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所以能在地狱中垂死挣扎,是因为心中有信念,而当这个信念也抛弃我们的时候,在哪里都是地狱。 |
|
要有多大的勇气才敢一次次不服从,一次次被背叛又再去选择相信。镜头很像《放牛班的春天》剧情却是《肖申克的救赎》不比《飞越疯人院》那么轻松,抛弃背叛 压抑得看不到出路。海边戏水画面的重复,一个小胖子满怀希望地进入感化院就像一个怪圈,无法跳出。可悲的这部绝佳的剧情片却是我们的纪录片。 |
|
结尾火车再次奔驰过那片原野,桥下依然是一群摆不脱厄运的少年……这一幕火车视角镜头与中间那段完美衔接,渴求自由却又无力无助。黑人男孩的命运也好唏嘘,配乐赞,就是拍的有些主旋律了。 |
|
杨永信的感化院还在感化着少年 |
|
生活最怕的还不就是,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没了 |
|
当体制让人麻木不仁让人形同木偶有些人奋起反抗又一次次的被绝望所打败。当友情,亲情或者爱情都不在抱有幻想,当家庭,体制,环境都变成鞭打你我的心灵,不在幻想任何事情甚至抱有任何希望。我们也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没有感情和变得敏感暴躁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逃离这个让自己充满欢乐回忆和痛苦不堪的世界 |
|
一般般,不知道为什么豆瓣分那么高。因为真实故事改编?还是扭曲的各自暗示? |
|
德国片刷三观的水平简直登峰造极 |
|
电影野心太大,俄狄浦斯情结、乱伦、同性恋、压迫和反抗、亲情的丧失等等,要说的太多,反而不知道主线是什么,电影里可恶又可悲的人太多简直恨不过来。男主俩字形容“有种”一个字“蠢”,没死全是主角光环。妈妈懦弱经济不独立没有话语权,不值得同情。里面黑人小哥暧昧的感觉略诡异 |
|
最让我痛心的不是感化院那不像话的制度,而是抛弃他们的父母和这个世界 |
|
将少年一点点推向绝境,让人最终不得不喜欢少年最后那不算理想的转变——唯一的自由。浑身骨头痛到麻木时,人会抵达一无所有、了无生机的孤境,曾经永远变成了往生。社会的困惑对新一代的投射,最美好的年华被那片沼泽包围,少年并没有穷街陋巷可走。非常明艳的光圈,让施虐看起来更血腥。 |
|
Louis Hofmann完全是我喜欢的类型,标致的德国男孩子,脸上满是伤痕与污泥都难掩美貌。故事太残酷了,哭了好几起,想起自己的童年。他们唱了Die Moorsoldaten。好几个孩子都很HJ很漂亮,这不是感化院,倒像是战俘营。最后我看到了一丝光亮,希望他重新拾回光明和幸福。 |
|
要表现的问题很多反而都没有讲清楚,施虐、逃离、被母亲抛弃、恋情,还有其中的心理变化,都可以探讨得更深。 |
|
想到了特吕弗的《四百击》,也是男孩成长中的烦恼。德国的感化院等同于我大天朝的少管所。这是真是故事改编的,这个问题孩子收纳中心真心太残酷了。恐惧、压抑、残暴,想要呐喊都发不出声,专制压抑的社会对孩子的残酷迫害让他们失去了天真和快乐。麻木不仁的成人让我不寒而栗... |
|
你的懦弱,放弃。而我却是一辈子。 |
|
这种结尾在我看来是比《总有一天》更合理的。我一直在想“感化院”这种产物存在的原因,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件事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受虐者同时也是施暴者,但相较孩子、领导者,父母的无情太难以接受。 |
|
沒有真正的兇手,而是所有人都成為了幫兇,是受害者到最後都淪為幫兇,也正是如此,影片沒有給人以希望讓人有喘息的時間,而是一步一步將觀眾引向更加黑暗與殘酷的道路,所謂他人即地獄,我想便是如此吧。對於男主角的母子亂倫,保留觀點,此種處理,黑暗得有些難以接受。#SIFF2015# |
|
