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反封建,和人性的幌子,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怪力乱神的性压抑电影之一。80年代黄健中电影主题,就是压抑,性压抑,个性压抑,民族压抑…… |
|
6.0 #资料馆 只有文本在当时内地年代下显得先锋,语气轻松温和的苍白、意象使用的直白和大量变焦特写叙事调度的低效方法,能看到很多前作后作影子却看不到他自己的东西,与同期喷涌的第四代和第五代相比自然会被无视了。 |
|
弹幕上那些“出轨”“憋不住了”及各种对角色和女性扭曲侮辱的言辞比片中的封建思想更可怕!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现代人的脑袋里还残留着可怕的重男轻女的恶毒思想! |
|
没修复过,所以清晰度有点赶客。但是黔北的地物人貌风俗拍得都很有感。那个年代拍个电影,取景服化表演,至少全都扎实。一直喊着“姐姐”的少伟可爱,婆婆也挺善良。这样更显出苦,显出压迫是精神上的道德上的人心上的。人都是好人,却因为不能思辨不能挣脱,去迫害另一个人,甚至自己完全觉不出那是迫害。这是30年前。 |
|
3.5。资料馆1厅修复版丛珊、黄健中映后。1.片头结尾从中国汉字书写的流变来表现中国女性地位的稳固和一成不变。2.脚踩鼓锤舂米是性行为的暗示,洞中舔舐求子犹如吞精口爆。3.疯女最后的赤裸沐浴是向自由张开怀抱。 |
|
“青蔻蔻的茅茅草 趴在地上偷偷地笑 趴在地上悄悄地哭 变黄 变焦 就这样死了” 婆婆人是好人 但在童养媳这样的前提下 唉 终归比萧萧命好 和疯女人的两次半边脸对照 间离与穿插 离开的离开了 离不开的下水了 还有望着她离开 性意味 开头大大的红太阳 和婆婆的关系倒更值得细挖 |
|
步入正轨且处于高位的电影生态会呈现出可能非剧情本意的“竞优外溢”状态。例如黄健中的良家妇女。台词真正被提及“漂亮”一词的只有女四号疯子村姑。其扮演者姬培杰当然是个美女。可观众却不会认为她能把领衔主演丛珊和张伟欣比下去,甚至角设反位磕着瓜子算计别人的三嫂梁彦位列三甲也都实至名归!……此谓“竞优外溢”。它会对观众产生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别管本片主题喜或不喜,单看这帮演员的颜值气质和演技,就已是盛世之象啊!……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424824705/ |
|
影片开始一段文字变迁折射女性地位的卑微就很巧思,文本除了批判童养媳这一传统的封建,还点出了女性所遭受的性压抑问题,片中女主的所谓“出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原始的性冲动。除了丛珊这个人物外,她的婆婆,疯女人,三嫂,实际上都是悲剧的命运个体,她们的存在勾连起了时刻都在面对不幸的女性群像。 |
|
三星半。对比《湘女潇潇》的童养媳故事。八十年代出现的一批改编自小说、关于农村女性和压抑的主题,正好说明第四代和第五代电影风格的不同。1第四代在反思传统之下的伦理诉说,《良家妇女》中的杏仙、伟伟的大媳妇小丈夫的包办婚姻中,虽有传统文化的压抑,也有一丝人性之间的温情(亦母亦妻亦姐),着意刻画杏仙对于人伦道德、家庭关系、亲情的纠结。第五代《菊豆》等继承了同样主题,但电影语言更为激进,女性性压抑的仪式化展示,女性更像是符号化的代表,批判传统的不堪。《良家妇女》反映了人性中的矛盾,有它独特的意义。2女性主义作品,四个女性的命运隐约埋藏在雾气朦胧山路崎岖之中,婆婆五娘的隐忍悲剧-疯女人的反抗未遂-三嫂被压迫和主动施害-杏仙的反抗和痛苦,描绘了女性群像。几处隐喻:片头对妇女两字的解释,钟乳石、水、佛像与性 |
|
从甲骨文到繁体字,妇女的“婦”从来都是一个女人拿着扫帚🧹的样子。而“女”则是女人跪着的样子。到这部电影,一声“姐姐”,曾经是童养媳旧习下从无到有的夫妻情谊,现在则是二胎政策下亲密又疏离的无奈亲情。女性命运的走向从来都跟这个世界和时代密不可分,而真正的“解放和自由”依旧任重而道远。但在不论左右的条条框框中,人与人最真实最真诚的关系却是最打动人的。最难过就在于,人物都没错,角色都可爱,却还是造就了一出又一出悲剧。电影的美学也很厉害,演员的表演更触人心。(但感觉炳哥渣化的可能性很大,不如小伟可靠。) |
|
