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无数个可以结局的地方错过了结局。 |
|
❶整体——杂乱无章;❷小偷——画蛇添足;❸片尾——黔驴技穷。 |
|
看这部片子前,误以为奚美娟只是演一个备受阿尔兹海默症折磨的老太太,看完这部片子,我要说对不起!感谢导演编剧,奚美娟的表演简直可以用惊艳来说!放眼整个东亚,找不到这么好能呈现出一个60+女演员的魅力了!她戴着母亲的头纱时她是未死的奥菲利亚;当她说自己鲨过人洗手的时候,她是麦克白夫人;当她跟自己老同学说我可以跟你结婚前提是换我爸爸回来,她是一个娇嗔的少女;当暴打坏人时,她和妈妈是末路狂花;当她整理文稿时她是未死的钱媛。奚美娟在一部电影里演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奚美娟整个寒冷决绝的气质演了一个这样背负了很多忏悔的角色,真的是太打动人了!催泪巨制,冯济真在通利桥边哭,我在电影院哭,从头哭到尾,头疼好几天!与其叫妈妈,不如叫找爸爸的女儿。文淇回来报恩那段bgm太震了,跟整个电影氛围不搭,她的资源是真好啊! |
|
有点儿失望。两个老师的表演没得说,奚美娟老师牛了。但表达上有点儿晦涩,剧情也不够流畅,文琪那段太没必要了。是两个高知女性的困境,但台词太文了,甚至于矫情。而且我不觉得这个是母爱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每个女人都是女儿,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妈妈,我们不要聊妈妈了,妈妈死了”之后就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类似台词 以及我能理解女儿对父亲的愧疚但理解不了对父亲的崇拜。在一个几乎全女性的故事里一直笼罩着一个男性的身影。 |
|
全程难以代入,主要在于,选择女性知识分子的家庭,会跟普通观众还是有点距离的,就会让人觉得,谁家母女会这么说话啊……但这个人物背景,又是为了带出更深的历史创伤的东西,杨荔钠显然还是不想只做一个关于女性的亲情的表达,但个人感觉并没有编织的特别妥帖,节奏也有点问题,整体还是有点沉溺了。总之,细腻有了,温度也有了,但共情没太感受到,甚至结尾那几个短视频一出,前100多分钟黯然褪色。 |
|
6.8/10剧本有问题,拍的太闷太散,刚酝酿好的情绪还没等发泄就被打断了,以至于到了后边很难再被感动。甚至说影片结束后的真人视频更为感人。导演加入了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反而削弱了真实感,限制了两位演员的表演,当然吴彦姝和奚美娟的表演是无可挑剔的,为影片加分不少。 |
|
阿尔兹海默不可怕,贫穷的阿尔兹海默才可怕。 |
|
谁家里这么说话啊 |
|
不能说现在大家直接请好演员就不需要导演调度和手法了吧,能拍的如此无趣这锅真的是导演背 |
|
这么平的本子能完成到这个样子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全靠两位老师逆天神演技打底,这么匠气书卷不说人话的台词,落在她们身上竟然合理且可信!阿尔茨海默病题材真心是这世上最恐怖的惊悚片,没有之一…… |
|
看完三天后劲依然大,回味哭,看主创访谈哭,看豆瓣仅7.5分更想哭。
片子没要煽情,没要骗眼泪,疾病笼罩也不失趣味温暖美好和爱,甚至最终自主选择的淹没也不是悲戚,那哭个什么劲?是给感动的,以及意难平。
这片是有门槛的,但门槛不在于所谓的“知识分子气息浓郁难以共情”,既然马有铁和曹贵英可以共情,是嫌知识分子高于群众脱离群众了?