压抑,感化院的存在无比违背了感化的本质。折磨、凌辱、洗脑,毫无人性。被感化即失去一切。关于男主的畸恋,看得有点懵逼,像大雁迁徙一样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到底为了什么? |
|
男主绝品美少年,有当年《放牛班的春天》男主味。最后朋友们都长大了,只有他还留在少年时代的那一段真是美丽又惨烈。 |
|
依据真实历史改编,宏观展示了感化院机构内部存在的身体虐待与宗教麻痹,表现了主角反抗压迫并追求自由的艰辛历程。影片将伴随着权力关系的暴力与反暴力的斗争常规化,透过其选择的男孩(即观众)这一牺牲者的视角,家庭内外的环境几乎差别。但导演并未尝试对角色以及对暴力的起源进行深入心理分析。 |
|
哀莫大于心死 |
|
—— 高築的牢籠不足以禁錮靈魂, 叛離的情感卻足以擊散信仰. 現實終究會磨平棱角. |
|
虽然和《熔炉》《总有一天》一样都是黑暗学校的题材,但是本片明显把视角放的更开更远,有对人性的驯化,对友情的摧残,还有对成人世界的讽刺。这样的慈善,比没有更让人后怕。哀莫大于心死,原以为逃出去了就得救了,谁知道外面的世界一样无依无靠,当所有的希望都化作了绝望,死亡,也就不远了。 |
|
Louis Hofmann还演了地雷区,这娃儿是97年的!前途不可限量啊(话说这才是小鲜肉的正解好么! |
|
扯了很多支线,要说的太多,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却突兀莫名。★★★ |
|
曾给你驯服到,就像绵羊,何解会反咬你一下,你知吗! |
|
类似于少年版《肖申克的救赎》,依旧是讲成长过程中的愤怒与反叛等诸多问题 |
|
人生呐!有些人是生活,有些人是折磨
翻墙和希望这个话题太大
那就往小了说吧
希望那些认为父爱母爱都是无私且伟大的人们可以抽空看看本片 |
|
很少有片子能这么百感交集了 |
|
看这么一个弱智电影。一切的前提是你亲妈不管你死活,禽兽不如。跟体制有毛的关系。要反映现实你就好好反应,就别扯感情了,又没有感情。 |
|
什么时候能看到杨永信电疗店的真人真事改编?(我也就随口说说罢了 |
|
安东的善良是可怕的。因为他只想拖一个垫背的,不想自己形单影只。不管怎么样的人在感化院里都会被慢慢消磨了意志。他们被奴役,由于非人的惩罚而选择屈服。最后所有人都逃出去的时候沃尔夫冈已经不会再冲在最前面了。他知道那个地方他再也回不去了。他变成了下一个大个子,也或许他谁也不是了。 |
|
说不上多好,也说不出有什么问题。有了一些人的抗争,以命抗争,才有了更好的世界。 |
|
畸形的环境下造就畸形的人格,感化院里对青少年的侵害,不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迫使少年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关于善的认知。而对于强权的侵犯,他们呆若木鸡逆来顺受,不去反抗。关于性的说明,沃夫冈其实是有恋母情节的。在所谓好友上吊自杀后情感与意识上的彻底崩塌,让他永远活在这种影响之下。 |
|
男主角就像身处一片烂泥沼泽,拼命地逃跑,却陷入了更深的深渊。挨打,挨饿,受辱,始终不肯屈服,直到生活中仅有的温情一一变成了欺骗与背叛,他终于熄掉了眼里的光。太绝望了,这绝望不仅存于封闭的感化院内,连他向往的家里也挥之不去。感化院不是地狱,他人才是地狱。 |
|
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地拍摄。结束的时候我旁边的女生哭了。人性真的完全经不起考验啊。哪怕你激起过水花,最后居然(当然?)也还是会成为组织的一员。有一个感想是,在新环境里第一个对你伸出手的,要感谢,但也要小心,他们不是坏人,但…… |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
好绝望无奈,当看到德国人讨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先登月时就能体会那种心情了,勃起后撞墙准是先伤到鼻子。战争遗孤后遗症,男人死的太多所以缺父。人都是一样,区别就是环境制度宗教信仰,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就有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延续下去就是死循环。要讲的挺多但比较乱。北影节三里屯 |
