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百下》《红气球》都在其之后…… |
|
无论是剧本,节奏,表演,配乐,剪辑,摄影。全部都拿捏的恰到好处。你自然知道这个孩子最后会被哥哥找到,但是从他开始流浪到最后被找到的过程,真是动人!!这个独立电影拍的有意思。能从里面看见点点新浪潮的影子。孩子么,总是和大海在一起的。新浪潮去掉的,正是战后这欣欣向荣的乐观的美国精神。他一天之内上哪儿找那么多瓶子!! |
|
确实是开先河之作,但是要说没有本片就没有新浪潮,又有些言过其实。在故事和风格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在总体情绪和方法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以致着眼点也是美国化的。还是另一说法称其为美国独立电影里程碑之一比较中肯。 |
|
完全属于巴赞所说专门为儿童拍摄的电影,而非智力年龄低于14岁可被理解的电影。真正达到了儿童的思维频率,做到了从他们视角出发,同时不排斥成年观影者本身的乐趣,其中镜头的低位设置并非一种取景上的便利,而是一种儿童目光的模拟,这在乔伊与雷利的主观剧情中高度设置是不同的。如何看世界之外是儿童经历完满构建,独自玩耍与游乐园心态呈现都能跨越时间与国界,在任何一个国家激起同样的回忆涟漪,而最后两人的相视一笑,完全击中儿时保有同龄人或兄弟姊妹之间独有秘密的会心之处。因此成为儿童电影与成年人寻回儿时的双重电影。形式无比超前,大量摄影机上街镜头,且做到了隐蔽性拍摄,大量真实生活细节的填充构建起美国娱乐神话,在独立电影内完成了好莱坞大片的类似逻辑。PS:很多人提《红气球》,那部的真正来源应当是同年的《白鬃野马》。 |
|
“没有莫里斯·恩格尔的《出走的孩子》,就没有法国新浪潮。”——碟商如是说 |
|
50年代美国婴儿潮,是儿童西部电视剧最火爆的时候,所以影片中的小乔伊一直盯着电视机看儿童西部电视剧。虽说大制片厂一直很烦电视机,甚至不允许影片中出现电视。但独立制片却很喜欢电视,因为可以把他们卖不出去的B级片卖给电视。这片不就体现出导演对电视的爱吗? |
|
Eddy Manson 配乐+演奏 旋木reminds me of “Sat Night & Sun Morning” (1960 UK) 战后跳 婴儿潮 海滩金 斑马影 牛仔热 气球跃 Parashoot was our little bittersweet secret—— how we got lost and found. ps 七八九 狗都嫌 -_- |
|
看电影时候感觉很“欧洲化”,连续的镜头,拥挤的人潮,突如其来的暴雨,还有表现自然的孩童主演。但缕顺时间线,本质上这部片才是对后来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影响深远的那个。故事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传统家庭结构因为战后而发生的巨大改变,这个家庭有某种意义很典型的父亲缺失,母亲变成bread earner,而孩子们在街头放养中长大。但这类电影某种程度上让人很安心,知道结尾最终这样“脱轨”的一天不过是一个小品故事,结局总还是回归正轨。影片中有一幕镜头很美,木栈道下的沙滩,阳光透过缝隙以规则的形状投身在沙地上,偶尔走过木栈道的人对规则构图的打破,和作为视觉焦点始终出现在镜头里的Joey的背影。当然大雨中的Coney Island也很美,人群在雨中的反应也很自然流动,让人想起很多之后的欧洲电影里的雨中的海边。 |
|
1944《孩子在看着我们》-1946《擦鞋童》-1953《小逃亡者》-1956《红气球》-1959《四百击》,小情节之父亲缺席的成长主题,法国新浪潮的灵感来源;傲娇哥哥,倔强弟弟,童趣的游乐场冒险,不灭的西部牛仔梦;摄影音乐剪辑都非常清爽,看了想生儿子的那种片儿~ |
|
跟小时候做过的一个梦前半段几乎一样!不过梦里我一直到长大也没有被家人同学老师找到,现在想起也悲伤。 |
|
小时候是最勇敢的 小时候我抓娃娃鱼啊螃蟹的都不怕反而长大了就不敢了 长大真不好 |
|
