好的叙事文本——警长的旁白,叙事进行中的人物以全知的视角提前透视了将来的事。片头的场景设置泄露了整个事件的荒诞,因此聂鲁达的逃亡与警长的追捕形成了类似消除紧迫感的舞曲,节奏性地你来我往。于是电影叙述的核心不在此刻的境况,而是人物形象(双人)的重新塑造。(待上映重看) |
|
失望,废话真的太多了,前四分之三镜头和剪辑上各种暗示人物关系,旁白却还在那唧唧歪歪跟你贫,连带本来的Noir腔调都给带偏了,最后的雪原戏更是生怕观众还看不明白似的再叨叨叨解释上一段,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意境全被自个儿给说得掉了价。 |
|
毫无疑问,本片的taste是对的,而且是我喜欢的。可惜,今晚没有看成导演的新片Jackie首映。【Chinese 6】 |
|
總算搞懂《第一夫人的秘密》給人的芒刺之感從何而來,不是多了歷史,而是少了旁白。 |
|
你用肉体追捕他,他反用精神绑架你。如果看完《邮差》再看这部影片。分分钟你会觉的此人有些玄幻的色彩,聂鲁达何许人?答曰共产党员,会写诗的共产党员。 |
|
本片围绕智利当代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由于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加入智利共产党,遭受了政府的迫害与通缉,最终躲入地下离开智利 |
|
这是信念对信仰的追捕?还是自卑者对自大狂的追捕? |
|
追捕者与逃亡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美妙互文,如同诗句的韵脚在一次次扣响。 |
|
逃亡与追捕的悬疑片还是诗人自身的纪录片?诗一般的镜头语言,即使被禁锢被约束着,思想依旧是自由的奔放的。他们永远追捕着他却不愿捕获他,追寻他的过程本身就是聂鲁达精彩的创作历程。 |
|
要是小说的话估计会不错,但电影是影像艺术。这真够烦人的。 |
|
真敢玩,这个调调很棒,疑似胶片质感,故事虚实交替,迷离诗意,文学性很强。 |
|
2016.6.7一刷困倦无感,2017.1.4二刷激动难耐…… |
|
第一次看智利电影。焦点不完全在追捕的惊心动魄上和智利的法西斯政府怎么迫害共产党。全剧有诗一般的电影语言、配乐跟画面,一次浪漫的二人羁绊。聂鲁达塑造成是博爱的人物,在流亡中还写诗,反抗的精神不多。 |
|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以诗意的方式拍摄诗人逃亡与被追捕的经过,而且身为追捕者的警察,要么是爱上了聂鲁达,要么是爱上了他的诗,要么是爱上了追捕聂鲁达的过程。总之故弄玄虚,神神叨叨。中间睡了好多次。结尾雪山上阳光打在镜头上的光斑太多了,反而破坏了流畅的摄影 |
|
【3】声画方面还挺特别,可能需要重看。 |
|
忙里偷闲看了这片,主要是聂鲁达太吸引人了。片子果然也没让人失望,诗意的表达,猎人与猎物相辅相成互相影响,而且那个《摩托日记》的梗实在太明显了 。 |
|
苏菲的世界乱入聂鲁达,后半段开始飞起来,最后入雪山那段很美,有点像Deadman。 |
|
7.8 本以为是写实闷片,结果是迷幻骚片。 |
|
#BD(8.3/10)
威尼斯补课01。巧妙的叙述设置,预叙反而能更加敞开,人物也能放松下来,追捕-游戏-舞曲。剪辑也很好,和《第一夫人》比较像,场景与人物的切换带来的是断裂感与迷幻感,语气的突转,虚构与现实的弥合。音乐用得很好。 |
|
惊艳之作,想到苏菲的世界 |
|
4.5 警察不该有的全知视角使概念提前露了怯,现实性与虚构性的关系看着比较怪。要是虚虚实实的处理得再自然点就好了,为啥当今逢拉美必提魔幻~ |
|
紫色滤镜很好看 |
|
詩人通過虛構創作假想(或真實)的追捕來論證文字的意念和迷惑性。更深一層,創作的動力是否都來源於政治的壓迫?導演似乎在鏡頭後面說,所有藝術都是不純的 |
|
拍法仍可归于左翼艺术的脉络,各种花哨,顶光拍的光晕、大段调成肉色、一场对话中的背景置换、古朴的车内镜头,整个像场粗粝梦境。前半段大体是个望门投止的故事,逃亡的聂鲁达肉欲、坚定到强悍,也有点怀疑(和女工对话精彩),收尾从警察跟女伴的对话开始,主题转向艺术,聂又成了构建世界的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