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幕大BOSS吸了一个人的脑髓 小时候的我当时就震惊了 |
|
居然是在电视上的点播台节目里面,一段一段,颠三倒四地看完的。 |
|
看不厌的大片典范,太空+枪林弹雨,可以让所有男人满足。弱弱地质疑了一下暴力。掌握暴力即成为公民,没有支配权就只能当平民。当具体的死亡数据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暴力只是一种牺牲。 |
|
公认的讥讽片(2和3虽然投资小,但意思表达得更明确),在中国竟有许多人当正剧看,真是诡异的事情啊。。。 |
|
在家看碟,到电影里人家脱衣打炮的时候我叔叔就关了电视机快进!!!靠!!!!!! |
|
多牛逼啊我操当时来看简直是CULT片 |
|
很小时候看的,长大看了原著感觉被改编成了肤浅的爆米花电影,今天又仔细一看,居然是讽刺杰作,原著高度推崇军国主义,电影里则是露骨的讽刺军政一体,制服动作全都纳粹化,导致里面的大兵作战越奋勇,讽刺感越强烈 |
|
十分法西斯情调,军国主义的胜利? |
|
重温。哇,小时候看觉得好刺激。现在看,纳粹,军国主义,越战式的propaganda war,不是高级黑我不相信。完全可以理解为人类主动发起的侵略战争,通过电视宣传让一波波在体制下接受洗脑的青年前仆后继地充当炮灰。 |
|
美国要保卫的永远不会是美国,而是地球 |
|
经典的美式英雄主义大片,小时候看个热闹,现在觉得浓浓的讽刺感 |
|
第一部还是很经典的,1997年拍成这样很不错了。
印象最深刻的桥段是长官掏出枪,你以为他要杀虫子,其实他是想给被抓走的军人一个痛快。
后来当他被吃掉双腿,他也叫下属给他一枪。
让人想起《阿甘正传》的丹中尉,与其苟且偷生,他宁愿战死沙场当烈士。
虫族设下圈套导致人类大军差点全军覆没的桥段也拍得很自然,不是为了反转而反转。虽然第2部、第3部也有反转,但是都是强行反转,再也没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还有战舰遨游太空的镜头也很震撼,难以想象是90年代拍的。
尤其是虫族发射毒液攻击舰队的一幕,已经超越怪兽片进入了科幻片的范畴,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
美中不足是定位仅仅是一部爆米花电影,要是剧本再好一点,对人性、科幻、外星种族的探讨再深入一点就更好了,而这也正是本片和《异形》的差距所在。 |
|
针对范霍文美国时期电影的评论轨迹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一开始,总是被斥责以空洞愚蠢。但假以时日,却总能以相同的名义获得救赎,“这是一部因太过聪明含蓄而导致其中的颠覆性不能被当时的影评界立刻把握的辛辣讽刺剧”。甚至那部《星河战队》,也被重新评定为范霍文最愤怒、最具思想性的讽刺作品之一。该片以极端保守主义文本为底料,重新加工调配一番后陡变为鞭挞美国外交政策以及军工集团剥削根基的檄文。但在1997年,此片被影评界嗤之以鼻,甚至更被彻底误读为在替暴力背书!很少有导演能如此执着地被主流所误读。“如果你对此片感觉不错,你可以称其具有预言性。但我们从没把它当做一种警示。当年只是看到了一个很军国色彩的东西,很右翼,感觉有点法西斯趋向,于是感觉能以讽刺或其他含义对其嘲讽一把。” |
|
很小的时候看过,至今都还记得那些恶心的虫子。。。不过剧情不错 |
|
出生前的经典,怪蜀黍怪阿姨的最爱! |
|
N刷,保罗·范霍文代表作,海因莱斯原著小说改编。1.故事背景设定于未来世界,彼时的地球已是一个联邦共合体,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只要为联邦作出贡献,便能收获成为“公民”的(虚饰)荣耀与资格。而在影片所展现的世界观中,掌握暴力、参于战争便是成为“公民”的最有效途径,没有暴力支配权就只能当“懦怯的平民”。2.电视节目对战争于人民以洗脑式的鼓吹和宣传颇有讥讽意味。范霍文在一部商业科幻片的包装下,反思批判了人类强烈的自我意识及盲目的暴力崇拜思维,可谓煞费苦心。3.冷兵器配备还原二战实感;男女共浴破除性别隔墙。4.战争场面极尽血腥,生死交织之际亦有不少动人的真情瞬间。5.以暴力回击外星侵略&孩童的无情踩踏。仔细想来,我们都只是屈服于仇恨和理念的杀戮机器。人类虫族,其实也没有什么分别。(9.0/10) |
|
Fucking High |
|
