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人物。为了逃出克里特岛,他和父亲用羽毛、蜡为自己做了对翅膀,但因为飞得太高,伊卡洛斯翅膀上的蜡被太阳融化,因此跌入大海死了。这个故事说明,任何“法宝”都有天生的短板,它存在的意义,除了为人所用,就是等待失控的那天。失控,是世间一切“法宝”的终极宿命。 |
|
“全员嗑药”——针对俄罗斯体育界的指控非常震撼,而纪录片用更加震撼的证据展示俄罗斯兴奋剂服用的“举国体制”。前半部分导演以身试药、恰好遇到变节的俄罗斯禁药主管有点不可思议,后半部分《1984》三段体将矛头直指普京。 看完后我为某国感到担忧,因为这作弊的风格实在太熟悉... |
|
有些服药是个体性的,那是普遍人性贪婪、侥幸的问题,而有些服药是系统性的。有些事会被遗忘吗? |
|
谎言世界中,说真话成了革命,革命者格里高利也就成了体育史上的斯诺登。纪录片从业余自行车导演布莱恩,想以身试法挑衅药检机构开始,意外发展到让莫斯科联络人替代自己成为大事件主角,戏剧性转变实在太强,以至让人忘了片子初衷,忘了布莱恩辛苦挨打那么多针和积攒的尿。片尾忘改俄罗斯的平昌命运。 |
|
普丁大帝道: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危险的事件,政治干扰体育再度发生了。
我特别想让您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到底谁先干扰谁的? |
|
4.5 | 主角罗琴科夫约等于俄罗斯版斯诺登,结构更精妙的《第四公民》,渴望提升成绩的美国环法自行车运动员找上俄罗斯禁药大牛,进前十目标没实现倒是跟着拍出了惊天大案,矛头直指普京,后半段与《1984》的互文结构很有想法,动画感染力十足,在美国做这片子难免被怀疑主题先行,但实在是触目惊心呀… |
|
和拍港··独少年黄某某的纪录片一样,这部奶啡投资拍摄的纪录片是如何在事件发生以前就跟踪拍摄的?在他们开始拍摄的时候怎么能预感到黄能够出名?怎么预感到俄罗斯的反兴奋剂主任愿意站出来揭露? |
|
历史属于胜利者,不属于真相。题材真的是很厉害了,这个突然从天而降的被迫跑题也是神迹。 |
|
我不信只有俄罗斯这么做。全世界的运动员都想拥有这样的不被发现的强化身体机能机制,只是俄罗斯做的大概最好。奥运会开幕式上伸张体育精神,世界和平。奥运会后就开始打乌克兰。真没想到一个套路还能玩两回,您真是不要脸啊。 |
|
2015年俄罗斯禁药丑闻的纪录片,和爱德华·斯诺德的那部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第四公民】一模一样,导演布莱恩·福格尔也以参与者的身份,与事件时间同步的纪录这起类似于“棱镜门事件”的告密过程,丑闻牵扯到普京总统和俄罗斯政府,最后关于体育界禁药的真相更可怕。 |
|
所以,政治和体育还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奥运会和世界杯在这届组委会的手上受到了亵渎···· |
|
刷新对世界认知的纪录片,哇! |
|
叛逃者说过,他可以毁掉两边:俄罗斯 或是WADA世界反禁药协会。所以,我们看到了美政府和FBI把他保护好,用来毁俄罗斯和普京了。那么,这样一部编剧有4名之多,舆论导向明显的纪录片,背后有美国政府和FBI扶植...奥斯卡圣丹斯能得奖,算你狠。我只想说,奥运赛事,咱能不能不扯政治嘛? |
|
这种主创在不经意间参与历史的神奇经历反而比影片所要展现的一切更加令人感叹,想起了《纽约灾星》 |
|
想起不知道哪里看来的 兴奋剂的战争其实是制药技术的战争 都在用 只是检不检得出来 |
|
想想零八奥运估计也差不多 |
|
不觉得使用禁药不道德,非商业化的竞技体育,立足人体这个可怜的生理结构,追求触及其机能极限,本身就是不道德。在这种不道德之上唯一的道德是以任何形式超越极限本身。毕竟谁都知道,即使打一吨类固醇,也不可能让一个普通人成为罗尼库尔曼。有罪的是隐瞒副作用,强迫他人用药和拒绝科学Circle |
|
从背包里拿出1984相当刻意了,但也用得让人无话可说。「一边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 |
|
这个节骨眼对俄不能不说美利坚有私心。不过去年这个新闻爆出绝对是海啸级别的震惊,体育界的斯诺登,但让人反感的是他帮助国家实行这个计划得意地做了这么多,一点没忏悔的意思。影片中对俄罗斯运动员的照片视频有点不太负责,不能针对个人吧! |
|
