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主竞赛 Competencia oficial (2021)

    最近更新: 2024-06-29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西班牙电影《主竞赛》爆笑片段1

    作者:忽的影音小宇宙

    《法比安》- 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柏林的30年代

    作者:取次之影

    《红毯先生》西班牙版?电影《主竞赛》解说

    作者:只因你不讲武德

    采访中一位成功的富商Humberto正毫不令色得分享着他的致富之道,全剧就此开篇极富讽刺意味。实际上,Humberto并不满足于财富夹带的快感,他真正奢求的是金钱无法置换的名誉。为此,他将资本大手伸向了他未曾涉及的影视行业,妄想通过投资拍摄一部佳作来获取社会各界的认可。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就此悄无声息得串联起了四个人的命运。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7.5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2023
      喜剧片
      美国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政治正确大行其道、DEI部门攻占几乎所有产业的当下,这片的讽刺力度简直拉满。但很可惜的是除此之外的家庭附线写得味如嚼蜡,视听语言更是毫无电影感,最后结尾非常鸡贼的处理也明显是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
      • 恭恭敬敬姿态超低的讽刺电影,拍给白人,也拍给黑人看。感恩里面还加上了打下手的亚裔隐身人。非常写实了。
      • 我看看奥斯卡今年敢不敢给American Fiction
      • 核心概念很强但这种【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只看预告片就足够了】的观影感受是最糟糕的。有写家庭肥皂剧的空间,拿去丰富女配角(黑人女作家)的线不好吗…
      • 黑人小说家因鄙视黑人文学这种分类写了一篇全是黑人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得奖大卖不说还要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讽刺感max的文学轻喜剧,对白人主导的虚伪政治正确火力全开。能把水深火热的美国肤色议题变成一道甜点,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给得不冤。
      • 是一个无限循环无解的身份认同疑虑 写本肤浅的符合刻板印象的烂书最后上了nyt畅销得了文学奖 这到底是读者太愚民还是作者太高端 我觉得导演都不敢给出答案 男主和畅销黑人女作家的对话也见好就收了“我觉得黑人文学可以有更大的潜力””潜力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才有的词汇” 对 假如我就是对刻板印象对现状不满意呢?台词说的很暧昧 可以无限解读 以及对现状不满意仿佛就是对同为黑人的同侪不满意一样 可是同侪不就是为了迎合白人审美写一些肤浅文学嘛?只因为她是黑人我就一定要对她满意嘛?但是波本的那个比喻很好 红标黑标蓝标 红标销量最高是因为最便宜最亲民而不是酒好 蓝标太贵反而曲高和寡了 但都是统一公司生产的 仿佛是入世智慧了-为了融入人群 能生产蓝标的我们也要制造红标 自己知道自己几把刷子就可以了
      • 这个电影有点陷入了刻板之刻板的陷阱,就是为了讽刺某一种刻板,用的又是极为刻板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皮毛,不痛不痒的。 可能唯一亮点,就是奥斯卡能让这片入围BP吧,可话说回来,它能入围的原因也在于它很皮毛,很不痛不痒,甚至带有一种自嘲的“优越感”和“亲和感”。 它的所谓讽刺,犀利程度和奥斯卡主持人开场白,实际差不多。
      • 这部片要是拿奥奖,那真是一段佳话。戏里戏外都完成了升华。
      • 好像嘲讽了一些东西它又不敢火力全开,所以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拿伐木累戏份水时长,看得直打哈欠。
      •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 4.5 没想到会这么有趣,同类里比简直是对鲁本的《■》《△》降维打击。双线并行,都玩得好精彩,一条讲男主玩票写了本自己鄙夷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类ZZZQ畅销书”结果大卖,走红、得文学奖、改编电影,是种什么体验;另一条则是他自己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线,真实的生活苦乐是什么样子。全片的讽刺拿捏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度,似乎严肃精英、却又闲庭散步、偶尔还来个回马枪,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是:not important,not necessary, but well-written🤣
      • 在政治正确几乎成为一种魔咒的好莱坞,这部电影为了跳脱也算是费尽苦心了。尽管刻意的地方还在所难免,但是刻板地嘲笑刻板印象,不正确地反向证明政治正确,也算是有笑点了。
      • TIFF23| 前50分钟平淡了点,从出版会开始之后笑疯。更好笑的是这个片得了人民选择奖的事实,讽刺投票还是得看白男白女🐶