人都没错,人都想要自由,人都有感情。夹杂在嘈杂人声里的「我要嫁给他,我要他陪我去乡政府打离婚」才格外响亮。(映后:这部戏80年代末在法国放映了六个月,他们的记者惊讶于中国电影的开放,现在想来…… |
|
在资料馆和导演黄健中、主演丛珊一起看的电影。影片最大的冲突来源于童养媳的年龄差,合理性也必须依赖这年龄差。从孩子的偷窥视角观察媳妇的偷情,产生一种奇特的占有欲,像是孩子想私藏玩具一样的心理,可关系名义上是夫妻,这就造成反差。小孩亲吻大人、赤裸下身,从年龄上看没问题,从身份设定大有问题,很微妙。片名的良家妇女是要加引号的。有一些性元素的物化隐指,疯女人、年轻的婆婆、三嫂,都像是轮回的不幸女人命运,影子萦绕在身边。 |
|
幾乎不見男人的正面描寫,唯一的男童也還不成為一名「男性」。電影裡的女人在封閉禮法下的狀態,要麼忍,要麼瘋,要麼心理扭曲。雖然這個環境的人情依然讓人留戀,但對女主來說唯一出路是離開此地,也就是潤了。 |
|
电影资料馆黄健中导演电影回顾展。
一个婚姻陋俗,女性形象很有意思。母亲是她妥协后的未来,疯女人是旧时代自己叛逆的未来,只有新时代到来自己才能走出另一个未来。
|
|
跟[湘女潇潇](童养媳)和[黄土地](工作队-新政策)对读会比较有趣。欲望联系着的解放话语,与礼法-亲情-宗族混在在一起的压迫性力量,形成了女主角二难选择的两端,写得还是挺有力的。不过疯女人唱得歌实在太学院化了,小丈夫似乎有些太机灵了,三嫂的戏前半段基本空白后半段忽然变成了大反派,加之49年这么大的历史时刻也只不过是起到了情节推动作用,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少(或许这个正是影片本意?)。不过影片的女性视点以及行动,以及女性角度对男人的欲望观看,都可以续到新中国女性电影的族谱里面去。 |
|
解放前黔北山区的畸形婚俗——童养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A411v7wR |
|
记得当年这片和湘女潇潇差几个月,连着上映,以至于那段时间去影院,都觉得挺压抑的。当然,八十年代中期,整个文化界都在营造一个意境优美而心境压抑的乡土中国形象,为给国人看,也为给老外看。 |
|
7.5。人文意识超前,但故事讲的不行,残缺空白的叙事较多,质感不错,西南边陲的民俗地理风貌很有味道,小朋友大大方方的展露雀雀儿,刺激着如今影视影像闭塞的神经。黄健中&丛珊&张伟欣。
汉字最早的形态——甲骨文中,女人的“女”字,是一个跪在地上的女子,两手交叉,温顺地放在胸前,而妇女的“妇”字,则是一个持扫帚的女人,象征着从事家务劳动 |
|
小时候看电影频道放的,特别记得结尾解放军来了跟女主说你可以和丈夫离婚,最后女主就去离婚了。那时候多好啊,解放军和党就是来解放妇女的。 |
|
(2021.11.3黄健中电影作品展,映后:黄健中、丛珊)其实是儿童当老公版本的高配《隐入尘烟》,等一个修复版! |
|
2007年6月1日 纯朴温良的女人和山村 |
|
小女婿的情怀抒发起来真是接地气,恋母加乡土,驾轻就熟。 |
|
2022-11-05/爱奇艺 女性3.5/解放前黔北山区农村,18岁的姑娘与6岁小丈夫。女爱上娘家侄子,离婚冲出封闭落后的山寨。 |
|
这片拍得挺高级的,第四代的诗化风格,导演拍的简直不是女性,而是历史,对于浮雕,石俑等意象的运用一下让电影宏大起来了。而且,可以说很多意象都具有性意味,部分是性压抑,部分则是生殖崇拜。非常的原始,我们现代人看到的好山好水,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其实可能意味着一种无法挣脱的束缚,也就是说人在那种环境下不可能一个人生存,女人则更是如此,需要依赖于宗族,于是我们看到。。。。这里边对于女主人公的压迫不是具象的婆婆等人,而是抽象的,外在的宗族钳制和内化的责任道德情感引发的纠结与愧疚。我觉得伟伟和女主人公的关系可以处理得更微妙一些,服从与照管(也可能是我的想象) |
|
不同女性性格塑造成功,共同暗示相同命运。女性暗流涌动的细节暗藏在踩木头的节奏上,获得力量的瞬间以形式化的特写完成,疯了的女性,逆行的火把等形式与内容互为表里。新时代来临,农村女性也终于出走。娼妓制度的瓦解,“解放”30年代走出家庭的“新”女性,婚姻制度的确立,“解放”大山深处的旧女性。反封建的大浪中获救,出走之后仍要面临时代带给她们的新问题,如同在迷雾中前行。 |
|
