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利局和司法的傲慢和自以为是避免悲剧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悲剧,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是非对错清楚明了的简单的故事 |
|
观影过程并不愉悦,肯洛奇非常冒险地批判福利机构的套路化流程化的无情机器们,讽刺这些没有半点人性的福利机构工作人员。这是1994年发生的真实事件,现在2019年,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年复一年。那些秉着“你穷你活该"这种观点的人,还是别看了!
#肯洛奇#真是伟大导演们的遗珠,持续地描述发达区域的多数底层人民生活,几十年从未间断。 |
|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
|
希望我如果崩溃的话,也能有个声音跟我说,It’s ok. It’s fine. |
|
暴力倾向、性格乖张、自控力差,法官没说错啊…… 2022.3.19@资料馆 |
|
家庭暴力在冷峻写实的英伦风镜头下显得无比惨烈。当男人对女人动起粗,一切都那么简单。我们总是情不自禁的同情善良的人,可电影后半段有大量女人对男人动粗的情节,我却并不会去憎恶,不是因为她是女人,而是因为我知道她的故事。 |
|
前半音乐有过度之嫌,似乎丢掉了那份克制而转向直接的偏袒,或许是母亲的象征让人投以更多同情。
直到后半来临才把握住一些不同于怜悯视角的别样光景,母亲不止于象征,过度的音乐正是为了承托她过度的母性,一种大过了普遍生命性的,奔向灭亡的自证倾向。
母亲这一符号在她身上有些近乎偏执的迷醉效应,是她情感匮乏的填补剂,她的母爱来于自爱残缺的渴望,以及来自对被夺爱之后的报复,总带着些许癫狂的内核。
所以肯洛奇不止是浅表的底层关怀,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泛滥在底层人生的滑坡效应:灾难总是环环相扣,使得他们陷入难以翻身的循环;
过度脆弱的生存环境塑造出过度脆弱的人性,以至底层人那些“愚笨”的冲动选择不值得同情甚至令人愤恨,而过度正义的铁则又不放过任何的人性,惩罚从不缺席,也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制度,复杂的生态 |
|
@小西天。从根本上讲,社会保障体系在抚养权上的相关规定,是以中产及以上阶层所能尽到的平均责任为衡量尺度的。底层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居住在不安定的社区,没有体面稳定的职业,也很难兼顾家庭与工作。他们很多都有一个可怕的原生家庭,蒙受种种暴力、创伤而留下一生的阴影。他们无力提供法律要求的那种育儿环境,于是只能注视孩子被生生夺走,交给中产家庭抚养,自己沦为了生育工具。所以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母亲不该是被谴责的对象,那些文明、耐心但看起来无情的社工也不是。肯洛奇真正的矛头,指向的不是个体,而是阶级问题。只不过,他不肯对现实做一丝一毫的粉饰,也不做任何善与恶的二元简化。让我们在看到这个残酷的生活剖面之后,困惑唏嘘,难下断语。 |
|
《折翼母亲》原生家庭伤害的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女主,不尽完善的保护儿童的社会制度,母爱无疆的母亲……
肯洛奇这次把我也整的不知所措了……
可怕的是这还是一个真实事件。
肯洛奇的冷静,倒叙,这类底层社会挣扎,能拍的过肯洛奇的,还有谁?!