看完了之后深八了一些东西,发现了大秘密。 |
|
本片荣获第90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搭配《环药房自行车赛》一起食用更佳。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严肃,而是略带戏谑的讲述这一丑闻经过,当这种作弊行为从个体上升到整体,真不知如何才能正经的讲述这个经过。
P.S.观影过程十分委屈,凭什么不让我瓦尔达奶奶捧起小金人? |
|
除却新闻价值,最大亮点就是主人公在不经意间旁观、见证并被卷入了历史。值得点赞的是制片方,一个几乎是跑偏原本选题的项目,变成了与毛子对抗的跨国营救,和与时间赛跑的事件揭露。最后的成品足以让他们自豪。遗憾是一些疑点未解开,叙事略混乱。可爱的grigory在重压之下确实感觉有些精神分裂 |
|
我就好奇,这两个人不像摆拍?在事情还没有爆出来之前,有什么理由把自己使用违禁药去参赛的过程拍下来,正常思维不是隐瞒?而作为当时莫斯科实验室的老大,为什么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非专业选手搞这些,并且毫不避讳摄像头?感觉像电影,有编剧,不像纪录片。 |
|
体育领域的大而不倒,整个国家,整个竞技体育界都用, 那就大家都不干净了。 |
|
又一部捅了大马蜂窝的调查纪录片,类似《第四公民》,两者分别扇了俄罗斯和美国一个大耳光,而两位揭密者又分别被对方政府所庇护。该片最生猛或最勇敢之处在于,导演本人“以身试法”,有规律地服用禁药并成功通过了药检,可惜的是,他的竞技成绩不升反降。深层次看,该片质疑的其实是整个反禁药体制。 |
|
一部“失控”和“跑题”纪录片,同时沟通了电影扣人心弦和欲求不满的面向。导演亲身介入让紧张感贯穿始终,却也让电影从后半段的大事件开始,失去了个人挑战制度的刺激和微妙感,从而变得中规中矩(尤以与乔治·奥威尔的章节性互文、动画解析元素的运用最为明显)。 |
|
从纪录片的新闻价值上来讲,可以媲美《纽约灾星》,并且带有一点现实主义的抓马元素,把纪录片拍出了政治悬疑片的感觉,一直不理解给毛子开脱的某些“体育粉”的逻辑,规则的漏洞是自己可以肆无忌惮破坏规则的理由吗?毛子国经此一战,已经让自己彻底失去了尊重,傻坏狠并存,比棒国奥运还多个狠 |
|
这导演简直是想挖坑植树挖到金矿了啊!拍纪录片时还能有比这个更幸运的事吗 |
|
因为Sinner的药检事件想起去看此片,看完对精英体育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不是dope与否,是dope和anti-dope比拼谁技术进步快。印象最深刻是每个最终被揭发的都曾信誓旦旦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无辜的清白的。 |
|
事实上,谁又能说其他国家就一定是干净的呢,例如某国。 |
|
美国其实可以考虑用格里戈利和俄罗斯交换斯诺登哇。民主和独裁其实最后是殊途同归government f**k me everyday. |
|
看比赛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是运动与竞争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还是胜利背后带来的东西?当这些东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看比赛就像是看一部电影,happy ending要比真实重要得多。反兴奋剂便成为了证明意淫合法性的手段。1984写道:如果其他人接受了谎言,那么进入历史的谎言会变成真实。 |
|
原本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实验瞬间变成惊天大阴谋,好刺激,奥斯卡褒奖这样有独特意义的片子理所应当啊。观感像是回到了当年看Citizen Four的IFC一号厅。Grigory的确人设模糊,在高压意识形态环境下好强滴长时间生活会把人逼疯(误…看这样的故事就觉得学术真的应该面向大众,反正也扳不过政治,至少应该让更多人多明白一点政治是什么,那么一切都还有可能。 |
|