      • 特意打开电脑来标记此片,这么各瑟的电影,简直就是黑人版的许知远嘛。在纽约的知识分子环境里太久了,内化了两种矛盾在自己的内心。白人的elegant和黑人的rude,变成了两种对立立场,上升到文学以后,就是固化的描述了。黑人作家虽从未承认,但他意识里想拥有白人作家的创作姿态,并试图进入严肃探索。可是潜意识却是自我厌弃、自我阉割,并没有接纳自己的特点和来处。总之,A面无法深入,却对B面嗤之以鼻,这样的心境是很难写出杰作的。这种对立现在在各个创作圈随处可见,本片试图打破它,但是它太固若金汤,稍微讽刺摸到了一点门路,但竟还是无法收场。似乎也不自信能给到一个自己超脱的立场,导致结局偷懒又拉垮。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探讨,遑论严肃文学呢。如果有伍迪艾伦的自我调侃也还能掩盖,有洪尚秀的男女之欢哲学探讨还能圆满
      • 两条线并行,一方面讽刺白人窃取政治正确的成果,替黑人感到冒犯的同时靠一系列刻板印象争夺政治正确定义话语权;另一方面讽刺男主这样的中产黑人不食肉糜,愤世嫉俗的他不知道家人朋友的喜怒哀乐,例如他从来不知道被他称为家人的女佣不喜欢那条围裙。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影片里妹妹,弟弟,女友,女佣等角色,他们真实忠于自我的生命体验更值得玩味。
      • [AMC]我不会觉得它有那么好看,但绝对是最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它展示了黑人精英阶层,或者说已经认同为美国人的非裔美国人真正在/想过的生活。很难想象好莱坞的wokeness culture才兴起不久,好莱坞就已经产出了如此深刻的讨喜的电影。电影里的“blue label”小说和这部电影形成对照,大多数时候都是常规意义上的“白人(男)”故事,但换上黑人主人公的脸,平实地告诉大家没什么不习惯的——这是告诉大家“别太重视种族问题,而是把大家都当个人相处”的最佳方式。黑人问题也没有不存在,毕竟《FUCK》也是白男白女数量压倒黑男黑女后的得奖者。
      • 太阴险了,如果觉得这部电影不错,那我岂不是也是白人(精神)?
      • 一种人到中年无法勃起的凄美感
      • 《过往人生》《音乐大师》《美国小说》,亚裔白人黑人,乡愁乡怨乡怒。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毕生爱少年。大同小异的样板间电影。
      • 上半年读了Yellowface,了解了一些出版社行业以及少数族裔作家的一些故事,有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讽刺拉满,中间真的是笑到头掉,有少数几个文化梗没有get到
    • 豆瓣 7.7 IMDB 6.5 HD中字
      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
      2021
      喜剧片
      克罗地亚/卢森堡/捷克/罗马尼亚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头一尾真令人痴狂, 中间个人观感2>1>3。第二部分真的辛辣刻薄而又冷静解构了大部分国家后现代生活里的苦乐酸甜。形式上看似简单粗暴,仿佛在长片里插入幻灯片,但其实它在结构和主题上很好串联起了全片,把宏大又纷繁的控诉编成一张大网,扣在我们每个人脑袋上(宛如结尾)——看完甚至都有了读鲁迅般的感受,仿佛感到导演站在那里点烟冷笑,骂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第一段非常本雅明,城市漫游与震惊体验直接明了,默默展现消费主义、种族歧视、阶级和性别的剥削,左而不激,如沐春风。第三段其实也很强,但跟前两段那么灵气的手法比起来,就匠气造作了起来,还好结尾拯救了回来。啊!再次感慨*结局3*,若说电影有什么好,还不就是给我们提供如此妙而爽的幻想!!
      • 真的狠,尤其联系中国去年疫情期间那些直播网课乌龙的X爱事件,非常绝了。这才是疫情时代的影像报告~#2刷之后觉得有点扣分
      • Reshaping Cinematic Forms 柏林主竞赛/卢森堡电影节(金熊奖种子)年度十佳(看完想拍黄片😂)面具/口罩
      • 【柏林 2021】以性爱这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入手,得以窥见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态。戏里女老师因性爱视频泄露而受千夫所指,戏外导演则用政治黄片予以有力还击,影像与现实构成完美互文。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或许就需要更加疯狂的影片,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 4.5 大雅若俗的典范了。一上来就是实打实黄片,然后是半纪录片式跟拍女主,行走于布加勒斯特街头,一系列百科全书式的荒诞定义,最后是女主被学校同事、家长审判。审判结果也玩了三个版本,结尾尺度大到令人咂舌。另外,能把疫情时代的日常如此自然地融入影片的叙事幽默中,也是头一次看到。
      • 我fuck因我在,我FUCKKKKK故我在。政治辞典与行为档案,揭示人类的两面性,一半掉书袋,一半爆粗口。
      •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金熊。详见长评。文本结构非常复杂,甚至过载。最吸引眼球的性爱录像泄露以及围绕它的有关私人-职业形象的辩论(感觉导演是不是参考了大表姐的那次艳照事件),甚至都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艳照只是一个引发议论的事件,导演真正要讨论的则是如今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贫富分化加剧、戾气横行、疫情加剧社会危机、消费社会、反智、阴谋论、民族主义盛行、右翼势力崛起,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网络暴力和道德审判。我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导演近年拍的几部屠犹题材电影让他在罗马尼亚遭受了右翼、民族主义、阴谋论者甚至新纳粹的围攻(可能很多是在网上的),这部影片基本是导演对他们的直接回应。其中关于SHZY历史和齐奥塞斯库的段落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有些“剥削”。
