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好今早收到了娘子谷大屠杀纪念中心被俄军导弹袭击的消息。去年戛纳入围纪录片,再现活生生的历史瞬间,亲纳粹人群的喜悦、乌克兰战俘的迷茫、普通民众的哭泣、欢迎苏联红军人群的喜悦、德军战俘的冷峻、幸存者的控诉。80年前基辅军民奋力设置防御工事积极备战,80年后从黑白变成彩色,历史在重复。德军释放罪犯阖家团聚恢复工作以拉拢基辅市民,他们的笑容发自内心。片中还提到一些利沃夫的往事,可以和《东西街》结合观看。Loznitsa在画面之间安排的黑屏节奏很对。 |
|
「IDFA2021」跟昨天看的「Octopus」一樣純粹影像記錄。看片名以為只是說Babi Yar,但其實是按時間順序記錄二戰期間的烏克蘭,主要是Lviv和Kiev兩個城市。總覺得熱烈歡迎納粹高官視察和後來歡迎蘇聯高官視察的是同一撥人,貼希特勒海報和貼斯大林海報的也是同一撥人。 |
|
这是这个世代的《夜与雾》 |
|
从一场游行到另一场游行,从一副符号肖像到另一副符号肖像 |
|
纯粹可怖的影像叙事,不要忘了这也是一种Lumiere. 优于State Funeral,亦优于拉杜·裘德同曲异工的火车出站。撕掉一个人的画像,张贴另一个,如此反复,终究只是疮痍上止不住血的胶布。 |
|
【4】仅是将档案材料重现就已力道十足,掠过娘子谷的土地,注视那些缄默而无措的面孔,直面浩劫。而被“生成”的音场则仿佛召回了死者的灵魂,竖起一座座无名的巨像,供由我们缅怀。 |
|
这样的影像竟然存在!殴打犹太人的段落,总是从远处建筑物内拍摄,似乎是一双双躲藏的眼睛。法庭上的证言,侧面清晰的纪录,仿佛与他们站在一起。 |
|
自然是声音的电影,乐章的叠进来自俄罗斯与德国的交替占领,乌克兰人寄居于如此的时间夹缝之中。平静的自然声、军队进城的人声金属声、赞歌的乐声、行刑的枪声、清理尸体的沉默,固定格式的反复。 |
|
虽然没有什么陈述,基本都是史料,但是看着也很令人震惊。很多画面都是非常直接的。尸体、绞刑、广场上载歌载舞的人们……都是记录,只是记录,就那么真实而可怕了。 |
|
洛兹尼察的纪录片太难进入了… |
|
#2022台北電影節 |
|
7.0。條理清晰地展現出德國主權者與蘇聯民眾在屠猶問題上的共謀關係。 |
|
LFF2021 |
|
Babi Yar Context,2021 Sergei Loznitsa尊重了档案的沉默感和连贯性,被重新还原设计的Soundscape和有意选取的群众肖像,将关于大屠杀的反思导向更黑暗的层面—“何谓人民?” |
|
【乌克兰】很珍贵的材料利用以及“导火线-暴行-证词-执行”这样被精细编排好的顺序,逐渐还原了这场恶行。最触动的部分是一小时多那段很长很长的排比文字,再也不见歌声、眼泪、面庞;却剩沉默;他们无所不杀,包括每一个工种,和只得12岁的小孩…最后的被埋葬以及试图只字不提,也就更增加了它的分量。因为《顿巴斯》在前,也合理认为最后还要做一种似“以史为镜”的引申,甚至是时至今日的关注。 |
|
老影像配新声音,虽增强了真实感,却因配音等处理带有人工痕迹,削弱了历史的原始质感。 |
|
- |
|
在Loznitsa的所有纪录片中,本片显出了少有的导演本人的主动叙事、Unruhe和Emotion,继续注重描写群众的行为和意识。在他眼中,群众不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见证者和Mittäter。 |
|
3.5 抛开搜寻材料的部分,好厉害的组织形式 |
|
旗帜变了,大头贴变了,不变的依然是夹道欢迎的民众、满嘴道义廉耻的政客。叙事平静,只是看看,便后背发凉。 |
|
3.5,《审判》的延续。 |
|
【C+】素材的直观复现,如若被记录本身已足够有力,则无需任何言语修辞,用字幕卡精心串联起的短期编年史,也是一种美德。 |
|
精心编排的史料整理影像论文 |
|
一段忘不掉的历史,最后的绞刑。 |
|
三星半。多災多難的烏克蘭! |
|
素材整理不易 雾林寒战之后就开始收集研究 断续过一阵终于完成 1941 年六月开始基辅先后经历德军和苏军占领 最后迎来对九月底屠杀的审判 从 Loznitsa 这次的影像中能更直观的感受何谓:炮•火!对于城市 对于平民的伤害是具体与无情 一张张面孔 男人 女人 老人 孩子 从举起手放下枪 到挖沟渠战壕是全体参与 而犹太人被统一赶往 Babi Yar 的时候自然也不例外 至于城市更迭旗帜是无变化 依然会夹道欢迎与鼓掌听讲 历史的也是剪辑的相似性恰恰是讽刺的是批判的 EGr 不同于盖世太保 他们不是作战部队 他们只对平民下手 执行贯彻意识形态的任务 针对的也不仅仅是犹太人 更是包含了在巴尔干半岛的罗姆人 而 NKVD 呢 也是同流诟陷之辈 p.s. 点滴流露的犹太人与本土人的矛盾有讨论价值 |
