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的时候还不知道贾木许是谁,迷的是强尼戴普,现在我却成了贾木许的影迷 |
|
注意以下:1.贾木许的冷幽默,台词的玄妙和暗喻,更是无厘头;2.片段式叙事法,开头搭火车乘客的变化最为明显;3.德普的角色定位,一场寻找who AM I的旅程,NOBODY的寓意;4.反西部片,悼念西部时代,印第安与白人身份的混淆与对换;5.摄影有独一无二的死亡气息,且充满自恋的诗意。 |
|
配乐是牛逼的,主题是庸俗的 |
|
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低开高走——一开始可能跟不上他奇怪的剪辑,但慢慢地进入情绪里,尤其结尾,真是太棒了。德普演得好哎!最后一个人灵魂慢慢飘走的感觉演出来了。相比漂亮的黑白摄影,尼尔扬的电吉他原声显得更加夺人耳目,效果竟然跟戈达尔的片有得拼! |
|
放到以前看我会觉得它挺牛逼的。 |
|
(8.2/10)1、片名翻译得很好,把握住了影片情绪,片名出自片中人物关于“死人”的对话,但比起直译的“死人”更有代入感,有种“孤魂野鬼”的孤离感。
2、贾木许用西部片的外壳,讲述一个亡命之徒的逃亡与见闻,依稀有很强的公路片影子。德普对角色的把握非常好,一个懦弱的闯入者,被驱逐的对象,与混血印第安人是相互映射的个体。
3、重复相似性的电吉他配乐,代入感渐次加强,黑屏转场,诗意化的对白,观感如《天堂陌影》相似,贾木许的内在情绪依旧是孤独的、思索无果的被抛离、被挤兑的失意灵魂。一直在寻找归宿,永远渴望着、追寻着,但遥遥无期的远方又是疲乏且未知的。 |
|
这也太牛逼了,当年戛纳一个奖也没捞到真的很不科学!!!绝对是一部影史地位可以比肩《不可饶恕》的经典之作,几乎从一开始就完全反类型,甚至比反类型走得更远,无论是卖花女、三个杀手还是Nobody,都短暂出现然后消失,既无法使情节完整也无法构成任何桥段,粗暴打断我们对西部的想象,叙事几乎降到最低限。在反复的正反打和观看中,我们能看到的是西部片中从来未曾出现过的一系列影像:油腻、肮脏、原始、野蛮(的白人)、颓废、迷幻(的印第安人)。也正是在这样的视线中,我们不得不惊呼,难道西部这个空间,不就该是属于贾木许的吗,不也正是他作者性的完美呈现吗?以死亡之躯归于自然的威廉·布莱克,不也在无意之间真正回归了原住民而非殖民者的价值吗?不也正是这样的电影,才能被我们称为真正“西部片”吗? |
|
“上帝会让你的灵魂下地狱的”,“他已经这么做了” |
|
一段死者与乌有之人的西部异色旅程,终结于正邪湮灭与海天漂泊中,仿若溯回前世的一场漫长而悠远的迷梦。| 布雷克:有些人注定快乐,有些人注定承受无尽黑夜。卡夫卡&但丁之息,黑场(同[天堂陌影])+窗景与乘客的野化流转。透胸卡心之弹,买不到的烟草。涂闪电与顺眼镜,神腐和爆头,尼尔杨。(9.5/10) |
|
可折叠的、可延展的、奇形怪状又滴水不漏的世界观。贾木许的电影一半是向外创造,一半是向内改造。白人茹毛饮血,印第安人腹有诗书,人物与周遭的格格不入引发影片的裂变,却又在自我修复与拥抱他人中弥合了裂痕,形成真正圆融而透明的新世界。Neil Young的电吉他太骚气了,在孤舟中死,在海面上死,伴着枪声死,怀着旧梦死。 |
|
