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在观赏记忆中的倒影,风起时漾开波纹,竟是孩童恶作剧般的搅动。光线如刻刀雕出几抹剪影,随即展开变调,肃穆的葬礼需要一把瓜子花生,歌剧拉开帷幕,滑稽剧热闹散场。 |
|
与《雷米尼》一致的关于欧洲中心主义消亡的沉思(Rimini作为象征性地点居然也在片中闪现),这一部具备更结构化的戏剧结构与个体生命故去的个人愁思。黑白与彩色切分故事为归乡与离乡两部分,前一部分找到了极妙的麦格芬(皮兰德娄的骨灰)并被演绎成具有历史背景的偶像破坏活动(筑于庙堂之上的圣物成为飞机上的凶兆、火车上的扑克牌桌、童棺中的侏儒);前半部分散落的美国符号在后半部分自成文本(诺贝尔奖、香烟、美国往事),离乡者在不可归去的欧洲幻景(母亲画像)中寄于女童身体的自我毁灭和重生。 |
|
归乡故事尽是瞻仰,皮兰德娄成为道具,他的独白留于纸面,大海的温柔也只是起到一个造型上的作用。或许保罗只是太想念哥哥了。 |
|
很难不被作者的赤诚所打动,是弟弟与哥哥的漫长告别,曾经的双头导演 现在仅剩一位,叫人唏嘘。黑白部分优于彩色部分,火车段落尤为好,但还是没法忽视转彩色之后的些许断裂感… |
|
《无感》 |
|
人工的痕迹。 |
|
以后这样的作品能不能不要再进主竞赛单元啊,够浪费时间的,意大利电影有时候真的很踩雷 |
|
以未完成的作品作赋,以黑白的历史影像成诗,以蒙太奇的记忆进行纪念。告别在过往战争中的遭遇,告别在迷途里依然真挚的兄弟情谊。 |
|
B+/ 身体对仪式、声音对文学、电影对戏剧、影像对影像的“渎神”。看完似乎能更加理解阿甘本。 |
|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主竞赛-费比西奖。片名正解:《莱奥诺拉的告别》。谁都看得出来这是被死亡分开的塔维亚尼兄弟中,保罗向维托里奥的告别,非常个人化的一部影片。以皮兰德娄的死亡及骨灰安放为主要事件,以近乎散文电影的方式(搬演+既得影像)描绘了意大利战后社会的微妙图景(不忘吐槽国民性啊),又在多个意义上叩访皮兰德娄的文本:遗嘱、小说题记“今日的年轻人,明日的老人”,以及晚年作品《钉子》。当然片子后一小半对《钉子》的改编又是为了实现两人未完成的项目。情感饱满,看得我真是百感交集……最动人的,莫过于送葬时阳台上挂出的横幅“你的演员”,撒骨灰时的黑白转彩色,以及片尾影像化的《钉子》最后一个镜头叠印成穹顶圣像画。当然这个割裂感也真是不太过得去的坎……#年度佳作# |
|
致献即是题跋。为哥哥撰写思念两章,用《钉子》锚定“未完成”的状态。保罗说,皮兰德娄“left without finishing”,而维托里奥又何尝不是?魂归故里烟尘入海,“作者”的身后事不会再有色彩,而“作品”却永葆鲜艳。耄耋之年回望这辉煌一生,“时间”不过是电影开头的那惊鸿一瞥,银幕上,光影之间转眼一瞬,青丝变白发。可此生太重,余烬装不下,不如就在海天之间,肆意挥洒。 |
|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是由两部短片构成的。前一部约一小时,讲的是意大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皮兰德娄骨灰回乡的故事,这部分是黑白的。这是导演兄弟俩早就想拍却一直没拍成的故事。后一部约半小时,是导演的哥哥在临终前创作的短篇小说改编,这部分是彩色的。这部短篇小说没有完成,所以短片也有些无头无尾。如果硬要将两部短片总结一个共同的主题的话,那就是告别。弟弟通过一部电影,把哥哥在世时的“未完成”完成了,通过这种方式与哥哥告别。我还挺喜欢前者的,情绪饱满,十分忧伤。 |
|
骨灰、棺材、坟墓,死亡是主题。沉重的历史缅怀>盖过了这部电影本身。 |
|
不是所有人生都明明白白,就像不是所有电影都明明白白。#BJIFF2024 终场 @保利天安门店 |
|
(7.7/10)【La Berlinale à Paris】《莱奥诺拉的告别》关于时间与死亡。人生前的意义是自己寻找的,死后的意义是他人赋予的。一个人的死亡,将成为他人的精神寄托。塔维亚尼将本片献给过世的兄弟,与片中的怀念和祭奠在戏外达成一致。 |
|
6/10。将诺奖作家的骨灰带回故土,棺材当作牌桌、百姓吃瓜憋笑,像更私人的《杰出公民》。后半段黑白转彩色,皮兰德娄的遗作《钉子》,完成双重告别。一阵海风带走剩余的骨灰,真温柔。并不了解这对导演兄弟,所以无感弟弟与哥哥漫长的告别。 |
|
4.5 其实是三部分了。开头结尾单提出来,叙述者不明:也许是皮兰德娄,也许是维托里奥,也许是保罗,也许都是。而中间所有这些充满互文映射的黑白彩色,虚构重演,历史镜头当前影像,已完结的人生未完成的创作,全都化成灰烬掺在一起。对落单的塔维亚尼来说,电影就是一片没法包裹齐全的裹尸布,现在缺的只是一阵海风而已。 |
|
Bravo!