门槛在于不了解那段历史,就无法理解这个家庭以及奚美娟一系列言行抉择,尤其对文淇的。门槛也在于杨荔钠导演一贯的无论多隐晦也要保证表达完整的、无限丰富的文本之下的内容,会因“看不懂”隔绝一部分观众,尽管这部里依托自然物的视听语言已极其纯熟。
这片不完美,但再多溢美也不过分。 |
|
当疾病一点一点剥离她厚重的壳,我们才发现,冯济真是从饥饿和文革走来的人物,她说口号式的台词,像小将一般表演,藏匿一份口粮,撕碎父女照片。影片用少量惊悚元素,将她“恋父”背后的种种缘由含蓄地讲出来,讲她的忏悔、愧疚,讲她作为记忆的背负者的不堪重负。历史作为隐性的主题,犹如鬼魅幽魂,和阿兹海默这个显性主题并行推进,以一种过分抒情的方式,以不断摇摆、模棱两可的方式,与审查周旋。阿兹海默便成一种社会现实,成了苏珊·桑塔格式的隐喻。在显性的光影中,她们走向大海,而在隐性的悲伤里,她们走向凋零。 |
|
妈妈是海,而我是水滴。女导演太温柔了,影片大海、河、下雨天一直贯穿其中,将女性之间的坚强与柔软巧妙地融合,很有力量。母女关系的内核用老年病、阿尔茨海默症来表现,更加具体,很有现实意义的影片。 |
|
中间文淇来看两个老人那段太突兀了,搞得跟公益广告一样。其他都还挺好的,台词虽然太文绉绉了,但也符合俩人身份。看完我最大的感想是,要是我以后也一个人患了这个病,可能也会选择往海里走去…不能让我妈那么辛苦照顾我😭 |
|
吴彦姝和奚美娟两位老戏骨没得挑,真挚而感人。倒是人物的背景设定颇有意思。这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有特别漂亮的独栋住宅和花园),奚美娟饰演的女儿忏悔当年间接导致父亲之死,电影没有点破,但可以想见是在那些运动或者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结尾也没有点破,但也知道妈妈要带着女儿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否则无论哪一个先走都很凄凉。文淇那条线我觉得有点多余。 |
|
像一个碎掉的故事。
许多人说剧情平而碎,但我更喜欢去捕捉其下的波澜。
冯济真吃素食,做义工,资助大学生,甚至如对待女儿一般对待一个小偷,她像赎罪一样做这些事情,直到因阿兹海默症慢慢失去记忆才表露出在过往的伤痕下,对父亲刻骨的愧意。如果说带着这些记忆活着是一种惩罚,那遗忘这些记忆,开始大口吃肉是否又算一种解脱呢?
这些事情很难算得清,所以把答案交给了爱。但当现实来临,最后的母亲也得了帕金森。
当潮水上涨的时候,她们离开了吗?
哎,世界上的人,比想象中坚强,如此,也更让人难过了。
另外,周夏那一段巨画蛇添足:)
|
|
“每个妈妈都是母狼,保护幼崽是天性,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的小孩。”赚足了我的眼泪。一个简单的对话就含蓄地说明白了父亲去世的原因,牛啊牛! |
|
这完全是一个架空的世界,除了这对母女其余全员工具,这俩主角也全程不说人话,就像是在读诗歌,还有几处及其生硬的看的我特尬的几处戏剧冲突。我要知道导演是这范儿,我一定不会看这片儿! |
|
如果你有心计算电影中的年龄和年份以及女儿的记忆碎片,你也许能更好的感受时代的伤痕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是永远无法消除的,即使是毁灭式的阿尔兹海默症。当真是《归来》的另一种结局,身份交换,让爱破冰,春风化雨。 |
|