|
思绪有点乱,电影让我联想到了人生,而人生,比电影难多了。
wolfgang在短短的一年时间,过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下半辈子,只剩下福利院。都说为人处世,要圆滑,能屈能伸,即使社会对你再残忍,你也要笑着说谢谢。后来wolfgang做到了,可惜他只会这么做了,他已经回不去,他曾光芒万丈的人生了。 |
|
社会是台大机器,人是机器的零件,若要机器正常运转,零件必须符合规格,毛坯件往往参差不齐,有棱有角,于是感化院这种塑形机出现了,沃尔夫冈的顽劣依附于母亲的爱,一旦依附遭受摧毁,自由和反抗就失去了根基,立不住脚,被磨平也就自然而然。 |
|
年度最佳又入一部,活埋那段看着真心难受,今年的最佳海报设计最佳镜头都有了。感情线的设计比较病态,不过也很对胃口。跟着男主从找自由到找自己的一段改变和挣扎。 |
|
太悲伤了,男主好不容易逃回家结果他妈亲自抛弃了他……回去之后跟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Anton的角色也是很戏剧性了,可能一生唯一对得起良心的就是最后自杀了吧 |
|
资料馆108分钟版本,字幕前的实际时长大约在102-104。很奇怪的观感,编导有水平,但不多。在二十一世纪观看拍摄于二十一世纪、反映二十世纪中叶的故事,很需要对时代背景的足量交代,否则观众很可能因缺少带入感而迷惑不已。我是有些溜号,直到沃尔夫冈被“转码成功”才看到“1970”字样,但是影片在时代、地域等信息的交代太过贫瘠,大量信息或展示以柔光或聚焦于人物,“内强”外干的感觉特别严重。人物的行为动线、心理动线也很让人费解——恶并非巨恶,善莫名其妙,只有继父那边拥有足够的人性解读层面的支撑,还因剧情需要而领了盒饭。总体来说,水准偏下,表意虽有克制,行文不太过关。 |
|
院长的那两个拥抱大家看明白了吗....院长年轻的时候一定跟少年一样倔强....但是感化院一次次精神,肉体的折磨,死亡的威胁,让他们的变得麻木和绝望....P.S. 少年的母亲可以去吃翔了 |
|
还不如为奴十二年。。。。。。。 |
|
爱奇艺上看北影节的第六部展映影片,德国片。应该是,13或15年的老片子了,仍旧有着结实的内容与艺术力量。曾获得前几年豆瓣影迷的盛赞,翻翻豆瓣上观众的众多影评会加深你对影片的理解。对曾经和仍旧存在的强制、压迫人性的传统教育及社会管理体制,扩大了说是思想控制体制的揭露及控诉,可以激起观众深刻的共鸣。 |
|
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强权下社会的隐喻。自由的歌声曾经飘荡过,反抗的拳头曾经举起过,当你以为要改变的时候却什么也没有发生。男主角的敌人不是父亲也不是教员也不是校长,当这种来自人性本身的巨大压迫里被感知到时,出逃是唯一的方向——他虽然坐上火车,但真的逃得掉吗? |
|
摄影极佳 资料馆1112 |
|
看完电影,让我想到的是国内开办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打着教育的名义,变相的惩罚虐待孩子。 |
|
20.11.4,中国电影资料馆影院。
沉重到无可附加的《四百击》与《肖申克的救赎》,观影后的直接感受是四肢发软,恍惚地看着尾幕滚过。以“感化”为名,行“吃人”之实:从反抗体制、追寻自由切入,兼论俄狄浦斯情结、同性恋问题、基督教义与家庭权力分配,提供了很棒的社会侧写。柔光镜头不能挡住压抑的基调,舒缓配乐亦不能掩盖嘶吼的低音。出走又被牵回的白马、从相伴而行至形单影只的飞鸟,构成了非常精彩的意象符号。当Wolfgang坐上通往未知之境的自由列车,再次看到桥下摇着矿车的少年,或许也正像彼时的我一般,心中只有绝望的、无声的咆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