权力意味着暴力,为了操控五十万吨的战舰,不惜将爱与承诺抛于脑后。爱情意味着冲动,为了看见梦中情人的笑脸,不会将血与死亡放在眼里。当杀戮来临之时,一生挚爱天人永隔,唯有友情得以存活。当战争结束之后,十万残躯成为数字,唯有英雄得以歌颂。公民和平民究竟有何不同?一方可以杀人,一方被杀。有一次编剧和范霍文聊天:我们拍什么?范霍文答道:在没有人知道纳粹德国有多坏的时候,拍一拍1935年的15岁德国少年。他确实做到了,而且是用一种极为夸张的讽刺语调拍了一部富有娱乐色彩的类型片,非常奇妙。各种征兵广告与战地新闻不断交替出现,不断强化观众的心理认知:他们是英雄,他们为了保卫家园,在做非常正确的事情。而镜头一转,军部长官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大兵们前赴后继的死去,鲜血和暴力似乎在保卫另外一些东西。比如,一些虚伪的权力。 |
|
还不错 有点意思 |
|
【A】范霍文就是得拍这种“假惺惺”的好莱坞大片才能发挥全部实力!对新闻宣传与信息媒介的批判传袭于《机器战警》,影片前半段铺垫与后半段战争的情境承接转换是《全面回忆》得来的经验,而对两性身体凝视要素的常规化处理明显是《艳舞女郎》留下的后遗症。最令人叫绝的一点,是把地球军队的形象包装成纳粹士兵,再看看各种光辉艳丽的政治宣传,民众逐步陷入癫狂状态,却用B级片的语境将其诙谐化,真有你的。无论是文本内部的隐喻符号层面,还是各种大场面的视觉奇观处理,都是范霍文生涯最佳。唯一遗憾的点,就是为何在结束时不加一句“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那样就真的无懈可击了。 |
|
蓝光重刷,上一次还是在高中政治课上看的投影。电影一开场就抛出公民和平民的概念,之后不断予以丰富,服役成为公民,才有从政、生育等资格,另外还有鞭刑、类似纳粹的军装等元素,颇似一些东亚国家的现实。但这些军国主义倾向的表达在这部电影看起来非常协调,为复仇、为爱情而加入战斗的主角们、不要命的拍摄各种血腥实况的新闻摄影师、电视里看着孩子踩虫子而狂笑的母亲……这些汇聚成了一种狂热的战斗热情,陆军士兵与时代背景不相称的简陋装备也支撑了各种近身肉搏的场面,通篇没有反战主义那些湿哒哒的论调。女一女二都是范霍文式大女主,主意坚定执行坚决,女二为爱情不惜性命的支线很催泪了。场景营造非常厚道,堆积群演、多全景、光都打的很足,让你尽情审视这足够原始野性的人虫大战。全片不少带着痛感的喜剧、乍然出现的裸露与花样繁多的死亡 |
|
经典科幻片,剧情和逻辑都在线。 |
|
充满戏谑与冒犯的娱乐大片,将类型打散重组,不仅有极富观赏性的虫族造型和铺张残暴的反物理动作场面,还有橡皮人般的金童玉女在遥控下做出极尽浮夸的情绪反应。范霍文在预演未来,用无处不在的propaganda和live show讽刺腐朽的保守主义(伦理道德、民族意志和集体感召)。是痴迷权力吗?斗士们踌躇满志:不,我们在拥抱理想。 |
|
潜意识是这部影片最有意思的一面。 |
|
瑞科亲眼目睹了恐怖的杀戮场面,意外获知了这些昆虫变得如此聪明、强大的秘密。瑞科意识到必须制造更先进的武器才能对付这些昆虫,人类的反击开始了 |
|
重口味,顺带批判了军国主义,典型的保罗·范霍文式电影;算是小型童年阴影,但男女共浴那场戏看的当时的我心旌荡漾 |
|
片子虽然有点老了,但是很经典 |
|
虽然是老片,但还不错。 |
|
2021.4戛纳补课重看,4改6。整个电影是一个由人化走向虫化的过程,的确在大事件前后有形态的分野,人物开始失去对死者的怜悯、失去痛觉,通过人类特征的剥离,事实上避免了非人行为和拟人情感之间的矛盾。而这一切都基于完全商业的类型架构,可能是影史最完美的商业类型片 |
|
小时候看觉得一般 重新看了一遍 感觉越看越好看 |
|
老片子了,很好看 |
|
重看。主题上是《机械战警》的升级版,钓鱼水平上是《艳舞女郎》的升级版——一部包装成后现代版的《全金属外壳》。范霍文所戏仿的电视节目总是夸张化、极端化的,所对应的是美国好莱坞爆米花电影那长期固定下来的类型范式。也正如他毫不掩饰地暴露充满凝视的权力世界,他也不掩饰类型片所带来的一时快感、固化,甚至会对谎言粉饰到底。与其说他的谎言是为了掩饰他的“阴谋”,不如说他的谎言是为了暴露自己的“阴谋”——结尾那欢声笑语的胜利宣言才真正确立了其究极讽刺的悲剧本质,正如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场,电视媒体将会自称“如实”播报,好莱坞也会故作诚恳地“反思”。 |
|
看片子,感觉比较重口血腥 |
|
小时候看了几遍还没什么感觉,这几天重看发现原来是一部这么牛逼的片子我日!太特么硬了!虽然明着告诉你这是军国主义把人当战争机器来看待的反讽,但是这个剧情实在是煽动性太强了!热血沸腾!过瘾无比!硬科幻+大兵!虽说是20世纪的片子但是特效毫不含糊,不管是星舰还是虫子都逼真得狠!看得甚爽! |