怎么才7.4分!是他们没有和妈妈有着这深切的情感吧。。妈妈的表演深入骨髓,开头逆反倔强还有些俏皮可爱,特别像我妈妈,就像老小孩;女儿对母亲也是真心实意,妈妈有点什么闪失都惊慌失措赶紧追问,这也像我。女儿确诊阿尔兹后,妈妈变得强大起来,照顾女儿的自尊心,偷偷的帮忙,在她犯病糊涂时陪着她演戏,女儿尿急夺门时连忙擦去地上的尿迹,白发苍苍的老人重新承担起一个为母则刚的角色。细节拍的太好,看着女儿吃饭狼吞虎咽的宠溺眼神,给女儿买裙子说我女儿穿裙子真漂亮的欣喜,拿着小皮鞋和发夹强调说这可是我买给你的,下雨天女儿淋雨无能无力的心疼痛苦,抱着女儿说你怎么样妈妈都爱你,母女俩拿着蛋筒一起吃,洗澡吹着泡泡,妈妈给女儿穿袜子,这电影仿佛就是给我和我妈拍的,很多片段一模一样。还有,好的童年和家庭治愈一生,一点没错。 |
|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不会游泳的鲸鱼 |
|
文淇第一次出场是公车偷窃,第二次出场是入室抢劫,有没有一种可能,结尾她带着小孩回来实际上是拐卖儿童 |
|
文淇这个角色的意义在哪里?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久病床前永远有慈母,因为每个妈妈都是一只母狼,护崽已经刻进了天性里面。 |
|
台词太文学化了,很戏剧。后面从文淇那段开始怀疑是要过审加的情节… |
|
纵然有几处画蛇添足的处理,能在当下看到这样的电影就是弥足珍贵的。为创作者表达的勇气点赞。只有看清楚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 |
|
这是裴多菲诗歌里的阿尔兹海默症,而我想看的是人间世里的阿尔兹海默症……给两位老师多加一颗星。 |
|
老实说更像同一个男人的妻与妾,或者干脆就是老年女同故事,没有任何可信的母女爱,只有浓烈到令人不适的对父亲的迷恋…… |
|
国内尚有些表达欲的导演生存之艰难在此片可见一斑,真实的创作意图非得包装成全然无关甚至截然相反的模样才能勉强示众。理解了女儿在床上说的那个故事,就理解了这部电影,冰山看起来温情脉脉,但海面下的底色是灰暗无比的,让我想到了《闯入者》。这个家庭曾经遭遇过一场悲剧,让父亲如梦魇般挥之不去,这场悲剧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女儿病前的沉默寡言以及病后的那些看似无心之语。父亲是不会游泳的鲸鱼,女儿和母亲是水滴与大海,女儿终将变成下一个母亲,父亲则仍是一个无辜受难者的形象,这点来说,它很好的延续了上一部《春潮》。 |
|
好多对父亲的幻觉铺垫了文革六亲不认划清界线对父亲埋下的愧疚,最后一幕海边手牵手试着走步,更是体现了细腻的心思,冯老师走路已经困难需要坐轮椅,她母亲牵着她在海水里走步,是因为在软沙滩浅海水里,即使摔了也不会骨折摔痛,可见对最后一幕设计上的细致用心。 |
|
2022北影节最佳女主角。概念(85岁母亲返回来照顾65岁女儿,母女关系颠倒过来又颠倒回去)及政治表达(父亲的幽灵作为文革伤痛,女儿也是家庭的“最后一代”)都相当不错,贡献了两个非常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中间女儿得知自己病情到告知母亲这个段落,以及稍后母亲的“重新上岗”,非常令人动容。不过其他地方有些……我相信导演做过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但跟精神分裂还是得有点区别吧;加上文淇那条线完全添乱;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导演(为了获得更多观众?)太想把片子做得看上去比较善良了,有很多故意往温暖方向拧的地方,实在是太遗憾了。视觉上用浅焦来表达病人的主观感受,但也仅止步于此没再去在视听上想更多的招(其实我还蛮期待看不可靠叙事人能玩出什么花的)。 |
|