      • Berlinale71 去年一同坐在CineMart pitch,不到一年就拍完柏林主竞赛了。拉杜·裘德在平衡激进迅猛和不动声色之间做得太好了。第二段堪称短视频时代手机素材的教科书般打开方式。
      • 还是更喜欢第一部分的行走和第二部分的影像辞典,当然这两部分都只是在为第三部分做备注。
      • footnotes提前插进 生怕观众知识储备不够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论文思维 然而论文无法改变世界
      • 情色片中用来引起欲望的尾随,偷窥在《倒霉性爱》的第一段以景别的方式复现,但拉杜·裘德的影片是一种“拼贴的古典主义”,也是“第一部”关于疫情的影片,关于它如何改变认知与隐私空间。除却大尺度的开头和剥削电影色彩的结尾外无关于性。相反,第一段中,摄影机扮演着一个不称职的跟踪者,distraction,然后扫(“超链接”)向充满广告与事件的街道,一个COVID,波普,赛博空间与后集体主义遗迹的杂合体。第二部分则是一种数据库电影,字幕独立于声音。而第三段即影片结尾则构架了一个舞台空间的审判,如同苏格拉底,默尔索,或艾希曼所经历的审判,在当代(弱)技术哲学/伦理学主题下产生一种古希腊式的倾向。人物脸上的口罩等同古代戏剧的面具。这场对话和柏拉图的大多数对话一样,是未完成的,所有的开放结局都不是答案。
      • 真是一幅布加勒斯特街巷风情画,加情色趣味,历史回顾,政治表达,鬼马至极,片尾大炸弹。
      • 毫不夸张地说,这正是这个年代迫切需要而求之不得的电影:狂欢,闹剧,以及错综复杂的多面结构只是表象,拉杜裘德最具洞察力的成就,在于他和所有当代珍贵的作品一样,抛出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还剩什么?” 如果林奇和卡拉克斯在上一个年代给我们留下了任何遗产的话,那便是朴素的“现实主义”已经不够概括如今的现实:它太过魔幻、焦躁和琐碎,一板一眼的描摹反而隐藏了面对它应有的迷惑和恐惧。当代的现实主义必须是一个喜剧,一个致命的喜剧:世界是如此禁不住观看的推敲,以至于在合适的凝视下,它就必然生出滑稽的歧义来(这便是第一段的街景,在它产生的离心力中我们抵达“词典”的再说明),更不用说我们正是这般欢声笑语、五彩缤纷地稳步踏入毁灭。只是,揶揄大可以由电影来完成,而行动呢?谁会是有一天将权力的阳具捅回权力口中的人?
      • 第二部分的词典注解或有些多余,但随意抛出的词汇却表露出一种议题作为可尽情择选的素材、并嫁植在不同形式的情境中的创作观。而诱发结尾产生多选可能的,不仅是戏剧化冲突的产物,也是这一创作观下填充内容推动着形式产生的“爆破”效果。一部映射着当下的我们,看到世界形态某一面的电影。
      •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结局暴加一星!嘴炮片看了这么多,这部是唯一笑着鼓掌的。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来看,它都更新鲜,更贴近当下人际交往的现状。拉杜裘德用他那套喋喋不休的自反论调,解构了一个本身即荒诞虚无的伪命题。你拍的黄片被同事开大会传看,你以为是社死现场?不!拉杜裘德告诉你,也可以是新生!
      • 拉杜·裘德的这类论文电影极具想象力和创作力,怎么会有第二部分的影像小词典那样的想法,还把自己在职业生涯上的思考和当下疫情带来的社会环境融合进电影创作里,让熟悉这个导演的观众感受到他的私人感,借助于电影完成他的私人表达,不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因为是疫情期间拍的,第一部分的外景地在场景拍摄和声音设计上就有很多展示日常生活细节的目的,疫情也无法阻止好导演的创作。
      • 开篇即是性,在“莉莉玛莲”的配乐中进行,仿佛预示着战争帷幕的拉开。在罗马尼亚这样的前社国家,性作为公共议题何时不是一种战争呢!第一部分横扫covid常态下的社会图景,第二部分则很像轻巧版的影像版《米沃什词典》,意象丰富,是罗马尼亚近代史,是一本小说,亦是社会人文课本。直至第三部分,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观众若把各色人物投射在第二部分构建的背景大幕上,则更加深了对背负着屠犹和共产历史的罗马尼亚社会的理解。
      • 影像泛滥的时代,铁幕坚硬,文明坍塌。监控(记录)、视频流(观看)、实录(交锋),无休止地表达,拒绝倾听与接纳,影像让所有矛盾变得肤浅又严重。我们赶走了威权社会,却似乎急需一个马东来敲木鱼。
      • 这种偏向行为艺术的“电影”,我向来没有好感。不唱赞歌需要的是勇气,说人话才是考验才华。
      • 拉杜·裘德作者策略的百科全书。虚实纪录、数据库意识流、演绎论证,组成电影的三个章节。数据库作为裘德作品中愈加凸显的创作引据于中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第一章集体与个人周遭境遇的微妙变化进行梳理和综述,后为第三章的实践论证潜移默化的打开了理解的入口。小到一段私人性爱视频的曝光,大到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将罗马尼亚乃至全人类的种种困局又一次暴露出来,裘德再度强调历史幽灵的还魂复辟及新问题的悄然潜入。此外更难得的是作者对自身创作理念的即时性演进,开篇大尺度的短视频性爱,第二章惊人的短视频素材穿插,第三章末尾第三结局的闹剧式神奇女侠登场,皆在全片随处可见的口罩下,阐述了疫情下裘德对观众与观看间新关系的思考,高压之下的碎片化娱乐成为快捷高效的宣泄,且正如片中提到的美杜莎寓言,这或许终将打破影像的怯懦。
    • 豆瓣 6.9 IMDB 5.9 HD中字
      France
      2021
      喜剧片
      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法国

