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大成之作,每一帧都充满着对老一辈电影工整的致敬,细腻绵长,耐人寻味。平成年代对昭和年代的追思,羸弱的父权形象与已瓦解的传统家庭,都市/乡村二元化对立描写与70s的反思相比,有增无减。春花秋叶,夏虫冬雪,孤独行旅道,生命本无常。 |
|
1.山田洋次是继承小津安二郎最为成功、最为传神的一个导演。2.他们的特点就是都是开豆腐店的,原材料就是那个,永远不变,但是你要是细品就会品出不同,但不要期待浓烈,刺激,他的基调就是温暖、节制、有礼。 |
|
大叙事偏理想主义,小细节又面面俱到地贴近现实,一种无比心安的正向的力驱动着画面。 |
|
日本九十年代的城乡流动正是中国当下年轻人所经历的阵痛,而我们仿佛缺少这种记录时代人心家族变迁的朴实温度作品。新中产的大儿为生活所磨只是把尽孝当成道德包袱,故无法理解父亲。而还在踉跄生活的小儿反而离老人更近。儿媳见面、隔路手语、一沓恋爱传真订在墙上、父子夜话、几幕感人。得知女孩情况哲夫走出库棚面部却从暗到明了,父亲回老屋的超现实暖光与冷清现实对比。光之考究。摘几句对白①年轻就是好啊,还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工作,跟姑娘开车兜风。而过了五十岁就只能做高楼里的夜警了②他明天还会来这儿吗?不会了,这对他就像是一天的惩罚③每天扛着沉重的货物大汗淋漓,那汗水洗澡时一冲,啊,今天也有好好工作,这种想法油然而生④老怕我一个人在家出什么意外,我觉得一个人死掉也没办法。活那么久了,死掉三四天没人发现也没什么关系的。 |
|
日本家庭剧,如果说小津安二郎数第一,那么,第二把交椅非山田洋次莫属,甚至,山田洋次近年的家庭剧,渐臻化境,如果他能够拍到百岁,说不定足以比肩小津。一个家庭,三个儿女,都客居东京,一个“东京物语”结构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是90年代,22年后,山田洋次又拍了《东京家族》,更胜一筹。 |
|
从父亲向征子说谢谢一直到结尾,都是含着眼泪看完的。父亲在两个儿子面前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在中产大儿子面前感受到的是无助和拘谨,而在不成器的小儿子面前才找回父亲的尊严,从而放松任性,山田洋次对这种心态的把握太精准太动人了。结尾真是让人既心酸又温暖,守护着留有最美好回忆的地方,孤独地活下去,三国连太郎演得太好了。 |
|
老父亲与征子相见那场戏,真是太好哭了。各自有各自的忐忑,又各自有各自的安心。山田洋次导演太会拍亲情,不经意的暖意。最后的超现实也是很暖心了,当然,也有些许落寞。 |
|
难怪家族里要把二儿媳给改成小儿子,太驾轻就熟了。父亲演得好,聋哑女角色设置也好,尽管还是有煽得过度的毛病,但生为子女,没法不感触。 |
|
哎呀,原来是山田洋次的作品,惊喜!そのー-母の一周忌:找工作不难,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却不易,庆幸自己的坚持让我的几份工作都称得上喜欢!そのニ-息子の恋:一次喜欢,一次爱,希望下一次是在一起一辈子!その三-父の上京:比起让父母到外地看我,我还是更喜欢回家乡去看望父母!重阳节观影记忆! |
|
与小津的一场盛大互文,处处含情。工业化褪去最初的蓬勃,小津高耸的烟囱变高楼,阡陌变高速,蒸汽散去,零落一地的时代碎屑。房价奇高、环境污染、养老问题、战后老人,像一本暴露现代性的教科书,对小津图景致敬并告别。从此,传统面临被解构,青山难再,老人群集,父之话语更为式微,父子关系在风中飘,从此结构二分,弟弟有他的劳工爱情,哥哥面临资本与经济的倾轧,《东京物语》的热海之夜开始显现,《独生子》的软弱与恻隐讲完之后就藏埋进天台之上的尘霾中。看到征子就想到《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的女孩,看到小红车就看到了樱桃园和那輛驾驶中的车,日本电影在系统中循环又循环,循环进一个甜馨的迷梦,长幼尊卑,谁先入浴,慈母在侧,映画乃永久之温柔乡。 |
|
太多小津的影子,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獨生子,父親在世時。只是這次的“致敬”卻顯得舒服和恰到好處,最後的幻境的段落很棒,嫁女兒和送兒子出去其實都是一樣,人生在世最後總孤獨,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
|
导演今年的<东京家族>可谓是本片的扩充版,但比较之下,本片里缩小了人口的家庭,反而对角色塑造更有帮助,两个儿子性格各异,刻画的更细腻真实。老父亲的形象演绎的非常出色,平实叙事是最容易打动观众的~ |
|
