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50分钟,剪辑有点怪怪的,尤其是一开场显得是个跳跃的错误,明显违背了好莱坞经典剪辑原。表演我也不可以……赫本拿腔拿调的姿态太明显了(即使对于一部戏剧改编电影而言 |
|
3个小时的电影,却没有任何情节,感觉一家人为了争吵而争吵,妈妈更像神经病一样,好可怕! |
|
终于看了这部神作。大爱戏剧式电影。虽说有点冗长,不过四位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张力使得影片抓人眼球,情节之外的内容颇多。 |
|
前半段有些累赘,174分钟的篇幅可以缩短;改编自尤金·奥尼尔的同名作品,所以自然采取了舞台剧的呈现方式,因而考验演技,而四位演员的演技一流,特别是扮演父亲的Ralph Richardson,隐忍和爆发都流露得极其到位,四位一起问鼎第15届戛纳电影节的影帝影后也是佳话一段;家庭戏,中段夫妻的那段对话塑造出婚姻的矛与盾,此前,此后,同样的人,又再也不是曾经的人,感情发生变化,却没有发生位移,痛苦就此蔓延,好的家庭戏一直是我的软肋,容易使我联想,这次是站在了自己爸妈的位置上,他们是怎么想对方的,他们的眼泪我又何曾真实了解过呢?失语;后段集中于父子对谈,兄弟对谈,让家庭的关系暂时“脱离”,观众眼见的是家庭里的个体,他们如何理解对方,如何表达自己,这种情感上的爆发又让我联想被家庭关系长期扭曲下的自己,呼~千言万语不足道啊。 |
|
家庭里各种残碎和纠结之事,长期隐痛,一触即发。于你于我,对错难辨。心中的爱演变成别人的痛,痛到责备,痛到逃避,痛到麻木。完美的剧本,完美的表演,完美的镜头调度,叫人怎能不赞叹西德尼吕美特的功力~ |
|
3.5。感觉就像是导演憋了很久,终于倾诉。台词比较考究,可看性挺强。对往事的痛苦追忆。爱是戏剧性的和悲惨的,所以你会上演那空虚的一幕。ps:看完这片,更加觉得伯格曼的厉害了。请参阅《野草莓》《呼喊与细语》。 |
|
最后房间的超大远全景切四人的面部特写再切远全景(光线在窗子中变换),真是好厉害,大胆的使用朴素的方法。赫本大帝的表演相当强悍,牢牢控制住了本片的神经,她又挣扎,她将不同的触感放在不同的关系里,既像在舞台上,又像在自己的领土上,超越了时空的柔软的令人追忆的表演。 |
|
每一个伟大的戏剧家都有一个悲伤的童年,于是我们看到了Eugene O'neill这个自传性的充斥着痛苦、烦躁的剧本。吸毒的母亲,吝啬的父亲,大儿子是纨绔子弟,小儿子得了肺结核,无时无刻充满斗争性的争吵使全片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Ps:Dean Stockwell帅到掉渣啊! |
|
戏剧式电影的典范之作之一。改编自Eugene O'Neal同名自传小说,Andre Previn作曲,Boris Kaufman摄影,泰隆家的漫长的一天,是他们家的每一天,是所有问题家庭红尘炼狱的每一天。令人惊叹的结尾:我们无意间闯入了一个家庭,窥探到它不堪回首的丑闻与内幕,然后又被逐出或自我放逐,这是无人能拯救的伦理悲剧。 |
|
全家人都处在一种爱恨交织的氛围里,他们责备彼此,仇恨自己,沉浸在自我所谓“辉煌”的过往,为脱口而出的真实又恶毒的话语道歉。吝啬鬼爸爸,瘾君子妈妈,酒鬼哥哥,而最具生活希望的小儿子即将面临死神的召唤,白天仿佛有一辈子那么长,而黑夜更是如同地狱无边无际。Lumet电影非常考验演技也同样捧演员,他在摄影机后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把一些刺耳的声音放心地交由演员替他表达,让观众面对难堪的现实,残忍又直观。 |
|
几乎完美的原著剧本,几乎完美的表演,构成一场类似心绞痛的漫长告白——是的,关于家庭内部无穷的爱和不绝的恨已被描摹得太多,每个家庭的黑洞又如此相似,如此殊异,我们互比诛心,流着泪说恨,咬着牙说爱,反复练习伤害和忏悔,而每次踏空都仍仿佛蹈入一个未知的结局。