|
A / coming of age故事里对成人世界的渴望被桥接于当代媒介环境中“看”的无尽欲望,形成了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空间。人物的行动与姿态总是具备多重属性:既是青春对外部的探索,也是图像之情色的增殖,同时是国家机器的肉身化运作。类型在范霍文这里已经不是一种叙事模式,而被精炼为了局部的情绪语汇从而搅乱可辨识的情境。多个抽象层级在瞬间的空间舒张、坍缩与内爆中不断交织,情绪与语气也被推进到杂糅的极致。因而,影片既是《奥林匹亚》,也是《全金属外壳》,甚至可能也是《索多玛120天》。 |
|
值得一次次的看 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东西 |
|
有点意思 |
|
经典的美国英雄主义,一般吧,不是我的菜 |
|
我喜欢节奏快一点。 |
|
人类与外星种族的科幻战争,不是常规的压倒性战力碾压,而是势均力敌的对战,双方都死伤惨重;宣传口号像极了法西斯式的军国主义调性;虫子很恶心,场面很血腥,情爱场面不够有劲。3.5 |
|
喜欢这类电影,本片也没令我失望 |
|
新闻播报的形式有亮点但是并没有上升到对媒体的反讽上来。在叙事上是中规中矩的科幻大片,我严重怀疑这是程序猿写的剧本吧,全片就是在找bug,打补丁……不过,最为欣赏的是片中对未来男女两性关系的幻想(浴室,男女几位自然同浴的一场戏)。 |
|
从开场就建立起一个讽刺的语调,此后大篇幅都在铺陈人类的愚蠢:年轻人在战争教育下散发出盲目的热情,领导层因为轻敌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误;以及,贯穿全片的电视新闻,在交代信息的同时,展现出一种几近崩坏的世界图景,而媒体对危险的迫近没有感知,却不断询问观众是否想知道更多。直至最后,男女主角仍带有一种过于无畏的天真,只是到了两个种族的存亡之际,保罗·范霍文才愿意去动员出好莱坞屡试不爽的普世价值。结尾反高潮式地活捉虫族首脑,三人的胜利演说似在鸡同鸭讲,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狂欢之外,仍保留了一丝不祥的预感。交战的动作场面绝对有类型快感,但导演对商业大片悄无声息的精神改造才是具有革命性的地方,只是儿时初看全被血腥镜头和虫族细节吸走了注意力。 |
|
这部片子也算是少数我看过多次的电影之一了,因为电视上总在放,每当我看到就不免坐下来看看。原来这部片子就是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小说《星船伞兵》改编的电影啊。不过电视上放的都把露点镜头和谐了,直到我在网上看才总算看到了露点。片子对未来联盟的体制描写的很有意思,搞得像纳粹 |
|
冷战风格美国大兵对抗邪恶的经典主旋律式星战片。人类真是挚爱虫族啊,靠杜撰一个庞大的敌人来维持奋战到底的幻觉。似乎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把“勇气”这种正面能量贯彻到底么?勇气往往源于“愤怒”和“仇恨”,正能量来自负面情绪,真是奇怪。我本来还以为这是个越战反思类的反战片呢。 |
|
这是我看过的最早的关于星际战争方面的科幻大片了。至今还记得那漫山遍野的虫海,超级恶心的虫子,使我想起了经典游戏《星际争霸》的虫族。那些枪林弹雨的画面,据说能极其刺激男人的肾上素?于是在一个书呆子手里(原著作者)诞生了这样一部经典的军国主义的浪漫理想大片。 |
|
前半段也许是《八佰》的理想形态(八佰有架子但缺少一些语气的融合),将类型电影的特定桥段与政治宣传进行捆绑并揭发其剥削色彩。反复出现的桌面媒介将系列电影“世界观”任务景观化,特别聪明的反讽。(但还不能判断此处对剪辑的态度,需要多看几部范霍文) |
|
导演老司机保罗·范霍文其中的一部动作经典,秉持了他电影的一贯风格:节奏适中、血腥风格、自带福利、让人过瘾。这是一部经典,不过拖到现在才看。发现里面熟人不少,比如《罗曼史》的巴尼和《绝命毒师》的汉克。前半段的爱情戏和训练戏码比较拖沓,后半程high翻。而时而插入的新闻广告总是很讽刺。 |
|
童年阴影系列,小时候通过点播台看完的,这血腥暴力程度,连昆汀都要自愧弗如吧,无意中看到这电影要翻拍,才想起来标记一下。 |
|
童年阴影。还是人虫大战这名比较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