女主克利希洛克的超强爆发力,听她爆粗真TM痛,也真TM痛快! |
|
童年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玛吉说她的暴力前任“我确实爱过他,很愚蠢但是真的,那我是个什么人?”,但男人才不会这样反思。她也说“Love isn't for me, love is a fucking fairytale”,但她执意要和乔治生孩子组建家庭。移民的某种依恋和移情“You have to love something or you are empty”。肯·洛奇再次让我看到人性中无可救药的一部分。 |
|
资料馆,前面一哥们儿边看边叹气,出来一大学生说太压抑,我捂上耳朵不想听演员尖叫……把边缘化再拉回,就得反思之前为什么要把人边缘化 |
|
竟然给这么悲残的故事添了一抹文艺色彩,虽然尖锐,肯·洛奇还是温柔的。 |
|
被社会机器的锁链捆住的九孩母亲,只能通过不生来留住自己的孩子,看得人心死。「我不想再爱我的国家了,因为我已经不再抱有希望。」「我只想去死。」对肯·洛奇只有RESPECT|2730 |
|
3.5;如果仅仅是从表象看到这位母亲的情绪失控导致“失职”,那就恰是顺应不公平、不人性的夺子系统了,一个深爱孩子们的母亲缘何无法照顾周全,为何屡次遇人不淑,究竟怎么会在一团混乱中一再失去养育权——归根到底,首先是她自身的原生家庭和原有阶层属性所致,其次仍是社会性结构问题根源,当上层制定的政策与下层现状发生冲突时,势必会引发矛盾和悲剧。肯·洛奇一直具有审视社会的犀利目光,是解剖社会症状的一把尖利匕首。 |
|
看完这部越发觉得肯洛奇是大师,九十年代初就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啊! |
|
4.0。资料馆2厅。1.女主爆发力真强,生动演绎出为母则刚、失孩则刚的惊天愤怒与巨大悲痛,难以自控的暴躁脾气,性格缺陷也是悲剧的一大根由。2.长期将镜头对准底层,拍出社会的撕裂和底层绝望,社会救助的形式主义与整个制度的失灵,这才是良心。真心希望肯·洛奇一直就这样拍下去。 |
|
于小西天。Crissy Rock很好地演绎了一个身负童年阴影、遭受关系暴力的单身母亲的崩溃、对想拥有自己的孩子的执着、对外界的应激反应般的愤怒情绪。观影的近两小时不太舒服,肯·洛奇把单身母亲与社会福利中心的对抗拍得淋漓尽致,理性也知道角色难以抑制的暴怒喊叫背后是结构性的痛苦,但还是自私地想,如果我生活中遇到玛吉这样情绪完全无法自控、完全无法作出理智选择、一直对伴侣诉诸情感暴力的人,那真是很难以个体之力拯救,要不被这样的情绪灾难吞噬太难了…… |
|
肯洛奇的社会学家属性令影片呈现极度客观,被夺子的妈妈陋习跟真情并存,在此面前,冰冷的社会制度也有存在的正当性。两边立场都是为孩子更好的成长,但谁也无法接通孩子的心灵与未来,得到确定的答案。所以权责一致很重要,如果你没有对孩子负责的能力,请谨慎实行生育生命的权利,否则害人害己。插曲跟人物走向很契合,1994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获奖。 |
|
好在哪里? |
|
数次“婚姻”不幸但都留下孩子的一个女人,一次疏忽孩子们被判去社会机构抚养,她和现阶段the one想组建一个六口之家,继续抚养四个年幼的孩子,因此与社区抗争。我很好奇如果孩子被送去社会机构,下面的生活和命运会是怎样的,比原生的贫困家庭要好还是差。公民凯恩开篇便是母亲把凯恩送走,但寄养的是上层家庭。 |
|
女主角实在是.. 不想评论了 |
|
一个母亲先后失去六个孩子,只是因为福利机构认为她不具备抚养孩子的能力,而她确实除了爱就没有其他能够给孩子的。肯洛奇又成功地给英国社会切开了一个口子,高度完善的社会系统中不可调和的矛盾,无法解决,只能看着难受。 |
|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肯洛奇是个菩萨。。。 |
|
一位母亲无法抚养她的孩子就把孩子从她身边带走这真是一个辣鸡制度。马吉改不了自己的坏脾气,是不是可以想办法换个国家生?硬要和呆逼英国死磕是为了啥?令人感到悲哀和愤怒的一部电影。#资料馆 |
|
值得信赖的底层生活,你不知道你爱的人何时开始伤害你,你也不知道受伤到何时会出现一个真正爱你的人,可与《自由世界》形成互文,林奇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中有同样经历了夺子之悲的母亲,在迪士尼的童话里她坚强得像一只熊,在肯洛奇手中,这样的女人则应是只豪猪。 |