从原始到文明,社会发展了上千年,经济确实发展了,可是原始社会中女主内,男主外,女人伺候男人,生来以繁衍为目的,这样的原始观念仍旧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导演没有把电影局限于政治层面的脸谱,比如恶婆婆,童养媳,争取自由,打倒封建残余。而是把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铺陈开,受封建思想严重洗脑的三嫂,被封建婚姻迫害过的年轻婆婆,疯女人的对照,每个人物都有故事,都有情感,都有她行为做事的原因,让整部电影也极富说服力。共产党进村没那么暴力,只是教育而已,这样的影响对那些顽固守旧者其实影响并不深。杏仙离开了这里,没有参加革命,因为革命不属于她,真正属于她的,是未来她想要的做人的生活。可是,开柄被打倒了,她的未来在哪里?她不知道,或许这才是她对这个家仍旧怀恋原因之所在。封建婚姻扭曲人性。 |
|
人的口味看来变化不大,十五六年前初看就一眼爱上了至今没变。很奇怪知道这片子的人不算多,评出的分数也很辱没这片,真让人遗憾。貌似当年这部片子在国内因种种原因被压住了,但在墙外开花拿了诸多国际奖项也算是个安慰。大爱此片,之后所谓的同类型湘女潇潇之类的片子跟这部比起来连个凤毛都算不上。 |
|
“沉重”的解放与第四代的寓言故事 |
|
文明是一块欲望的遮羞布,离婚后再无真挚的情感可言。 |
|
对封建陋习的清算,接续的是五四乡土小说和解放区文艺的主题,属于未竟的启蒙事业的一部分。和谢飞改编《萧萧》一样,都把复杂的乡土问题简化成了反封建问题,立意的局限在那了。第四代拍乡土也是意象式的,禁锢的石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对比,以猫叫与织布机来暗示性压抑,以及疯女作为历史无意识的象征,还是想拍出千百年的负重来,又放不下对情调美的追求,批判与抒情两头都不靠,这就给张艺谋更严肃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打基础了。 |
|
85年上映的国产电影,看完瞬时觉得有一个制度被误解了,那就是包办婚姻。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几乎是国人婚姻的主流方式,大部分人虽然可能磕磕碰碰有情感问题,但都走完了这一生。现在,2.4亿单身狗谁来收养?用什么方式收养?社会稳定的核心基础是家庭,家庭稳定的核心基础是人,人的核心基础是情感。以此类推,婚姻占据了社会稳定的主要核心问题,而我们现在可能遇到的问题,未来还未出现但早已经铺垫好序曲了。包分配的包办婚姻让每一个人有了一个家庭,人和人不管怎样都能走完这一生;但是现在,你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上司都想给你“包办婚姻”而却不得。为什么?你要自由,你要独立……三十大几的你恨不得要了全世界,可是生命很脆弱,每个人只有100年,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放弃么?妥协么?无能为力么?都不是,是纳什均衡的每一次抉择。 |
|
很早就看过。镜头借着杏仙的目光贪看炳的胴体。 |
|
她们是姐姐是妈妈是妻子,她们活在别人的眼里口中,她们是传说是故事也是笑话。求子洞中阳物一般的钟乳石滋润着饥渴的女人,疯癫的女佛雕师用刻刀凿出女性下体轮廓,疯女人沉入水中,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
|
依然是詹明信式的国族寓言,在一个极度性压抑的社会到处都是性符号。其实最妙的戏是被处理成近似性场面的婆媳刮背。 |
|
面对家庭男人的缺席,女人成为家中地位最低的人,杏仙不止要做人妻,还要带孩子做家务。电影没有把这种痛苦表现出来,相反把这种人内心想要挣脱束缚的冲动,像“跪着的女人”一样藏在电影看不见的一面。温柔面孔的五娘,如同一个机器般一如复一日地劳动,直到与杏仙临别,才使她触动最初自己的遭遇,开始用祝福的方式抵抗这被封建氛围包围的监狱。电影有大量的性隐喻镜头,不仅从刀具,到孩子的占有欲,再到人之间压抑住却又微妙横流的性气息。最后值得提的是村里的雾与瀑布,在这样强有力的震撼人的自然之郡下,村落和人却是这么贫穷保守内敛,又是封闭传统和狭隘。 |
|
丛珊圆润的脸庞和纯朴的演技是对“良家妇女”四个字最好的注脚,也使得最后决意出走的她看起来更具有一种力量感。 |
|
黄建中1982年片子。即使是1985年,据说这片子也不让在国内上映。唉😔。很中国,很妇女,很应景儿。所谓“应景”,是应“解放”的景,呵呵,呃呵呵呵! |