真是好电影,有点像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很贴近现实生活,不分国界哪都有的养老问题,说实话看了日剧这么多年,还真是第一次看到日本的农民,工人,劳动阶层的生活,并没有电视剧里的风花雪月,只有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亲情。儿子有一天会变成父亲,会老去,一代一代,终将面临一个人一个老宅。。 |
|
搜狐视频。小津嫁女儿,这里嫁儿子也是一样的心酸。都是琐事,儿子的戏份一开始多,老爹后半部分多,结尾的幻境实在太凄凉(高野八诚是长子的儿童时代哦)。吐槽永瀬跟三国长得一点也不像可真准啊orz |
|
勉强及格。山田洋次在90年代,再拍《家族》《故乡》二部曲涉及的主题,讲述在东京谋生的岩手县一家人的故事,剧情分祭典、纯爱、上京三段,搬演了不愿离开旧屋的老父亲、成家立业身不由己的长子、心性散漫但爱上聋哑姑娘的次子(女儿的戏份不知为何少得可怜),这一家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能让处于城乡分隔现实的观众若有所感(看着三国连太郎我想着怎么伺候自家老人——即便他们并不在乡下,以及我作为老人如何劝自己子女来老家一起生活)。电影准备了不少细节,一直在吐槽生活的田中邦卫、亲自上阵送货的钢铁厂老板、三国连太郎参加的老兵聚会(还有一直跟他道歉的伍长)、嫌弃三国连太郎口音和放屁的小孙女……这些生活细节被安置在恬淡的电影基调里,虽没有惊喜但也不让人厌烦。永濑正敏演得有点毛躁。片尾三国连太郎独自回家看到的幻像是个好设计 |
|
低于预期……不过想看的都看到了👌顺便永濑正敏角色在老家听音乐身边放了张你团二专绝壁是私货|让那谁唱歌了吗?唱了 |
|
没有想到处理方式会这么冰冷刺骨,没想过会如此让人难过痛心。虽说是继承了小津的衣钵,但已经冲破了牢笼走进了现实,触及的是人人都会经历的种种问题,街上看到的各种人,遇见的各种事情。包揽了社会万象,同时也能稳住叙事的主线。再配上精巧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一切都能一下子就打进心里的。另,三国连太郎诠释的父亲角色真是我见过最好的了,所以所有情绪的转变都会合理起来。还有一个冷酷的结尾,正中我下怀了。“有灯,就有人” 5.0 |
|
是山田洋次的《东京物语》,剧作真是细腻啊。看着曾经家里的顶梁柱一天天老去,越来越呼吸沉重、步履蹒跚真的会心酸……老父亲此趟进城最大的安慰大概就是看到不着边际的小儿子有了可以相伴一生的女人了吧,高兴地半夜开了无数次灯还要起来喝酒唱歌。女友真温柔,永濑正敏的小鲜肉时期,幻想片段用的配乐很喜欢,一路跟踪聋哑女友送情书有点浪漫啊~老父亲蹒跚着回到被大雪覆盖的乡下老屋真的担心他随时可能会挂掉……在空荡荡的家回忆起孩子们还小的时候,自己外出打工回来给每个人都掏出礼物来真的瞬间泪目啊。每一代人都有各自要承受的,生而为人,真的艰辛。 |
|
我一直在想,如果拍一部中国式的父子关系,不知道要看哭多少年轻人。因为这部电影太太像现在的中国了,城乡之间的流动,一边是无处安放的城市奋斗,一边是难以回归的家乡,这种两难取舍纠结着多少90后青年。
|
|
和东京家族、物语有相近的表达。感人至深至深的作品,儿子看这部作品尤是。天真的做着理想的梦的儿子愚蠢又懒散,却散发着温暖的光,有着快乐的笑容,更加勇敢;努力工作,认真养家、生活的儿子,却总是充满着抱怨、郁闷、烦躁,温文有礼的背后充满着不愿说出来无奈的拒绝。当了解了社会生活时,能做那种人呢。
人都不会想要给别人添麻烦,默默忍受别人的不满与孤独的自由那种更好呢?那种都不好,但社会现实如此。 |
|
十年后,他终于正大光明地翻拍了一次《东京物语》。相比《东京家族》,还是这个舒服呀。 |
|
「父之爱」亦如寻找每家每户中每个人的父亲那样显得平凡、真诚、隐忍又感人。能够在电影故事中让每个观众都感同身受几乎就是电影作品的天花板了。 |
|
山田洋次版《东京物语》,老三国连太郎演得极好,难忘那执拗的摇头。前面略平淡,最后一幕突然进入温馨的超现实,催人泪下。 |
|
本片被切割成三个部分组成,父亲就是串联这些片断的那根线,通过他与子女的互动,将那些平常看来普通的再小的事情,转化成感人至深的瞬间,达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好喜欢这位爸爸! |
|
父子的牵绊纯靠演员输出 |
|
平凡亦平常的感动!可以找到优点并完全没有缺点的电影。剧本站在巨人小津的肩上... |
|
【8.2】
1、以温馨,温暖,家庭亲情,外加老年卡催泪
2、鳏夫最后的归宿,有点凄凉,但是又不绝望,因为男主有孝顺的儿子儿媳,虽然也会有一些争吵,但是至少还是有些表面功夫在,儿女们在他们的世界里打拼也不容易
3、老人很慈祥,以前从过军,说不定打过我们
