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努埃尔倒数第二作,不如[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那般自由灵动,但讽刺力度足够。1.逆转常识、制度与习俗,将颠倒逻辑推演到了极致,一如石像打人,尸身不腐,风光名胜照片被看作淫秽图像,混乱梦境呈现为定时醒来所见的现实场景,集体坐便聚会vs单人厕所用餐,健康=癌症,孩子至终在场却被追查探问失踪案,无差别射杀者得到无罪释放的死刑判决,还有对动物的镇·压行动(坦克搜猎狐狸,动物园枪炮与鸵鸟)。2.旅店乱性&隐秘欲望与裸女妹妹弹琴+墓地探访同质于[白日美人],不断被打断、永远完不成的上课与读信似[泯灭天使][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变奏。3.由每段末尾登场或偶入的次要人物转换视角,引出下一故事,串联接力,结构精妙。4.多次以擦鞋作为转场,既有老布标签式的“恋足”风味,又扣合“肮脏-洁净”的二项对立式。(8.5/10) |
|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 |
|
事实证明看布努埃尔的片子之前读一遍剧情简介是很有帮助的…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看什么。几个小段子依然是布努埃尔式结构叙事,依然黑的高端大气。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说不重要的事、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大费周章、在极端自由上的现象上面做啼笑皆非的怪癖幽默。 |
|
开头和结尾的衔接也是画圆并圈住了世界。 |
|
看不太懂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也可能我对法国社会、文化没什么了解,只能读到这部电影以荒谬、臆想的手法去讽刺和批判了一些人类社会习以为常的事情,有几个故事翻转还不错,但有几个为了荒谬而荒谬,完全没有了逻辑,故事中的人物都没有了正常人的思维一样,我觉得荒谬不意味着乱来和无逻辑。 |
|
当你试图解读每个荒诞场景深层意义的时候,布努艾尔正在棺材里偷笑 |
|
8.0/10。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布努艾尔做不到;幻想空间里一切事物都颠倒是非的意象化(如把黄片化作风景照、警车化作坦克、厕所与餐厅对换等等。);对资产阶级的行径荒诞到不能再捧腹,所以说这其实是一部非常高端的恶搞喜剧。 |
|
我称之为伦理幻电影,用禁忌挑战被社会规范化的伦理,但不是来自故事,而是倒错的设定,私癖/公演,吃饭/排泄,失踪/视而不见,死刑(名)/释放(实),死/记忆,诸如此类,而荒诞之处,是让两端直接对立,然后产生倒错者对“童言无忌”的规训(你看这就是福柯的魔力),一切都有关真相/谎言,布努埃尔拍的中产生活已经掏空了伦理的道德内涵(比如同情),徒留虚伪而程式化的礼仪,这让他的电影已经成为某种行为艺术(which我不喜欢),甚至让他自己成为戈雅画中的行刑者,仿佛代替西班牙向法国夺回对自由的命名。 |
|
世界是这样终结的——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艾略特《空心人》 |
|
在人类文明所开创的疆域里,种种约定俗成的塑形僵化彻底折断了飞翔的翅膀,梦想中的自由早已被维系社会存在的框框异化。我们不过是低飞的公鸡和逃避的鸵鸟,充其量能冒出一两句抱怨:我真的受不了对称了!【9↑】 |
|
每个角色都在前一故事落幕时以配角出现又作为下个故事的临时主角,独特的无中心叙事串联成超现实故事集。晚年的布努埃尔已然将超现实主义呈现在现实当中,依旧是对中产阶级社会绝妙的隐喻与讽刺,将公开与隐秘的事实颠倒制造荒诞效果。尤其以寻找眼前的失踪女孩和在餐厅如厕并在厕所就餐两段最为精彩。 |
|
结构酷似《儒林外史》,讽刺有过之无不及。布努埃尔堪称吴敬梓的异国晚辈知己。 |
|