非常喜欢,在很多个层面都有击中我。老、病、女、单身,是多重意义上的边缘身份,创作者能够去关注和呈现这个群体的生活日常,本身就非常难得。以阿兹海默症为引子,展开的是对母女关系、老年生活、女性处境这一系列议题的铺陈。而且我注意到这部电影是全女性的班底,从导演、到制片人、到摄影指导(是余静萍,卢凯彤的遗孀),再到三位主演吴彦姝、奚美娟、文淇,让影片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非常有静水流深的况味。我自问在母女关系主题上是非常心硬的观众,但看电影的时候依然被戳到鼻酸眼热。完全没有刻意的煽情,恰恰相反,在抒情上相当克制,但有几处非常动人心魄。吴彦姝演得真好啊,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 |
|
3.5,看这部电影时我想到了张艺谋的《归来》,同样是阿兹海默,同样是长情无怨的陪伴。电影一些地方还是有触动到我的,毕竟这类亲情题材一开始看完真的很难让人客观看待。但坏就坏在缺少《归来》的那种整体统一感,文淇那个角色破坏了这样的感觉,虽然我也大概知道她在里面的作用,但我觉得还是把这个人物去掉会更好 |
|
所谓“没有在该结局的时候结局”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女性的叙事逻辑,尤其作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其历史并非是线性的,正如母亲所说“患病并非是按下了暂停键”。哪怕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故事是只有作为知识分子阶级的主角们才能享有,但这种疾病对日常的损耗却是共通的。尽管故事的伏线是“寻找父亲”,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带有强烈的指向意味的,然而无论是“不婚不育”的女儿,还是嵌入进来的周夏,导演都试图呈现了女性之间可能存在的羁绊与扶持,让我们意识到除了异性恋家庭主义以外拥有的可能性。光是这一点这部片子就已经足够好了。 |
|
两位出色的老演员把电影拉回了及格的水准。表面看是一部讲阿兹海默症、母女亲情的电影,但剧作极为拧巴分裂,台词不说人话,夹带一些莫名其妙的分支和私货,剧情浮于表面经不起推敲,使得后续大段大段的煽情如空中楼阁版无法打动人。 |
|
妈妈!
8.19北影节全球首映
杭州春天故事,困在时间里的女儿;
美梦来,美梦碎,人去,楼空;
爱是条河,你在岸边轻语,我在对岸望你;
“可是你浪费了许多的水”“我有知情权”母亲的可爱让她成为了那个关系中的“女儿”。
女儿在病情爆发前的救赎很感人,一个人在房间抽烟写信哭泣让我泪崩;
阿尔兹海默患者是幸福的,可以回到那些回不去的时刻;
周夏这条线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不理解!?结尾为什么要加上一段这个?! |
|
前半截很好,后半截垮掉。 |
|
杨荔钠的本子不仅打动了制片人尹露,更轻易就可击穿观众的泪腺。高知的身份背景,为这对高龄母女面对顽疾的情态带来了更为立体多样的呈现。身体的混乱、精神的萎缩,仅仅是剥开母女内心结痂的刀刃,高知才是比阿兹海默、帕金森更无法令人面对的“重疾”。那些只言片语,在奚美娟和吴彦姝极佳的表演中,幻化成现下华语女性题材影片的吉光片羽。只是在视与听的塑造上,有些过度烂漫,反倒打散了细节上的动人。文淇那条支线,也没有实现理想的效果,从结果上看显得有些多余。 |
|
整部电影唯一触动我的地方是妈妈读女儿“信”的时候。(愿天下所有母亲与女儿无病无灾,长命百岁🙏🏻) |
|
超长公益广告似的。 |
|