ed2k://|file|%5B%E5%B0%8F%E9%80%83%E4%BA%A1%E8%80%85%5D.Little.Fugitive.1953.DVDRip.XviD-CycLOPS.avi|733274112|2ce13a2ddb13dddf4aa28dedd437a |
|
你一定要原谅我,遇不到街角的那红气球,沦为游乐场里的小逃亡者。 |
|
口琴配乐太棒了。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想到的是Mouchette,虽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电影;后半部分看到了红气球的前影。红气球是拍在三年以后 |
|
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 |
|
缺席的父亲、在纽约寻找西部的牛仔,原来这些主题在《午夜牛郎》十多年前就早已被探索,更不用说影片以离家儿童为主角、街头拍摄的风格对《四百击》等新浪潮片的影响了。本片同时还继承了默片时代常见的都市风光、游乐园式的奇观传统,可谓是影史真正的承上启下之作 |
|
#Berlinale #AkademiederKunste #Retrospektive #WesAndersononhisselection 第十二场,韦斯安德森推荐,无经验的导演处女作绽放出别样的光。小孩子的演绎太好了,能看到很多小孩子主演的低成本电影都有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四百击》了,逃离,游乐场,海边都一一对应,感觉特吕弗是观看此片后带入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视觉化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觉上手持镜头,大量摇,自然光,其中几场戏的光影设计绝美。听觉上则是全后配音,配乐部分的口琴也是结合哥哥和西部片的设定。小男主角演的太好了… |
|
12.19 孩子眼中快乐最重要,简单得毫无瑕疵。快乐着,把生活给过了。 |
|
看的时候不禁笑出来,短假就看了三部电影,这部最好,喜欢笨笨的Joey |
|
小丑男卖萌亦有亮点,美国梦+闪亮的日子 |
|
我的童年也有如此盲惑的时刻~ |
|
写实卖萌~Little Fugitive (1953) 【 t09f44f674 】 |
|
一个小玩笑让乔伊来了一场游乐园大冒险,一个人、肆无忌惮、靠拾玻璃瓶换钱,打棒球、旋转木马、吃西瓜、棉花糖、骑马、保龄球、水上碰碰车;桥缝的光、桥下情侣剪影、海滩人群、亚裔面孔;木马和小贩的声音剪辑在一起、降落伞的高空视角;红气球、四百下、和同年的白鬃野马;结尾的字幕是他的画;百事 |
|
在影片30min时,Joey在玩棒球机时,不小心把球打到摄影机,镜头抖了下,导演最后还是保留了这个镜头,小孩纯真表演太有爱了。 |
|
记录式摄影捕捉纽约的日常气氛与场景是其优点。时间上介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之间但缺乏社会分析和批判视角。编导立场保守,有其时代局限:白男中心叙事儿童版。对枪、马与西部片的迷恋,对其他族裔(原住民、亚裔、非裔)的浮光掠影呈现有贬义与猎奇成分(从西部片学来的描述原住民的方式,沙滩上亚裔小孩与被淹的非裔游泳者)。恶趣味之杀人游戏。沙滩上承诺却没有兑现的一杯水。美式流行消费文化逻辑的儿童版缩影:赚钱,消费,无节制地吃喝玩乐。棒球,西瓜,棉花糖,降落伞,骑马…有些场景如今看起来有点不安全,有点剥削小演员。不过那是1950年代的底层白人家庭小孩的生活,摸爬滚打的皮实,也跟现在美国对儿童的保护意识不同。 |
|
现在提到这部相对冷门的儿童电影,围绕讨论的更多的是哗众取宠式的言论,诸如本片影响了法国新浪潮之类的言语等等,大可不必。ps:就影片本身来讲确实是部好电影,而且影片风格非常去好莱坞化。 |
|
最后兄弟两相视一笑好暖好甜。误以为杀死自己亲哥的童年阴影面积到底有多大?离家出走这件事谁又不是没做过。摄影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这世界很多角度都光怪陆离的,但独自一人在岛上的冒险和靠捡瓶子讨生活却让他乐不思蜀。喜欢旋转木马的独特视角,小家伙吃西瓜的呆萌样,以及最后拿手枪对着电视的镜头 |