|
详实却触目惊心的历史,平静是最大的恐怖。这些史实资料真的太珍贵了。 |
|
高亢的...声音?与景框在同一个高度的影子甚至没有挪动,任何不起眼的举止:当你的目光出现晃动,或者说颤抖。一片一片搏动着的图像,记忆重合到每个迎接视线的面容;如何安息/抗拒接受这种单调的景物。仿佛在告诉你:他快要死了,正在不幸地、不可避免地死去。他又是谁? |
|
4.2 以当下的叙事视角的时间性去整理素材,部分画面里环境音的出现是可疑的,过多的拟音痕迹,甚至在揣测画外空间发生的对话,当代影人在面对历史素材的处理时应当与历史保持一定距离,尤其是厚重的历史。 |
|
夜与雾的又一部变体,抽离了旁白以及其他所有影像技巧之后的纯粹记录影像,仅依靠间或的字幕卡提示事件。非常纯粹,奈何所需要的历史知识门槛太高,待重看。 |
|
+0.5 佩服 |
|
3.5 |
|
生灵涂炭。昨日,今日,明日。 |
|
历史的渐近线,战争时代的回声。可惜对于素材的呈现有耍小聪明之嫌。 |
|
4.5 |
|
凛冽、凄惨、宏大。作为纪实影像,珍贵又震撼。最厉害的是,它的运镜和音效跟那些经典二战电影毫无二致。战犯行绞刑那段太生猛了! |
|
几乎没有几句台词的纪录片,看完却让人不寒而栗,即使窗外的阳光如此温暖明媚。 |
|
7/10。洛兹尼察用高密度的声场重构了历史的暴力:货车的引擎声、士兵的脚步声、飞机盘旋的轰鸣和低语的哭喊,在纳粹进驻乌克兰的段落,影像交叠着列队献花的孩童、斯大林像被撕掉、村舍滚滚黑烟、排成长队的战俘和军官的笑脸,后半部的平行叙事则平衡了前半部的图像:纳粹冻僵蜷曲的尸体和战车残骸大面积散落,胜利的红军拆除路标、轮番宣讲。在此之间,大屠杀的静态图像却隐没为小小的背景,镜头有意选取了大量细节(衣服、鞋子、钱包、义肢和其它私人物品),暗示了纳粹将基辅中心的爆炸归罪于犹太人后所执行的灭族计划。叙事高潮是四十分钟亲历者的控诉与针对战犯的审判,驶入绞刑架的卡车将十二位纳粹刽子手公开处死,嘈杂拥挤的群众兴奋地围观,正如他们曾经热烈地欢迎纳粹,这揭示了胜利者野蛮的正义和历史的沉默:管道排放的废水掩盖了屠杀遗迹。 |
|
触目惊心 |
|
其实历史上与纳粹相似的屠杀很多,但之前都没有影像记录,当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之下展现,是否会让悲剧更少一些? |
|
#CANNES74 - 金眼睛评审团特别奖. |
|
不同的族群在相同的土地上来了又去
有些带来饥饿,有些则带来荣誉
但这都只是为了他们自己
这里的族群则只是铲子、用来燃烧与挖土的工具
在这里,虽然存续的时间长久不一,但就如潮水一样,他们总还是会褪去
无论他们来自何地,在此时都会以同一副面孔离去
罪行只是说辞,麻木才是真迹
在身后那片同样的土地
留下的也都是那千篇一律的弹坑与墓地
唯一的差别也就只在嘴上
只是在那“解放”与“正义” |
|
#LFF |
|
犹太电影节看的。挺对称的:屠杀在1小时时候,播放的照片;之前是德军东进,乌克兰人民夹道欢迎,一望无际的苏军战俘,撕斯大林像换希特勒,领导视察;之后是苏军反攻,乌克兰人民夹道欢迎,一望无际的德军战俘,撕希特勒像换斯大林,领导视察。最后是见证者控诉和吊死德军战犯。 |
|
m22122:平民视角影像,怎么看出一股子政治宣传味道。尤其在乌克兰意欲北约,背部分裂的时候。 |
|
去了历史系的研讨会看了这部纪录片,映后精彩至极的对谈,比来这后参加的所有课上讨论加起来都精彩多了(可能是我选课问题,通识课的亚洲电影和西部电影能让我受什么启发……)下个月导演会来OU讲学十天,竟和我的春假一天不差地完全吻合,恨 |
|
这些乌克兰人刚经历了斯大林的大饥荒,又遭遇了希特勒的大屠杀。街道墙上的宣传画标语横幅,结队簇拥的人群,台上说着场面话的政客和军官,除了身上的符号换了又换,又仿佛什么都没改变。 |
|
Babi Yar Holocaust Memorial Center宣传片 |
|
看的见的历史 影像记录的历史。不过 能不能有点解说?过场字幕太少 学校仅有这点历史知识 对时间进程有概念了 但是画面里那些人是什么人 这个画面是哪儿 那个画面又是哪儿 这些人他们在干嘛,她们穿的漂亮的衣服叫什么? 能不能有个画外音 像历史老师一样讲讲。影像的魅力 几十年之后才能看出价值 |
|
前3分钟四星。洛兹尼察最闪光之处已定格在《中央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