西部、野蛮、烟草、骗子、小偷、小麋鹿、金属弹、白人、印第安人、诗、上帝、独木舟、花马、纸玫瑰、吃人、水牛、非利士人、灵魂、心脏、熊、血、豆子、圣经、黑人、水洼、悬赏、美金、酒、眼镜、礼帽、乌鸦、会计、骷髅、缝纫机、资本家、皮革、逃犯、大海、部落、图腾、猎人、克利夫兰、霰弹枪、手枪、死人、话语石、泰迪熊、篝火......一部堆砌堆砌着众多意象的美国西部片,也带有浓厚的公路片风格。在没有规则和法制的西部,野蛮和杀戮让来自“文明”的懦弱白人成长,最终漂流向象征着灵魂归属的大海,印第安人“Nobody”执着于将让一个“已死之人”的灵魂漂渡,神秘学和宗教意味极其强烈。此外联想起去年几乎是同一时间看的《Pates》,似乎贾木许很喜欢引用诗人和诗,他本人的电影风格也像极了诗。配乐很赞。春日影展3/10。 |
|
文弱书生搭着象征现代文明的火车重新步入野蛮荒芜的西部秩序,贾木许的冷笑话和这荒诞西部风搭得很,配乐单曲循环骚死人不偿命,对世事无常的冷嘲热讽是全片的精髓。但散漫的碎片叙事和神游的帅痞德普太容易让人分神,让白人来演印第安人虽然是强化了讽刺笑果,但每次从他们嘴里蹦出“stupid white man”太让人出戏,用影像写了一首晦涩的诗,学得好一手文艺精髓。 |
|
Machine Town是火车的distination,这个词来自于词根destiny,这里是被表现主义重构的西部城镇,充满着死亡与宿命意象,在这座虚拟的城镇中,西部片的范式发生了倒错。
开场,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不断重复的机械节奏,这座在影片中被浪漫化的工业革命“机械”被还原为“机械性”,通往宿命的传动履带正在自动运行着,随后他被传送至另一个Machine——机械影像。
William Blake无法找寻意义,但身份找上了他,他在通缉令中看到了自己,并被Nobody涂抹上了印第安的颜料,逃亡成为了一场灵魂之旅。
回归你所出生的地方,意味着回归虚无,电影结束,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原点——影厅的座位上,《离》揭示了某种诺斯替式情境,使我们意识到周遭的虚拟性,一如影片的虚拟布景与虚假夜空。 |
|
在意识形态上十分有问题的西部片在贾木许的《死者》获得了彻底的解构。广袤的大西部不再是正与邪的较量场所,而完全沦陷在邪恶的白人手里;真正高举文艺和友爱大旗的则是“不是人”的印第安人。理想的西部则是死亡的摇篮,威廉·布莱克一步步走向诗歌,也同时走向死亡。诗与死亡再度划上了等号。 |
|
电影伴随着宿命论以及虚无缥缈的迷幻主义色彩。JohnnyDepp这个刚出场畏畏缩缩的傻不愣腾的二愣子,当他把眼镜摘掉添上他那标志性的迷人的小胡子时,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冷酷又安静令人着迷意乱的家伙。还有OST是大名顶顶的neil young只用一首歌曲就贯彻整部电影,而且那么的耐听。电影的基调很美,黑白色 |
|
这样看来,贾木许也是一生都在拍同一部电影。 |
|
“You William Black?”“Yes,I am.Do you know my poetry?”算是我看过约翰尼德普最帅的一部电影。伴随着几声电吉他的震动,两声枪响过后,两个双胞胎光头应声倒地。而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全片几乎每个角色都被命运所连接,最后却都难逃一死,像是宿命一般滚动着。正如男主William一样,从踏上这趟火车起,就已经是一个离魂异客了。 |
|
如果说《百年孤独》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一个家族在一个城镇的发展过程,演化了人类终将消亡的终极命运,那么《DEAD MAN》,则演化了人类最终消亡后,怎样以纯精神的方式在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继续存在。 |