4、从春天到冬天,从老当益壮的老人到不得不服老的老人,渐渐开始忘事,开始突然晕倒,开始怀念过去,开始与老战友们聚在一起。春天的时候还很欢快,多么绿、多么生机盎然的日本的乡村春天,那些蔬菜🥬多诱人但是也熬不过四季,也没法违法一年四季的自然法则,没法违背自然的兴衰,男主也一样,从威武雄壮的军人,到后面不得不开始考虑“过冬”,准备迎接人生的冬天→老年阶段
5、那个让男主操心最多的男人,找了一个又哑又聋的老婆,但是很漂亮,很孝顺,他们挺般配 |
|
就像《东京物语》和《步履不停》,日本导演拍这种农村空巢老人题材真的很擅长…
相较于大儿子这种工薪族,次子“农民工”的故事更好,询问征子姓名时的满头大汗很有“味道”… 当颜值高到一定程度,好像先天的聋哑残缺还真是不那么重要了~ |
|
名为儿子,实为父亲,父亲三国连太郎就值五星,松村祯三的配乐和最后的超现实段落,父亲老态龙钟的侧脸,传递出幽微的人生况味 |
|
非常好!一部适合做二元分析(城乡、青年老人、时代变迁、室内室外)的电影,但东亚的亲子关系就是一点界限也没有。热海三个老人不乘出租那里意识到这是小津的痕迹,于是恍然这么久琢磨的山田电影的人物站位构图,是取法小津的。喜欢半夜父亲不睡那场戏。归家后的部分托得太好了,沉郁顿挫的影像,温润深情的风格。大雪纷飞,想起《小小的家》开头部分。不过(没打五星的原因),山田洋次其实只有在(尤其是故事上)偏离小津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母亲、黄昏清兵卫、弟弟、远山的呼唤)。 |
|
8.5/10.
简约温情版《东京物语》,两个儿子都在东京,丧偶老父独居农村老屋,老父前去东京儿子家,巡视一圈后还是回到了农村,也有热海的剧情。
其中小儿子找对象那一节挺好看的,再就是老父亲得知小儿子找到了爱情后那段,充满了父爱的温情。
片名叫儿子,其实我觉得主角是父亲,三国连太郎演得太好了。
影片获得第1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三国连太郎),最佳男配角(永濑正敏),最佳女配角(和久井映见)奖。 |
|
佳作!时间来到山田洋次90年代的创作期,这是一部无比温馨、温暖得让人落泪的作品,很有《东京物语》/《东京家族》风味(但削减掉或曰没有了悲剧特质,这反而让人欣慰),不紧不慢、循序渐进的剧情展开,擅用大量推镜头展现人物即时情绪和内心世界。到最后征子见父亲、106-108min老父亲睡不着和小儿子深夜对话真感人(把父亲高兴之情全然演绎出来),片尾父亲归老家后的闪回场景(抑或超现实?)又衍生夹杂着欣喜、落寞的复杂感情,绝对是山田家庭片(亲情片)代表作之一。(附注:本片描摹的正是日本房地产最高点时代的状况,工作与家庭仍是成人世界的两大核心主题;也反映出在高城市化率、老龄化背景下老人养老生活问题,相当程度可以作比照…) |
|
与《天伦之旅》的灵感一样,同是脱胎于《东京物语》,充满了人生情味;世俗化的禅。以及让人阵阵发“凉”的钢琴配乐。结尾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
|
父母与孩子,是一程程的目送,最后的幻境,与其说是暮年老父的落寞投影,不如说是前半生的回顾与张望,这辈子,给父母尽孝,给妻子送终,儿女也有了自己的小日子,点起火打开灯,放下心的老人又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寂寥中也有欣慰。 |
|
作为父亲,孩子小的时候他操劳他烦心,现在孩子长大独立了他既高兴又失落;作为男人,年轻的时候他打仗他劳作,现在老了他既无奈又孤独。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他都从曾经属于自己的时代退去,渐渐走进历史的尘埃,想想,谁个不是这样走过人生呢? 成濑过后,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当属山田君,这部电影手法极为娴熟,有大家风范。另外,三国连太郎的演出实在太出色了,似乎他就在镜头之下过日子,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
|
1.山田洋次第16部。日本的养老善终问题。
2.每个儿子的刻画都很细腻。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角色特征,特别符合日本的传统。儿子主事在外,妻子作为家庭主妇,接待公公。虽然内心和表现出来的想法有分歧。小儿子接受了聋哑人漂亮女友,忍受汗水,独自在大都市生存。父亲在小儿子面前表现的反而更加自然。
3.酒红色的围巾,归途上的回忆,回到老家时的温馨场面遐想。
4.昭和气质,美女云集。 |
|
一部记录时代变迁、城乡流动的作品,朴实而有温度,不愧是山田二当家^O^
稳!