每次看布努埃尔都会在兴奋和怨恨之间摇摆。兴奋是因为,他怎么能这么脑洞无边无际,幽默感顶天立地,把所有的人群都讽刺到无话可说呢?怨恨是因为,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觉得自己好笨😔(豆瓣的短评可以写350字了,2018.07.14特此留念,这条就不写满了...) |
|
“打倒自由”的呼声在影片的结尾再次响起,当然布努艾尔反对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匪夷所思的,以自由为名的社会条条框框即另一重自觉的,无意识的专制。仍是大量的荒诞象征展现了世界的扭曲、畸形。而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人物、情节、动机被完美的通过空间上进行过渡、转场,这手法原本属于希区柯克 |
|
戈雅、鸵鸟、裸体、马桶、姐姐、陵墓、狂想曲 气质真性感啊这还真是主要靠天赋 各种fetish 祖孙不伦那段视点真是微妙到精彩 布努埃尔对人类充满讥讽 贯穿始终的是意志并不受自己掌控的无力感与乃至毁灭气息 太多事都已提前注定 偶然性和想象力才维持住了人类的自由 |
|
布努埃尔用一贯讽刺喜剧式的白日梦构想剧情,营造了一出对中产阶级、宗教、掌权者、权力机构等的戏讽意味,让被缚的现实蒙上一层骚乱的反动气息。布努埃尔在戏谑资本、权力、性与暴力的同时,也指出了这就是一种所谓“官方自由”的说法其实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它剔除了主体群众的参与,他们是被欺骗、被强杀的无辜者。当群众的愤怒之火逐渐燃起,布努埃尔用这样的“炮火”结尾呼应1968年的“五月风暴”,预示着自由之火的燎原时刻。 |
|
7.6 结尾处镜头顺着局长的手指快速横摇,却不让我们看到他指向之处,正如片中故事一般不按常理出牌,空让人感到自己目光的惯性是多么可笑。比起硬塞梦境,片中的超现实完全根植在生活里,将一个个人物串联成被讽刺取笑的景图之后,布努艾尔又将屏幕变成一面镜子,让滑稽的鸵鸟成为观众的倒影。 |
|
关于这种无主角,无主题,随人物移动而变化故事的拍摄手法,首先我在Gus Van Sant那里看到觉得精彩无限,然后发现Richard Linklater在这之前就用过了,赞叹一番后,我现在发现布努埃尔居然在几十年前就用过。这到底是不是这种拍摄手法的原创啊?我要疯了。
另外,尤其喜欢找寻小女孩和马桶上吃饭的那两个故事,非常有寓意。 |
|
完全能想象布努埃尔在摄影机背后看着自己的电影大笑的场景,真是孩童一般原生的破坏力。对于他我们又能说什么呢?任何一句规划或者解构性的话语就等于承认我们也落入了另一个虚假的秩序中。不过话说起来,文本拼贴的痕迹还是存在,还远未及布导前后两作炉火纯青的自由滑动 |
|
86/100 #FIFF25# 涉猎面非常广泛的悲情倒置。(奥斯特伦德真是拙劣的布努埃尔爱好者哇)。人们只是在社会系统里对一些显而易见的荒谬差错视而不见,68后更多的口号也不太会让世界更接近自由。不能说剧本重要就没有调度,故事之间的勾连比较流畅,超现实也体现在氛围和剪辑所导致的陌异感。 |
|
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无意识和自由书写,因此本片中诸多超现实因素本身并无任何象征意义,重要的是观众自己潜意识下迸发的各种联想。本片的主题在于对中产阶级的讽刺,顺带调侃宗教,警察,社会体制,法国的自由精神。接驳式的叙事结构能更好的表现中产阶级的全景概括,但水浒,儒林外史,蜀山等文学作品 |
|
《布努埃尔在神龟迷宫中》→ 路易斯·布努埃尔 →《自由的幻影》。这是一部有点考验影迷脸部识别系统的电影,全片由一些的超现实小故事串联而成,而这个故事里的角色可能会在那个故事里出现,不禁让我联想起曾经观看《爱情是狗娘》冒出的“谎”概念,前面故事聚焦的中心人物却并不是整部电影的主角(2020年的《狩猎 The Hunt》商店戏之前的剧情编排也有点这样的感觉)。老少恋,SM癖,“上校戴绿帽,上尉被鸡奸”,集体如厕,私自用餐,在眼前的失踪女孩,……,诗人杀手在高楼随意用枪射杀多人而后被法庭宣判死刑反而犹如被当众释放的故事真是让我细思极恐,他就此自由后是不是又可以随心所欲大开杀戒了?…… |
|
布努艾尔11:老布把超现实主义的幽默玩儿到了极致,走形式但不空洞,搞荒诞又有逻辑,真是姜还是老的辣,官僚主义和中产阶级快要被嫖出翔了!!!! |
|
9。布努埃尔最后的3部作品,评论讲的全是废话。此类片,不解释啊。 |
|