放得下的归土,放不下的归海。多么蓝的大海,多么红的头发!作家手执长钉,永负其罪,直至在红发中燃烧。
灯将灭,方见其棱,其骨,其心。抬头,他就在。 |
|
以皮兰德娄的身后骨灰为始发点,巨大的争议与巨大的荣耀都曾聚焦于这位作家身上,回溯那“恐怖、野蛮、挣扎的十年”,藉由魂归大海而达成漫长的告别;未完成的告别则不仅是皮兰德娄遗作——《钉子》化为影片第二部分,更是“To my brother”——保罗·塔维亚尼对哥哥的纪念,两部分的捏合通过一位作家和黑白/彩色的切换达到转承。 |
|
最深情的告别 |
|
不了解背景看的一知半解,只感受到了一股乡愁,借着一场盛大却不被人理解的告别诉说意大利近代变迁,过程的艰辛和终点的唏嘘让人看到伟大和回忆终会被埋葬。影像质感和配乐真棒 |
|
情感释放。老派的好电影。 |
|
Il fu Luigi Pirandello, 已故的皮兰德娄,“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来自于坟墓和死亡。” |
|
8.6 写给至亲的悼词,死亡的意义被描绘地举重又若轻,人们或是嬉笑或是肃穆的望向死者不断改变的象征之物,二者实际没有任何区别。第三幕笔锋一转,以对未尽之作毫不完善的演绎总结这一波三折的"魂归故里",在粗糙的背景板下略过了人生的跨度,乡愁中更增添了许多遗憾。 |
|
你走后,作品里的一切仍然色彩斑斓,现实中却已一片黑白,虽然无法接受你的死亡,但我仍然要放手,在这之前就把我对你的爱融入这部电影里作为一个纪念吧。如此丰沛的情感,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
|
能够感受到基于经历所拥有的最为赤忱的情感,以及所完成的痛快告别;但也同样觉得前后部分的割裂与一次强烈的转换实在没有必要。前半部分的庄重以及视野上的丰富,或许都凸显了后半段的笨拙。 |
|
6.5/10 真的和不喜欢故作幽默的配乐。我总是觉得,拉斯冯已经在《欧洲特快车》里把列车戏拍到极致了。 |
|
虽然前后有点割裂,但还是好看的,真实画面插入,停在海面从黑白切到彩色。前面黑白的尤其有意思,意大利人那种幽默感,“棺材里一定是侏儒”。钉子的短篇很有文学性。看完来看导演简介更被打动,以死亡拍死亡 |
|
我来看看你 |
|
(LFF2022,BFI NFT1) |
|
非常动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讲,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艺术和艺术家都是没有任何尊严的,这个世界就是艺术和艺术家的囚笼,《钉子》的部分,男孩不是无缘由要杀贝蒂的,他会杀死贝蒂的理由,就是剧作家“故意”安排了一根钉子掉在这里,“故意”安排了两个女孩在旁边打架,而这样故意的安排,就是为了赋予男孩这个角色一个人物使命,即杀死这个女孩,男孩自己不理解自己的行为,因为他只是剧作家笔下的一个角色而已,这与皮兰德娄作品中一直探讨的主题是契合的 |
|
第三次涉及 Pirandello 的作品,首尾大剧院天顶的封闭性成就了一封献给哥哥的了却思念与完成心愿的信笺。骨灰存放希腊双耳瓶内从 Verano 公墓经飞机拒载 改火车驶过 Madonna della Lettera 在 Palermo 装进小棺材后抬着游街穿行 最终回到故乡 Agrigento 的 Caos 一手扬撒复色彩 随即衔接他生涯最后的「钉子」起起伏伏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符号勾连 出现过的 Paisà,L'Avventura,Kaos 尤其最后一段呼应了当年回忆母亲的小桥段。灵性时刻还是对于棺木的视角转换 Palermo 沿街居民的尊敬与轻松并存。 |
|