|
好像可以直接这么说 如果喜欢了贾木许的一部片子 那么会接二连三地被他的表达吸引 毕竟他也是个只拍了一部电影的导演//贾木许的调子总有点装腔作势 但在我看来这种是可爱的//关于死亡 关于存在 关于意义//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妙 说是恰如其分也不为过 |
|
太厉害了,太喜欢了!反西部电影,我想反殖民主义是母题,重新审视现代化工业化也是主题之一,以及印第安人和白人的种族矛盾也有相当多的表意。一个被现代化“污染”的灵魂慢慢飘出净化的旅程。从现代化工业化标志的火车到宁静悠远的充满诗意大海,从纸醉金迷肮脏的小镇到淳朴原始的印第安部落,从青年的落魄完成神性的蜕变,当然这是用死亡完成的。两次“死亡”,从印第安人看德普那张骷髅脸到德普身穿印第安服饰躺在船上飘去远方,两次“死亡”,灵魂完成飘离净化,有一些符号还不是太理解,这与印第安文化有关吧!后半段的视听太戳我了,在电吉他的配乐下,枪,西服,印第安服饰,鹿,丛林,马,由这些延伸出来的画面绝美!幸亏是在资料馆看的,大银幕看这片看吉姆贾木许太爽啦! |
|
迷幻摇滚搭配丛林逃亡,奠定了整部电影魔幻现实主义的基调。各种隐喻铺陈于影片各处,“William Blake”的双重身份隐喻颇具巧思,把“烟草”带来的迷狂疯乱称作“上帝的恩赐”更有一种后现代性的讽刺意义。并且能把“隐喻”和“私人表达”平滑纳入美学表达之中,相当好。 |
|
影像之诗 |
|
真的睡过去了,隔天补上,还是没看懂。于是找说明书去了。 |
|
西部片真好看 文明冲突 反殖民 宗教符号 部落哲学 传播病菌的毯子和现代文明 枪炮病菌与钢铁? 印第安部落作为一种自然原始和神秘的象征 William Blake已经皈依Nobody教了 冥冥之中的联系 接受了西方教育的Nobody作为印第安与白人Blake连接的入口 vicious society 在vicious society中异教作为一种情感接纳的出路 死亡作为灵魂的终点 身体上死亡与心理上死亡
今天上午考托福,厉害死我了!来看两个小时德普帅脸,这是我应得的!忽然又想到口语这一科就够我下次再考一次了,郁闷死我了!还有这部标签没有喜剧我是不同意的! |
|
3.5。贾木许用濒死主观视角拍出了诗意,没有过多的诗台词和静帧空镜头,这是对比很多传统诗电影不一样的感受,有种独特的迷幻节奏,同时在内容上也展现了白人的野蛮贪婪,以及印第安人的天地共生,纯粹的黑白的影像是作者的擅长形式。 |
|
#2023.9.16小西天 拍得实在是好。完全是反类型片的拍法,但贾木许令人歆羡的才气让影片对西部片的指涉和戏仿完成得举重若轻,用泥泞而芜杂的情节奇迹般构建起一个极深广的表意空间。看过几部贾木许后会感受到他鲜明的作者性,他的影片里不可或缺的是他者之眼,自共同体外部的观视暴露出主流文化内部的断裂;本片里贾木许锋芒直指西部片背后新教叙事的虚伪:白人视印第安人为堕落的、待拯救的非利士人,而印第安人眼中他们的暴行无异于手刃双亲,他们的神像曝尸旷野。而另一方面,影片又是足够丰盈的:贯穿全片的威廉·布莱克诗句(观影时不断回响The Doors首专的End of the Night)是贾木许最得心应手的trick,Neil Young的失真电吉他为影片大大增色,而多义的、几近一个寓言的结尾向所有阐释敞开。 |
|