      法兰西

      Franc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想无法共情或者不理解女主感受的观众是幸福的,大概因为你们太happy了。这种莫名的哭泣,狂躁,撒娇,无限寄情于工作,无奈的治疗和不可避免的复发,简直是抑郁症发展全程的临床范本。当活在谎言里成为你的一部分,France的困境是不可能解决的,直到最后导演给出“活在当下” 这样如此直白的答案时,我能感觉到的依旧是深深的绝望。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挣扎在生存中的蝼蚁,困境都无一幸免。这一系列不断高潮的事件,我们似乎都在等待一个转折的时刻,一个女主终于或崩溃或觉醒的时刻,但这个时刻最终也没有来临。于是我们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也许根本不重要,France是为什么一步一步走到了这里,她不知道,我也不知道。P.S. 此片真的是Lea影迷福利…几乎是全方位包装式的展现了Lea的倾国倾城的美貌…
      • # 74 Cannes# 蕾老师这部的演绎太精准了,把一个抑郁症患者从初期因偶发事件的激发,到各种临床症状的出现,再到治疗后期缓解后再次复发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可发SCI的典型病例,回巴黎会立即推荐给我们医院所有同事去看
      • 在《法兰西》中,马克龙不过是一个拙劣的虚拟特效,这个曾经属于男性与权力的国家象征被数字-媒介的女性化拟人取代,蕾雅·塞杜饰演的France是“法兰西女性”的当代犬儒版本,她的眼泪是塑料溶液。正如同鲍德里亚的预言,关于战争的新闻纪录成为了关于景别与机位的片场游戏,景观的干预重新将事件编码为影像素材,在声音和情感的作用下转变为虚假的线性,晃动欺骗性地宣称“这个存在过”。而在影片中,杜蒙反讽地将自身的标志性风格隐藏在极多主义的新闻画面与夸张的视觉特效之中,真正的战争发生在观看者的注意力,双方分别是画面的中心和四周,来自角落伸出的相机闯入画面,作为一种荒诞的命运,提醒着她肯定性的不可能,她仅仅是拟人化的媒介,媒介本身则是熵,总是将她周围的人导入事故与死亡。
      • 2.5 开场就有马克龙出演然后笑点还撑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变成上流社会抑郁症人士的苦情片真是nobody cares,杜蒙花重金给蕾雅安排时装走秀,谁要看你穿着LV花样自怜。后半段故事的走向是用脚能想出来的cliche,部分台词嗲过《还珠》,观众转而因烂俗笑场。难得的是蕾雅居然没有露点可喜可贺,但哭戏多到爆炸眼药水估计滴了几升,琼瑶可以考虑考虑下她。
      • 这就是“法兰西”吗? 内里死亡,外边流泪,但还是要穿美丽套装。
      • 堪称是杜蒙职业生涯最差。在此之前他和布努埃尔走了一样的道路:以自然主义一鸣惊人,过渡至戏谑的荒诞主义登上巅峰。但布努埃尔从没进行过这么跌破眼镜的风格尝试,站到自己的对立面用预设立场的写实主义加小清新多愁善感的正面口吻无比笨拙地倾情刻画一具毫无情感价值的行尸走肉。
      • My gosh!第五分钟和蕾雅赛杜迎面走进旋转门的白头发大叔是我导师…!
      • 这个法国电影和今年奥斯卡热门的美国片《不要抬头》完全是姊妹篇啊,讽刺当今媒体与政坛的荒唐。恰好刚看到个由美国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Edelman)的调查报告总结的世界社会问题:1,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和媒体,是今天的分裂力量。2、46%的受访者认为,媒体记者是最不值得信任。3、对假新闻被用作武器的担忧,达到了前所未有之高的76%。片子中规中矩,问题值得思索。
      • 精准预言了马克龙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
      • 伪善的,悲悯的,犬儒的,终究脆弱的法国人。