「长夜漫漫路迢迢」——同样也是完美的主题,从白日里开场的运动长镜开始,到结尾拉远的全景如被无边黑暗吞噬(孤岛寓意的浮现),再次遽然切到特写暗示着这场无人生还的战争永无告罄可能;矛盾冲突自暗影重重逐渐走向危机明朗,火花四溅的对话在室内四溢(言辞的锯子是能体感到的煎熬),镜头调度的灵活与渐次窒闷的气氛呈对比,楼梯是秘密生长的分水岭,楼上是不能被触及的伤口,楼下是无可挽回地同记忆作战的幽灵复现。 |
|
两小时煎熬换一小时震撼。父母的戏重复冗长,兄弟的独白精练深刻。这兄弟爱必须影史留名啊哥哥再废也不忘关心弟弟,不管他如何把自己说成毒蛇弟弟一刻也没有怀疑过他对自己的爱,演得好到吓人,只能陪着哭了。结尾母亲独白长镜头和普列文配乐也是绝杀。 |
|
片长那么长, 却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从头到尾一直都是一家人互相争吵,指责,全家都是躁狂症(小儿子相对好点),全家都爱喝酒,全家都爱翻老账,爸是一个超级吝啬鬼,妈是神经兮兮絮絮叨叨胡言乱语的吗啡成瘾的。可怕的家庭,可怕的电影。 |
|
影片立意深刻,细致感人,几位演员的表演精彩绝伦,颇具震撼力。 |
|
“STORY OF A ROTTEN FAMILY”。剧情让我想起去年的《八月奥色治郡》看似普通的一家其实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往,随着剧情深入四位成员的矛盾冲突不断显露,愈发复杂。但是三个小时毕竟长了些,有些地方的大段台词(的确经典!)略显冗长。赫本演的最棒,说实在相比下男角们就舞台感过重。 |
|
代餐是不对的但我控制不住……看完深入理解了几个点:1.其实是部大女主戏 2.FM绝对是当时演Tyrone的最佳人选(他就是HE版Tyrone……)难说为了大赫本舍弃FM是否是更佳的选择,但拉尔夫的Tyrone无法让我相信他年轻的时候是个万人迷= =说回电影本身,吕美特摄影绝了。结尾那片黑,观众和角色一同心死了 |
|
从形式上讲,一天之于一地,Lumet是上佳人选。但略出乎我意料,四位家庭成员间捉对厮杀不仅炽烈,而且漫长,表演和摄影两方面都深受欧洲影响。美国评论界称其强硬而沉闷,正是最佳褒奖,因为那就是尤金奥尼尔,一个戏剧界真正的当代人,从过去和外围证明了当下仍是不断延续的过程。 |
|
舞台剧风格浓厚,四位演员的表演堪称完美。西德尼·吕美特娴熟的调度与安排将每个场景中的镜头切换基本用到最少的镜头数,而在不同时刻的仰视、俯视、移动都充分表达了人物的情绪,结尾时跳脱空间的摄影让人拍案惊奇。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要归功于奥尼尔的伟大剧作,当之无愧美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
|
又一部演技教科书,当然Sidney Lumet的叙事能力也不是盖的... |
|
毕竟是美国人.拘束非常多,所指也非常明确和现实.奥尼尔无疑是个悲观主义者,困圄他们的不是往事,而是经验和人物自己成为生活的那部分,奥尼尔让那些经历过生活的人继续自己的尘世无变故的惩罚,让一个新生的无辜的青年,这个唯一的希望与融合得疾病而死.最后一幕使人们回到初生的起点,那里,人们象幽灵一样诞生于自己的齿唇. |
|
话唠电影,真是一分钟也不停歇。 |
|
与这个故事太像了——滥用药物的母亲,酗酒的父亲,烂泥沼泽一样的家庭关系,再多的独白都都无法消解的祸害。单空间冲突导致《典当商》中克制出色的表演没了,只有用力、眼泪和For god sake,无节制嘶吼叠加成了催眠曲,让人昏昏入睡。 |
|
电影不是舞台剧 |
|
4.5 再次证明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读太多书就会dramatically鸡飞狗跳。费雯丽在欲望号街车的表演是谁也再无法复制的了,但是凯瑟琳赫本做的已经很好了。 |