反西部片。贾木许:“片子似乎在探讨一种幻觉,一种游离在边缘的幻觉。……人世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幻象的世界,我的作品也如这世界一样充满想象与幻象。” |
|
(8.5/10)【2023年9月16日资料馆重映】这名与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同名的年轻男子一路向西,在踏上未知领域的那一刻起,势必引起这片蛮荒土地的排异反应。此地的诗歌并非由文字与韵律组成,而是通过枪支和贸易书写,威廉·布莱克的浪漫与温柔注定被粗俗和暴力追杀。殖民者的到来迫使原住民成为美国历史的旁观者,却也正是原住民将与北美大陆格格不入的欧洲文化送上离开的船。贾木许的非典型西部片,从独特的角度出发解读美国,赋予历史别样的诗意。 |
|
标志性的淡入淡出让这部片子像极了语焉未详,结构散乱的诗 |
|
纸做的花,黑白的画面,年轻的德普,还有西部片的外皮,依旧不能阻止观影时我的瞌睡来袭,当然迷离的配乐也功不可没。鉴于之前观看吉姆贾木许作品的经验,其实我对他的影片是有点敬而远之的,这次是看在有德普的加持,想着好不容易能在大银幕上看一次他年轻时的神颜,特意选了这么一部剧情介绍看起来还比较有戏剧性和故事性的影片来看,最后还是贾木许的个人风格赢了,中间好几次困得差点睡着。或许导演影片的精妙和深意对我而言就像片中的烟草,存在却永远get不到它。本月第一次来资料馆,德普枪法倒是进展神速,对于那会的手枪子弹穿过女人胸口还能打入后面的人身体那么深我总表示怀疑。 |
|
通常剧情片都会有一个因为所以来推动剧情前进,本片就很无厘头的没有那么多缘由。会觉得很多事情都是莫名其妙,比如为什么depp能突然就变成一个神射手,为什么印第安人要三番两次搭救他等等,太多疑问了。看似很意识流,导演却若即若离地埋下各种隐喻内涵,一个看似奇幻的冒险其实是一首诗一个寓言 |
|
意义依然是缺失的,于是变成了近乎于寓言的反类型西部片,这样的故事背景真的很适合玩神秘。神叨叨又有点悬疑的感觉居然想到科恩兄弟,德普可以说是用惊人的美貌和极大的反差扮演了一个没卵用的小职员。 |
|
贾木许x尼尔杨的配乐诗。“造船无法停止天空中的云彩”,贾老师的电影是越看越有味道。
-Do you have tabaccos?
-Do you know my poetry?
【whahappan?】 |
|
我将疯狂地爱上贾木许。但《Dead man》最让我惊喜的不是第一次看贾木许,也不是年轻时很帅的约翰·尼德普,而是为它配乐的,竟然是,Neil Young!!! |
|
Jim Jarmusch!一本存在主义哲学书。Neil Young的bass震鸣太合适。||贾木许的眼中,西部是死亡之地:白人文化和无情的杀戮、道德颓败、非人性化的工业化、宗教狂热和吃人行为。唯一的选择是继续前进,并且“最好不要和一个私人一起旅行”。男主作为一个死人通过土著人精神 |
|
生存与死亡的探索之路被昏暗的画面、低沉的吉他配乐演绎的格外残忍。 |
|
又见跑龙套爱好者Buckcherry主唱Josh Todd |
|
「有烟吗?」开头八分钟渐显渐隐的铁道之旅好妙,音墙为火车的噪音铺地,预示了 Neil Young 为影片所做的让人耳朵一亮的配乐(主要几段吉他旋律让我频繁想到花伦的《大象》),借窗外风景和乘客状态概括向西的本质,又新又旧。同样又新又旧的还有对原住民的表现,既能看到尊重和多样化的努力,同时也存在固有 trope 的影子。这部片剪辑和节奏很诡异,德普基本全程处于半昏迷状态,尤其是进入原住民村落的那段,让我不禁好奇有没有类似 colonial vertigo 或者什么别的类似关键词的写作,以身体衰弱、意识不清的视点呈现原住民文化,这样的段落总觉得在很多呈现东南亚、非洲等其他被殖民地域的片子里也见过。想起《第一头牛》开头引用 William Blake,那句关于男性友谊的诗同样适用于本片,两部影片在后/反西部片脉络上的承接关系不言而喻。 |