      • 3.5;过于清晰的像素和全无阴影的亮丽光线正是这个时代媒体所呈现的表象——外表光鲜,叙事流畅,任何新闻/事件都有“戏剧点”加成,一切都是被过度包装后的精致与虚假;整部影片其实无谓“情节”,皆由刻意明朗的“符号”堆砌成摄影机画框代替人眼捕捉/剪辑到的信息,观众被投喂以经由裁剪/操控过的“真实”,媒体则在泡沫盛世中收获虚幻而短暂的赞美或践踏——虽不是新鲜议题,杜蒙的确抓住了某些痼疾症候。 面孔的特写仿佛是观众进入这场集体造梦的工具,此刻「法兰西」所有的民族历史和国民特性都浓缩到这个高度象征化的脸孔上,最后一个明显是凝视景框外的镜头宣告真假界限的再次消失。
      • 讽刺媒体和政治那点把戏,已经被太多人玩过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很跳脱,要不是蕾老师坐镇,我可能真的坚持不了两个多小时。蕾老师可能是我见过最负责的品牌大使,从风衣到泳衣,还有全片换过的几个包,悉数LV。
      • 天真也罢,一厢情愿也罢,杜蒙生生再造一个贞德。仿电视无孔不入的视角正如高高低低的审判者,Madame France的抵抗是直视观众,以真实的虚假(或称对虚构的信念)换取真实:“是的,上帝告诉我……”。法兰西凝结在她脸上,蓝眼,白肤,红唇。
      • 完全没料到是这个走向,我不理解啊,一边摆拍新闻一边高敏感是在干嘛……做不做新闻人都会消费苦难,人就是好这口,黄昏时他们悲伤的脸真美,是片中唯一一句真话。总之这题材要不就纯喜剧,要不就正大光明理所当然地观赏和消费,这呈现实在是太矫情了受不了
      • 就很微妙的感受。近年来接触到的所谓“阶级”话题越来越多,但某种程度上又能共情这片表面上所谓“不符合俺阶级”的情感传达,蕾雅·赛杜的表演确实是可信的。但结合起内里的意思的话,最后又觉得比较难以说明这片究竟要传达什么,而究竟在当下这个时候还有没有意义。惹,总之是较为过时的“长满虱的华美袍子”系剧作,而影像也无特别出彩之处。
      • 当满脸精致妆容的蕾雅赛杜在杜蒙的镜头前展示各种极端情绪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以往非职业演员展现出的脱节和间离感相似,杜蒙抽离了影片中所有事件对角色的作用过程,把镜头聚焦于角色在当下的状态,而蕾雅赛杜的脸庞在镜头中越显得突兀,我们似乎越能感知到这个人物/国家的内心,尽管我们并不太知道为何会如此(这也不是杜蒙的兴趣所在)。
      • 不太杜蒙,做工很好,但缺少共鸣,预设采访、制造新闻的场面不错,蕾雅.赛杜真的有演技吗?好像有一点了,但其实可以更放松地去演。
      • 已经不是暗讽而是明喻了,或许杜蒙希望透过女主来针砭当下的新闻媒体乃至法国的国民性,但像蕾老师这样一位每日走奢侈品秀住豪宅的美丽宝贝,她甩掉了不成器的深柜前夫拥有了鲜肉情人不开心了去昂贵的度假村做心灵spa甚至最后变得更有名了,普通观众如我要如何与她共情呢?或许这就是法国,它当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依然属于第一世界依然美丽。如果杜蒙要骂的只是假新闻,对各种问题高姿态假惺惺地讨论,对实际则视而不见,那么女主的情感drama似乎加插太多了;如果要表现抑郁症,那么我无法理解开头女主为何分明如此享受这一切带来的成功与名望。这或许是蕾老师的正确打开方式,看完可以暂时忘记她在NTTD里面的灾难式表演。3.5.
      • 杜蒙能保证基本的「好看」,但太像一种“资阶反思”电影:拍资阶角色给资阶观众群看,达成给资阶瘙痒,最后资阶们一起反思资阶病症,结果实际上从头至尾都陷在“闭路”里的电影。杜蒙能在细节和收尾上处理稍微好一点,观众群身份也能再加些影迷,但本质差别不大。
      • 二刷3.5→4.5 法兰西究竟在对着谁说话?对着废墟,对着荒芜,始终没有人听得见她的声音,电视的影像压过了她,于是原本这个谎言和剥削的制造商霎时也变成了受害者,而在她最深的一次受害之中,她唯一一次,滑稽而不失浪漫地,遇见了爱情。这是杜蒙专有的辩证法,最后一个镜头向我们撬开了机关:法兰西是一个关于“看”与“不看”的故事,即便在远离战火的都市里,虚无和厄运的影像也呼之即来,我们会心存伤感,也会继续作假,et la vie continue,带着它全部的良心和恶意,你能做的只有选择睁开和闭上双眼的时机。
    • 豆瓣 7.1 IMDB 7.1 HD中字
      Red Rocket
      2021
      剧情片
      美国