|
演技派的精彩较量。 |
|
全程痛苦压抑拧巴,父、母、两个儿子,每个家庭成员都把扭曲的千疮百孔的家庭关系祭到自己精神的灵位前,像玩偶一样,他们打击它、诅咒它、揉搓它、虐待它。早年可怕的因结出了阴暗的果,他们忽而良心发现、伪装粉饰,忽而暴虐失控、残忍发狂,他们在吸毒、酗酒里麻痹自己,在争斗中互相伤害,又忍不住愧悔。他们的“爱”与恨杀伤力同样巨大,眼见得家庭将被击碎,他们就收敛一下,还妄图兜起成一个虚妄的整体,但沉沦是无可避免的。黑暗的绝望蔓延开来~~四位演员表演的爆发力极强。尤其赫本,她的所有言行、肢体动作细节、微表情都让人目不转睛! |
|
所有角色之间的交流就是在两种模式之间来来回回复读 只有老二的书单和老大的妓院自述让我眼前一亮 终于摆脱掉他们家里这些破事了(但哥哥对弟弟说的那段独白也动人 其他独白都不大行) |
|
每个人都好用力好累 舞台剧的台词密集度 真是不容易 |
|
电影是好电影,可是看得太过于痛苦了。家庭中每个人微妙的感受互动。每个人都在痛苦煎熬。爱与恨交织在每一秒钟。凯瑟琳赫本演的也太好了。 |
|
吕美特62年的电影版production实在不能配上这出可跻身英语最佳剧作之列的伟大作品。整个节奏有些太赶,扰乱了整个绝望情绪慢慢爬上来的从容。四位演员(某些很棒某些miscast)并不是在同一个世界里演戏,其结果就是每个人的独白都不错,但彼此的对手戏就都没打到要害处。 |
|
真的好爱撕逼戏尤其家族撕逼戏,话剧好适合家族撕逼,相比《八月奥色治郡》多了绝望和忧郁和文采。家庭每两人遇到就捉对开撕,歇斯底里喜怒无常沉浸在回忆和痛苦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法blame任何一个。好喜欢小儿子,看他无奈的面对这种家庭我也很无奈。这戏角色设计就是为给演员拿奖去的。 |
|
对剧本到位的演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
大哥。您的片子能不能不那么标准,都是两三个钟头的。还闹脑子。我快屎特了! |
|
分几次终于看完,倒不是不好看,层层剥茧的感觉不错,任何一个结局都是长久以来综合的因素造成的,喜欢这一点。但是人物性格似乎都出自同一种家庭病因而显得雷同。台词真不错,简洁干净有味道。都是好演员,但用电影表现戏剧还是过于舞台化了。结尾镜头以为一直就那么下去了,居然切了几个特写瞬间出戏 |
|
这样的作品,我总是震撼无言的。
长日入夜,雾号响起,家再也不是记忆中的样子,比死更冷,比夜更长。可怜又可憎的父母,相爱相杀的兄弟。
尤金的剧充斥着密集的长句对白,人物的矛盾由此凸显。 |
|
"life has overtaught you" |
|
真得太漫长了,边看剧本边看电影,看了很久。这剧本我一直觉得非常难演,演员要不停变幻各种情绪,对每个人又爱又恨,又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抓手,这么看凯瑟琳·赫本的演技是压倒性的。 |
|
4.1 感觉每个角色的内心活动完全外化了,而将内心全部呈现在外的角色反而让人物全部变得不真实,甚至在观众和角色面前竖立了屏障,我们并没有参与走入角色内心的过程,而是直接观看被剖析的结果,这部电影完全是对原著的剖析,有时候需要一块屏障才能让电影更美 |
|
a decent drama composed of indecent lives, in an elegantly complex way
|
|
控制狂的父亲,神经质的母亲,疑心病的哥哥,小绵羊的弟弟。每个人都在试图拯救支离破碎的家庭。 |
|
非常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困顿在大房子里的生活琐碎,用对话推动情节,三小时几无冷场,也足以见得编剧的功力,一女三男演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那么神经质的母亲真是除了赫本没人能演成这样,结尾灯光逐渐熄灭如同落幕令人印象深刻。 |
