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事件围绕着安娜的缺席,所有互相折磨的灵魂等待着母性的安抚。所有房门自动关闭,玛丽安被困在三代人错综复杂罪孽深重的漩涡中,从观察者成为替代者——提供母性和静默倾听的人。男人天性暴烈而脆弱,孜孜以求的“奇迹”不过是在一个沉默的容器内填满对自己的恨意,他们的爱情像是在女儿的身体里追忆母亲的乳香。他们对同类毫无怜悯,无论是否和自己一样孤独,累积的经验智慧加重了对羞愧的敏感度,因此镜子里只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焦虑,更莫说静默者从坟墓发出的预言,宣告了维持男性存在的一切谎言之终结——比起芬-亚扩大到父权、宗教等社会层面的对性别的反思,这更是完全暴露自我的让人胆战心惊的自省啊。 |
|
他已经七十几岁,终于能够面对自己,能够对着镜子展示并看清楚自己的恐惧与挣扎,并毫无掩饰地示弱,寻求原谅。企望被原谅,被安慰,被包容,被呵护,女性、妻子、妈妈,这时成为最恒久、仁慈、忍耐的象征。巴赫第五号大提琴无伴奏组曲Saraband |
|
3.8 生活最後留給我們的是沒有辦法言述的安靜,是造物裡的一片風景。安娜的不多言和行動中的愛盡是所有人心中的最柔軟處。(卡琳的表演太出戲了⋯) |
|
不可思议的最后一部。 |
|
伯格曼觉得自己已经成精了,拉了一把,那批人也就都成精了。 |
|
几十年远离人群独居的生活,一个费罗岛怎么能承载一颗如此怦然跳动的灵魂?我用短短几年来看一个导演的60年,又怎么能真切地领会那沉甸甸的生活内涵。我更难想像伯格曼的同龄人在看《萨拉邦德》时的表情,当生命融入电影,我找不到合适的入口,那不是电影,是他的命,是他的遗嘱。 |
|
婚姻生活探讨夫妻,萨拉邦德探讨家庭。10小节双人对话几乎穷尽家庭里的一切关系形态,玛丽安困在过去,约翰困于自我,恩里克困于悲伤与愤怒,卡琳困于良心和内疚,像耶稣爱犹大一样爱着所有人的安娜,才是答案。 |
|
老爷子最后一部电影,半个多世纪经历的风风雨雨,融入人生感悟的影像遗书。年轻的你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而挣扎,不满,愤怒,耄耋老人用这部片子告诉你,来自地狱的剧痛,面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于至亲的憎恨,都是无法说出口的绝望;衰老松弛的肉体,孤独漂泊的灵魂,在生命尽头前进行最后的展望,享受那短暂、无限却虚无的温柔。—我已为伯格曼立了一座碑,在我的心中。尽管我认为自己尚未能与生活和解。 |
|
大师的最后一部电影,肯定不是最好的一部。一辈子都快过完了的时候,伯格曼还是拍了和以往感觉一样纠结的家庭伦理片。这片不像是个总结陈词或者最新感悟(相对于重出山而言),更像是一个重述。 |
|
伯格曼的生日看完他最后的作品。痛苦,还是痛苦,《婚姻生活》的续集,这次辗转来回更多是家庭、父子、爱人之间的折磨与控制。我想靠近你,我一直想,可是无法和解无法救赎。父亲宛如《野草莓》里的伊萨克和《秋日奏鸣曲》的母亲的混合体,对儿子的冷漠,对世界和死亡的恐惧:“他做什么都失败,自杀都死不了。” |
|
《愛在午夜希臘時》:生活。《麥迪遜之橋》:生活後。《夕陽舞曲》:後生活。 |
|
伯格曼让两位老搭档来出演男女主,特别是与丽芙·乌曼还有特殊的关系(與其同居六年且育有一子)的背景下,我觉得这种安排是有私心的,厄兰·约瑟夫森扮演的约翰,就是其本人晚年的映射,或者说是替代。这从开头安排丽芙·乌曼主动来看约翰,到结尾与丽芙·乌曼同床共枕旧梦重现,应该是晚年伯格曼心态的真实写照和想法。 |
|
三星半。伯格曼最后一部晚年的醒悟。通过外人的访入来讲三代人三个人的亲情还是通过常用的场景对话。儿子这个角色太伤感了人生巨大的失败充斥着父亲和女儿的“爱的伤害”当然伤害是互相的忘不了那震惊绝望哀伤略带乞求的眼睛特写。一个拥抱能带来什么? |
|