      红色火箭

      Red Rock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狂妄自大 × 卑不足道的Loser渣男,产自德州(共和党-红),妄想远征加州(民主党-蓝)。盛衰的明星梦破碎,屈指可数的所谓成就实则被动、不值一提,最后连大本营也扫地出门,却还幻恋着草莓甜甜圈的Yummy可口(连任)。Bye Bye Bye~~~滑稽可笑的快速伸缩变焦镜头很恶搞。
      • 在看似烂片的节奏里带出了高质量的人物塑造,得州跟加州一体两面,这个世界无法缝合的裂痕
      • 4.5 这是肖恩·贝克吗?这是契诃夫短篇啊!这才是真正的小人物形象,既可笑又可怜,调度里带着辛辣的讽刺口吻,比起《佛罗里达乐园》难道不是提升?
      • 3.5 肖恩贝克特别政治的一部角色研究电影,男主一开始略带表演痕迹以为要崩了,没想到竟然和人物越来越贴合,这么一个油嘴滑舌控制欲强又自恋的昔日AV男优,放在16年的美国德州,影射不言而喻了。
      • 3.5 不如佛罗里达深刻但比橘色好,又是关乎边缘人的题材但这次真是幽默多了,笑点全程在线。男主角的鸟还真是大器晚成,就算他花样作死也是赏心悦目。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对他说一句,You jerk, let her go, she should be a singer!!! 小姑娘唱歌惊艳了。
      • 像是看了一部Porn界的Trump发迹失败史
      • 难得有一部电影可以把辛辣的讽刺毫不违和地融合进无厘头搞笑剧情,是Florida Project的续集,男主好像移植到美国南部并且完美本土化的星爷,也延续了Florida Project的摄影画风,剪辑更加有趣了只是看起来魔幻的故事已经无法再超越现实的荒诞了。
      • The kind of entertainment I was expecting to get from Licorice Pizza - subtle, dark, insightful, and makes you uncomfortable for all the right reasons. PTA忙着和名人朋友开怀旧派对,Sean Baker冷不丁献出了Boogie Nights的精神续集,gen x白男导演还有希望
      • 《橘色》里位于好莱坞的甜甜圈店老板娘到德州开了家分店 #Cannes2021
      • 美国的,太美国的。年度十佳。
      • @ TIFF Secret Movie Club 7/10 荒诞讽刺的直球黑色喜剧,虽内容粗俗但笑果拔群。退役白男P站明星从LA回到德州,一把年纪没个准型儿,还去骗人家未成年小姑娘,配上2016年大选的背景音,这意指得已经不能再明显一些了。 在Q&A里,导演/编剧说起为了这部电影采访了很多P站白男演员,发现他们都有同样一个特质:表面上非常有趣,甚至颇具娱乐性,但内心就是man child也没什么深度,并且本质就是低端拉皮条的。这一点男主简直是演绎得活灵活现,把虚荣、肤浅、低端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导演提到这次拍摄采用了德州素人演员,或许这也是影片把德州呈现得如此原汁原味的原因之一。 P.S. 导演的狗好可爱。
      • 是不是好片子我不知道,但是一部好看的片子。各方面也都挺扎实的。
      • 半年来看了太多porn star纪录片(???)对于unnecessary bde体会太深。白垃圾题材拍得再好也总被undervalued。太温柔了,总给一个梦幻结局。仔仔细细看了红毯,选角功力一流。
      • 很“好看”,文本好看,调度也好看,焦距和景别通过剪辑与摄影机的游移自由流动,几次突如其来的Zoom in/out也极具荒诞感,就像是把Porn的逻辑植入进了现实生活那般讽刺;后半段节奏出了点问题,略显冗长,直到突然出现的惊悚片时刻与极度戏谑的“星条旗下裸奔”稍微救回来一点点。然后,抛开那些并没有太大意思的政治表达,其实可以把本片结合上最近爆出来的新闻一起看,一言以蔽之,“不要靠近不守男德的男人,会变得不幸。”
      • #VIFF2021 略失望,原本以为《佛罗里达乐园》之后总算走上正轨,这部又倒退回把《橘色》抻长重拍了一遍。男主suitcase pimp的角色塑造确实不错,但还是流于猎奇式的惊鸿一瞥,整个故事没头没尾,政治隐喻也是很浅一层且换汤不换药的鞭尸川普,至于烂尾是多年来的基操了。如果肖恩贝克不把这几个老毛病好好改改,很可能以后都只能局限在主流边缘。
      • 所以红色火箭是指的男主的丁丁么
      • 6/10。贝克中庸的谈话场景冲淡了喜剧内容。色彩光鲜的甜甜圈店和铺满天际线的炼油厂是一个障眼法,反衬出外表光鲜的美国工人阶级浑浑噩噩的另一面:宽敞却沉寂的高速公路,年久失修的房屋外观和兜售大麻的生活来源,如此贫瘠的工业景观配合川普的电视辩论,不难联系到不断升级的美国阶层矛盾。米奇是一个靠压榨色情女星明吃饭的过气男人,他现状凄惨、肆意吹牛,就为不需要艰苦努力地获得一点利益,她乞求前妻把他收留在破败的住所,又在结尾被底层群众看破他虚假的发财梦后赶出家园,其有毒的嘴炮和损人利己形象颇有川普的特点,特别是一次交通肇事后他因为老同学独揽罪行而欢欣雀跃,败光了观众对这个失败者仅剩的怜惜。结尾“草莓”性感的身材和漂亮的脸蛋再次降临在米奇眼前,为他提供了虚幻的救赎瞬间,也许代表了美国梦全面溃败时最后的情感安慰。
      • 2021戛纳主竞赛入围。7分。AV男星回乡记,还是比不上《弗罗里达乐园》,真找了个AV男星来演,居然演技还可以;剧作上面倒是玩了一两个叙事诡计(包括反高潮的写法),还有意思的。当然这部片子最大亮点可能就是德州工业小镇的环境(《弗罗里达乐园》也是那个汽车旅馆太有特色了)及其“人格化”。不过,作为“被加州白左洗过脑的红脖子”,男主及与家乡的冲突其实写得还不够立体(也没匹配上导演明里暗里黑川普嘛)。体现“导演意志”的几处zoom镜头有意思。
      • 肖恩·贝克在电影语调上的拿捏真的很到位,很久没看到过这么有喜感的摇镜和变焦了,对街区生态的描摹也很准确,演员奉献出自然生动的表演,但是咱就是说,花俩小时讲这么点破事儿的意义何在呢。《佛罗里达乐园》主动去刺破生活最残酷的真相,到《红色火箭》这儿却又给失意的中年男人疯狂打掩护,他还是没有做好准备去承担人生之重,更乐意把自己放逐到享乐的逻辑里沾沾自喜。
      • 第一次跟肖恩·贝克无法共情。在我看来这既非悲剧亦非喜剧,而是一个肥皂泡沫破灭前的片刻。过气AV男星看似热血激情,实则浑浑噩噩,咎由自取的种瓜得豆。惟有晃着大雕在星条旗下奔跑的画面,让我忍不住凑近脑袋,结果下一秒画面就没了!
    • 豆瓣 7.6 IMDB 7.1 HD中字
      El buen patrón
      2021
      喜剧片
      西班牙