|
极其震撼,但是会严重影响心情的一部杰作。其实改成舞台剧也OK。凯瑟琳赫本真是永恒的影后,她的脸一秒钟可以变换3种表情。 |
|
#FIFF#家庭的爱与恨,真没必要室内戏拍三小时,真是太冗长无趣,大家的表演痕迹也格外重。尤其凯瑟琳赫本,太技术化了,小动作不断,表演很好,但是一看就是在表演。迪恩很帅。 |
|
很多编剧和导演到了一定时候喜欢拍接近话剧形式的电影,那是因为这种形式真实凭技巧,丝毫偷不了懒,奥尼尔这部名剧很好展现了这种技艺的魅力。 |
|
结尾随着母亲的讲述,镜头拉远被黑暗吞噬的一家四口,再跳到母亲特写,堪称神迹。反复出现的【雾号】【兑水的酒瓶】等将纠缠的矛盾具象化。尤金·奥尼尔的原著《长夜漫漫路迢迢》。一家人血缘下的互相伤害,爱恨纠葛。 |
|
7/10。吕美特尽量忠实原剧的舞台化特色,用雾号的音响效果不断打断戏剧情境,场景限定在蒂龙家的客厅和起居室,启幕于晴朗无雾的早晨,玛丽随着雾号的困扰重蹈吸毒覆辙,她感觉虚幻地坐在摇椅上暗示丈夫的吝啬,当年难产时丈夫请的庸医让她染上吗啡。蒂龙一天到晚喝酒来逃避现实,由于童年遭受父亲抛弃、全家挨饿的经历,使他花钱十分吝啬,对一事无成的大儿子不抱希望,擅长写作的小儿子也被证实肺痨。一家四口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他们喝酒,责怪,由一份忏悔和自供引出另一忏悔和自供,每个人都对家庭感觉有所亏欠,却又脱口而出恶毒的言词,绝望的雾号循环往复,结尾蒂龙、杰米和埃德蒙坐在桌旁等待晚餐,玛丽突然走下楼弹起了钢琴,窗外照进屋内的光线被阴影驱散,缓慢后拉的镜头切到玛丽的脸部特写,害怕、痛苦、孤独和压抑,都被无尽的黑暗吞噬。 |
|
喜欢结尾的镜头切换,像是无限循环家庭往事,不断重复强调镜头拉远时的情绪,跳切到每个人物的面部特写更是强调如此。听母亲讲故事更是基调,在全家人出现的场景母亲台词最多,开始将我们带入家庭往事,也由她各种情绪展现我们得以开始像多边形般窥探。从开头的看似温馨阳光明媚美好外景,到有空间限制切开表面情绪一点点剖析爆发的内景。从白天到黑夜,像是喷泉般堵不住地爆发。由对话构成的电影却表现得暗流涌动,一阵阵惊涛骇浪。像是在蓝洞中潜水般,潜入洞口却别有洞天。是我们的家庭生活,更是我们一地鸡毛破破烂烂缝缝补补向前的人生 |
|
撕开温情的表皮,真实的情感关系往往是鲜血淋漓的 |
|
三个小时,五个人物,四个场景,以及无数的对话。人物之间的交锋角力缓缓地将这个新移民家庭的伤痛与矛盾揭开。不知道是不是要把观众带入电影氛围的缘故,高潮处所有人的语调都上升了一个八度,再加上若有若无的雾号声,对耳朵无疑是一场酷刑。 |
|
改编自尤金·奥尼尔的自传式作品,在观看这部伟大作品的时候,能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明白他的感受,但是却不能改变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无尽的烦恼。这是我见过的,具有最美妙台词的电影,同时也是最痛苦的台词。破碎的家庭,死亡的阴影,两代人情感的纠葛与痛苦,在一天之内迸发,犹如宇宙爆炸,把观者的内心击打的粉碎。同时,导演对于室内戏的调度到了极致,在我看来,甚至比《十二怒汉》更胜一筹。赫本大帝、迪恩·斯托克维尔名至实归,在这部戏里,演员们为观众献上了神级表演。他们的表演十分震撼人心,无论是节奏还是走位,对情绪的把控与拿捏全都无可挑剔。最后结尾的两极镜头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在号角声中,灯塔的光穿过层层浓雾,犹如生命本身,时明时暗,时而恍惚。黑暗中静坐,长夜漫漫路迢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