|
|
好导演好故事,挚爱的90年代日影图景,还有正值好年华的心爱的女优さん,我还能说什么呢 |
|
山田洋次的《东京物语》,比最近翻拍《东京物语》那部《东家家族》要好不少。 |
|
很有年代特色的一部电影,除了本身平实的故事外,90年代的景观也非常吸睛。 |
|
内心柔软的人最吃山田这道菜了,城市与乡村,父与子,家庭的解构,孤独的老境,远在二十年前就向小津致敬了啊,父亲兴奋得睡不着半夜喝啤酒唱歌是最动人的场景,真希望姐姐看看这部电影。 |
|
父亲高兴得睡不着觉的片段,太温馨可爱了,独得一星。“你要是背弃了那姑娘,我可是要在她父母面前切腹的”,可爱死了!(2024.05.21)看了一个短视频梗概,发现,可真是致敬小津和《东京物语》啊 |
|
结尾处有一个超现实手法的处理,神似 复仇的我 的最后。但前者温暖而落寞,后者于残忍中唤醒悲悯,均为妙笔。据说山田洋次 在 息子 中分别安排了三个片段分别向《东京物语》《无法松的一生》《雨月物语》致敬,但无论台词,情节,镜头设计,调度都出乎天然,圆融无着。 |
|
非常平淡的老年生活,难道儿子们有了新的生活,父亲的后半生就会得到心理安慰吗?可能有一点,但更多的是空巢老人的孤独吧。 |
|
讲到儿子,就不得不讲父亲,就像讲到弟弟就不得不讲姐姐,而于晚辈还可能是舅舅。片名不能涵盖所有的亲人之间的角色,但山田洋次电影的视角不是单一的,他尽量去用每一个家庭之间角色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掉的感情,细腻的把爱拍出来给每一个人看,总会有一个瞬间被他感动被他击中。 |
|
《东京家族》以一场葬礼结尾,而这部以一场葬礼开场,同样是山田洋次擅长的家庭题材,这部对于父子间的情感羁绊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温情动人,三国连太郎老爷子演得真好。PS,追看《海女》中,听着父亲的岩手县口音,顿觉亲切。 |
|
这哪是《儿子》啊,分明是《一家子》。除了不会说岩手方言口型不对之外,三国连太郎演的父亲很是到位。电影讲到“父亲进京”一章开始就像是《东京物语》的翻版,不过《儿子》后面的走向比《东京物语》更加光明些。片尾父亲回家一节拍的最好。父亲蹒跚踏雪回家的背影,其乐融融的幻象透出阵阵酸楚。 |
|
除了《家族之苦》三部曲对山田洋次老师知之甚少,依旧是家庭主题,却少些《家族之苦》中“生活的喜剧”,多了几分“为人父母的悲伤”;虽然自己直言不想成为小津安二郎,却又无不受其影响,总会有些东西一脉相承,到了是枝裕和又是另外一种表达,更现代,更隐秘,却又透着稳重的“老气”。 |
|
山田洋次版《东京物语》。生活中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是存在的,只是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而当你一旦发现它的时候,就是你感到幸福与自足的时候。淡淡的生活,淡淡的美好,淡淡的诗意,这就是影片所带给我们的。 |
|
看到老父亲见到征子后,问了几个问题后,重复着说“そんですか”,然后转过来对儿子说:“こんなめんこい娘っこが”再次转过来对征子说”ありがとう“,我的领悟是:越纯朴,越能超越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