【C+】 |
|
漫步石林的那段黑白图像,我愿当作今年十佳。黑白到彩色的过渡很自然,就像时间在脑海里的痕迹,生活终究是有色彩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告别里学会珍惜 |
|
第四届海南岛电影节第16部。这感觉太好了,应该拿金熊。 |
|
沉郁而悲伤,是Paolo对Vittorio的告别式。用Kaos为不曾共同实现的The Nail写下注脚,隔着漫漫时光的回望在黑白与色彩交替的场面化作一丝轻叹。前2/3的荒诞与神秘是Pirandello的幽灵在Taviani兄弟的历史戏剧元叙事中逡巡。后1/3则明显断裂,不知所措。从剧本中删除的《游吟诗人》唱词Leonora addio…被保留成为标题,同样飘荡如幽灵,就像片中无处不在的Vittorio。 |
|
#22Berlinale 3
过于私人,走入不了导演的情感世界
影像风格和一些处理倒是很动人 |
|
7.4分。完全搞不懂这海报是什么鬼,和影片的气质简直天差地别 |
|
【3.0】 |
|
72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得主|本片是导演给哥哥的一次告别,黑白的前段用运送骨灰的事件来展现人死后,逐渐遭人遗忘带来的唏嘘,彩色的后段通过一个未完成的作品来怀念导演与哥哥的创作时光,片头部分颇有《2001太空漫游》的感觉,人在时间面前的渺小 |
|
# 72 Berlinale 主竞赛# 值得金熊 |
|
借作家死后归乡之旅以及多个文本,来表达导演自己的告别,情绪很满,有时候超出了内容本身。归乡部分描述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百态和情感归宿,情緖不至于空乏没有着落。最后的《钉子》,继续在精神上(包含合作)对逝去表态,完成告别。 |
|
不愧为大奖 |
|
3.5星。前后断裂的叙事影响观感,如果不事先了解导演与其兄弟的经历,恐怕难以理解这种叙事上的突兀感。前半段黑白影像描述运送皮兰德娄骨灰的情节相当出色,有点冒险公路片的味道,既还原出法西斯时代的压抑氛围,又以幽默的口吻反思当年民众的迷信守旧思维。后半段的彩色故事流露出怅然若失的情绪,应是导演向自己兄长作告别的一种婉转的手法。 |
|
#Berlinale72主竞赛 影片开始后出现字幕“献给Vittorio”🥺有的电影看时会感叹“只有他/她可以拍出”,Taviani兄弟的电影便是如此;有的电影看时会感叹“只有年长之人可以拍出”,本片即如此。片中渗透着对文学大师、电影大师和电影艺术无限的敬意与爱。希望……额,算了,我还是别希望了,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
很老派的影像和处理方式,也很私人化的故事。但一定要拍出这个故事的心是电影最令人动容之处。 |
|
一部关于获得诺贝尔奖的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德娄的电影,表现其兄弟兼合作者对他的漫长告别。影片名来源于皮兰德娄的一部作品,影片的另一部分讲述的也是另一个漫长告别。前者是黑白影像,后者是彩色,两者形成互文。皮兰德娄死于法西斯正盛之时,其骨灰被简单安葬。十年之后二战结束,其兄弟尊重其意愿,把骨灰运至出生地西西里安葬。这一部分拍得很有艺术感且细节有趣,后面部分《钉子》则单调且滞重。 |
|
悲欣交集(撒骨灰这么俗 也能流下两滴猫眼泪 |
|
骨灰的死亡。 |
|
存在于三个时空中的死亡,彼此嵌套的“戛然而止”,书写离去的笔触哀婉、隽永而饱含忧伤。接受耻笑的出殡,散落大海的残灰,与无因无言发生的杀戮,两个部分均是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