      好老板

      El buen patró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명씨네] 辛辣老练。这不比寄生虫好?
      • 公司里的事,成功之道的背后
      • 上帝创造世界,需要七天;欧洲改头换面,也需要七天。平衡之道,在于吔屎。
      • 作死的老板 狗血的剧情
      • 黑到底,嘲笑到底,虚伪到底,把伪善的人和纯良的人全部讽刺了一遍。表面清清白白良好模范企业家,高贵邀请函随手送人。你把我当兄弟,我当成你女婿。《同学麦娜丝》丧礼变选举会,后有丧礼变员工鼓励大会。纯良的混混无辜惨死,产品的检验红毯走秀。博弈的资本是我有钱的爹,有钱能双手遮天,没钱就只能充当儿子认人做爹啦。JB演活了这个虚伪,油腻的形象,赋予了他一丝无奈幽默,明明很讨厌这个角色,但就是恨不起来。一直在想中国翻拍会不会很适合,不会的,压根不存在的~
      • El 26 de enero de 2022, en Cine Renoir Plaza de España, Madrid. Javier Bardem都老得认不出来了… #36Goya 又及:今年的戈雅奖颁奖了,这部片子获得了6个奖项,与此相比的《平行母亲》却颗粒无收……
      • 老板无时无刻地竭尽浑身解数地pua员工是无国界无文化隔阂地非常统一。老板对员工大多时候都是很过分地干涉,总是要把员工个人一切与老板的切身利益关联,刻意制造出 ‘公司/工厂是一个大家庭,好像一个父亲照顾关爱每一个人’等这样的洗脑式的虚伪情感,绑架员工的情感以使他们牺牲自己的一切将老板的利益展最大化。电影里的老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的问题(麻烦)就是我的问题(麻烦);如果事情令我变得糟糕,你的情况只会更糟’,大多数员工为此极为感动,他们确实把老板这句话当药吃,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有一个员工,Khaled,对此一语道破“我有我擅长的本事,我工作干得好,你付我薪水,一切止步于此。别拿家人那套狗屁说词对我。你看好我的肤色,我不是你儿子!” 拒绝老板pua!(写不下了)
      • 完全无感,get不到
      • 看完一笑,太熟悉了,全世界的老板都一样,尤其这种半大不小的公司规模
      • 剧本不错
      • 天平从来都不是平衡的,它永远会倒向更具重量的一方。
      • #69圣塞
      • #69 San Sebastián # 诙谐,幽默,讽刺,犀利,估计至少巴登可以拿个影帝,评审团甚至金贝壳也不是没有可能,故事线虽然简单,但就是挑不出毛病,看到全场爽就够了
      • I'm good at what I do, I do my job well. You pay me, end of story.
      • 好老板,在中国也能混得开。
      • ...还行吧
      • 极具讽刺,非常精彩。看来编导是把对于小型民营资本家的一切理解与抱怨都在哈维尔巴登身上做了一次集中体现。这该死的「利益至上」,这该死的一周。整天被没完没了的「抗议」骚扰,卷入发小的婚姻与家庭危机,莫名其妙和自己同学的女儿搞在一起,够乱够杂够糟心,巴登演技几乎可以封神。结尾部分异彩纷呈,烧毁的汽车被横幅遮挡,心机女孩靠反杀上位,绑在天平上的子弹更是将讽刺拉满。年度好戏,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十五部小名单,建议喜剧爱好者选择观看。
      • 😅呃
      • 虚伪自私阴险狡猾的老男人最后却在小姑娘那儿翻了船,他的所谓手足情深战友的友谊、高高在上对劣势群体的怜悯、对员工的关心,不过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也就是他自己的利益,说到底他也只能利用人们的善良,而要对付像他这样自私的人,就要比他更自私更狠心。最后一幕,在他突然良心发现的一瞬间,我真的担心那个老人会把电动螺丝刀刺到他的脑袋里
      • 哈哈哈哈…好老板的秘诀就是公司表面的平衡被打破后想尽办法摆平所有问题,这电影应该叫老板的烦恼…
    • 豆瓣 7.9 IMDB 6.7 HD中字
      BARDO
      2022
      喜剧片
      墨西哥