|
借西部片的视觉外壳讲了个反类型故事。文明人、原生土著、妓女、法警与杀手样样不少,但都颠覆了原有的角色功能。主角不再是拓荒英雄,而是文明系统的被驱逐者,一个不得拥有自己名字的人,导演颇以个人趣味戏谑地让他冒名了英国诗人布莱克。印第安人也不是被征服者,而是作为同等的主体来展现,最后还让主角渐渐与他们同化。 |
|
他以诗人为名生存,以枪弹为舌说话,以血液为墨写诗,Nobody陪伴他走向死亡,是呀,这趟死亡之旅不正是无人能与我同行吗?最后小船摇曳在河面上,远处送别者中弹如跳舞般倒下谢幕,他荡悠悠地向生命的源头而去,好诗意的一幕#Forum des images |
|
垂死旅人奏鸣曲。与印第安人走天涯,诗意散漫又惊心动魄的逃亡冒险。野蛮凶残的白人映照文雅淳朴的印第安人,真正的文明属于印第安人。Crispin Glover和Johnny Depp在《爱丽丝漫游仙境》前的合作,俊俏清秀的Depp演这角色再合适不过了!黑幕转场频繁,轰鸣作响、简单隽永的纯电吉他摇滚配乐穿梭全片,余音绕梁。(和《兰心大剧院》组成连续在电影院看两部现代黑白片)[10.17看的] |
|
结局指向普通人的死亡,归属,也许是虚无。全片衬底的电吉他好似孤独的散落的幽灵,紧密结合着主角的身份,失去双亲,西部探寻冒险。以为自己得以回到现实世界,但仍旧无法把握自己的性命,一种命运的无奈。 |
|
不断淡入淡出像William Blake在写verses。贾木许的音乐品味真好。Blake转世到美国西部,和神秘列车中被戏称为Elvis(猫王)的英国人形成有趣的互文。 |
|
别说什么隐喻,诗人,艺术家,哪来这么多专业影迷,看十分钟就像一个小时的电影实在让人难受,吉姆.贾姆什始终不是我的菜。。。 |
|
挺没劲的片子,设定是惯常的异乡客,放在除了印第安原住民都是外来人的西部片类型里实在看不出什么优越性,德普的人设、转变等设计痕迹严重,名字本身和故事的隐喻意义袒露一股沉重的抖包袱气息,台词写的一股箴言式读书笔记的意味,最主要的是情感不准确,威廉·布莱克扬弃古典主义教条来自由地写诗,贾木许显然还不能刻意地做到同样程度,况且尼尔·杨的电吉他全程不规则的神经质插入也是挺烦躁。 |
|
Every Night & every Morn Some to Misery are Born. Every Night & every Morn 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Some are Born to Endless Night. |
|
文艺大闷片!还好第一次看贾木许的电影不是这部,德普再水嫩也不能掩盖这片闷的事实,尼尔扬拨弄两下电吉他的配乐简直闷上加闷。这片据说饱含隐喻,对于我来说还是太艰涩了,消受无能!好片是好片,俺还是更心水贾木许加老汤的组合! |
|
这片儿我没加过么?豆瓣丢数据了吧。另外片儿没劲,贾木许也是拍过烂片的 |
|
"It is preferable not to travel with a dead man.”——Henrl Michaux |
|
更像一种美国心灵式的「寻根之旅」,而暴力杀戮则是美国文化包裹的外衣,而最终一切都回归于亡灵的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