|
肯·洛奇不掩饰片中这位母亲近乎疯狂的状态可能给孩子给他人带来的危害,也并没有把社会救助和司法系统的一个个工作人员丑化(全片中他唯一真正讥讽的只有主角楼下的那对老邻居),他只是清楚地扎实地把这整套制度的荒谬一步步揭示出来:这套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看似精确、证据导向的救助制度在面对女主这样脆弱的母亲时,并没能真正给出帮助,而是在她几乎就要过上安稳的生活时又把她推向深渊…那种因为糟糕的童年经历和感情经历而完全丧失安全感和自信心、固执地觉得自己“不配”甚至拒斥真诚的爱意的状态,实在太令人绝望了。(让我想起《醉酒的女人》里的Gena Rowlands,也是内心脆弱但崩溃时的爆发力惊人到令人绝望…)很佩服肯·洛奇总能让第一次演电影的人展现出如此的能量,更敬佩他每次追问制度的真诚与彻底。 |
|
在一定程度上《折翼母亲》与《何以为家》很像,都是因为无法抚养孩子引发的一系列悲剧。
我一直不赞成很多网友把《何以为家》当成一部“计划生育”宣传片来看待。
导演的核心并非如此,他只是借用孩子的口吻来控诉战乱对平民的影响。
《折翼母亲》同理,肯·洛奇不是要控诉母亲,也并非向许多人说的那样把矛头指向了“社区机构”。
他的最终意愿,还是希望通过电影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真的很苦逼! |
|
女主的口音富有地方特色,中年男人教你如何泡熟女 |
|
摄人心魄的真实还原,焦点放大的不安现场;人人都能看出女主角的坏脾气、神经质与为人母的不胜任,但人人都会在情感阵线与她一道对抗公正、体面的冰冷制度。这紧扣各段时代又不过时的愤怒,是肯洛奇就算拿十座金棕榈也毫不过誉的原因。 |
|
我所看到的女主角的那种孤立无助,不仅仅存在于儿时被父亲侵害,被暴力前男友毒打,被无情的社工夺走孩子,而更是当她终于遇到一个心态平和的丈夫,却仍要被要求保持情绪稳定,被夺走六个孩子的母亲为何需要保持冷静?而在孩子被夺走时反而按住母亲的父亲怎么是正常的呢?在她的一生中,有人肯定她的感受,帮助她走出她的创伤吗?我要警惕受害者咎由自取的论调,如果被不幸的命运选中,在法庭上被宣判低智和缺乏控制力而被夺走权利的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 |
|
生孩子到底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呢,越看越陷入一种沉思。我还是喜欢肯洛奇早一些的电影,态度更暧昧中有一些坚定的选择,可以批判社服部形成了一种「为你好」的爹味,但确实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在这样一个极端案例中是需要被客观呈现的。 |
|
怎么说呢,人物很鲜活,故事很惨,福利局真的让人有心理阴影。福利局怎么可以有权利就这么随意带走别人家的孩子?法庭里一群人衣冠楚楚地要求被夺走孩子的母亲情绪稳定不发疯。看了几个评论发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啥了,是孩子的视角,尤其是开头三个已经懂事的孩子,有他们的角度这披露和控诉才算完整。
就是疑惑,发达民主国家如英国,普通人对福利局这种机构都没有一点对抗方式吗?比如不服起诉直接起诉什么的?美剧看多了第一反应就是,应该各种形式的抗议啊? |
|
社会救助体系反思片,大概除了被设定成天使的豪尔赫,没有纯粹的好人和坏人,这才更让人难受 |
|
肯洛奇电影里的人物总是如此坚强,一次比一次简单粗暴的夺子,突显出体制的暴力,而女主也用一次又一次的生子作为回击。比起用卖惨的方式博得同情,这种面对不公直面痛苦发起反击的方式更让人振奋。这才是真正的左翼电影,只要心中的希望不灭,每个人都有自己反抗的方式。 |
|
可能是很久以来看的最沉重的片子,几乎没有之一。要写影评。看完从我心里涌起一种感受:治疗师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 |
|