      诗人

      BARD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 79威尼斯# 冈萨雷斯从不会让影迷失望,三个小时像是一首戏谑荒诞却又充满人文情怀的赞美诗,大幅奇幻长镜头加上触目惊心的远景群像令观者和人物一起置身于不同的场景中遨游,通过和上一代以及下一代的对话揭示出绝对的真理:再成功的人生也只是无意义事件的累积
      • #79thVeniceCompetition#其实多多少少还透着点导演倒胃口的油腻自恋,但这个华丽炫目的场面调度和场景设计看起来实在太享受了。在伊纳里图身上看到了费里尼/库斯图里卡/姜文类导演那种基于强烈才华自信而溢出屏幕的影像激情。男主和老婆那段极其精彩的室内追逐戏毫无疑问是我全年看到的最佳镜头。
      • 态度严肃,结构严谨,批评与自我批评严厉。既有艺术,又有思想。 很多隐喻和象征,neo魔幻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之集大成。这次不追求一镜到底改追求转场,真假虚实切换得如梦游仙境。开场大家还能笑出声,后来越来越沉默,一颗心渐渐斑驳。虽然很zz,但背后大家与小家的家园情怀又令人潸然泪下(我和身边的小姐姐都流泪了😭)海报是男主人公的漫步,精辟!虽然大男主电影,但女人并不隐形,6位重要女性配角处理得极为精妙,甚至可看到对《罗马》的致敬。爱导演!希望墨西哥越来越好。🥺
      • 所有移民都是失去祖国的流浪者,在去国与怀乡的现实自虐中提取诗意。“诗人”是AGI自怜自艾的魔幻现实主义,它的画面是精致的,运镜是一流的,但创意是陈旧的,像无数nostalgia电影的融合体。幸好174分钟被重剪了,否则我真的会谢...
      • 不断构成奇观的同时始终在自我瓦解,每次对意义的提问都是深陷于身份政治与宏观历史漩涡中的自我剖析。导演赋予了自传中的自己一个尽显悲观的结局,还意犹未尽地在沙漠中等待戈多。
      • 思考自我的超现实自传,在福斯被收购后原项目吹了,改与网飞合作拍自己与祖国的故事,主角记者兼纪录片制片人即导演化身,在颁奖季公式鸟人和还魂者后伊纳里图清晰自省,公式好片不是自己的“思想”,对应片中子变父成熟主角回国过程反思自己,面对身份家庭国家等问题寻找人生答案,超现实视听展示这趟寻根之旅的真假虚实、自我嘲讽、过去现在对比、记忆回闪,眼花缭乱转场,戏谑荒诞剧情如同一场大梦,导演展示自我迷失、潜意识困惑和焦虑:离国去好莱坞拍片虽名利双收人人拥戴站在艺术之巅,却是资本和片商所为,失去自我创作与思想,沦为工具人、资本奴隶。像网飞出品罗马贝尔法斯特上帝之手类似自传片,本片找人生三问答案,而答案在两代人、离国移民与土生人对话中,资本时代一切物化、死亡,再高高不过资本,人生沦为无意义总和,再美再好又如何
      • #LFF25 睡着了一会,但是形式调度丝滑精致,带给人《鸟人》时期的绚丽感。厚重感略微有些不足,但是是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民族史诗。
      • 5.1 佩服拿着美国资本使劲怼美国,也喜欢一些沉浸式的多人长镜头,但。。。。。整部电影的自恋味都快溢出来了,高投资下的伊纳里图完全迷失了自我,将无法产生联系的社会背景和私人生活硬生生挤在了一起,一番花里胡哨却撇不见半点真情,各种文本乱塞如此臃肿不堪又满是废戏,全是符号,没有内容。还有,真别再说什么“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八部半》”了,绝大部分时候都像本片一样庸俗得没法看。
      • 是不是每个成功后的导演都要把当年没有展示过得任性拿出来折磨一遍普通观众?虽然摄影美术导演调度样样精致,但真得很视觉疲劳啊。
      • 大银幕。伊纳里图装过头了,虽然有一些局部拍的也确实不错,但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个拔尖作者在那儿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从开场第一个镜头就骚气满满,那个长镜头就是一个完全不可能被“拍摄”之镜头,唯有在游戏中才能够被生成。这片应该对标他自己的《鸟人》,《诗人》里的伊纳里图虽然更加从容了,但也更自负了,能留下的只是“卖弄”的姿态。再找不到曾经看《鸟人》时的那种兴奋与喜悦了。坐在第三排看巨幕上的各种广角和仰拍倒是会有VR般的沉浸式体验。可能这就是伊纳里图的[痛苦与荣耀]吧。#LFF# 大银幕一刷2022.10.8号@OLLS / 大银幕二刷2022.10.10号@RFH
      • 昨天最喜欢的放映,也是最难下笔的。诗人的旅途,少数真理的虚假编年史,从题目开始眼花缭乱,画面颜色铺满,半真半假的叙事中,观众仿佛乘坐奇妙太空过山车一样,思绪飞扬。意象和画面剪切绝妙,房间和妻子游戏那里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环环绕绕,恍然间会让我想起百年孤独,和读百年孤独时那种云山雾罩却欲罢不能的感受。也有很多趣味性的片段类似韦斯安德森的观感,轻快,自如却暗藏隐喻。可以感受到导演漫长一生的种种哀乐和羁绊(就是三个小时人坐傻了)(不过没关系)目前主竞赛里比较看好的。
      • My own private Mexico。自由。
      • 伊纳里图已经在标题上给了提示“虚假的时间线和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与梦境或者潜意识完全交融在了一起,时间串联的是叙事,却不是真实。整部电影是一个的一连串心灵剧场,剧场和剧场之间是迥然不同,但二者之间的衔接却又如此的顺理成章。伊纳里图然几百个观众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做了一个共同的梦。
      • 单是分镜和调度就足够梦幻。大量台词。。。希望有了中文版之后能再看看,而且还需要理解一些墨西哥社会文化历史知识。 #威尼斯记
      • 一部由奇观堆积起来的电影,看的时候状态不太好,前半段情绪一直没能太进去,直到后面愈发沉迷。一个可能的疑问是:将魔幻的奇观如此堆积是否会削弱这种景象的震撼力?
      • 85/100
      • 天呐 无法形容我的震撼
      • Bardo是藏语里从死到转世之间的的49天内,从这个点切入,一切都好解释,似真似幻,有点穆赫兰道的感觉了,但是也有新意。Paris Theater的座椅太难受了,字幕都看不全。见到了伊纳里图
      • #66LFF#“不要试图去理解,去感受氛围”本来没抱着能看懂的期望,却在观看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这么一个不断和自己、和家庭、和事业、和未来、和死亡和解的故事。导演对于场景空间感的延伸和场面调度的把控能力在这部电影中完美呈现,各种极具想象力的画面和超现实主义事物有种别样的魅力,也许就像开头和结尾的不断起飞落地一样,我们可以时不时的天马行空但最终又会落地,借由这么一个角色和场景的不断切换来解决或展现现世问题…谈不上特喜欢,但还是感叹其牛逼
      • 用之前作品获得的名声,地位,项目体量掌控力来打自己的大飞机,爽就是唯一参考坐标,再高也没荣誉可拿了,再高的荣誉就是自我的救赎与短暂的自洽,观众的优先级早就排在更后面了。试听调度依旧顶级,这种自问的作品反而比瓜导的 bones and all 真诚一点,承认困境。闲话:连他都是O1签证(海关戏份荒谬又尖锐),何德何能想更多 hh; DOCUFICTION 的当代火热度应该有其原因,当现实越来越虚构,虚构越来越依靠并追求写实的质感。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