|
刷屏看到了牧马人里的丛珊,就顺势看了一遍剧情,前不久看到过类似的剧情,最后女主人物是家破人亡,这次同样的主题,女主人物是解约了,暗色调的电影总使人想到八九十年代在黑白电视里看到的武侠和近现代,那些电影留下的印象是结束的悲凉的像小时候发烧时总做的走不出影院的梦喉咙一股腥味,这个剧本和丛珊好像把罐子打破了,如牧马人(202411250813) |
|
这部电影在批判童养媳这一封建恶习的同时,还隐喻了中国集体的性压抑,对女性欲望的压迫。
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即使建国70多年了,在弹幕上还可以看见很多封建余毒,理不清这场出轨的因果关系。 |
|
太讽刺了。良家妇女?何为良家妇女??童养媳这个情况以前真的很普遍,封建陋习,尤其是那些偏远山区。我记得有部电视剧娘妻,也是当姐当妈当妻子的。🙄🙄最后只有逃离大山这条路。在整个村子的封建力量面前,对抗也只有死路一条,这里还是孤儿寡母放过她的。民智未开,地区偏远的大山里,都是世世代代的封建迷信陋习继承下来。 |
|
新中国之新,便是勇敢下山。这确实是一部出色的女性电影,还给了女性希望。男性主体的的缺失导致了女性对男性群体的需要与渴望,也恰恰通过一种“不需要”完成了缝合。女人对女人的理解,未长大成人的男孩对女性的理解,在女女遭遇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中也形成了残留历史观念的对照。黄导在较为接近现代化的年代反观了初入现代化进程的巨大裂隙,难能可贵。丛珊女士的沉稳与韧性也把杏仙这个角色饰演的从容自然,女孩/姐姐/母亲/妻子,这一个个体承载的多重身份也正是片头展示的极大意味的女性之苦。 |
|
小西天资料馆,黄健中导演和丛珊老师映后。
这部电影在浓重的中国传统图景之下有着一个锋利的现代主义叙事,疯女人的几次出场和三嫂石洞求子这几场戏中强烈的隐喻和性暗示令人震惊,黄健中对于童养媳这样一个有着十分沉重历史包袱的话题的处理同样不寻常,传统意义上应该居于权威的婆家人都能够体恤女主的难处,直到最后一刻都互相扶持帮助,这种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处理手法在当下的二元叙事语境中更加值得珍视,本片对于南方山村云雾缭绕的景致的使用同样美好。 |
|
看得人难受,配乐出乎意料的棒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1OTQ4MTcy.html |
|
6.8,时代在进步,童养媳在解放军同志的引导下终于和小老公离婚了。 |
|
电影总体来说还是很克制的,没有将人物构造成苦大仇深的样子,悲剧的内核竟然有些地方拍出了喜剧的效果是很高明的手法。选角真的很不错。现在良家妇女差不多成为贬义词了,也与作者构成了某种默契 |
|
7.5 / 第四代导演黄健中的代表作。比起其他以童养媳为题材的华语片,除了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更让人惊喜的是本片所体现出来的性欲描写和女性意识。全片从侧面隐晦表现性欲的手法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更加突出强化了压抑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杏仙终于从衣服里发现遗失的红色纸包时,藏在床帘后面那极端压抑却爆发的情绪呈现。这样的留白回响在片中比比皆是。而导演和女主丛珊的映后交流也极为有料,算是一次很不错的观影体验。@资料馆 |
|
很惭愧,看的抖音15分钟剪辑版,对这个封建社会的小故事深深吸引,被丛珊清淡素雅的形象吸引,被剧中小丈夫和童养媳的真挚相依所吸引,最后,改变时代与命运的是“解放”二字,看到了旧社会的苦,才会明白这两个字价值千金 |
|
童养媳一代一代地“前仆后继”,疯女吟在高山,唱在水边,直到“终结者”杏仙的出现,疯女终“完成使命”自沉塘底。画面中开始只是个五娘、大嫂、三嫂、疯女和杏仙的侧面或半张脸,直到“离婚事件”后,杏仙的正面才第一次占满了银幕。 |
|
虽然很不喜欢看旧社会吃女人那一套的电影,但现实残酷,我们女人不得不去面对和反思。 |
|
丛珊好美,小朋友太可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