肯洛奇力道十足将一位“失职母亲”的可恨与可敬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女主的演绎层次分明,将这个一半时间都处于歇斯底里争吵状态的母亲塑造得立体而不生厌。导演将矛头直指英国社会救助机制的偏见与官僚。对于儿童而言,保障底层女性的生育权与社会化抚养哪个更重要?这个沉重而费解的难题,肯洛奇的电影总让人有多读几篇社会学论文的冲动诶…… |
|
如果命運不肯善待你,那社會也不會對你好。拍得不錯可是整個遭遇太淒慘了。前半是一夜半生的經典長短剪輯,後半是禍無可避的性格詛咒和社會板塊擠壓。這輩子沒事不會再看第二次..... |
|
对不平等关系自然化的揭露,并暴露这一过程的意识形态功能。 |
|
儿时被家庭暴力与性侵害扭曲,为人母后承受社会福利制度带来的骨肉分离,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其实早就死在了自己的童年,迟到的保障机制没有让少女尽早脱离苦海,反而在成年后夺走了她唯一的幸福。
肯·洛奇以犀利的手术刀剖开围绕玛姬自身与福利机制的结构性矛盾,在惊恐中成长起来的灵魂遍体鳞伤地走入暴力的循环,难以自控的咆哮与情感掠夺成为了应对剥夺的应激反应,而这些恰恰起源于救助缺失的悲剧却并不会得到社会的半分同情与理解。
诚然她是一个无药可救的母亲,但也是一个没有被命运善待的女孩,童年时所承受的痛苦并没有化作玫瑰,却成了后天绊倒她的锁链。在这个折叠的世界中,我们无法体会他人所遭遇的不幸,却可以在论断他人之前回看一眼我们所谓道貌岸然的“文明”究竟在苦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
|
在国家机器面前个人的无助,尤其是你女性,尤其是怀孕的女性。今天美国的一些州设立胎儿保护法,这意味着怀孕的女性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尤其是贫困的孕妇和黑人孕妇,任何可能影响胎儿的举动,都可能被定义为谋杀或侵犯他人身体。对于此刻的监控社会而言更甚 |
|
7/10 没那么好的肯洛奇,女主的原罪来源于自身原生家庭和机械式的福利保障和社会化抚养,但是真的太少了,多一点会更有力量。缺乏小孩的视点和情感,他们才是完全在这套失衡的制度之下变成工具的那一个,然后等着他们长大,继续不断生育,周而复始重复这一切 @资料馆百子湾 |
|
幸亏还有肯洛奇的电影提供我们思考——也许一直不停生孩子,是又一种反抗的方式 |
|
到底是体制塑造了这位“歇斯底里”的母亲,还是母亲自身的问题?老爷子的电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切割英国福利制度的第二面。太厉害了。 |
|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折叠的,我们都过着他人无法理解的生活,遭遇着他人不可能感同身受的命运。肯洛奇是勇敢的,他冒着巨大的被judge的风险,把don't judge在声嘶力竭中甩到了大家面前。 |
|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Maggie的过去除了留下四个不同父亲的孩子,也让她背上了枷锁,面对“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她陷入了生子、失子怪圈。电影写实到看得很痛苦,从1994到2022,社会底层人身上的枷锁、女性做母亲的权力有变化吗?从母亲想到了父亲的《漫漫寻子路》。 |
|
这个机制为什么不是把家暴男多关几年而是把孩子从母亲那里抢走? 孩子被抢走母亲反抗扭打崩溃这个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反应,反而被认为不理想没有自控力。孩子送到儿童中心后的故事大概就是《甜蜜十六岁》里的样子,混街头或进监狱的循环。 |
|
她自身的原生家庭和原有阶层属性所致,其次仍是社会性结构问题根源,当上层制定的政策与下层现状发生冲突时,势必会引发矛盾和悲剧。 |
|
可是我真的觉得教养很重要。。。 |
|
生活为什么会这么难捱,这么窒息…社会福利机制只能兜底,拯救不了已经破碎的心,成全不了有缺陷的爱。 |
|
You have to love something, or you are emp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