去中心化,链条式推进的叙事,各种超现实的情节和意象即荒诞又意指丰富,历史、宗教、政治、阶层、两性无所不包,文本性极强。布努埃尔的电影里你甚至很难听到一句粗口,可他的愤世嫉俗却令人惊叹。 |
|
荒诞主义的集大成者,未知的进程,串联的小故事,奇妙荒诞,无人知晓。各种超现实,毁了原本对一个故事、一部电影的理解。莫名其妙的照片、突兀行走的鸟类、受虐狂、畸恋、赌博的神父、马桶上的闲聊、失踪的女儿、被释放和尊敬的无理由杀人狂、死去妹妹的来电、被取代的局长位置...各种赞!!! |
|
评论说了一堆废话,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布努艾尔的荒诞剧很好玩 |
|
如同水浒式链式结构,上一个场景的次要人物成为下一场景的主角,流动地串联起多组小短片故事。颠倒错乱的世界,平常无奇地做着有悖于现实经验的行为,离经叛道又古怪有趣。
片名实际是“自由的幽灵”,出自《共产党宣言》开篇“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在《银河》里曾说“我的自由也只不过是一种幻觉”,在本片里喊道“打倒自由,枷锁万岁”。 |
|
看似没有关系的電影片断让人物串联起来所谓大师的超现实题材電影说实验也好说自我感觉良好也罢反正布努埃尔就是这样的风格想脱就脱想换故事就换行云流水一般没有我们所谓的中心思想和完整的故事结构,但是每个镜头可能又构成了一部电影的经典吧。
【2021-2-17高清下载再看】 |
|
键政爱好者真的都应该集体学习一下布努埃尔的电影作品,因为不仅可以充分感知到资产阶级的荒谬性,更能提升自身对其荒谬的批判水平。
由不同小故事组成的电影,在叙事上大多情况下不同故事之间会完全独立。但是布努埃尔则通过叙事视角的切换让整部作品不仅完美地串联在一起,又能各自独立成章,这种打破传统叙事框架的方式再结合其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使得讽刺、荒诞的效果直接翻倍!
餐厅集体如厕那段的确是全片最辛辣的一段内容,值得Bravo!而把景点照片视作淫秽物品、对着女儿写失踪人口特点、明明盼作死刑却好似当庭释放等,这些段落的呈现也很容易在现实语境中找到很多对应的案例,呼应布努埃尔强有力又充满幽默的批判。
什么叫做高级,这就叫做高级! |
|
You know it, and you don't./人们煞有介事般地无事生非,心照不宣地置若罔闻,冠冕堂皇地摆着虚与委蛇的姿态——讽刺又逗趣 /乍一看,人类如此可悲,但荒诞又何尝不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品。/ “In search of the absurd" |
|
一连串荒诞的故事链接起来却非常流畅,足以吸引人是因为像这样光怪陆离的事现实中每天都在上演。赌博的神父,乱伦恋都不稀奇。领着孩子找孩子,大家聚在一起蹲马桶却坐在单间里吃饭,宣布死刑而当庭释放,死去的妹妹约你坟头蹦迪,真是笑死人。文明,文明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看破不说破是游戏规则,而这个游戏你非玩不可,何来自由?你看,动物们没有文明,但其实它们挺文明的。 |
|
#DVD 长评 - 鸵鸟的幻影,熊的幻影。电影以角色叙事或角色经历串联多个小故事,所有故事以一条线串起最后达成一个环形结构。每个小故事衔接得也非常好,被摄主体转化的非常流畅也让整体的叙事节奏紧凑不少。导演以打破固化意识的荒诞感带来的讽刺力度是非常强的,以内心表象化处理的方式讽刺人事物的虚伪放到现在看有些大预言家的意思了。大量的名词和视觉性画面被去社会化处理以达到我理解的核心的表达,即去社会化的一切都是纯粹,社会中一切皆是幻影。影片在第一个故事中的“打倒自由”的喊话在结尾处同样出现,搭配着同样的枪炮和钟声的配乐效果,让故事在叙事上达成闭环,而“自由”的鸵鸟先后出现带来的对照效果也是非常明显。视觉上,影片的室内调度很棒,尤其是群像戏,直观的感受到要表达的是什么,推拉镜头被大量的时候,让叙事节奏加快不少。 |
|
当你在生活时常发生 用屁股来思考,用下半身来应付的话。。那真的是很无敌的。。很伟大可笑的。。 |
|