【Netflix】导演从亲力亲为尝试在业余自行车赛作弊钓鱼,引出俄罗斯体育兴奋剂核心人物,撞上了可遇不可求的天赐良机,诞生了这部题材巨大但视角深入的纪录片。可见《1984》影响之深远。当一个国家为争夺体育比赛金牌而以举国之力作弊,若非几位吹哨人站出,否则天衣无缝神鬼不觉。政治运作、离奇死亡、坚决否认、喊冤叫屈,还是那位熟悉的普京大大套路。这也是另一种角度的“《夺冠》”:“放开了打(针),豁出去打”“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我们这么干,计算机能计算出来吗?” |
|
2.5 大案被牵出后感觉乱不仅是因为主角被政治牵着走、导演被主角牵着走,还大概因为Rodchenkov一直处在钓鱼和被钓鱼的状态,不断散出零星的信息。以后如果梳理改编之后应该会很好看。美国的角色真是微妙,既能产出斯诺登,又能让斯诺登的律师同台辩护Rodchenkov,这实在是最厉害的double think了。 |
|
触目惊心。“体制的合谋”从片中可见一斑。 |
|
三星半。第N部禁药纪录片,无奇。 |
|
史上最幸运纪录片导演。。grigory太逗了这个人 |
|
《不拘一格》提到的Netflix实施知情指挥(informed captain)决策制度获得成功的例证,因此豆瓣评论里的Netflix阴谋论不攻自破。美国阴谋论倒是有可能,不过引发由头的还是俄罗斯人自己。这确实是从话题到进程都绝无仅有的纪录片,Netflix采购团队嗅觉和魄力值得称赞。“俄罗斯斯诺登”Grigory Rodchenkov熟读《1984》,幽默口才佳,坦诚讲义气,有人格魅力有少年气,现实中我非常喜欢和这种人打交道。结尾用了法国民歌À la claire fontaine, 我记得其他电影也用过,忘了具体是哪个了。 |
|
不像纪录片,更像剧情片。当体育赛事扯上禁药一词,不仅蒙羞而且可耻。从体育上升到政治,无非是拿小人物当挡箭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真相是多么可怕,真相是多么经不起考验。最后一点:接受,说出来的时候其实让人很心碎。地球照样转,运动员照常参赛。不过,牵扯到两国政治,真真假假?当事人最清楚 |
|
一般的紀錄片應該為從後半截開始,可前半段主創自行車賽的涉入讓片子更豐實,變得更切實的同時,竟也同時更戲劇,尤其那股瀰漫著的逃亡氛圍,幾乎諜影重重。後半則切回一般紀錄片的套路,拿《1984》來闡述j很精準,但就是有點刻意,因為《1984》太廣了,可以成為太多目標的ref,或許有更好的選擇。 |
|
在拍一部纪录片期间遇上了黄金素材于是变成了另一部纪录片,只能说运气太好。。。普金不行,这么大的事儿捅出来了还能让Rodchenkov跑到美国,法制建设差了我国十几条街哦 |
|
体育竞技变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索契冬运会的成功举办与俄国对乌克兰的战争之间的联系,太可怕了… 莎拉波娃当时还是索契的申奥大使/火炬手呢,伊辛巴耶娃的含泪发言都历历在目。看到维斯尼娜心里一紧…all sports。。所以运动员们对这种系统性的欺骗行为是心知肚明还是蒙在鼓里呢? |
|
奥运赛事早已成了政治秀肌肉,有空为运动员们加油呐喊不如出门跑两圈。 |
|
这片子挑的主角身份微妙,整部片子呈现出来的感觉也比较功利。很难相信不是另一场预谋。 |
|
意思是后半部分揭露俄罗斯政府组织人吃药是碰巧拍到的?这运气也太好了啊。这片子基本属于拍到就完爆其余系列。其实没太看懂一开始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实验室的关键人物都愿意帮这个业余自行车运动员,做内应+被拍,是出于什么考虑。已经想好要实名揭发自行车运动领域全民服药,整个药检体系是摆设了?好奇导演是怎么找到并且说服这两个人一起干大事的。 |
|
题材的力度加持,使得这部水准中上的纪录片拥有了巨大的力量。真相有时候并不能改变历史,它不过是浪潮中苍白的浪头罢了,世界与希腊神话一样荒谬。 |
|
真相越来越稀缺,特别是独裁国家控制的舆论幻影世界中,因此特别珍贵,付出努力和牺牲让世人了解真相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
|
天下乌鸦一般黑,只不过俄罗斯有人愿意“爆料”罢了。 |
|
作为纪录片而言,影片语言具有过于花哨的表演性质以及太为强烈的煽动性,让人在最初始时就怀着看戏的戏谑性去观赏,这种感觉多少会对纪录片的说服力造成损伤。不过影片因为具有着难以忽视的话语视角(当事人亲身叙事)加之事件背景对于影片诉求予以支持,让人不得直面片中所述的一切,中国部分令人咋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