我很羡慕杨荔钠导演,纪录片剧情片可以同时拍得很好,以不同方式表达着她对现实议题的关怀。老人是她关注了很久的群体,20多年前拍纪录片时就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克制自我,剧情片同样如此。一对相濡以沫度过晚年的母女,女儿得了阿兹海默症,本以为会是个走向越来越悲凉的故事,没想到杨荔钠导演还拍出了一份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优雅和坚持,病情发作前的尊严和发作后失控的反差令人唏嘘。人越老越像小孩,85岁和65岁母女关系不时对调,吴彦姝和奚美娟老师的表演都很敬业用心。//二刷总结喜欢的点:1母女对调的关系设计;2对阿尔茨海默的社会议题性呈现;3对伤痕电影的延续,尤其有女儿向父辈忏悔和道歉的自白,难能可贵。 |
|
《妈妈》不像《春潮》那么有杨荔钠的特质了——那种互相戕害式的母女关系,这次只是闪现了几下,大多时候还是温情脉脉的守望相助。个别段落极好:奚美娟失序痛哭的时刻,那种情感力量如电击;母女在床上回顾父亲的往事,也像《闯入者》里吕中的忏悔——在大银幕看到“历史的幽灵”的显影,似乎已经是越来越难的事。直观上感觉这个剧本吸纳了太多不同意见,它有成为好电影的潜质,但最后只是选择了把一些美丽和疼痛的瞬间拼凑在一起;导演个人的声音被压低,一再让位给抒情和摄影。文淇的角色真的可以完整删掉,她的出现根本扰乱了整部电影的叙事状态和表演节奏,昔日的天才少女,怎么如今就泯然众人了呢。 |
|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但是太悲伤了我应该大概不会再看第二遍。所有的温柔与诗意都隐藏在日常的每一秒中,在照到彦姝奶奶侧脸的阳光里,在盆栽中盛开的花朵里,在女儿读给妈妈听的诗句里。就这点上来说,《春歌》实在是合适太多的名字。除爱之外,这个故事还探讨了个体如何面对生命中最深的伤痛和处理人生最后阶段,是否回到孩子的状态,才终于得到自我宽恕与自由。我并不认为周夏的那条线突兀,冯济真在帮助周夏的过程中,是把自己当成了父亲,想象父亲也会如此这般无条件原谅自己,这对于她来说是她赎罪的方式。 |
|
两星半,剧本太糟糕了。杨丽娜对核心家庭的理解非常假洋派,那些体面的、刻苦的、高知浓度97%的人物塑造是为了啥啊?配上她的音乐品味纯纯在拍脑白金广告。后三十分钟又大扣分,train为什么要拖这么长?每个人哭完之后的贤者时间产生的怨念都被你每一段假高潮放大了,我看到最后一幕只想说你俩最好给我真的走海里去。但吴老师的表演真的太强,很爱。 |
|
今天过得很矛盾,先去看望了休产假的师姐,目睹高知女性陷于带娃繁琐事宜不得消停,恐婚恐育值蹭蹭涨,随后我们来影院看《妈妈》,片中衰老和疾病的残酷将我拖入孤独老去的恐惧。心情很down,但转念一想,世俗婚姻里身负照顾善后责任的是女人我诶,怕啥。
片子有诸多动人之处,但以后要警惕当局用阿兹海默电影劝婚劝育。 |
|
moma点映。矫情又作,太浮夸了,每句台词都让人难熬,被预告片狠狠骗了😅 |
|
不怀疑这个电影会卖,看完电影院后座哭成一片。但难看、矫情、逻辑混乱也是真的,并且感觉不是态度上摆烂想赚哭片钱,就是能力上达不到。 |
|
看到三年后文淇MV,傻眼,直接暴露全片症结:平庸的导、剪、乐,失效的外围叙事,以及一位独立导演选择靠近市场又无法精确掌握方法的窘迫状态。妈妈没有加入“创伤后共同体”,角色厚度不及女儿,母女关系有拉扯但没做深,走入大海便沦为“表演”,那股力量根本顶不上去。论表演,影后这票我投奚美娟。 |
|
拿腔捏调,用力过猛。 |
|
这么好的题材却被导演拍成了自我感动式作秀,太可惜了。前面主角的台词、表演都刻意得让人时时出戏,全片阿尔茨海默病没讲好,母女亲情也没讲好,文淇的几场戏简直莫名其妙。 |
|
每次在以为要结束的地方翻白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