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说张国荣的死和这部片子有关,对此我不置可否~~ |
|
最后我们都原谅了曾经的爱人,救赎了现在的自己。 |
|
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 |
|
一代巨星张国荣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传闻这部作品之后哥哥就得了相当严重的忧郁症。现在再看这部作品,除了肯定张国荣精湛的演技,其它是不值得多说的。 |
|
一年后的愚人节,哥哥还是跳了。他尽力去演绎一个愧疚的人,赢得了原谅,获得了救赎;但电影是另一片空间,当中情绪与现实有丝连,也不能保证现实与剧本一样尽善尽美。人脑中的异度,纠结着现世的人,羁绊着来往的逝者。看到里面最后达成宽容的天台,就不甘心哥哥最后站上的天台那么无情。 |
|
2008-6-7 19:15:31 7/6.3(673) 终究还是没解开心里的结,说句不厚道的,刘德华都未必能这么让人扼腕 |
|
不觉得恐怖。真恐怖。 |
|
实在是。。。结构上太简化了,以致于心理深度上,完全没有说服力,结尾小鱼莫名其妙就说不爱张国荣了,杀了我吧,看在哥哥面子上,给三颗星吧 |
|
心理有问题的人给心理有问题的医治心理问题,真的好可怕,这片子比鬼片还要惊悚恐怖,看了一直有阴影,大半夜的都不敢照镜子。 |
|
不论是故事情节、叙事手段、气氛营造、演员表演上都堪称一流,可谓国产恐怖片中的顶峰之作。唯一稍显不足的就是结尾太过于俗套而滥情,没有给人什么惊喜。而这部电影是张国荣的遗作这点,恐怕比情节本身更令人关注。 |
|
恐怖片看到一半不看完真相才是最恐怖的……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到一半被我妈逼着睡了……那一晚真是我一生中最恐怖的一个晚上。 |
|
不论是故事情节、叙事手段、气氛营造、演员表演上都堪称一流,可谓国产恐怖片中的顶峰之作。唯一稍显不足的就是结尾太过于俗套而滥情,没有给人什么惊喜。而这部电影是张国荣的遗作这点,恐怕比情节本身更令人关注。 |
|
鬼是自己的心魔。 |
|
为哥哥看的,不过没敢看第二回。 |
|
很早前就在电视上断断续续地看过,我始终是看不得惊悚恐怖片的,至今还记得一些吓到自己的场景,然后就是最后,张国荣在屋顶的样子。 |
|
「我已經不再愛你了。我不要你了。」最後 他說 你要我跳下去 你要我死。不過我想告訴你 一直以來 我都沒有眞正開心過、我都不可以接受別的女孩 因為你。 |
|
6/10。其实是部启发了[催眠大师]之类‘‘心理师也有心病’’的套路片,行为诡异的房东、阴暗的租房、镜中幽灵以及若隐若现的说话声,这些恐怖元素恰当推进了情节发展而不单纯是故弄玄乎。剪接策略上最有意思的是将男女主角的生活、初恋记忆产生交集,即使观众没有察觉出男主的焦虑来源,也在反转中揭示了情感命运的相似性:女主的抑郁来自被父母抛弃的童年,所以在初恋中过分索取和依赖,女友这种强烈的不安和过激行为也是青春期男主与之分手的原因。惊恐症和梦元素的运用也十分贴合剧情,女主潜在的孤独感将生活中听到的事加上想象呈现给自己,当听房东述说妻儿去公园玩耍被泥石流砸死,晚上就在储物柜看见浑身污泥的鬼怪向她咆哮,男主则是选择性遗忘的往事在梦游状态中重现,这两种念头引起的焦虑都表现出对周围人的不信任,需要陪伴和帮助才能逃避。 |
|