玛丽安这是干啥,去找32年没见继承了大笔遗产隐居的前夫,又是咨询师又是调解家庭关系的。其实可能就是人好,以及她说她听到了前夫的召唤,可能是前夫儿媳妇安娜的召唤,两年前去世家里人都深切怀念难以忘怀的全能美人。前夫把这个儿媳妇的画像放在书房,不成器的儿子全身心扑在女儿身上,严格督促陪同女儿练习音乐。前夫约翰还真是恶劣,儿子小时候不管,儿子离着自己近了厌烦,甚至说出看到他对我毫无保留的爱就想揍他。儿子就更加奇怪了,跟成年的女儿睡在一张床上,女儿的未来里面全都是自己。女儿有才华但是也扛不住父亲这么高的期待和密不透风的关爱,即使是无比愧疚和伤心,她也必须得勇敢离开。玛丽安跟这个孙女看起来更像是母女,相处非常和谐。不管是婚姻还是子女都不能改变人生孤独,而且可能还是悲剧。 |
|
我要很久很久以后才能衰老和伤感。 |
|
已然接近以台词为表现载体的纯文本型电影,无论是削弱对人物面部的特写代之以侧重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中景,还是完全摒弃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意象以及色彩、明暗的视觉冲击,皆在佐证文本的根本地位,另外还借用萨拉邦德的音乐结构,赋予文本古典诗学般的工整。正因如此,在喋喋不休的对白暂停时刻,影像宛若夹缝中生长的杂草,惊鸿般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所以玛丽安娜在教堂回身目光穿透蒙尘光雾看向耶稣浮雕、老夫妻两人在昏黄灯光造成的明暗两边分别褪下衣物彼此裸裎相对就变得如此具有表现力与震撼力。 |
|
老而弥坚 |
|
安娜的照片安娜的故事安娜的信安娜的话~ |
|
Avec simplicité et puissance, Bergman nous livre un film testamentaire allant directement à l’essentiel des conditions humaines. |
|
息影后最好的一部 |
|
不是我最爱的伯格曼,但关于人与人情感的刻画依然令人动容。这种情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疏远,也包含着扶持、和解、解脱,这似乎是伯格曼电影一辈子的主题,怕也是李安喜欢他的原因。看着那些演员逐渐老去,容颜不在,也特别令人感怀。 |
|
老伯还是那么细腻,画面很美;难道人只有到了两鬓斑白垂暮之年,才能学会淡然? |
|
伯格曼遗作。延续《婚姻生活》的人物讲述的全新的故事。
伯格曼借约翰与他儿子的角色,在电影中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并用几近冷酷的方式宣布“自己从未爱过孩子”,也绝情地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无法和解的厌恶。
爱情已经不是年迈的伯格曼想要讨论的内核,亲情也许才是伯格曼人生结束前化身魔鬼煎熬他的东西。
亨里克与女儿卡琳舌吻的镜头有恶心到我。卡琳演员演技太差了… |
|
三代人,四个人,爱恨杂糅,入土为安。 |
|
830|第一部伯格曼,如坐针毡,只好在心底默念十遍“这就是大师”,并祈祷这不是他的真实风格。 |
|
伯格曼最后的电影。漫长的爱伴随着无尽的惩罚。 |
|
幾乎沒有什麼好說的,太重也太疼了,天使只能留給逝去的人。放映結束的下一分鐘走到凌晨的街上,彷彿當下任何一刻死去都是輕風拂過的夙願得償。 |
|
无限逼近的特写,阴影流动。之于现在的我过于滞重。三十年后,从噩梦中惊醒过来的他再次看到她的裸体,惊讶地张大了眼睛。 |
|
伯格曼的最后作品,让观众和剧内都弥漫着一种「告别与回眸」的神秘主义味道,家庭关系的诡异与离奇不亚于星际旅行,每个人无论如何终将对自己的所作为悔恨异常,即使终点将近亦是漫长的告别。 |
|
看似简单,轮舞之下,除了幽灵之外,没有第三人存在,一群人的情感与生活割裂独立,但彼此无处不在,盘旋环绕,全由分篇的简短对话片段组成,正适合作为时间断层但情感连续的《婚姻生活》的续篇,只要伯格曼把镜头对准人脸就依然会有能量迸发。 |