虔诚的天主教徒摇身一变成赌徒,烟酒色通通不禁;热情好客的帽商瞬间上演SM戏码;端庄老妇与侄子深夜乱伦;课上频频被打断的教授回忆一场赴宴,大家在马桶上优雅地社交,在厕所般的单间里粗鄙地进食;一个晚期癌症病患的女儿被告知失踪,可她分明就在身边,大家却四处寻找;一名抢手在高楼随意射杀路人,被判死刑后却被释放,大家向其索要签名;警察局长接到死去妹妹电话,前往墓地查看被抓,发现自己位置已被替代。布努埃尔的社会寓言,精准辛辣,有多荒诞,就有多现实。
|
|
嘲讽自由的前提是拥有自由。荒诞的故事背后却是煞有介事的投入。渴望被管理、被控制的欲望丝毫不弱于对自由的向往。人类文明就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左右摆动着。布努埃尔电影的演员利用率都好高,几个脸熟的演员串来串去,竟然也串出一股电影宇宙的味道。 |
|
牛。几个设想至今没有超越。 |
|
虽然想象力很好 可是那麽多超现实的部分 反而脚的有点刻意唉 |
|
这才叫“逆”世界啊!排泄即进食,消失即存在,有罪即无罪,赤身裸体即衣冠楚楚,肮脏荒淫即光鲜亮丽,到底自由的是人还是笼中的动物?布努埃尔用鸵鸟向整个人类社会体系开炮! |
|
布努埃尔的荒诞剧比罗伊安德森的好看多了 |
|
超现实的布努埃尔就是最屌的,故事和故事的转场真是绝了——生活中的荒诞完成了闭环。 |
|
非常意识流,看起来就像是无数个人奇特的梦境串联起来的。没有主角,没有主线,一个人进入一个场景发生一段莫名其妙的故事,镜头跟着这个场景中的一个人进入下一段故事,没有联系没有开头没有结局。所有人看起来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我们看着荒谬他们觉得自己活得正常。一样工作养孩子看医生吃饭社交,我们看他们荒谬,他们看我们奇怪。每个社会都有自己习以为常实际上是继承演化来的一套规则,身处其中的人不觉得需要改变,还会有人说不要改变改变太难代价太大。比如阿西莫夫的小说中有一段就是婚姻成了被唾弃的东西,婚生的孩子反而觉得羞愧。结尾和开头呼应了,都是处决现场,对象可能是那些想要改变现状的人。不管看似多么完美流畅的现实,内里总有暗流涌动,因为事物总是在变化的, 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 |
|
应该是无法超越的超现实主义导演作品 无所畏惧的讥讽虚伪现实//枪手位于高层的随意击杀是最易于理解的“自由的幻影”//自由是先人提出的一个超前概念 再经后人努力以各类事实不断证明其不存在//我们被荒诞逗乐然后哭泣//精彩 |
|
【9分】太好玩了啊,布努埃尔怎么这么会骂人。比起《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我更喜欢这部,parody satire humour,以倒置的怪异暗讽当下的荒诞。电影本体和超现实主义和白日梦三方相合,视觉性和超真实特色不断叠加,无处可见的裂隙中恰好是“自由的幽灵”。 |
|
这是改算短片集呢还是算短片集啊? |
|
由戈雅的《1808年5月3日枪决》开始,以动物园中被镇压的学生运动结束,政治权力完成了某种“帝国回旋镖“运动,共和国高举的自由旗帜只是自欺欺人的幻影。叙事却自由地在不同层次的文本之间游走,人类文明的一切荒诞行径以拼贴画的形式被呈现出来,仿佛博斯笔下的地狱图景。 |
|
精彩!开场镜头不断更换关注对象来回移动 正如Kuntzel所说的整部电影往往蕴含在开场镜头里 接下来我们就不断地切换于毫无干系的角色之间 由一些偶然机遇传递给下一个角色 以一种接力叙述的方式进行下去/每一个小故事都充满了匪夷所思的情节:掌掴人的雕塑/疑似恋童癖给小朋友的一堆毫无危害的旅游景点明信片却导致爸妈坚持陌生人危害辞退女仆/跳跃的时(间)钟/上课时调皮捣蛋的警察/坐马桶的聚会/学校点名没喊到被当做消失太精辟了简直 一个被意识形态蒙蔽有眼却看不见的时代 同时又是一个官僚机制程序消灭意义的时代/摩天大楼上的疯狂狙击手被判死刑却放归社会太讽刺了/死去妹妹的电话/双重警察局长//出现两次的戈雅 和动物/一种超现实的现实批判 中产阶级的瞎眼症与官僚机制的荒谬恐怕远超此片的超现实 |
|
布努埃尔最成功的社会荒诞小品,那种讽刺资产阶级冠冕堂皇的思维定式和社交礼仪的劲儿太好玩了,直击资本社会虚伪内核。 |
|
弗朗西斯科·戈雅:1808.5.3枪杀马德里保卫者 |
|
哈哈,布努埃尔一向喜欢这种荒谬的情节,颠倒是非,打破常识,还挺有趣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