|
比如海滩阴凉处,太阳投下晒萝卜条般的线条,对于这种在黑白效果下才能产生的奇异光影,感到印象深刻。喜欢Joe眼中的柯灵岛,那里是垃圾场、无人岛,也是乐园人间。 |
|
太美好了。
配乐简直是沁人心脾。 |
|
new york school,这片在这个年代就很厉害了,属于极低成本的独立制作,因而选择了如此先锋的无声手持拍摄,声音则全部由后期录制。除了这个预算和技术限制,如果是同期声,那这部影片所呈现的风格就是后来最为著名的直接电影风格。2q |
|
New York, 1953 |
|
科林岛一日游,真羡慕他们五十年代就有这么丰富的游乐设施。简洁淳朴、充满童趣,作为故事片却前瞻性地弱化了情节剧固有故事套路,无疑是一大突破。自由、随性、廉价的拍片方式也为独立片崛起贡献不少。75 |
|
1.有些新浪潮,有些表现主义;2.儿童只相信自己的眼睛;3.小孩的偏执与韧性;4.其实孩子们的记性是选择性的,童年阴影大多是瞎扯;5.看管小孩只能是主妇的责任。 |
|
此片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和趣味的美国独立电影之一,影响了《400下》、《红气球》。其拍摄方式更影响了库布里克。还有人认为,没有莫里斯·恩格尔的《出走的孩子》就没有法国新浪潮。影片诗意地捕捉到了孩童的欢乐和惊奇,并获得了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及第26届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 |
|
最后的一段对白挺搞,你又没告诉我~小孩自以为杀了人还能优哉游哉放肆地玩,我想我七岁的时候是不会这么没心没肺的~想起了也不让我跟着玩的哥哥~ |
|
#Berlinal2023 Wes Anderson选的片子,50年代美国风情画,清新隽永倒也能想象是他的口味 |
|
太有爱了!这么简单童真的故事拍的这么有韵律和味道... 53年啊!还是《四百击》的灵感来源,真给恩格尔跪了~小孩太蠢萌,最后海边那幕差点没哭出来~以及那年代真敢玩啊,上蹿下跳的也不怕摔到...看得我都捏一把汗 |
|
唉~53年的美国人在用脑子拍电影,现在的多只会用眼睛拍。 |
|
外国电影史,现实主义风格,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小孩儿很可爱~ |
|
一个孩子的充满冒险和惊奇的一天 |
|
弟弟有小肚腩,他自己一个人到科林岛海滩玩,不会哭泣,像小牛仔一样勇敢,玩很多东西,捡空饮料瓶换钱学骑马。哥哥找他不得,用粉笔在各处写道歉的话。不错的儿童勇敢教育片。
|
|
美国方枪枪,没人陪我玩,逃亡去童年,电影最直接~ |
|
很有童趣的电影,剧情挺精致,细节很有趣。 |
|
作为一个从小就习惯性离家出走的人,儿童时代兜里有十块钱,就感觉自己富得流油,骑着一辆小破自行车,就敢绕城一周。
后来,囊中钱财越来越多,堆叠的车票越来越厚,却发现,那种追着夕阳回家的温暖越来越锈。 |
|
“最有影响力和趣味的美国独立电影之一,影响了《四百击》和《红气球》。其拍摄方式更影响了库布里克。还有人认为,没有此片就没有法国新浪潮。”为这牛气的头衔也得看看。。果然《四百击》像它的升级版,《红气球》像它的浓缩版,库布里克嘛......没看出影响
|
|
bravo小小男子汉~几乎全程以小男孩的视角拍摄,坚毅倔强又稚气未脱,在游乐场的旅程如同成长旅程,不仅玩了各种游戏,还学会了靠自己劳动挣钱。。最后在马上的那股自豪劲儿真像个小骑士~最后哥哥很懂事地给弟弟擦头换衣服好催泪。。他俩相视一笑的模样也很有爱! |
|
说句题外话在这个岛光拣瓶子就能把日子过起来啊 |
|
童真童言童趣,熊孩子为了玩真是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啊 |
|
影响了法国新浪潮并且更加纯粹的电影。海滩上的场景那么多人,许多拍摄其实动用的是纪录片技巧。 |
|
雖然拍的都是最為稀鬆平常的日常,但神奇地並不使人感到無聊。許多段落只能是孩子的自由發揮,編劇是編不出來的。
真正地回歸到兒童視角,世界是個巨大的遊樂園,處處見童心、有妙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