始终不敢看,胆小,看下来更怕电影与现实的对应,越是雷同越是可怕,越是不同却越是痛心。人生终章定格在这部电影,似乎,又莫名地合宜,多少年后畅想那时心态或相互的影响,无解,想起前几天采访林嘉欣,谈到要把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演,蓦然惊心。这场疑神疑鬼的惊魂记,勒伤了每一个人,多想天台变色之前,云过风也清。哥哥的演技与颜值太抗打了,而林嘉欣初闯影坛,继与学友相配后再次惊艳。 |
|
小时候跟着家人在电影院里欣赏此片,由此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几十年后再度鼓起勇气回顾此片,却只觉得各种哑然失笑。作为21世纪初的心理恐怖片,本片有着那个时代独特的话题度,女主角被内心恐惧所具象化为的厉鬼所纠缠,最终在心理医生男友的陪护下得以恢复,然而男友的恐惧又再度浮现,整个过程阐释的是现代人与自我和解的情感纠葛。片中的惊吓元素现在看来已经不足为惧,整个故事结构也无新意,前半段花了太多篇幅描绘女主角的经历而最终的解法就是和父母相认,这种对心理疾病的理解难免有些敷衍了,而后关于男主角的故事又有种突然加快节奏的仓促感,如果不是有张国荣的演技撑着,这后半段其实是比较平庸的。片子本身属于是那种相对高级的国产鬼片,这得归咎于相当不俗的配乐。同时主演的去世也为本片增添了神秘色彩,但单看内容还是显得过时已久 |
|
8分,这个评分和电影关系不大,哥哥的最后一部电影,电影中主人公的痛苦是否就是哥哥自身的痛苦不得而知。而哥哥人生的最终归宿是否在这部之中已经悄悄预言。这部只看过一遍不想再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个人远去了,意味一个时代终结了。 |
|
作为张国荣的最后一部作品似乎是对他现实生活的一种隐喻。一直对这样的心理惊悚片抱有敬畏之心,对于一些譬如《Office有鬼》这样故弄玄虚的鬼片并不感到多少恐惧感。整部影片以幻觉为线,在大段的顺叙中插入幻觉、过往倒叙为结构的基本架框,幻觉的延续与记忆的翻覆为节奏线条,造成一种思维上的恐惧气氛 |
|
其实我是当个平常片看到,觉得张哥的演技还是蛮不错的因为看张哥精神错乱分裂兮兮的样子觉得是在本色出演,给了两颗星ps结尾恐怖了,因为后来张哥也是那么死的 |
|
如果不拍這部片。你可以不死,那我寧願不要這麼一部好看的影片。 |
|
是为了破那句“张国荣的轻生是受《异度空间》的影响而无法走出角色”而看的,关联度有点儿低,真不至于因此才轻生。剧情很无聊啊,不就是心魔难除吗。电影主题一句话基本可以概括,硬是要造那么大个局来说,有点氛围大于情节。靠音效吓人真是太没技术了。我只想说仿佛哥哥也有点逆生长趋势。 |
|
爱是互相伤害,也是互相救赎。最后与其说是女鬼原谅了罗本良,不如说是他自己原谅了自己。“我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然后妥协了,放下了。 |
|
恰逢Leslie冥诞64周年,特观生前遗作。惊悚氛围营造和诡谲离奇的视听设置的还可以,没看之前总以为是个扎实稳健的纯心理分析片,没想到走的是老式港产恐怖片的路数。魔由心生由心而灭,执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那些将哥哥自杀的原因归结于入戏太深未免不觉好笑,人家是生理性抑郁好么。 |
|