|
20090328 @ UA Taikoo |
|
不在场的安娜却有最清晰的人物轮廓与弧光。情感和爱与共生的控制和恨意扭曲在一起,成为赴死的漫漫旅途中愈发沉重的十字架。相比《婚姻故事》,《萨拉邦德》更直接和绝望。伯格曼最后的自我表达,家庭情感是比宗教更难参透的谜团。 |
|
当初我为啥要想看这部电影哇?😓极其无聊!到最后十分钟才发现,原来讲的是爸爸爱上女儿乱伦的故事。 |
|
如泣如诉,琴与情;如壑如谷,痕与恨。 |
|
开头和结尾丽芙乌曼挑拣回忆随意铺满桌面的照片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景,也跟本片作为伯格曼电影的终结相映成趣。十个章节即为十个场景,每场戏都恰好是两个角色间的对话,以此种链式的构成和沉凝的特写镜头组拼起复杂畸变的家庭关系,也是一种作者式回望,无力和解但深切羁绊。 |
|
母亲死了、女儿成了替代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与绝望、鉴于伯格曼他自己的人生哲学、非常个人风格。Dark moments of life、moving and challenging、good story telling、good cinema。 |
|
以丽芙·乌曼对镜自述拉开回忆,看美人年华已逝竟有些唏嘘,更感慨的是她和厄兰·约瑟夫森相依,好似婚姻生活的延续。影片运用了章节体叙事,主题还是亲情间的隔阂,父与子的相互仇恨,父与女的扭曲情感,所有这些都是伯格曼终生探讨的母题,最后两位老人赤裸相拥也是很暖了。 |
|
家庭 |
|
当然不是伯格曼最好的片子,但伯格曼绝对是对镜头前人物最狠的一个。未竟的婚姻,畸形的亲情,奉献爱最无私的那个人早就死了……在对宗教的责难之后,下一个的方向是家庭,但是家庭比宗教复杂的多,诘问的目标也不似宗教那样清晰,也就更加难以把握,但看完觉得扎心也还是有的,伯格曼果然也是对观众最狠的一个 |
|
乌曼在伯格曼的电影中老去。两个老人相见的场景使我泪流满面。丽芙乌曼温柔的声音还是一样的,她握住约翰因为年老而控制不住抖动的右手,和他一起在隐秘的森林里度过最后一段时光。三十年前对方的背叛带来的怨恨都被死亡逼近的恐惧代替而和解。临走前虽然都说常联系但心里已经知道这是最后的永别。这一代人的故事完结了,下一代艾瑞克和他的女儿的情感纠葛依然如火如荼地延续着…… |
|
时常在舞台剧的气质上偏离,但又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那种舞台剧气质不同,那部板正,但这部浓缩,伯格曼还是很神奇的营造了一种摄影机的存在的效果,一方面是丽芙乌曼打破第四面墙的真实表演,另一方面是讲究的光影。故事中和儿子的那一部分我觉得好难看,不如两个老年人的情感好看,那部分因为困在室内我觉得他们真是好烦,这是一个关于场景使用的迷思,在这样的关系里我就会觉得困住了,在开头他们的相遇我就觉得是打开了。 |
|
看了很多部无感片子后决定看这部,果然,伯格曼我永远的舒适区。非常平铺直叙和简洁,虽不及前面几部,但是人到老年这种平静、脆弱、坦诚,依然非常动人。 |
|
不懂,败了,但是能隐约感觉到,这就够四颗星了 |
|
太美妙了! |
|
@filmothèque |
|
人生太短暂了 |
|
伯格曼探讨的家庭和婚姻,细腻、沉重、痛苦,同时充满着爱、感动和释怀。《萨拉邦德》不输《秋日奏鸣曲》,那场用信封进行的和解,那次久别重逢的拥抱。
其他导演的作品大多是讲爱,但伯格曼多是反思。在《萨拉邦德》里,他们怀念着逝去的安娜,怀念着的是那份逝去的爱,他们无法释怀,所以互相折磨。家庭在创造爱的同时,也创造了痛苦。
接下来差不多就是《婚姻生活》了 |
|
不痛不痒的感觉……在父子关系上还不如犹在镜中 |
|
垂暮之年的回首;“连自杀也干不好”的哀叹; |
|
最后一部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