@小西天。张国荣回顾展,看他的遗作。以恐怖片论自然不高级,完全可以只用声响,不赋形具象。鬼神语或不语,终究是人的发明,并不可怖。真正让人心生惧意的是当故事深深没入现实倒影之后那强烈的谶语意味,那是硕大却无形的恐怖,像一道人内心忽然豁开的裂缝,泄露出命运的黑暗引力。而对于谶言背后的命运,它是自然或超自然,是我们的选择所能扭转抑或只能听任拨弄,我们毫不知情。最后在天台上,他说一直以来都没开心过,他说有些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但他也讲我们以前一起开心过,痛苦过,我都会记住,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忘记了。两面的话,他都讲了。就像两个结局,我们都看过了。 |
|
张国荣去世20周年回顾展@小西天。剥落了所有惊悚的氛围和噱头以后,他满脸泪水站在天台上,脚下是连鬼都住不下的香港的街头,灯火闪烁、车水马龙。银幕外我的泪水也不能自已。20年前他平静地来到文华东方还约了前经纪人,却从24楼一跃而下,不知那一刻他的内心是否也是这般恐惧痛苦,可惜他没能等到那伸过来的手。故事虽没什么新奇,但展现出了一个精神障碍者内心世界的景象,就像片中的摄像机,让观众能够更加严肃正面地去理解那些看上去“不正常”的“疯子”,也是一件好事。 |
|
從前睇過的影,只係一直忘記將佢放上來。睇電影甘时,睇住哥哥恐懼嘅悲哀嘅臉,只覺得心中好難過。羅志良怎可以放手讓哥哥演這樣的一部電影呢,心裡忍不住埋怨。甚至開始相信,如果並無此片,也許哥哥邊唔會縱身一躍。 |
|
【C】文本容量也就足够撑起一个20分钟的微电影 |
|
深更半夜一个人看鬼片,挺带感的。—— 前半段略有惊喜,后半截不太苟同:好好的一个用“科学道理”探究“鬼”为何存在的命题的剧本,却在章欣突然病愈后急剧回转,把精神病+见鬼嫁接到“唐占”身上,总感觉这是编剧编不下去的选择。台词有些写得还不错,纯靠音效和化妆吓点有点弱,女鬼远比不上贞子。 |
|
前半段和后半段之间缺乏衔接,导致张国荣饰演的jim 入魔的铺垫不足,收尾潦草,略显遗憾。事实上这种心理恐惧的片子还是很有讨论深度的,鬼不是鬼,而是心理折磨,是封印在第二人格中一直想要忘却的记忆,是主观的念想、不安与药物导致的精神薄弱。如果说这个片子跟哥哥自杀有甚关系,大概角色和他本人都是饱受折磨的精神障碍患者吧 |
|
的确很不错,很有角度,表面看是嘉欣的角色有问题,其实最终揭示一直内心有问题的是张国荣,回忆创伤的画面一直都属于他 |
|
这不是一部关于鬼魂的电影,这是一个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千千万万的经历和感受,时而快乐,时而悲伤。一旦放任自己的感情,某些经历就会立即呈现为我们肉眼可见的鬼魂,它们是我们快乐或痛苦时的记忆化身。我们的幽灵就是我们自己。 |
|
张国荣遗作。
ps:今天看倒觉得很有心理惊悚的气氛。由爱故生怖。
电影中心理医生否认自己得病很写实,每年自杀的心理医生真不少。
心理医生给病人治好了病,不想自己的情结却被触动,阴影出现,应该及时找督导。话说心理医生治好病人多久可拍拖,编剧知道。电影里心理医生给鬼做治疗加分。 |
|
2.8,和朋友去资料馆看的,特别难受,因为我喜欢抠细节,喜欢分析创作逻辑。我真的想问为啥编剧要为男主开脱,和最近的某电视剧全员遇到男主而降智的逻辑几乎一模一样。我真的受够了看个恐怖片,“原罪”都要外包给两个女性角色的故事了…… |
|
看之前我还在想我这种胆量小得要死的人还是罢了吧。不过最近狂爱哥哥,所以又想把它也看了。看之前知道这部电影也成了哥哥死亡原因之一,看完了,我对里面的鬼只能表示无语,虽然剧情还是可以,但这部剧真的没到让哥哥死的境界,什么哥哥死亡之谜都是扯淡。本剧一般,客观而论。 |
|
前半段恐怖手法还比较有效,后面就彻底放弃了。视点转换后本以为会反向“迫害”病人,但最后落脚就是比较单纯的记忆创伤。只叹现实里没有人拉住他。 |
|
剧情有点像催眠大师,医生最后成了患者,可编排上差劲,铺垫不够好,可惜了两位演员。张国荣不合适这部电影。2001年张46岁林24岁,几乎差一半,剧情里章昕对父亲仇恨,不存在恋父心理,两人完全不搭。虽说明星保养的好,但明显张国荣肌肉松弛,头发也开始稀疏。另外,一个抑郁症患者为何要演这部电影? |
|
这部电影我下载到电脑里已经9年了,但我一直没看过。倒不是因为其他原因,纯粹是我胆子小,不敢看。因听说这是一部恐怖片。在这个四月一日愚人节,借着纪念哥哥的由头,鼓足勇气看掉了它。其实看下来,也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吓人。只不过是一部心理悬疑片。类似的电影看过不少,总的一个大方向,还是挖掘潜意识中那导致幻觉、失眠、梦游、人格分裂等现象的病根,只要挖出来,直面它,病就好了。有道是心病还须心药医,女主角和男主角的病都是这么治好的。女主角的病根是幼年时被父母抛弃的不安全感,男主角的病根是中学时期的女友因情自杀而产生的负疚心理。结尾部分挺好,罗医生在自己有关爱情的种种回忆里哭成了泪人,顺便治好了自己。唯一令人叹惋的是,本片是张国荣先生最后一部电影,片中的很多台词和剧情设定,既是绝唱,又像是诅咒。一语皆成谶啊。 |
|
心里面藏着的伤,需要倾诉,需要一个缺口来流露。 |
|
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章昕躺在浴缸里被吓到的情景
还有就是 Jim的前女友躺在棺材里被移进殡仪馆的那个镜头 实在恐怖 |
|
很恐怖。因为谁没点不堪回首的记忆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唤起,并且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着你 |
|
关于心理的自我救赎,电影终究游离于现实之外,谁的手曾伸想他?或者,我们都应该从容地放手? |
|
第一次终于完整看完,还是没有好好耐心的看。过段时间在重温,希望能看到这次没看到的东西,暂且3颗星 |
|
强化声音表现突然来一惊一乍,心理创伤疑神疑鬼外显实体化。解决之道,在于和自己的内心和解。可惜现实没有电影里的结尾那般美好。
资料馆胶片版,放映效果比昨天的《红色恋人》好,字幕不虚,划痕噪点很少,只在一小时处有个换带的短暂黑屏。 |
|
张国荣演的非常出色,让一个惊喜欠奉的恐惧片平添诸多亮点,基本吓人的功夫都交给了配乐和抄袭日式的惨白化妆,爱情故事没有感人的地方,三星全部给哥哥 |
|
3.5。资料馆1厅胶片版。1.2000年左右正是日韩恐怖片、港式恐怖片的强盛时期,虽然现在看来模仿痕迹严重、声效组合老套,但放大银幕依然能被惊悚氛围包围,镜头语言给观众带来的压迫感极强。2.把心理上的障碍演变成视觉恐怖,由客体解压到主体解压的过渡,人生不只是快乐,亦有悲伤,离合悲欢,众生皆然。 |
|
拉着弟弟妹妹并且关了声音放小画面还把手指放在鼠标上准备随时关掉才看完的灵异电影啊。。。最后那个鬼 着实吓着我了。。好像 当时还尖叫了一下啊。。。 原谅我对什么惊悚什么恐怖没有免疫力啊。 |
|
Leslie大荧幕遗作,本来其实挺普通平凡的电影却被披上了不一样的色彩,电影与现实的对应更让人难以接受,也许天才的想法就是那样捉摸不定吧,逝者已去,唯有叹息。 |